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愛倫坡用哪五個短篇小說確立了偵探小說的所有模式
《莫格街謀殺案》《瑪麗·羅傑神秘案件》《金甲蟲》《你就是殺人兇手》《被盜竊的信》
『貳』 愛倫坡的作品《黑貓》的簡介,稍微詳細一點
簡介:小說《黑貓》中,「我」因成了酒鬼,權暴地將家裡的寵物黑貓的一隻眼睛挖掉,後又將它弔死,誰知當晚家中失火。懷著仟悔的心情,「我」收養了一隻不知來路的獨眼黑貓,因苦於貓老是「執勤地跟著我的腳步走」,「弄得我跌跌撞撞」,一氣之下抄起斧頭去殺貓,妻子將「我」擋住,「我」將妻子殺死,把屍體砌進牆力。沒想到黑貓也被砌進牆里。當警察到地窖來檢查時,黑貓的叫聲,使警察找到了殺妻的證據。
《黑貓》:是美國作家愛倫·坡的短篇小說之一。講述了一個人對於黑貓的心理懼怕。作家寫的是貓,但表現的卻是人;寫的是人殺死貓或貓殺死人,但表現的主要是人「殺死」人;寫的是黑貓與「我」之間的「愛」和「恨」,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愛」和「恨」,其真正凸現的是黑貓形象的象徵意蘊——對病態人格的反思。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生於1809年1月19日,逝於1849年10月7日,美國作家,詩人,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浪漫主義思潮時期的重要成員。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說聞名於世,他是美國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驅者之一,又被尊為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進而也被譽為後世科幻小說的始祖。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依賴寫作謀生的知名美國作家,從而導致貧困潦倒。
『叄』 俄國的作家蒲寧認識嗎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
1920 年6 月26 日,正當蘇聯紅軍向黑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薩挺進之際,一個五十來歲小個兒的俄國人擠上了從這里開往法國的最後一艘輪船,他在驚恐混亂的人群中向自己的祖國留下了難忘的一瞥。他對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懷有深厚的感情,但頑固的舊貴族的立場又促使他對紅軍的即將來到懷有莫名的恐懼情緒,他在惆悵的心情中踏上了流亡(法國)的道路。十三年後的一天(1933.12.10),瑞典文學院以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而授予他1933 諾貝爾文學獎,給這位流亡者帶來了福音。這個人就是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Ivan Bunin,1870~1953)。
在長達三十三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競爭活動中,從沙皇統治下的舊俄到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聯,尚無一位作家獲過諾貝爾文學獎。是這塊土地上沒有世界聲譽的作家嗎,答案是肯定的。托爾斯泰、高爾基曾都相繼提名過,但都未獲獎。瑞典文學院也在考慮讓這一幅員廣闊的土地上出一名獲獎作家。
1923 年,蒲寧被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推薦,同時被推薦的還有高爾基。從1923 年開始,蒲寧和高爾基幾乎每年被提名。諾貝爾委員會曾於1918 年和1928 年,委託有關專家撰寫過高爾基作品的研究報告,而報告者卻以所謂高爾基「和他祖國文化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政治活動」為由,不予推薦,提醒瑞典文學院把目光轉向了流亡國外的作家蒲寧,命運為這位流亡作家帶來了好的轉機。
說來也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生前在俄國的巴庫擁有油田。他的侄子伊凡·諾貝爾在他叔叔死後一直負責經營那份產業。而蒲寧一直是伊凡·諾貝爾崇敬的作家之一,並有著密切的聯系。伊凡·諾貝爾也是這一年頒獎慶典的座上賓,他雖然不直接參予評獎,但他的地位和影響自然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使俄國、法國許多作家都為蒲寧作宣傳,造輿論,終使他從該年度三十位侯選人中脫穎而出。
蒲寧於1870 年俄歷10 月20 日出生在俄羅斯中部沃羅涅什鎮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小生活在濃郁的文學氣氛和優美而寂靜的田園中。由於家境貧困,中學未畢業就步入社會,當過校對員、統計員、圖書管理員、報社記者。曾受教 於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作家,並為高爾基主辦的知識出版社撰過稿。1909年被選為科學院名譽院士。十月革命爆發後,他持敵對立場,於1920年流亡國外,僑居法國 直到去世。
蒲寧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1887年開始在報紙上發表詩作。1898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在露天下》,此後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短篇小說《安東諾夫卡蘋果》(1900)、《夢》(1908)、《弟兄們》(1914)、《從舊金山來的先生》(1915)及中篇小說《鄉村》,1903年以詩集《落葉》獲莫斯科學術院的普希金獎。蒲寧的創作為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和繁榮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十月革命爆發後,蒲寧從舊貴族階級的立場出發,反對和詛咒革命,流亡法國後,曾游歷歐洲、非洲和亞洲,寫了《米佳的愛情》、《幽暗的村間小徑》等兩百個中短篇小說。《從舊金山來的先生》是蒲寧的代表作。
蒲寧的創作繼承了俄國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小說不太重視情節與結構的安排,而專注於人物性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語言生動和諧,富於 節奏感,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
1933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大會在瑞典皇家音樂宮舉行。按規定必須在會場懸掛得獎國的國旗,然而,這一次例外,因為蒲寧不能代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聯,他是從舊俄帝國文壇出來,革命後又逃亡國外的作家,沙皇的「三色旗」早已被社會遺棄,於是,授獎大廳借諾貝爾生辰一百周年,掛起清一色的旗幟——瑞典國旗。蒲寧親臨斯德哥爾摩領獎。
1953 年11 月8 日,蒲寧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