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楊沫的簡介有哪些著作
楊沫(1914.08~1995.12),當代抄女作家。襲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原籍湖南湘陰。 生於北京,1995年12月11日逝世。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務。其代表作是描寫一個知識女性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其中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林道靜等一系列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小說於1958年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歡迎,並被改編為電影。另有演員。
楊沫的作品代表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還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記》,以及《楊沫文集》等。
Ⅱ 余華小說創作的時間順序
1983年1月,在《西湖》第1期發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此系余華的處NV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發表短篇小說《「威尼斯」牙齒店》。12月,在當時影響頗大的《青春》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鴿子,鴿子》。
1984年1月,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後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等短篇,5月,在《東海》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1987年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開始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余華分別在《北京文學》和《收獲》發表《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重要作品。
1989年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中短篇小說。
1990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1991年發表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同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細雨與呼喊》以及小說集《世事如煙》。
1992年發表長篇小說《活著》,同年發表小說集《河邊的錯誤》。
Ⅲ 余華寫有那些小說啊,全部的
【余華主要作品目錄】
◇余華◇
短篇小說
十八歲出門遠行《北京文學》 1987.1
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北京文學》 1987.5
死亡敘述《上海文學》 1988.11
愛情故事《作家》 1989.7
往事與刑罰《北京文學》 1989.2
鮮血梅花《人民文學》 1989.3
兩個人的歷史《河北文學》 1989.10
祖先《江南》 1993.1
命中註定《人民文學》 1993.7
中篇小說
四月三日事件《收獲》 1987.5
一九八六年《收獲》 1987.6
河邊的錯誤《鍾山》 1988.1
現實一種《北京文學》 1988.1
世事如煙《收獲》 1988.5
難逃劫數《收獲》 1988.6
古典愛情《北京文學》 1988.12
此文獻給少女楊柳《鍾山》 1989.4
偶然事件《長城》 1990.1
夏季台風《鍾山》 1991.4
一個地主的死《鍾山》 1992.6
戰栗《花城》 1994.5
長篇小說
呼喊與細雨(在細雨中呼喊)《收獲》 1991.6
活著《收獲》 1992.6
散文
虛偽的作品《上海文論》 1989.5
川端康成與卡夫卡《外國文學評論》 1990.2
我,小說,現實《今日先鋒》 1994.
Ⅳ 賈平凹《獵人》有什麼寓意
像「人變甲蟲」(卡夫卡《變形記》)、「坐毯升天」(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樣,賈平凹在他的短篇小說《獵人》(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學》)也有一個令人奇怪的細節:被獵殺者「熊」會說人話,獵人戚子紹在行使「打獵」的過程中,非但屢屢失敗,而且被熊給「干」了。對於這一細節的讀解,大多數讀者的反應是相同的,那就是「看不懂」、「讀者被卷進人與獸與自然的迷魂陣」(王童《2002:解讀賈平凹》,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學》)。但我們不妨從文化的視角進一步探討下去,王童說「我們雖然有文化,上了大學,但就是不懂怎麼和自然和獸類和諧相處。」單就征服者的「獵人」與征服對象的「熊」的表層關系來看,熊會說人話,它便具有了替獸類傳達「物極必反」的所有可能的聲音的權利:破壞有多久,反懲罰就會持續多長,表達的顯然不僅是結果而是一種無邊無際進行著的狀態,無疑超越了「人最終被熊吞掉」的因果報應式結局,也有效地抒寫了人類與其對抗物中某種無盡的辨證關系。這樣的梳理,不能說作家沒有這樣的用意,然而,倘僅停留在此,毋庸說《獵人》就是生態小說。對此的爭議便會流於政治媒體所倡導的功利主義意義,《獵人》的真正意蘊就會遭到嚴重遮蔽。當然,也可以從中折射出部分讀者尤其年輕讀者批判眼光的被割斷: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中,一方面擁有著無限可能的知識;一方面對人性內部的歷史沿革的深入解剖被突如其來的極端物質主義隔絕在意識以外,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接受歷史事實的真相。當你漠視或不忍其存在的時候,你也就喪失了清除它的勇氣。
細而言之,熊的「干一下」並非只是一個能供人取笑的「活潑」的寓言故事,它負載了作為人的對立面或對抗物的極大耐性:第一次「干」,它擁有著極大愛心和警告:「想活?那讓我把你干一下。」這是熊的氣息也是人的氣息;第二次「干」,它還對人類抱有著希望,但只是這希望不再是把對象當做人的憐憫:「那讓我再把你干一下」是熊對熊的說話;第三次「干」,「你問我?」狗熊說:「我正想問你呢,你到底是獵人還是賣屁股的?!」熊想說什麼?或許是說像夏青一樣,也許是說純粹就是戚子紹本人那樣。人類的缺陷有多少,回答就有多少。站在獵人的立場,我姑且把第一階段叫「滿足的慾望」:戚子紹本來只是要漫不經心地打獵的,但聽說居然有會說人話的熊,並且有人被熊抓取了屁股,這使得他獵熊的慾望大增:為獵人經歷(言說的狂歡)、為女人、為虛偽;第二階段「期待的慾望」:為爛尻子復仇也為熊掌;第三階段「懸置的慾望」:是包含了肯定「我」在內的「你到底是誰」式的發問,是慾望的極限——無止境。如果說熊的會說人話這一細節的設置就是寓言,它的「哲理」和張力的「無限」豐富正是「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才被你發現的,但那必須是你剔除了閱讀思維上時不時跑出來索要的「結果」和「要義」後才出現的詩意穿越。
在具體的文體分析中,我們當然可以說賈平凹的《獵人》是用荒誕而寓言化的手法來表現的,但人性的弱點它本身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而是一種生成和生長,只是一種進行、延伸。賈平凹把這種「現代」用「寓言」的「形式」再現下來了。小說並沒有去投合大眾讀者的接受習慣來講述一個有著明朗的「結果」的故事、也並非刻意去附和政治氣氛所要求的應時的「要義」,雖然只是短篇。如果他以前作品的缺陷,吳炫批判的真有道理的話,象「醉卧傳統的賈平凹」、「用經典作家的標准來衡量,賈平凹目前在總體上還處於博爾赫斯所說的『被傳統所遮沒的自我』」(吳炫《中國當代文學批判?醉卧傳統的賈平凹?賈平凹還有什麼可能》)(2001年《上海學林》)。那麼《獵人》不管在探察人性的深度上,還是在創作形式的詩意處理上,它無疑超越了現實的、政治的、急功近利性內容(生態主題);穿越了傳統文化(獵人「自然而然」被熊吃掉結局);最終堪破了「虛假的自我」——即走出了賈平凹「知識結構」中對自己「天成」、「無為」等「快感」范疇的「個體誤區」,誕生了全新的懷疑性「自我」。
Ⅳ 賈平凹的《獵人》想告訴人們什麼
「結果」和「要義」:干一下
像「人變甲蟲」(卡夫卡《變形記》)、「坐毯升天」(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樣,賈平凹在他的短篇小說《獵人》(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學》)也有一個令人奇怪的細節:被獵殺者「熊」會說人話,獵人戚子紹在行使「打獵」的過程中,非但屢屢失敗,而且被熊給「干」了。對於這一細節的讀解,大多數讀者的反應是相同的,那就是「看不懂」、「讀者被卷進人與獸與自然的迷魂陣」(王童《2002:解讀賈平凹》,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學》)。但我們不妨從文化的視角進一步探討下去,王童說「我們雖然有文化,上了大學,但就是不懂怎麼和自然和獸類和諧相處。」單就征服者的「獵人」與征服對象的「熊」的表層關系來看,熊會說人話,它便具有了替獸類傳達「物極必反」的所有可能的聲音的權利:破壞有多久,反懲罰就會持續多長,表達的顯然不僅是結果而是一種無邊無際進行著的狀態,無疑超越了「人最終被熊吞掉」的因果報應式結局,也有效地抒寫了人類與其對抗物中某種無盡的辨證關系。這樣的梳理,不能說作家沒有這樣的用意,然而,倘僅停留在此,毋庸說《獵人》就是生態小說。對此的爭議便會流於政治媒體所倡導的功利主義意義,《獵人》的真正意蘊就會遭到嚴重遮蔽。當然,也可以從中折射出部分讀者尤其年輕讀者批判眼光的被割斷: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中,一方面擁有著無限可能的知識;一方面對人性內部的歷史沿革的深入解剖被突如其來的極端物質主義隔絕在意識以外,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接受歷史事實的真相。當你漠視或不忍其存在的時候,你也就喪失了清除它的勇氣。
細而言之,熊的「干一下」並非只是一個能供人取笑的「活潑」的寓言故事,它負載了作為人的對立面或對抗物的極大耐性:第一次「干」,它擁有著極大愛心和警告:「想活?那讓我把你干一下。」這是熊的氣息也是人的氣息;第二次「干」,它還對人類抱有著希望,但只是這希望不再是把對象當做人的憐憫:「那讓我再把你干一下」是熊對熊的說話;第三次「干」,「你問我?」狗熊說:「我正想問你呢,你到底是獵人還是賣屁股的?!」熊想說什麼?或許是說像夏青一樣,也許是說純粹就是戚子紹本人那樣。人類的缺陷有多少,回答就有多少。站在獵人的立場,我姑且把第一階段叫「滿足的慾望」:戚子紹本來只是要漫不經心地打獵的,但聽說居然有會說人話的熊,並且有人被熊抓取了屁股,這使得他獵熊的慾望大增:為獵人經歷(言說的狂歡)、為女人、為虛偽;第二階段「期待的慾望」:為爛尻子復仇也為熊掌;第三階段「懸置的慾望」:是包含了肯定「我」在內的「你到底是誰」式的發問,是慾望的極限——無止境。如果說熊的會說人話這一細節的設置就是寓言,它的「哲理」和張力的「無限」豐富正是「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才被你發現的,但那必須是你剔除了閱讀思維上時不時跑出來索要的「結果」和「要義」後才出現的詩意穿越。
在具體的文體分析中,我們當然可以說賈平凹的《獵人》是用荒誕而寓言化的手法來表現的,但人性的弱點它本身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而是一種生成和生長,只是一種進行、延伸。賈平凹把這種「現代」用「寓言」的「形式」再現下來了。小說並沒有去投合大眾讀者的接受習慣來講述一個有著明朗的「結果」的故事、也並非刻意去附和政治氣氛所要求的應時的「要義」,雖然只是短篇。如果他以前作品的缺陷,吳炫批判的真有道理的話,象「醉卧傳統的賈平凹」、「用經典作家的標准來衡量,賈平凹目前在總體上還處於博爾赫斯所說的『被傳統所遮沒的自我』」(吳炫《中國當代文學批判?醉卧傳統的賈平凹?賈平凹還有什麼可能》)(2001年《上海學林》)。那麼《獵人》不管在探察人性的深度上,還是在創作形式的詩意處理上,它無疑超越了現實的、政治的、急功近利性內容(生態主題);穿越了傳統文化(獵人「自然而然」被熊吃掉結局);最終堪破了「虛假的自我」——即走出了賈平凹「知識結構」中對自己「天成」、「無為」等「快感」范疇的「個體誤區」,誕生了全新的懷疑性「自我」。
Ⅵ 余華《星星》關於余華早期的小說有哪些,如《星星》等
984年1月,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後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等短篇,5月,在《東海》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1987年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開始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余華分別在《北京文學》和《收獲》發表《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重要作品。
1989年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中短篇小說。
1990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1991年發表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同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細雨與呼喊》以及小說集《世事如煙》。
1992年發表長篇小說《活著》,同年發表小說集《河邊的錯誤》。
1995年《許三觀賣血記》,發表小說集《戰栗》。
該年,余華還在《收獲》、《作家》等雜志發表了短篇小說《我沒有自己的名字》和《黃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說。
1999年小說集《黃昏里的男孩》、《我膽小如鼠》、發表隨筆集《我能否相信自己》。
2008年發表長篇小說《兄弟》
2011年《十個詞彙里的china》
2013年《第七天》
《細雨與呼喊》應該是余華作品是轉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