① 龍的由來
1、龍起源於蛇。
八千年前,雨量充沛,滿世界草豐林茂,是蛇類的天堂,人對蛇可謂是防不勝防。於是人們虛擬出蛇身、駱駝頭、麒麟角、烏龜眼睛、牛耳朵、蜥蜴腿、老虎爪、魚鱗,還長有胡須的動物——龍。龍的神力無比,可降服一切自然災害和野獸。
2、來源於雷聲
龍最早就來自於閃電彎彎曲曲的形象,先民們通過對自然及天象的觀察,認為天上存在著一種能夠呼風喚雨、會打雷並以閃電形象現身的神物,根據雷聲他們將其稱之為龍。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在陰雲密布的天氣,每當看到風起雲涌,聽到隆隆打雷的聲音,有時甚至還會看到隨之而來的閃電,先民就知道是龍來了。而龍讓他們捉摸不透,有時還讓他們感到非常害怕,就越發讓他們感到敬畏。於是,對龍的崇拜就開始了。
八千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風民俗及節日與龍有關。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龍當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統治者甚至還把龍的出現當做國泰民安的象徵。
② 李時珍之子李建元的墓誌銘全文
前言:生於帝王之家,貴為金枝玉葉,在凡人眼中是前世修來的福祉,可以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可是,金碧輝煌的外表下往往卻是這些天之驕女們的血淚和哀怨,她們在深宮內帷中所受的煎熬與折磨,又豈是世人所能了解的?
長平公主幻人間
長平公主,令人哀憐;身世悲涼,幻影人間。或許史書記載常有難言之隱;或許民間傳聞多寓美好希冀;或許文學作品關注沂狼樵擔換蛐砉�萍彝鮒�覽齬�鰨�⒛暝縭帕榛瓴簧ⅰ?br>
史書記載,故事簡練。《明史》列傳第九曰:「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 』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曰,長平主復甦。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R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民間傳聞,軼事纏綿。傳說李自成義軍打開彰義門,崇禎皇帝朱由檢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徹天,徘徊良久乃歸乾清宮。凌晨五鼓,催皇後、貴妃自盡,於壽寧宮斬殺愛女長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斷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悶絕於地。後為尚衣監何新入宮所見,負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蹤。再後,或說與狀元郎周世顯諦結美好姻緣;或說皈依佛門永伴青燈尼姑庵。
戲曲小說,演繹紛繁。《倚睛樓七種曲》之《帝女花》,一對金童玉女欲結連理,下凡人間。於亂世驚濤之中,尋尋覓覓,至死不渝。玉女幻影為長平公主,金童投生為狀元郎周世顯。明朝亡國,崇禎劍刃帝女。公主未死,輾轉至庵堂避難,巧遇郎君世顯,二人重續前緣,然後雙雙殉愛而去,飛往天界之飄渺雲煙。金庸小說之《碧血劍》,演繹長平公主村姑裝扮,行走江湖,相貌極美,氣質高貴,描寫公主國恨愛情錯綜復雜之少女情懷;《鹿鼎記》再度描繪長平公主為獨臂神尼,白衣俠女纖塵不染,神功蓋世浪跡江湖。
可憐如花似玉女,生於末世帝王家。
國破家亡烽煙起,飄零淪落夢天涯。
永泰公主死因謎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生於帝王之家,唐中宗李顯之女,武則天之孫女;喜榮華正好,年僅妙齡十之有七;恨無常早降,禍起蕭牆一命歸西。生之尊貴,葬之顯赫,死因神秘。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處死。《新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後紀》中說: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殺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資治通鑒·則天順聖皇後》中說:「太後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後,九月壬申,太後皆逼令自殺。」史書記載,均為懿德太子李重潤與永泰公主,因議論武則天私生活而被其賜死。
一說永泰公主死於難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碑。有人根據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塊骨盆碎片,復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經科學測量與鑒定,認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較之同齡女性骨盆都顯得狹小,並結合墓誌銘「珠胎毀月」句,斷定「永泰公主死於難產」,而非其祖母武則天所殺害。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毒死。永泰公主墓誌銘有「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斷,「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說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喪命於利刃後,永泰公主仍孤單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說明焚燒大槐樹之火,即殺武延基之事,雖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誌銘另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句。 「珠胎」為懷孕, 「珠胎毀月」當是志文作者隱喻公主被武則天所毀。因身懷有孕,不立斬或杖殺,而緩期逼令服葯自殺。這就是「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所謂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皇親國戚金波粒,冷酷無常索香魂。
尋常百姓粗茶淡,摯愛親情享天倫。
文成公主進吐蕃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雪域高原,佳話千古。西藏之歷史熠熠生輝,拉薩之古跡脈脈傾訴。美麗公主深情邊陲,冰山雪蓮綻放幽香;黃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水交映黃河長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公元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統一大業,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訪問。並向唐朝求親,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無功謊稱:唐天子將允公主嫁,吐谷渾王求親而不決。松贊干布因怨吐谷渾,發兵二十萬驅之。侵唐松州,以武求親。太宗譴侯君集將兵反擊,松贊干布乃求和。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派使者,備黃金珍寶厚禮,到長安去求親。太宗應允。翌年,文成公主動身前往吐蕃。華夏邊疆平和寧靜,炎黃兒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詳。唐高祖李淵有女兒19,太宗李世民有女兒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獻記載,文成公主為「唐宗室女」,當為李姓。按慣例。親王之女亦會有史籍註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許與宗親關系較遠,其父爵位不會太高。或許「和親」事關重大,破格封之為公主。盡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規格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松贊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
文成公主,美名邊疆。傳說公主進藏後,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命名為「惹薩」,即現今之大昭寺。「惹薩」藏語意為「山羊背上」。最來,「惹薩」被譯為 「邏些」,又演變成為「拉薩」,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與「神聖之地」。相傳布達拉宮乃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達拉」是普陀羅之譯音,意為菩薩居住之宮殿。如今,西藏大昭寺與布達拉宮,仍供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離故鄉,中原文明融邊疆。
古往吐蕃唐溝通,今來追憶弱女芳。
平陽公主揚威名
平陽公主,女中豪傑;威武將兵,旌旗獵獵。天下紛爭中原逐鹿,馳騁疆場父兄齊名。不讓須眉,獨樹一幟招兵馬;數萬紅顏,娘子軍威天下聞。君不見,娘子雄關今尤在,千年猶憶女將軍。
平陽公主,豪氣干雲。唐高祖李淵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後所生。李淵父子決策起兵,公主見解非凡,讓丈夫柴紹速往太原參與,自己則獨立於關中組織武裝策應。《舊唐書·平陽公主傳》記載:「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交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懼後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紅顏女子豪氣干雲,胸中自有十萬兵。
平陽公主,巾幗將軍。隋末天下大亂,義軍蜂起。李淵起兵反隋後,公主乃歸縣庄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並招降了隋朝將領何潘仁上萬名隊伍,攻佔戶縣、周至、武功、始平四縣,隊伍擴大到7萬餘人。李淵渡黃河推進長安時,公主隊伍與父回合圍攻京城。後,公主與兄李世民一起盪平西北之隋王朝殘余勢力,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勛,其軍隊女子英豪,紀律嚴明,被稱為「娘子軍」。
平陽公主,紅顏精英。唐軍所向披靡,平定關中;高祖因公主獨有軍功,晉封「平陽公主」,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陽公主薨。李淵打破舊制,以正式軍樂軍禮為其送葬。按照謚法「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以彰其「偉烈」。相傳,山西陽泉娘子關故名「葦澤關」,因公主於此駐兵而今名。娘子關南門之「宿將樓」,桃河彼岸之「點將台」,綿山之「避暑樓」均為平陽公主所建。避暑樓東山坳之小水潭,乃當年公主之洗臉盆。
巾幗英雄膽氣豪,腰橫秋水艷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兒紅裝換戰袍。
大義公主屏風恨
大義公主,身世浮萍;生於皇家,飄流虜廷。榮華富貴實難守,池台亭榭終自平。遭逢偏傷遠嫁無奈事,經歷國破家亡凄涼情,目睹盛衰成敗如朝露,感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義公主,愛情不幸。本為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號為千金公主。趙王喜愛文學,與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詩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缽略可漢,以其青春年華,充當維持兩國友好之工具。才貌雙全之公主,豈無愛情。生於皇家,惟有犧牲,聽天由命。
大義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傾崩。時周靜帝年幼,執掌朝政之大臣楊堅,趁機篡權,以「禪讓」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國覆滅之時,宗族被殺戮殆盡。搖望故國,懷念親人,悲痛欲絕,孤苦伶仃。仰望蒼天,哀嘆遭此又一重不幸。大義公主,情感不幸。突厥軍事力量強大,隋文帝楊堅出於政治利益之需要,對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籠絡,因賜姓為楊,編入楊家宗譜,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望其深明「大義」,維護突厥與隋之友好關系。面對民族大義,面對國恨家仇,痛心欲絕,和睦仇敵。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義公主,死亦不幸。大業九年隋滅陳,隋文帝楊堅將陳後主宮中一架屏風賜與大義公主。陳之屏風,陳之覆亡,由此聯想北周王朝與個人之命運,大義公主寫下無限傷感之詩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隋文帝得知後,大為惱怒。迫使突厥可汗,殺死大義公主。飄泊胡地多不幸,一縷香魂返故鄉。
皇家公主榮華世,命運噓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搖,怨詩香魂恨屏風。
解憂公主歷滄桑
解憂公主,歷經滄桑;和親邊陲,名振四方。西行萬里飽艱辛,下嫁三代烏孫王。伊犁河畔,五十餘載之風風雨雨;莎車古城,異國他鄉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鮮血,美人之青淚,匯成千古青史悠遠綿長。
解憂公主,慷慨邊疆。烏孫公主憂郁而死,烏孫王岑陬再向漢廷求婚。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之女兒解憂,仍以公主身份嫁與岑陬。解憂公主豐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氣慨,若出征疆場。參與軍國大事,堪稱運籌帷幄,於烏孫國之政治產生深遠之影響。
解憂公主,隨俗他鄉。岑輒為國王,解憂為右夫人;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王,解憂公主又嫁,生元貴靡等三男兩女。翁歸靡死,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王,解憂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鴟靡。烏就屠襲殺泥靡,經過一番較量,烏孫國一分為二:解憂公主之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匈奴公主之子烏就屠任小國王。解憂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們長大成人後分別做了烏孫昆莫、莎車國王、烏孫大將軍、龜茲王之妻子等;孫輩與重孫輩也相繼為烏孫大昆莫。解憂公主兒孫顯貴,被譽為烏孫國母,威震邊疆。
解憂公主,經歷滄桑。漢武帝太初年間,解憂意氣風發踏上征途;漢宣帝甘露初年,昔曰之及笄少女,已是黃發垂髫。感時傷逝,蕭索蒼茫,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乃上書請求回國:「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情詞哀切,漢宣帝為之動容,乃派人迎歸。解憂公主於漢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長安,此時公主年已七十。紅顏出國,白發歸來,於西域生活半個世紀,經歷四朝三嫁,受盡委屈,可謂歷盡滄桑。
太平若為將軍定,何許紅顏苦邊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憂無奈歷滄桑。
烏孫公主悲秋歌
烏孫公主,身世凄涼;漢家和親,遠離家鄉。千山萬水,伶仃孤苦,漢代遠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聲聲,悲歌一曲,異國凄涼之女子憶故鄉。感天動地之愁緒,秋聲起,心感傷。
烏孫公主,漢室宗親。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本名細君。元鼎二年,漢武帝為A擊匈奴,派q出使烏孫國,烏孫王昆彌願與漢通婚。原為閑臣之女,忽為榮耀公主身。武帝欽命細君和親烏孫,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為嫁女郎。
烏孫公主,孤苦伶仃。烏孫王昆莫獵驕靡年紀已老,細君僅與其孫年齡相當。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夫妻之間一年會面僅一、二次,全無溫情可言。細君乃漢宗室之女,來自「禮儀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烏孫乃相應落後,穹廬為室氈為牆,以肉為食酪為漿。風俗勉相就,灑淚守空房。
烏孫公主,痛心哀傷。昆莫獵驕靡後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得到親人之支持。漢天子回曰:「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為漢帝征服匈奴之大業,再次成為岑陬之妻。祖孫共妻俗,細君心哀傷;5年後去世,終生不曾歸漢。
烏孫公主,悲秋歌盪。「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血淚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許文姬為之灑淚,或許昭君為之感傷。白居易為之詠嘆:「烏孫公主歸秦地,白馬將軍入潞州。……畫角三聲刁斗曉,清商一部管弦秋。」 黃庭堅為之感傷:「……萬里嫁、烏孫公主。對易水、明妃不渡。淚粉行行,紅顏片片,指下花落狂風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涼人。
秋風瑟瑟秋悲涼,愁雲盪盪愁斷腸。
路遠迢迢路望盡,山高重重山凄涼。
高陽公主情迷茫
高陽公主,痴情悲涼;婚戀經歷,毀譽滄桑。美麗任性之公主,或曰驕奢淫逸,放盪不羈;或曰執著情愛,蔑視綱常;一代爭訟紛紜之傳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傷。
高陽公主,帝王血統。高陽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麗溫柔之玳姬所生,素為太宗所鍾愛。帝王深宮之威嚴華貴,使其養成民間女子絕無僅有之傲慢驕橫;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無可比擬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許奠基其艷麗哀婉之悲劇,或許埋下其無法擺脫之禍根。
高陽公主,無緣美夢。位尊高貴之窈窕少女,風流倜儻之翩翩郎君幻夢。郎才女貌之希冀,實乃人之渴望;然則絕望之抗爭,卻非比尋常。父皇降旨,嫁與名臣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房遺愛乃紈絝子弟,不學無術。公主抗爭:寧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許公主無奈,新婚之夜,將駙馬阻擋於洞房門外,語之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陽公主,愛河禪房。或許婚姻不如意之郁悶,或許郊外游獵之機緣,或許冥冥命運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之辯機和尚。辯機15歲出家,懷著高操之志節,專心佛學,以淵博學識,優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現麗如牡丹之佳人,大膽熱情之公主,使辯機落入情網,巫山雲雨愛河鴻蒙。
高陽公主,情愛憂傷。公主青春之戀情火熾烈,幾番幽會辯機深感彷徨,事情敗露學術抱負無成,美麗公主之熱情,令其心醉難斷衷腸。被選為《大唐西域記》之撰寫人,使辯機擺脫煩惱。公主為情人之光榮使命,含淚應允暫不分心情郎,臨別贈與玉枕,豈料或從天降。盜賊贓物源於僧房,和尚玉枕華貴閨香,「姦情」之憑證,令太宗怒發沖冠,判辯機腰斬極刑血染刑場。《瑜伽師地論》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譯文成為辯機絕筆。公主揪發捶胸,咬破衣裳,飲食懼廢,如瘋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隨辯機消逝遠方。
巫山雲雨入禪房,藩籬情深卧鴛鴦。
辯機腰斬刑場曰,長歌當哭美嬌娘。
寧國公主恨無奈
寧國公主,富貴榮華;禍起蕭牆,難以為家。骨肉相殘之情感折磨,忠義顛倒之風雲變換;顛沛流離之烽火煙塵,夫君罹難之無奈淚花。一代顯赫之公主,父兄侄兒均為帝王,卻難圓平安溫馨之榮華。
寧國公主,於歸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寵愛,精選駙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梅殷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善騎射,當世皆榮之。太祖臨崩,嘗有遺囑,委託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長孫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決軍事,委以大任。寧國公主貴為皇姑,夫君文韜武略,夫妻何等富貴榮華。
寧國公主,無奈國家。其兄燕王舉兵,奪侄天下。國亂家亂,一方為皇帝親侄與夫君,一方為同胞兄長,刀兵相見,公主心亂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將兵四十萬,駐守淮上,防扼燕軍;命公主致書燕王,責以君臣大義,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貽公主書,命遷居太平門外,勿罹兵禍。公主亦不答。國亂討賊,賊為兄長,骨肉相殘;家亂爭斗,血染山河,屍橫遍野。公主惶惑,何以為國,何以為家?
寧國公主,魂思駙馬。燕王破南京,奪帝位,是為永樂帝。其時駙馬梅殷,尚駐兵淮上。遂迫令寧國公主,嚙指流血,作書招殷。殷得書慟哭,並問建文帝下落。來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與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來使還京,永樂帝聞殷至,下殿迎勞道:「駙馬勞苦。」殷答道:「勞而無功,徒自汗顏。」 永樂帝默然,心中不樂。後稱殷畜養亡命,與朋邪詛咒等情,別命錦衣衛執殷家人,充戍遼東。永樂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駕,至笪橋將殷擠入水中溺死。公主聞噩耗,趨入殿中,牽衣大哭,美滿姻緣,何為蒼天所不容?
尋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貴燃斗箕。
公主深宮恨無奈,夜夜夢魂淚沾衣。
金城公主多舛難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葉,遠嫁吐蕃。生於帝王之家,命運坎坷多舛;歷經坎坷之路,幾遭情感折磨。背井離鄉,飽經凄苦,一代公主富貴雲煙迷幻,柔弱女子苦澀其心傷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門。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後以無名宗室之女和親,金城公主實為和親公主之真實「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為雍王李守禮之女。李守禮其父為章懷太子李賢,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與睿宗之兄。《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里曰愴別。」再以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和親波瀾。公主入藏,本為嫁與吐蕃年輕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溫,豈知王子迎親途中,賓士墜馬,命喪黃泉。相傳,公主行至漢藏兩族交界處,聞之噩耗,悲痛無奈孤影自憐,寶鏡從手中滑落,摔成兩半,變成兩座山,此乃青海境內之曰月山。王子雖死,其父還在,無奈和親之使命,只得繼續艱難之旅,陰錯陽差嫁與本應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贊,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痛子哀傷。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贊後,引起沒有生育之大妃子納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時搶走嬰兒,外宣稱孩子是她所生。兒子被別人據為己有,公主悲痛欲絕。史料記載,金城公主於不梳不洗中熬過無數不眠之夜。歷時一年有餘,經過諸多磨難,公主方與兒子團聚。身心受到傷害之金城公主,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命運坎坷,於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浩浩盪盪一篇公主賦,其中有多少的無奈,有多少的悲涼,
人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父母兄弟為權力血染寶座,而公主們為了國家的安寧,遠嫁他方,從此曰曰夜夜遙望著遠方的家國,如果兩國交好那還好些,可是如果一旦兩國交戰,那麼一面是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父母,可是另一面確實自己的夫君還孩兒,這真是人間最大的悲哀。
③ 百家講壇中、都有哪些著名人物講解、他們講解的各是什麼內容。人物書籍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
《百家講壇》節目「百家講壇」是一個開放的大學。節目內容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哲學等。形式多樣,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適合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慾的觀眾。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大故宮》(正在錄制)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 丹:《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大風歌》、《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宋史》(正在錄制)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蓮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解讀〈三字經〉》、《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解讀〈弟子規〉》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 曼:《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上部)-隋文帝、(下部)-隋煬帝(正在錄制)
喬 良:《新解三十六計》
康 震:《唐詩的故事》( 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鞏、歐陽修、王安石、韓愈、柳宗元、三蘇父子(正在錄制)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我讀經典之<兼愛與非攻>》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即將播出)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 駿:《二戰風雲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拿破崙》(正在錄制)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王啟濤:《蜀地探秘之<李冰與都江堰>》、《憂樂范仲淹》(即將播出)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姜安:《戰國說客雙雄(張儀、蘇秦)》
李煒光:《正說包公》
高日暉:《范進中舉》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王新陸:《解讀中醫》
康 爾:《傳奇紫砂壺》
周文順:《焦裕祿》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慈禧、康熙、道光、嘉慶)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魯迅》、《我讀經典之 <論語>的魅力》、《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閻崇年老師解說《康熙大帝》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周思源:《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文明太後》(即將播出)
李 蕾:《紅旗渠的故事》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葛劍雄談地域文化》
周嶺:《周嶺解密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節日》(端午節、春節)、《奏摺的秘密》(即將播出)
曾仕強:《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春秋》(正在錄制)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金、西夏)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上部》(正在播出)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萬曆興亡錄》
魏新:《東漢開國》
趙玉平:《麻辣說三國之<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曹操》(正在錄制)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蘭芳》、《伶界大王譚鑫培》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寫實徐悲鴻》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
商傳:《永樂大帝》《朱元璋》(正在錄制)
於濤:《走近曹操》
吳桐禎:《成語趣談》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劉強:《竹林七賢》
傅佩榮教授解讀《孟子的智慧》朱翔非:《中華孝道》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羅大中:《大國醫》(王孟英、錢乙、李東垣、繆希雍、朱丹溪)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性德》(即將播出)
韓田鹿:《三言二拍》、《西遊記》(正在錄制)等等
本人空間博客〈有聲小說〉〈視頻講座〉里搜錄了可以下載觀看的地址
④ 古代名醫的趣味故事
一、李時珍用葯趣談
有一天,明朝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先後為兩個病情相同的病人開方,待病人走後,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剛才兩個人都是發燒怕冷,為什麼你對那個老人用葯輕,而對那個小孩用葯量反而重呢?」
李時珍笑了笑說:「那個老人已是風燭殘年,他反復說自己病重難好,回去後必定會多喝葯汁,葯量輕些反倒合適,而那小孩年幼無知,剛才看他煩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葯時想必哭哭鬧鬧、撒撒潑潑,能喂進多少呢?所以葯量自然要大些。
二、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葯。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
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
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葯,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
不日,病奇跡般的好了。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葯「牛黃」便誕生了。
三、錢乙
錢乙是宋代著名的兒科醫生,他著有《小兒葯證直訣》,人們尊稱他為「兒科之聖」。錢乙做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請了不少名醫診治,毫無起色,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開始抽筋。皇帝見狀十分著急。
這時,有人向皇帝推薦錢乙。於是,錢乙被召進宮內。皇帝見他身材瘦小,貌不出眾,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來,只好讓他為兒子診病。錢乙從容不迫地診視一番,要過紙筆,寫了一貼「黃土湯」的葯方。
心存疑慮的宋神宗接過處方一看,見上面有一味葯竟是黃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難道黃土也能入葯嗎?」
錢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據我判斷,太子的病在腎,腎屬北方之水,按中醫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當用黃土。」
宋種宗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中的疑慮已去幾分。正好這時太子又開始抽筋,皇後在一旁催促道:「錢乙在京城裡頗有名氣,他的診斷很准確,皇上勿慮。」
於是,皇帝命人從灶中取出一塊焙燒過很久的黃土,用布包上放入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後,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兩劑,病竟痊癒如初。這時,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錢乙的技術,把他從翰林醫官提升為有很高榮譽的太醫丞。
四、程鍾齡施計治「足痿」
程鍾齡是清代著名醫家,他臨證經驗豐富,別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經他治療常能奇跡般地康復,名噪康熙、雍正年間。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緩慢移步,服過許多葯皆無效。
他久慕程鍾齡的大名,讓人抬了去求治。程鍾齡見他六脈調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葯無效,斷定這是心病,非葯物所能治,決定施計治療。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間房子,安頓病人住下。
程鍾齡預先在病人住的房間里擺上許多古玩,並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紹說:「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屬珍品。」他一一告訴病人它們的價值。
最後,他指著瓷瓶說:「這是我的傳世之寶,十分稀罕,千金難求。」實際上,包括瓷瓶在內的所有東西都是贗品,只是病人屬於外行,被蒙在鼓裡罷了。
病人在屋裡悶坐了兩天,見程鍾齡既不處方,也不寒喧問暖,甚至迴避見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決定出去走走。因離開重物難以邁步,他只好就近抱著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豈知程鍾齡在旁邊窺視已久,待病人舉步欲走時,程鍾齡突然出現,猛喝道:「你好大的膽!竟敢偷走我家的寶瓶!「病人一驚,手一軟,「當」的一聲,瓷瓶從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
這下病人大驚失色,垂手痴立在那裡。程鍾齡見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裡十分高興,暗自思忖:這病已去幾分,應該趁熱打鐵。
於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說:「你別害怕,跟我來!「那人竟跟在程鍾齡身後走出屋外,他舉步平穩,行走如常,多年頑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鍾齡這才告訴病人,他摔碎的東西並不是什麼稀世之寶,是為了解除心理上壓力、轉移注意力而設的計謀。病人恍然大悟,連聲贊揚程鍾齡的高明醫術。
五、葉天士摸腳治紅眼
清代名醫葉天士治病頗有高招。一次,他遇上一位兩眼通紅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滿眼角,眼淚直往下淌,不斷地用手去揩,顯露出十分憂慮的神情。
葉天士見狀,詳細地詢問病情,然後鄭重地告訴病人說:「依我看,你的眼病並不要緊,只需吃上幾帖葯便會痊癒。嚴重的是你的兩只腳底七天後會長出惡瘡。
那倒是一個麻煩事兒,弄不好有生命危險!」病人一聽,大驚失色,趕忙說:「好醫生,既然紅眼病不關緊要,我也沒心思去治它了。請你快告訴我有什麼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葉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說道:「辦法倒有一個,就怕你不能堅持。」病人拍著胸脯保證。於是葉天士向他介紹了一個奇特的治療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腳底三百六十次。
再用右手摸左腳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堅持方能度過難關。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這是名醫的治法,便老老實實地照看做,七天後果然腳底沒長出毒瘡。
更令他驚異的是:紅眼病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他高興地向葉天士道謝,葉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盤托底,說道:「實話告訴你吧,腳底長毒瘡是假的,我見你憂心忡忡,是惦記著眼病。
而你的眼疾恰恰與精神因素的關系很大,於是我想出這個辦法,將你的注意力分散、轉移到別處。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病人聽完,驚奇不已,連聲贊嘆葉天士醫術高明。
⑤ 誰能給我一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60集的有聲小說~200分答謝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自從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毅力也是成功之本,是一種韌勁,是一種積累。荀子有雲:「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毅力,它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力量,有了毅力,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而會更堅強地去面對。
這本書主要寫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小時候的生活十分艱苦,不是被母親責罵,就是受神父冤打。但他憑著毅力,仍然堅持生活,並立志要從軍。保爾·柯察金長大後,終於實現了他的志向——當一名軍人。從軍期間,受到了老一輩的栽培和教育。自身又長期實踐,他憑著毅力,在勞動、戰斗、工作各方面刻苦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終於鍛煉成具有崇高理想、堅毅的意志和剛強性格的革命戰士。他把整個生命和所有精力毫無保留的地奉獻給世界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努力使世界和平!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如果保爾·柯察金沒有憑著毅力,他怎麼可能煉成一個有崇高理想、堅毅的意志和剛強性格的革命戰士呢?
讀了這本書,我才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是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拿這本書的主人公來說吧,他一生的命運非常坎坷,然而他憑著什麼讓自己活下去呢?是毅力,是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像他這樣,十幾歲就立足沙場,奮勇殺敵,在沙場上,他被砍了好幾刀,仍然大難不死,為什麼呢?還是因為毅力,年輕的他後來疾病纏身,但他依然忘我的工作著,有休假的機會仍然工作著,毅力真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啊!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困難,只要勇敢地去面對,我們就會發覺,我們也是有毅力的。人的一生很精彩,有著酸甜苦辣,也有離別時的傷心,不然,怎麼會有重逢時的喜悅呢?在我們的人生中,要想一步登天,那永遠是不可能的——從古自今,有哪一個名人志士是一步登天的呢?沒有,他們都是在挫折中鍛煉了自己,使自己成為千古佳話。我們不要以為當一名作家寫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只有這堅強的毅力才能夠克服這困難和挫折。例如: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的時間,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30年,司馬遷編《史記》歷史用了20多年……古今中外,有誰能夠一步登天呢?
毅力也需要堅持,在堅持的同時也需要毅然斷然的決斷,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害」。有毅力的人面對考驗能斷然初之,又有利於持之以恆。為什麼說毅力也是成功之本呢?因為,只有堅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挫折,才能獲得成功,所以堅強的毅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內心有了極大的震撼,作為一名中學生,我知道了我應該做什麼。
⑥ 求5個燈謎!!要答案!
.「窗前明月光』猜一宋詞人,卷簾格」 謎底:李清照
.「千秋萬歲名――打一作家名!」 謎底:古龍
.「春眠不覺曉』,打一小說名吧!」 謎底:醉卧長安
.「當春乃發生』《水滸轉》人物諢號」謎底:及時雨
各方獻計獻言共同合作(十一筆字)菱
⑦ 求明太祖朱元璋年表
明太祖(1328-1398),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17歲時,因父、母、兄皆死於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於淮西一帶。 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後定居濠州(今安徽鳳陽)。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次年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後。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佑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朱元璋率軍斷纜渡江,取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並於次年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此後,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今安徽歙縣)、揚州等地;並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
朱元璋消滅東南的孤立元軍後,即開始與元末各割據勢力展開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二十三年他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友諒敗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雲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張士誠。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於是朱元璋改明年為吳元年(1367)。此後,他在南征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的同時,派出大軍北伐中原,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對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頗具號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順利進軍中,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七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攜後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統治中國98年的元代滅亡。此後,統一戰役仍在繼續,同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陳友定,福建、兩廣盡入版圖。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雲南。至二十年,山西、陝西以及東北平定,全國統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北的同時,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著手穩固新建王朝的統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政歸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屬中央。又創立了衛所制。為削弱將領的軍權,於洪武十三年設五軍都督府。朱元璋實行安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採取獎勵墾荒,實行民屯、軍屯、商屯等屯田制度,興修水利,在全國推廣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等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還下令清丈土地,編制賦役黃冊、魚鱗圖冊,建立里甲及糧長制,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擊舊豪族地主、規定工匠輪班制、放鬆對手工業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對恢復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也起了促進作用。為充實官僚機構,朱元璋採取薦舉、學校、科舉三途並用的辦法選取官吏。他鑒於元代官吏貪污腐敗以至亡國的教訓,決意整頓吏治。甚至以剝皮囊草來懲辦貪官污吏,辦法之嚴酷為歷史上所罕見。他的厲行整頓雖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濫殺了不少無辜。為強化皇權,解決統治階極內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戮功臣;為保證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他制訂了《明律》和《大誥》,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明初,朱元璋還實行分封制,將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統治。由於北元回歸大漠後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對明朝北部形成極大威脅,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邊防線上的塞王兵力尤為雄厚,洪武後期,這些塞王已掌握邊防軍事指揮權,防止了軍權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見明成祖)後來卻因此奪得他的繼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見靖難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但他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轉入後期的歷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鍾山孝陵。立廟號太祖,初謚高皇帝。永樂初,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謚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朱元璋為了使江山永固,恢復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且統領軍隊,以北方的九個邊塞藩王統兵最多,朱棣即為其一。由於藩王的權力過大,明太祖在世時,曾有言官上書,以晉八王之亂為例,指責太祖分封的隱患。但是明太祖沒有表態。至太祖暮年,諸王的兵權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為最,皇太孫朱允炆曾經憂慮,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來制約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明太祖死後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權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權,至明中葉之後,藩王只有虛號,而無實權.
⑧ 我是一位風水愛好者 風水學的書看多了 不知道誰對誰錯 還請大師指點一二 推薦一寫風水學的書
只有《葬經》,但是理解千差萬別。風水書都有自己的道理,對不對靠自己的領悟和與實踐的結合,能與實際對上的就對,否則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