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7、《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
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0、《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华书局。
1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译注》,(清)许梿选,曹明纲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5、《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陶渊明集》全注本)
16、《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或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7、《搜神记》,(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8、《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诗选注本,包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陈伯海《唐诗汇评》)
19、《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李白诗选》)
21、《杜诗镜铨》,(清)杨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杜甫诗选》)
22、《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王维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王维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
23、《唐宋八大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教育出版社。(亦可用类似选本,或高海夫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24、《古文观止译注》,(清)吴调侯、吴楚材选,李国章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5、《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
2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7、《宋词三百首》,朱孝臧选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8、《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9、《陆游诗选》,游国恩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0、《稼轩词编年笺注》(修订本),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1、《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
32、《全元散曲》,隋树森辑,中华书局。
33、《明诗选》,杜贵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明诗选本,如《明诗别裁》之类)
34、《清诗精华录》,钱仲联、钱学增选注,齐鲁书社。(亦可用其他清诗选本,如《清诗别裁》之类)
35、《近代诗钞》,钱仲联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近代诗选本。)
36、《琵琶记》,(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7、《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8、《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9、《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0、《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诸书同)
42、《水浒传》,(明)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3、《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4、《红楼梦》,(清)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6、《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7、《老残游记》,(清)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8、《孽海花》,(清)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9、《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50、中国文学史,在章培恒、袁行霈、郭预衡主编的三种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中,任选一部通读。
5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或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5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
5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54、闻一多《唐诗杂论》,见《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单行本。
55、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7、《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58、《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撰,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龙》全注全译本)
59、《诗品集注》,曹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60、《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撰,人民文学出版社。
61、《艺槪》(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6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多种注释本,均可参用)
63、《经典常谈》,朱自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4、《经子解题》,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5、《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
66、《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67、《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68、《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B. 记载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都有哪些
一般的通史类书,上起三皇,下至满清,写到蓝朝和红朝的就比较少了,因为蓝、红朝典故不属古代史范畴,要了解袁皇帝的故事,恐怕得另寻他书了。
话说,关于妃子。。呃,宫里的那些事儿一般在通史里不会特别提及的。二十五史里通常会写,不过此书楼主必然不会去看。 -。-
推荐楼主看一套叫做“中国历史宝库”的书,通俗史类,学究气不重,不过是繁体竖排的,楼主看多了也就适应了。
简介: 《中国历史宝库》是一套分叙中国各朝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丛书,共十二册,以散篇小品的方式,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把历史上的大事与小片段,盛衰兴亡,原原本本地带给读者。「君是中国人,应知中国事。」本书正好作为窥探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给你把书名也发上来:
《文明曙光-上古秦代卷(中国历史宝库)》(冯宝志)扫描版[PDF]
《治乱嬗替-魏晋卷(中国历史宝库)》(曹文柱)扫描版[PDF]
《胡汉分治-南北朝卷(中国历史宝库)》(曹文柱)扫描版[PDF]
《大河滚滚-隋代卷(中国历史宝库)》(王素)扫描版[PDF]
《流金岁月-唐代卷(中国历史宝库)》(董乃斌)扫描版[PDF]
《乱世风云-五代十国卷(中国历史宝库)》(田居俭)扫描版[PDF]
《两京梦华-宋代卷(中国历史宝库)》(汪圣铎)扫描版[PDF]
《塞北三朝-辽夏金卷(中国历史宝库)》(聂鸿音)扫描版[PDF]
《大汉烟尘-元代卷(中国历史宝库)》(星汉)扫描版[PDF]
《枯荣之间-明代卷(中国历史宝库)》(刘新风)扫描版[PDF]
《冷月清风-清代卷(中国历史宝库)》(赵伯陶)扫描版[PDF]
--------------------PDF的分割线--------------------
或者楼主可以看一套叫做《中国断代史系列》的丛书,起始同上,简体横排。不过此书学术性就较上者要强,不知楼主爱不爱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pdf 详情 27.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殷商史.pdf 详情 32.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pdf 详情 52.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pdf 详情 32.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pdf 详情 16.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pdf 详情 63.9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魏晋南北朝史.pdf 详情 52.5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上).pdf 详情 44.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下).pdf 详情 4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pdf 详情 40.7MB
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pdf 详情 43.9MB
中国断代史系列-辽金西夏史.pdf 详情 43.4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pdf 详情 35.8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下).pdf 详情 47.5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pdf 详情
------------------详情的分割线-------------------
上述两套丛书,在电驴(Very CD)里分别搜索“历史宝库”和“断代史”两个关键字,都可找到并且免费下载。
表告诉我你不会用电驴。 ╮(╯﹏╰)╭
或者,如果楼主嫌书太多眼太花,那就直接看顾颉刚口述、何启军执笔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史学入门》~~
C.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理事成员
会长:傅璇琮 新任:陈尚君
副会长:戴伟华、李浩、董乃斌

D.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二者和史传文学都有很紧密的关系。最早用“小说家”这个名词去收录古代书籍的《汉书艺文志》是把它视作为子部的,称为《诸子略》,但所收书籍的性质,照鲁迅的说法,则介乎子部、史部之间,即《史略》所谓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其后史家及目录学家将小说家的范围不断扩大,把很多原属史部的作品转入小说家,也有一些原属小说的作品归到史部去,例如同样是杂史杂传的东西,《燕丹子》多入“小说”类,而《吴越春秋》则入于“史部”。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在内容上也标榜是正史所不载,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和史书关系千丝万缕,是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或者是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如何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史传和小说的共通点是叙事。当然二者发展到后来的性质有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小说则容许而且必须虚构。董乃斌的《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认为文学和“事”的关系有“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四个阶段,大概历史只是述事,小说戏剧则可以称之为“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多影响。尤其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小说至少有两点影响,一是合乎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传奇很多便类似个人的传记。二是在结构上,很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一个个人物的遭遇的联结,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一样,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这种结构方式,有自由灵活的优点,也有松散零碎的缺点。
第三,是史传的叙事方式,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观点的方法,这一点也为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所谓全知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告诉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鉏麑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锺书《管锥编》语)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
第四,是写作精神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巨著对后世小说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春秋》的微言大义,意思就是把自己观点隐藏起来,让事实自己来说话,对事件和人物的褒贬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中当然不乏有作者跑出台前,向读者指指点点,对事件人物直接评论的地方,但好的作品,作者隐退在情节背后,让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来启示读者。《红楼梦》主题的论争,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爱憎不同,可以说,都是得力于这种隐藏个人观点的手法结果。又如《史记》的创作,司马迁一再表示自己是“发愤”著书,自己是“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写出这种巨著的,后来的金圣叹把《水浒》这些小说也看作是发愤之下的创作,可见《史记》对后世文学家在精神上的感召力量有多大!
明清两朝小说评论家最爱把小说和历史著作比附,金圣叹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毛宗岗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而戚蓼生评《红楼梦》的写法,认为:“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可见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深远影响。
E.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哪位前辈读过请问怎么样
章骆版《
文字
内链_点击实体词"
target="_blank">中国文学史》是目前国内最好的
文学史
。文字精到,
观点
鲜明。
简明版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
读物
。两种书目标
读者
不同,没有可比性
F. 有没有一本书写的是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
写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是《上下五千年》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科普图书 ,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
讲述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6)董乃斌中国古代小说扩展阅读:
《上下五千年》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教育家林汉达教授与现代作家曹余章先后编著,林汉达教授编写了写作提纲和部分篇目,曹余章则写了剩下的篇目,其中第一版分5册于1979年问世,东汉以前的部分为林汉达与曹余章合著,其余的部分是曹余章在林汉达手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1991年该书分精华版和平装版发行了第二版。受其影响和启发,有了相关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继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儿文学读物问世。
从林汉达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始篇就是“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记载历史故事,从客观的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极具影响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发明发现和贡献作用。
G. 中国文学史的其他
1.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版(共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1
2. 马积高,黄钧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3. 韩兆琦等.《中国文学史》(全套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1
4.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5.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1
6.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下),东方出版中心,2008-1-1
7. 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修订版(上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1
8.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8
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共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
10.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11.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12.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13.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14.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
15.董乃斌,钱理群,《中国文学史》(彩色插图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6
16.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共四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004-7

H. 《从军行》中 暗 和 穿 的意思
王昌龄《从军行》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暗是写雪山的阴暗和给你感觉吧;还就是回还得意思了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原载】 《唐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作者:董乃斌)
(来源:中国文学网)
I. 什么是有意为小说与无意为小说
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J.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圊,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中国文学,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对人类精神宝库永久的贡献。《彩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从上古叙述到20世纪末的文学通史,1995年7月由祥云(美国)出版公司出版繁体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国和平出版社与祥云(美国)公司共同推出简体字本。因为该书文字精简、编排新颖、图片丰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颇得读者青睐。
【作者简介】
冰心(1990-1999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州。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文集《归来以后》、《晚晴集》、《九旬文选》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于上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著有《李商陷传》、《李商陷的心灵世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流金岁月》等学术著作。
钱理群,浙江杭洲人,生于193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求》、《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等。
【该书目录】
第1篇 文学的诞生
一抹原始的风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话
幻想加工过的世界
神话与传说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头
奇妙的汉字
从结绳记事到图画记事
汉字与中国文学的特征
凝固在金石上的历史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社会风情的生动画卷
有韵的历史
光辉的起点
屈原和楚辞
“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缠绵凄艳的祭神之歌
“屈平词赋悬日月”
秦汉散文
万世文章的楷模
司马迁和《史记》
汉代辞赋
汉赋的演变趋势
汉大赋的审美特点
第2篇 诗歌——抒情的时代(上)
汉代诗坛
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
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
曹氏三杰
正始和太康文学
忧愤成哀歌
彩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
南北朝乐府民歌
江南都市的轻曼之音
北方草原的豪放歌唱
南北朝诗歌
山水知已
“五丁凿山”之作
永明体
“中间小谢又清发”
“颇学阴何苦用心”
思乡泪国之作
第3篇 诗歌——抒情的时代(下)
初唐诗坛
齐梁遗风
才高命蹇的四杰
律诗的完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
盛唐——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崛起的诗群
苍凉悲壮的征戍者之歌
诗、画与禅的融会
盛唐诗人之冠——李白
诗圣杜甫
别开生面的中唐诗坛
大历诗人
新乐府诗人
古文家及其诗
险怪与苦吟
最后的灿烂——晚唐诗
风流倜傥话小杜
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
唐诗的终结
第4篇 唐宋小说——叙述艺术的勃兴
小说前史
“小说”的出现
六朝小说
早期唐传奇
中唐传奇
黄梁梦
女性的身影
侠胆的赞歌
历史小说
小说的结集
唐代的俗文学
宋代的小说
新编志怪与笔记
宋人传奇
话本小说
第5篇 诗歌变体——词曲的时代
词的起源及晚唐五代词
新兴的音乐文学
敦煌曲子词
《花间集》
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词坛
花间、南唐作风的蔓延
慢词的兴盛和言志派的崛起
天才的全能作家苏轼
浅斟低唱的北宋晚期词
北宋诗文
宋初诗风与西昆体
诗文革新运动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宋朝南渡后文学的突变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词坛飞将辛弃疾
白石词与梦窗词
田园诗、诚斋体和宋末爱国诗
诗歌批评的杰作《沧浪诗话》
金源文宗元好问
散曲
词体的蜕变与散曲的兴起
元代前斯的散曲
元代后期及明代散曲
第6篇 戏剧文学——表演与叙事抒情的整合
漫长而迟缓的流程
从原始歌舞到唐代参军戏
瓦舍勾栏中的宋杂剧
金院本和宋金诸宫调
早期的南戏
元杂剧概观(一)
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元杂剧的内容和体制
“杂剧班头”关汉卿
优美的爱情剧《西厢记》
群星争辉的元代前期杂剧
元杂剧概观(二)
元杂剧的衰微及其原因
元代后期杂剧名家
南戏在元代的流行和发展
元代南戏的艺术发展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南曲之宗”《琵琶记》
明代戏剧
杂剧创作的延续
嘉靖时期的三部重要传奇
明传奇的射雕手汤显祖
晚明传奇创作的繁荣
清代戏剧
《长生殿》
《桃花扇》
花部戏
第7篇 明清小说与其他
明代长篇小说
明代城市对经济与小说热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施耐庵和《水浒传》
吴承恩和《西游记》
暴露堕落世网的《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说
承袭唐宋传奇的“三灯”
拟话本的风行
冯梦龙的“三言”
凌蒙初的“二拍”
陆人龙的《型世言》
明代诗歌
明代散文
清代小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曹雪芹与《红楼梦》
清诗
清词
清文
呼唤新时代
第8篇 新世纪的文学
文学的转型
历史孕育着变革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急
人的发现
文学新形式的产生
文学语言的变革
鲁迅
建立规范
京派与海派
大“海”里的弄潮儿
“都市风景线”
“艺术的北京”和它的创造者
“最后一个浪漫派”
中国的现代派诗人
现代剧场艺术的成熟
战争年代
战争与流亡
地之子
“家”和“财主底儿女们”
生命的沉思
一个苍凉的手势
战争废墟上的“哈姆雷特”
知识者的转化
歌颂与放逐
“别了,司徒雷登”
“计划化”轨道
放声歌唱
革命英雄传奇
文学的受难者
台湾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
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
十年浩劫
文学的归来
八面来风
新诗潮的崛起
寻找文学的根
话剧的艺术实验
先锋小说的兴起
后新诗潮诗人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书籍、文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