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傷痕文學的發端之作是()
傷痕文學的發端之作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劉心武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77年《人民文學》第11期上,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
小說以北京某中學班主任張俊石接收一個小流氓插班生宋寶琦為線索展開情節,以「批判與啟蒙」及對真實性的追求率先在文學作品中揭露了「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對青少年造成的嚴重後果、給青少年留下心靈創傷的社會問題。該小說曾獲得1978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
作品影響
小說發表後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曾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改編成廣播劇,並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票數比第二名多了一倍。
1978年,控訴「四人幫」對人民精神造成的戕害的文學作品形成了一個浪潮,史稱「傷痕文學」,《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開山之作。
『貳』 《班主任》主要講了什麼
劉心武,生於1942年,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班主任》、《大眼貓》、《我愛每一片綠葉》,長篇小說《鍾鼓樓》等。
短篇小說《班主任》是劉心武的代表作品,最初發表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收入短篇小說集《班主任》中。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最早反映「四人幫」毒害青年學生的作品。
作品描寫光明中學初三·三班班主任張俊石想接收宋寶琦——曾被拘留過的小流氓來班上學習,引起老師的不解與學生的反對,團支書謝惠敏甚至視此為一場階級斗爭。家訪時得知宋寶琦偷過當時的「禁書」賣錢,但宋寶琦因為無知,不識書名、不知內容,只會給書里插圖上的女子畫鬍子取樂。宋寶琦和謝惠敏都認為這些書——如《牛虻》、《戰爭與和平》、《辛稼軒詞選》等是「大毒草」、「黃書」。謝惠敏認為,凡書店不出售、報刊不推薦的都是壞書。她還認為女生穿短袖襯衫和花裙子是「沾染資產階級思想」。張俊石痛心地感到宋寶琦的墮落和「好學生」謝惠敏的「進步」所受「四人幫」毒害之深。
作者在文尾借張俊石之口發出了「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的呼聲。小說深刻而痛切地揭露了「四人幫」推行的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對青年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與創傷。
《班主任》標志著當代文學現實主義傳統在新時期的復歸與深入發展。作者善於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融入對現實生活的評價。無論是對謝惠敏這一典型人物的刻畫,還是對極左思潮的嚴肅真誠的反思,都對當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它被視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先後被譯介到日本、德國、蘇聯、瑞士等國。
『叄』 劉心武的資料,是關<白樺林的低語>
劉心武,以短篇小說《班主任》成名,該作被視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其作品以關注現實為特徵,其長篇小說《鍾鼓樓》曾獲得茅盾文學獎,是當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後,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就秦可卿等專題進行系列講座,對民間紅學的蓬勃起到推動作用。(宇慧撰寫)
簡歷:(1942~) 當代作家。筆名劉瀏、趙壯漢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隨父遷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主編等職,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1987年赴美國訪問並在13所大學講學。
創作上,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開傷痕文學先聲,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並由此取得在文壇上的地位。後又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小說,曾激起強烈反響。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說集《綠葉與黃金》、《大眼貓》、《都會詠嘆調》、《立體交叉橋》、《519長鏡頭》,中篇小說集《如意》、《王府井萬花筒》、《木變石戒指》、《一窗燈火》、《藍夜叉》,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嘆調》,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有散文集、理論集、兒童文學等作品以及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