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滸傳》人物評價500字
500字怎麼可能評價完全部人物啊,主角就108個了啊!!
很長,可能5000字都不止,但試下~
見於茅盾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原文: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水滸」的人物描寫,向來就受到最高的評價。所謂一百單八人個個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過甚,但全書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卻是事實。記得有一本筆記,杜撰了一則施耐庵如何寫「水滸」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施耐庵先請高手畫師把宋江等以下三十六人畫了圖像,掛在一間房內,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聲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後下筆,故能栩栩如生。這一則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有它的顯然附會的地方,如說圖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從「宣和遺事」的記述聯想起來的,但是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雖然它這說法基本上是不科學的。因為,如果寫定「水滸」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麼,他在下筆之前,相對朝夕揣摩的,便該是民間流傳已久的歌頌梁山泊好漢的口頭文學,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請什麼高手畫師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圖像。
個個面目不同,這是一句籠統的評語;僅僅這一句話,還不足以說明「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特點。試舉林沖、楊志、魯達這三個人物為例。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相同之處;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頗不相同。為了高衙內想把林沖的老婆弄到手,於是林沖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滄州,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林沖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魯達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林沖勸止;到了滄州以後,林沖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內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楊志呢,第一次為了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梁中書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魯達,他的曹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為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為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劃了三個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識上表示出三個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蔭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林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結果被逼得無處容身。只有魯達,一無顧慮,敢作敢為,也就不曾吃過虧。對於楊志,我們雖可憐其遭遇,卻鄙薄其為人;對於林沖,我們既寄以滿腔的同情,卻又深惜其認識不夠;對於魯達,我們卻除了贊嘆,別無可言。「水滸」就是這樣通過了絢爛的形象使我們對於這三個人發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思想意識上說明了這三個人出身於不同的階層。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蔭子」,只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林沖出自槍棒教師的家庭,是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技術人員,他有正義感,但苟安於現狀,非被逼到走頭無路,下不來決心。至於魯達,無親無故,一條光棍,也沒有產業,光景是貧農或手藝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軍官。「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只在楊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份。
因此,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
其次,「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按語。仍以林沖等三人為例,這三個人物出場的當兒,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驟然出現的;魯達的出場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林沖的出場在魯達演習武藝的時候,而楊志的出場則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這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簡短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所有他們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的後來的行動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這才使我們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聲音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由遠漸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水滸」的人物描寫就說到這里為止罷。下面再略談「水滸」的結構。
從全書看來,「水滸」的結構不是有機的結構,我們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別編為各自獨立的短篇或中篇而無割裂之感。但是,從一個人物的故事看來,「水滸」的結構是嚴密的,甚至也是有機的。在這一點上,足可證明「水滸」當其尚為口頭文學的時候是同一母題而各自獨立的許多故事。
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第二,善於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試以林沖的故事為例。林沖故事,從岳廟燒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書,故事一開始就提出那個決定了林沖命運的問題,從此步步向頂點發展,但這根發展的線不是垂直的一味緊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緊的;判決充軍滄州,是整個故事中間的一個大段落,可不是頂點,頂點是上樑山,但林沖故事也就於此結束。在這五回書中,行文方面,竭盡騰挪跌宕的能事,使讀者忽而憤怒,忽而破涕為笑,剛剛代林沖高興過,又馬上為他擔憂。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沖路遇柴進及與洪教頭比武)也不是平鋪直敘的。這一段文字,先寫林沖到柴進莊上,柴進不在,林沖失望而去,卻於路上又碰到了柴進(柴進出場這一段文字寫得有聲有色),後來與洪教頭比武。林沖比武這小段的描寫,首尾不過千餘字,可是,寫得多麼錯綜而富於變化。說要比武了,卻又不比,先吃酒,當真開始比武了,卻又半真(洪教頭方面)半假(林沖方面),於是柴進使銀子叫解差開枷,又用大錠銀作注,最後是真比,只百餘字就結束了;但這百餘字真是簡潔遒勁,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林沖武藝的高強。這一小段千餘字,還把柴進和洪教頭兩人的面目也刻劃出來了,筆墨之經濟,達到了極點。再看楊志的故事。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在結構上,楊志的故事和林沖的故事是不同的。林沖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後一步緊一步向頂點發展,楊志故事卻是把失意、得志、幻滅這三部曲概括了楊志的求官之夢,從結構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權貴高俅那裡,楊志觸了霉頭,但在另一權貴梁中書那裡,楊志卻一開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風順了,但在權貴門下做奴才也並不容易。奴才中間有派別,經常互相傾軋。梁中書用人不專,註定了楊志的幻滅。同時也就註定了黃泥嵐上楊志一定要失敗。故事發展的邏輯是這樣的,但小說結構發展的邏輯卻從一連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的到達頂點。楊志一行人還沒出發,吳用他們已經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的精明的對策。讀者此時急要知道的,是吳用等對於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取」呢還是「硬取」?如果「軟取」,又怎樣瞞過楊志那精明的眼光?這謎底,直到故事終了時揭曉,結構上的縱橫開合,便是這樣造成的。
以上是對於「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的一點粗淺的意見。如果要從「水滸」學習,這些是值得學習的地方。自然,「水滸」也還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人物的對白中常用當時民間的口頭語,因而使得我們如聞其聲;又如動作的描寫,只用很少幾個字,就做到了形象鮮明,活躍在紙上……這些都應該學習,但是從大處看,應當作為學習的主要對象的,還是它的人物描寫和結構。在這上頭,我的偏見,以為「水滸」雙「紅樓夢」強些。雖然在全書整個結構上看來,「紅樓夢」比「水滸」更近於有機的結構,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為獨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滸」結構也是有機的。
————————————————————————————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試題庫
一、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1.下列加黑字注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撰寫zhuàn 揣摩chuāi 解差jiè
B.搖曳yè 行伍háng 傾軋yà
C.鄙薄báo 絢爛xuàn 稗官bì
D.渣滓zī 封妻蔭子yìng 沽酒 gū
2.下列加黑的字或詞書寫正確、解釋也正確的一項是( )
A.走頭無路(到頭了) 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樣子)
杜撰(虛構;無根據地編造) 言之過甚(很、極)
B.搖曳多姿(搖盪) 苟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留傳已久(傳下來或傳播開) 偏見(偏於一方的見解)
C.朝夕揣摩(長時間地思考推求) 引人入勝(佳境)
騰挪跌宕(富於變化) 幻滅(幻想的希望)
D.落魄(窮困失意) 仗義(主持正義或講義氣)
搏個封妻蔭子(取得) 平板(平淡死板)
3.下列四句中標點符號有錯的一句是( )
A.《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只在楊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分。
B.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沖路遇柴進及與洪教頭比武)也不是平鋪直敘的。
C.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蔭子」,只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
D.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
4.在□處填寫的關聯詞語最為合適的一項是( )
林沖比武這小段的插寫,首尾不過千餘字,□,寫得多麼錯綜而富於變化。說要比武了,□又不比,先吃酒,當真開始比武了,□半真(洪教頭方面)半假(林沖方面),□柴進使銀子叫解差開枷,□用大錠銀作注,最後是真比,只百餘字就結束了。
A.可是 卻 卻又 於是 又
B.可是 卻 卻 因此 還
C.但是 卻 可 於是 又
D.但是 可 卻又 於是 還
5.以下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篇文學評論的開頭,先介紹一則關於《水滸》創作的民間傳說,是為了強調《水滸》人物描寫的藝術成就是早有定論的,從而引出論題,為表明自己的觀點打下伏筆。
B.「這一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有它的顯然附會的地方,如說圖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從《宣和遺事》的記述聯想起來的,但是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雖然它這說法基本上是不科學的。」這個復句中的三個「它」指代的都是「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但是」以後的這個分句是一個倒置的轉折復句,倒置的作用在於突出「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
C.「因此,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的最大一個特點。」這段文字獨立成段,是對上段內容的概括總結。「因此」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我們可以說」是插說成分,全句為一個因果復句。
D.「在這上頭,我的偏見,以為《水滸》比《紅樓夢》強些;雖然在全書整個結構上看來,《紅樓夢》比《水滸》更近於有機的結構,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為獨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滸》結構也是有機的。」「雖然」以後的分句是一個轉折復句,語意重點在說明《水滸》結構的有機性。作者自稱「偏見」,既表明自我見解的獨特,又體現了名家的謙虛謹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二、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題。
……而對這樣的壓迫陷害, ① 只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 ② 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 ③ 勸止;到了滄州以後, ④ 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 ⑤ 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⑥ 呢,因為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 ⑦ 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 ⑧ ,他的遭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為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為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6.填在橫線上的相應的人物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_
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
7.「因為」帶出的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和它相應的結果應該是( )
A.丟官 B.丟官,復職不成
C.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 D.充軍
8.「因此」帶出的是表示結果的分句,和它相應的原因應該是( )
A.失陷花石綱
B.復職不成,落魄賣刀
C.無意中殺了個潑皮
D.失陷花石綱而丟官,復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
9.與上文銜接得最好的一項是( )
A.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的相同之處。
B.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都落草了。
C.《水滸》就這樣寫出了三個人的不同遭遇和落草的不同原因。
D.《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畫了三個人的性格。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題。
其次,《水滸》人物描寫的又一特點便是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作者絕不下一□□。仍以林沖等三人為例,這三個人物出場的當兒,都是在別人事件的中間□□出現的;魯達的出場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林沖的出場在魯達演習武藝的時候,而楊志的出場則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這三個人物出場之時,除了□□的容貌描寫而外,別無一言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更無一言敘述他們的品性了;所有他們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們後來的□□中逐漸點明,直到他們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時候,我們才全部認清了他們的身世和性格,這就好比一個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滸》寫人物,用的就是這樣的________的方法,故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10.填入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按語 驟然 簡短 行動 B.按語 忽然 簡便 行事
C.定語 驟然 簡捷 行為 D.評語 突然 簡短 行動
11.文中最後一句的橫線上應填入概括《水滸》描寫人物方法的結論性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肖像描寫 B.行動描寫 C.先概貌後局部 D.由遠而近
12.這段文字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
三、寫作。
13.讀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門》,就它的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評論。
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4.參照《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的寫法,以《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人物和結構》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學評論。
要求:人物,應以林沖為主;結構,可圍繞林沖性格發展來評論。
參考答案
1.B 2.C 3.C 4.A 5.C
6.①林沖 ②魯達 ③林沖 ④林沖 ⑤高衙內 ⑥楊志 ⑦梁中書 ⑧魯達
7.A 8.C 9.D 10.A 11.D
12.例證,比喻論證 13.(略)14.(略)
『貳』 陳家洛和乾隆真的是親兄弟嗎
關於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沒有留下明確的說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經反復說明,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種說法——雍和宮說。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原是雍親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府,當時並不叫雍和宮。乾隆登極後,把他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誦經,後來這里就改名叫雍和宮。乾隆曾經多次以詩或以詩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在《新正詣雍和宮禮佛即景志感》詩中,有「到斯每憶我生初」的詩句。這說明乾隆本人認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宮瞻禮》的詩中說:「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在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指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乾隆自己說自己出生在雍和宮東廂,應當算是比較權威的說法。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宮禮佛時說:「十二初齡才離此,訝今瞥眼七旬人。」在這首詩下注雲:「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養育宮中,雍正年間遂永居宮內。」
(4)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作《人日雍和宮瞻禮》詩注雲:「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康熙辛卯年為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七過去稱作「人日」。據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乾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來到雍和宮瞻禮,平時路過這里也要進去小駐片刻。
(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又作《新正雍和宮瞻禮》詩雲:「豈期蒞政忽焉老,尚憶生初於是孩。」其下自注雲:「予以康熙辛卯生於是宮,至十二歲始蒙皇祖養育宮中。」
(6)乾隆還有一次到雍和宮瞻仰禮拜,爾後作了一首詩。據《清高宗御制詩集》記載:「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人日)這一天,到雍和宮瞻禮,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出生在這里。
從以上六個例子來看,乾隆一貫認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宮。乾隆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可能有所耳聞,他的詩作就是強調自己確實生在雍和宮。
但是,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期,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發出不同的議論,認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種說法——避暑山莊說。
(1)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後入值軍機處,任軍機章京,了解很多宮廷掌故與秘聞。他隨乾隆一起去避暑山莊,去木蘭秋獮(xiǎn),寫下《扈蹕(bì)秋獮紀事三十四首》(收在《韞山堂詩集》),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
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
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原注,說:「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里明確地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這里小住幾天。
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作為皇子經常隨駕前往,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當時在熱河的住處。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避暑山莊獅子園是乾隆的降生地。
(2)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86歲大壽,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寫下《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慶賀。詩中提到乾隆的出生:「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緣。」其詩下注雲:「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在詩後註解說,皇祖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題寫了「避暑山莊」匾額,皇父乾隆也恰好於這年降生在山莊,這是值得慶賀的福壽無量的因緣!然而,有人認為「都福之庭」是泛指,不一定在避暑山莊。
3)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紀》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嘉慶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嘉慶在這里明白無誤地點明皇父乾隆誕生於避暑山莊的都福之庭。
嘉慶以上兩次詩注都表明:皇父乾隆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但是,在十幾年後,嘉慶卻 放棄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極以後,都要為先帝纂修《實錄》(記載一生經歷、言行和功業)和《聖訓》(皇帝的訓諭)。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帝命朝臣編修乾隆《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呈送稿時,發現《實錄》和《聖訓》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寫成了雍和宮。他命編修大臣進行認真核查。這時,翰林出身的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出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黃簽,呈送嘉慶審閱。嘉慶面對皇父御制詩及注,感到問題十分嚴重。嘉慶在皇父出生地的問題上,怎能違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於是,嘉慶放棄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莊獅子園的說法,改為出生在雍和宮的說法。嘉慶命在《實錄》和《聖訓》里這樣記載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可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突然在避暑山莊駕崩。在當時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寫的嘉慶《遺詔》中,採用了乾隆生於避暑山莊說,把乾隆誕生地說成是避暑山莊。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嘉慶帝到塞外木蘭秋獮,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達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莊」一語,就是說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新繼位的道光帝發現這一問題後,立即命令以每天600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實錄》記載修改後的《遺詔》,原文如下:
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復何憾!
道光為把他爺爺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及注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如果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會欲蓋彌彰。所以道光改得不徹底,有一部分沒有改的《嘉慶御制詩集》流傳下來,從而愈加使天下官員百姓對乾隆出生地疑竇叢生。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宮,還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至今學術界沒有定論,仍然是一個歷史的疑案。
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麼地方,對家庭來說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對民族、對國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然而,乾隆皇帝卻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誰密切關聯。大家為什麼關心乾隆的生母是誰呢?因為乾隆的母親「出身名門」或「出身微賤」,會直接影響乾隆的皇位、事業;如果乾隆的母親是漢人,則又關涉到更為復雜的政治問題。
親生母親之謎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關於「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註意這個疑案。這一說法富於傳奇色彩。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確存在文獻與檔案上的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shì)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
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俟(sì)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高陽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認為:蕭奭《永憲錄》中,「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隱筆兼曲筆的巧妙暗示;齊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這樣寫,是曲筆;齊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為曲筆。」但是,高陽沒有看到清宮的檔案。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叄』 乾隆皇帝的出生之謎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關於「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註意這個疑案。這一說法富於傳奇色彩。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肆』 關於乾隆和陳家洛 有問題要問
關於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沒有留下明確的說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經反復說明,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種說法——雍和宮說。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原是雍親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府,當時並不叫雍和宮。乾隆登極後,把他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誦經,後來這里就改名叫雍和宮。乾隆曾經多次以詩或以詩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在《新正詣雍和宮禮佛即景志感》詩中,有「到斯每憶我生初」的詩句。這說明乾隆本人認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宮瞻禮》的詩中說:「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在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指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乾隆自己說自己出生在雍和宮東廂,應當算是比較權威的說法。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宮禮佛時說:「十二初齡才離此,訝今瞥眼七旬人。」在這首詩下注雲:「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養育宮中,雍正年間遂永居宮內。」
(4)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作《人日雍和宮瞻禮》詩注雲:「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康熙辛卯年為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七過去稱作「人日」。據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乾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來到雍和宮瞻禮,平時路過這里也要進去小駐片刻。
(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又作《新正雍和宮瞻禮》詩雲:「豈期蒞政忽焉老,尚憶生初於是孩。」其下自注雲:「予以康熙辛卯生於是宮,至十二歲始蒙皇祖養育宮中。」
(6)乾隆還有一次到雍和宮瞻仰禮拜,爾後作了一首詩。據《清高宗御制詩集》記載:「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人日)這一天,到雍和宮瞻禮,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出生在這里。
從以上六個例子來看,乾隆一貫認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宮。乾隆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可能有所耳聞,他的詩作就是強調自己確實生在雍和宮。
但是,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期,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發出不同的議論,認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種說法——避暑山莊說。
(1)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後入值軍機處,任軍機章京,了解很多宮廷掌故與秘聞。他隨乾隆一起去避暑山莊,去木蘭秋獮(xiǎn),寫下《扈蹕(bì)秋獮紀事三十四首》(收在《韞山堂詩集》),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
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
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原注,說:「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里明確地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這里小住幾天。
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作為皇子經常隨駕前往,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當時在熱河的住處。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避暑山莊獅子園是乾隆的降生地。
(2)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86歲大壽,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寫下《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慶賀。詩中提到乾隆的出生:「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緣。」其詩下注雲:「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在詩後註解說,皇祖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題寫了「避暑山莊」匾額,皇父乾隆也恰好於這年降生在山莊,這是值得慶賀的福壽無量的因緣!然而,有人認為「都福之庭」是泛指,不一定在避暑山莊。
3)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紀》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嘉慶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嘉慶在這里明白無誤地點明皇父乾隆誕生於避暑山莊的都福之庭。
嘉慶以上兩次詩注都表明:皇父乾隆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但是,在十幾年後,嘉慶卻 放棄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極以後,都要為先帝纂修《實錄》(記載一生經歷、言行和功業)和《聖訓》(皇帝的訓諭)。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帝命朝臣編修乾隆《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呈送稿時,發現《實錄》和《聖訓》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寫成了雍和宮。他命編修大臣進行認真核查。這時,翰林出身的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出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黃簽,呈送嘉慶審閱。嘉慶面對皇父御制詩及注,感到問題十分嚴重。嘉慶在皇父出生地的問題上,怎能違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於是,嘉慶放棄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莊獅子園的說法,改為出生在雍和宮的說法。嘉慶命在《實錄》和《聖訓》里這樣記載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可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突然在避暑山莊駕崩。在當時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寫的嘉慶《遺詔》中,採用了乾隆生於避暑山莊說,把乾隆誕生地說成是避暑山莊。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嘉慶帝到塞外木蘭秋獮,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達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莊」一語,就是說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新繼位的道光帝發現這一問題後,立即命令以每天600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實錄》記載修改後的《遺詔》,原文如下:
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復何憾!
道光為把他爺爺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及注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如果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會欲蓋彌彰。所以道光改得不徹底,有一部分沒有改的《嘉慶御制詩集》流傳下來,從而愈加使天下官員百姓對乾隆出生地疑竇叢生。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宮,還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至今學術界沒有定論,仍然是一個歷史的疑案。
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麼地方,對家庭來說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對民族、對國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然而,乾隆皇帝卻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誰密切關聯。大家為什麼關心乾隆的生母是誰呢?因為乾隆的母親「出身名門」或「出身微賤」,會直接影響乾隆的皇位、事業;如果乾隆的母親是漢人,則又關涉到更為復雜的政治問題。
親生母親之謎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關於「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註意這個疑案。這一說法富於傳奇色彩。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確存在文獻與檔案上的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shì)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
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俟(sì)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高陽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認為:蕭奭《永憲錄》中,「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隱筆兼曲筆的巧妙暗示;齊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這樣寫,是曲筆;齊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為曲筆。」但是,高陽沒有看到清宮的檔案。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參考資料:正說清朝十二帝
『伍』 歷史小說讀後感
在麗江,有足夠的時間靜下心來讀書,經過幾個月的閱讀,姚雪垠先生的十卷本巨著《李自成》在一個月前讀完了。
讀完之後,書中巨大的歷史信息量和沉重的史實一直讓我不能釋然,再寫讀後感之前,還查閱了不少和《李自成》創作有關的文章,其中,《李自成》一書的編輯寫的姚老的回憶文章,對姚老創作這部長篇小說的來龍去脈和艱苦過程作了比較詳細地介紹。這才知道,書中對於這段歷史進行的創作是完全從史實出發,進行了大量的艱苦地資料搜集、整理工作,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非常值得敬佩。
因為《李自成》這部書太龐大了,想寫讀後感,卻思路凌亂,不知道該從哪個角度來寫,這段時間,因為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惑。從少年時代起我就看過《李自成》的第一二卷,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完整讀完。讀完這部巨著是對姚老的致敬,而寫讀後感,也是對姚老最高的致敬。
一、關於全書的結構
《李自成》這套巨著,是從第一卷《潼關南原大戰》開始,自李自成從起義來遭遇的最大失敗開始,以李自成的起義戰爭歷史為主線,以明王朝崇禎朝廷面對農民起義和清朝外族入侵和清廷在關外崛起並進駐北京打敗大順王朝為副線,在廣闊的中原大地和東北大地,在明末清初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歷史大背景下,重現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小說是按照時間和空間兩重結構來敘事的,敘事結構非常嚴密,在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多條線索、多個人物、多起事件同時發生,交錯講述,但並不讓讀者產生混亂的感覺。反而因為要關心事件的進展和結局,在姚老的一支生花巨筆帶領下,欲罷不能,急於讀下去。
以慧梅這個人物的塑造為例,慧梅是李自成部隊中的一個普通女兵,是李自成夫人高夫人的親兵,後來因為政治上和起義領袖袁時中的結親需要,以李自成養女身份嫁給袁時中,因為袁時中的叛變而死。從第一卷慧梅出場到第七卷水淹開封之後的慧梅之死,出場跨度達到七卷,而且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去描寫慧梅和張鼐青梅竹馬的愛情和慧梅出嫁前後激烈的心理斗爭,最後又用大量篇幅詳細描寫了平定袁時中叛亂時慧梅大義滅親的舉動。這些描寫都分布在長達七卷的章節之中,但並不感覺到散亂和漫長,反而在刀光劍影的鐵血戰爭中,更襯托出了慧梅這一人物的鮮明形象。
從小說的結構上來說,作者是有所取捨的。
首先是李自成這一人物,是從他繼承闖王稱號並經歷大敗開始塑造的。對於他的少年時代以及和高闖王南征北戰的歷史都沒有提及。這樣的選材,使得李自成性格的形成缺乏了一定的鋪墊。從全文十卷來看,還是沒有很好地把李自成起義失敗中的個人性格因素展現出來,尤其是在大順朝建立後,李自成性格中君權之上的性格從何而來,沒有很好地揭示出來。
第二,對於李自成起義最重要的兩個夥伴之一「曹操」羅汝才,書中只用很少的篇幅描寫了闖曹合營一起戰斗的一段時間,對於起義來說,曹營的結盟是李自成能夠從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曹營後來離開李自成,李自成殺羅汝才都沒有描寫,使得小說在第七卷和第八卷有個較大的斷檔,形成了一個李自成起義中的一段歷史空白,讓人讀到此處,如同一條大河從百丈懸崖落下,只能望流興嘆了。
第三,關於當時民間、宮廷和戰爭場面的大量描寫,占據了小說的很大篇幅。比如第七卷關於開封被圍的描寫,第七卷中關於田妃之死的描寫和第八卷宮廷中關於議和的描寫無不栩栩如生,但放在一個十卷本中,讀到此處,未免覺得敘事冗長和拖沓,使得整部小說的節奏變得緩慢了。
『陸』 《白鹿原》主要講了什麼
鄉土小說中,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同在,作家藉助鄉土小說揭示了中國大地上的風土人性和文化習俗的變遷,幾乎都無法迴避現代意識和外部世界對鄉村的影響。作者大多以審視的眼光對故鄉的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和批判,也流溢出對傳統文化人性美質的依依眷戀。
月下小景、水鄉夜色、純美愛情與野蠻的陋俗、愚昧的鄉規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師們以小村莊寓意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並通過人物的興衰展示文化沖突中的宏闊社會歷史圖景。
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浮躁》、汪曾祺的《受戒》、沈從文的《邊城》都是我國鄉土文學的代表作,他們的筆下記錄了中國怎樣的鄉土人情和社會變遷?
陳忠實《白鹿原》
上半部 《出延津記》講述了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下半部《回延津記》講述了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來,延宕百年。
小說中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於性慾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書中殺豬的老裴、剃頭的老曾,還有楊百順,他們的話都比我說得好,說得有智慧、有深度。」
劉震雲透過《一句頂一萬句》向世人證明:由於所處環境、地位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由於誠信缺失,人與人之間,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並不多,大多數人反倒是生活在孤獨中。
鄉土小說自上世紀20年代興起至今,從魯迅、賈平凹等人迭代到陳忠實、韓少功等,這些大師筆下的鄉土小說,既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風土人情的變遷,也傳達出在歷史的大潮中小人物命運的悲哀,同時也告誡世人:如果不能與時俱進,走出困惑,結局總是會以悲劇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