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远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
老小姐的悲剧
郝微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一生只想报复男人的变态老小姐,是一个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郝微香由于自己的情感被人玩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的精神和心灵完全扭曲了。于是,她与世隔绝,还收养了一个小女孩,把她教养成专门玩弄男人的女子,还破坏养女的爱情,以便向世上的男人报仇雪恨。后来,郝微香终于良心发现,可是太晚了,她的养女已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而且还虐待她的男人。她毁了自己养女的幸福,最后,她发疯被大火烧死……
郝微香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从小丧母,父亲对她十分顺从,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她父亲是乡绅,开了一家啤酒作坊,很有钱,自以为了不起,郝微香也是这样。她父亲死后,她继承了大笔财产,来献殷勤的人多了……后来,她身边出现了一个男人,那人对她大献殷勤。郝微香小姐从来未对谁动过情,所以一旦动起情便不可收拾,她把那人当成了白马王子。那人从她那里骗取了大量的钱。等到结婚的日子定好了,结婚礼服备办好了,蜜月旅行的行程也安排好了,参加婚礼的宾客也邀请了。然而在婚礼那一天,就是不见新郎的影子,只见他的一封信……原来那家伙是个大骗子!如此沉重的打击,谁也受不了,何况她是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可是她的行为却让人心寒!她由于受不住打击,大病了一场。病愈后,她让整座宅第荒废,屋里的时钟都停在她接到那封信的时候,宴席上的摆设都原封不动,她自己一直穿着那套婚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见天日,直到她死去……她要记住这一切,她恨世上所有的男人,可见她是一个心胸狭隘的、高傲的女人。她还特意收养一个养女,不惜牺牲她的幸福教她替自己报复男人,可见她是一个极有心计、铁石心肠的女人。
老小姐的遭遇本身是一个悲剧,她还亲手制造了一个悲剧,她的变态行为到她良心发现又是一个悲剧。然而,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她曾经是一个向往美好爱情,热爱生活的痴情少女啊!是谁使她变成了一个仇视美好爱情,仇视生活的变态女人呢?爱情?郝微香由爱生恨,叫作爱之深,恨之切吗?有人说,她爱自己更多一点。她之所以恨得那么深,是因为她从来没被拒绝过,更没受过被人抛弃的耻辱,她是个娇小姐,从来都是她说一,别人不敢说二的,是她的心灵太狭隘了,她的占有欲太强了。也有人说,是她爱得太深了:她保留当年婚宴上的一切,是想记恨还是想停留在一个她的美好梦幻中呢?或许二者都有吧。
其实,爱情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毒药,关键看当局者的态度。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我想,爱情应该拿得起,放得开。否则,千万别动爱情!
同样的区别也表现在匹普/芬恩姐姐的形象塑造上。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的姐姐几近于虐待狂,她视匹普为生活的沉重负担,轻则大骂,重则棒打,最后在唠叨不休的抱怨声中撒手归天。而“1998年版”中的芬恩姐姐,则热情奔放、豁达开朗,她对芬恩关怀备至,在芬恩赴纽约去发展事业之后,她也因寻找爱情幸福而“失踪”。主动挑战人生的进取精神成了该影片中芬恩姐姐的性格主调。
当然,这两部影片的人物重塑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原著中的郝微香小姐是一个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突然而至的巨大精神打击使她灵魂扭曲、心理变态,但同时她性格中还有另外的一面,她的良心并未完全泯灭,她不忘以自己的财产资助社会生存中的弱者。但是,在“1946年版”和“1998年版”两部影片中,郝微香和黛斯摩小姐都仅仅被塑造成了一个变态的疯女人,因而也就削弱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致使人物形象有平面化与单向度之嫌。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仅在有声电影阶段,该小说就至少被改编过6次(1934年、1946年、1949年、1971年、1974年、1998年),在这六部改编影片中,“1946年版”和“1998年版”受到了观众与评论家较为广泛的关注。《远大前程》的1946年电影改编版(本文简称“1946年版”)诞生于狄更斯的祖国英国,由大卫••里恩导演;而《远大前程》的1998年电影改编版(本文简称“1998年版”)则出世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由阿方索••柯朗导演。两部影片皆沿用了小说原著的颇具反讽色彩的题名“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或译《伟大的期望》), 承继了狄更斯原作中对梦想走出生活窘境的下层人的理解、同情和对其梦想破碎的悲悯。
但是,与“1998年版”相比,“1946年版”在与原著保持契合与一致方面更加执著。大卫••里恩谈及该影片的制作情况时曾言:“在写剧本时,我们反复阅读了小说,并且给每一章列出了一个单线索的摘要,……电影中的实际场景是以这篇摘要为基础的。狄更斯的对话对于电影来说是完美的,几乎电影中所有的对话都是来自小说中。”① 对于大卫•里恩来说,经典是一种神圣的范型,他拍摄《远大前程》的目的是要传承经典,挖掘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再现原作的精神内核。影片以主人公匹普为中心,让其周旋于郝微香的世界和马格韦契的世界,并最终在郝微香和马格韦契的相继毁灭中梦碎人醒,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起点。郝微香的世界封闭、凝固,但对匹普却有一种磁石般的诱惑力,因为那里有艾丝黛拉,有匹普渴望已久的爱情。受郝微香和艾丝黛拉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匹普做上等人的愿望日盛一日,而这个愿望却是在他少年时代救助过的逃犯马格韦契的资助下得以实现。在这里,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纽带:罪犯康普生。是他,背叛了与郝微香的婚姻,郝微香在婚礼上苦等之时,他却挟裹钱物逃之夭夭,让郝微香承受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也是他,把马格韦契拉下水,使其妻离子散,酿成终生难以挽回的大错。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郝微香的精神世界轰然坍塌,从此以报复男人来慰籍自己受伤的灵魂。尤其令人感喟的是,马格韦契资助的匹普曾一度是郝微香复仇行动中的猎物,而作为郝微香复仇工具的养女艾丝黛拉竟是马格韦契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影片将原作中的人生的无奈与无奈的人生淋漓尽致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显然,“1998年版”有所不同。它既把握住了狄更斯原作的基本内核,同时又参照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它进行了解构和重建;影片中所渗透的人生观照和哲理思索来源于狄更斯原作,但是所散发的鲜活气息更贴近于当下的生活。影片的故事背景由原著中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和身份也做了相应的变化:一心想通过做上等人博得艾丝黛拉欢心的铁匠匹普,被置换成了贫穷但有进取心的艺术家芬恩;遭受爱情打击而不能自拔的郝微香在影片中更名为黛斯摩,她比狄更斯笔下生活在阴暗、陈腐的萨提斯宅里的郝微香小姐更加年老和恐怖,她在荒废的佛罗里达庄园中几十年如一日地重温着同一支舞曲,长期沉迷于由《热情之吻》伴奏的表演之中;曾经秘密资助过匹普的逃犯马格韦契,在影片中变成了刺杀卡斯特罗家族犯罪头目的凶手劳斯汀。事实上,以上这一切,并不仅仅是时间与地点变更、人物名字与身份变化的表层问题,而已经内化为作品主旨的移位与重释问题,因为,影片借此揭示和展现了当代人在高度物质化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压抑、痛苦、变态以及精神上的迷惘、异化、焦虑和复归。
“1998年版”着力于寻找作品意蕴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衔接点,用鲜活的现实生活诠释人类永恒的期望与困惑,这是一种重新阐释的方法;同时,这也便于影片适合当代观众,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更贴近自身生活的现实感,并借此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电影院。电影是一种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特殊艺术形式,它需要依赖于影院的票房收益来维持其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如何在适合公众需求与坚守审美品位之间寻找出一种适度的平衡,使拍摄的影片既具有娱乐观赏价值同时又不陷入媚俗的窠臼,这是电影从业者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在褒扬以传承经典为使命的“1946年版”的同时,也应该对“1998年版”的制作者们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人物的取弃与重塑
正如电影大师理查德·布鲁克斯所言:“小说和电影叙述故事的手段迥然不同。除非把书放在摄影机前,把文字一页一页地拍下来,否则,任何一部小说在改编时都必须改头换面。”② 当然,这种“改头换面”也必然涉及到作品中的人物。
就对原著人物的选择而言,《远大前程》的1946年电影改编版与1998年电影改编版表现出了相似的取舍倾向。围绕着对主人公精神历程的探索,这两部影片都相应地将原著中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一些人物纳入到音像叙事的框架之内:与匹普/芬恩(斜线后面的人名为“1998年版”中所改用的名字,下同)产生若即若离的爱情关系的女子艾丝黛拉,抚养匹普/芬恩长大的铁匠乔及其妻子,资助匹普/芬恩实现人生追求的逃犯马格韦契/劳斯汀,以匹普/芬恩作为复仇对象的疯女人郝微香/黛斯摩等。同时,两部影片也皆做了人物方面的大胆舍弃。比如,奥立克在原小说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由其展开的故事构成了小说故事框架的另一条线索,该线索作为对核心叙事进程的一个映衬,为小说营造了类似于侦探小说的多维发展趋向;但是,为了适应电影的有限容量及其叙事单纯化、情节明晰化的要求,两部改编片皆未将奥立克及其故事纳入音像叙事的框架。
然而,两部影片对具体人物形象处理与塑造的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1946年版”中,制作者承续了原著中人物夸张、漫画化的特点。在该影片中,集善良、质朴、木讷、保守于一身的匹普,一直处于道义与“不义”相互搏斗的心灵煎熬之中。影片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和画外音的使用,成功地将匹普的内心波澜“外化”于银幕之上:在道义占上风时,他给饥饿的囚犯马格韦契送去了食物;在“不义”居于主导位置时,他渐渐疏远了养育他的故乡和亲人。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视觉冲击力,亦提高了人物性格的明晰度。
“1998年版”在塑造人物时则更多地考虑了当代因素。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在逃犯马格韦契的资助下被送到伦敦接受绅士教育,而所谓的绅士教育,也仅仅是靠居住环境的改变、接受礼仪指导、参加上流社会的各种应酬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情节设置较为契合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但对当代人来说就会显得空泛和陌生,因为,当代人更加崇尚个性的自由与张扬,更加珍视个体的奋斗与抗争。显然,“1998年版”中的芬恩形象,才实现了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契合:他热爱艺术、热爱自由、崇尚独立、充满才情和激情;逃犯劳斯汀的资助是他成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他还要依靠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艾丝黛拉是他在爱情上的追求,但不是他人生的唯一追求,他更热心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情与事业在他的生活中相互激发、相辅相成。在这里,芬恩展示出的主动挑战命运的精神,与原著及“1946年版”中匹普的处处被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❷ 《远大前程》小说大结局说了什么
小说最后一部分记叙了皮普保护潜逃回国的流放犯马格威奇的经历。虽然马格威奇最终难逃被捕的命运,但是在一系列的变故中,皮普最终回归人性之美,深切地体会到友情和亲情的可贵。
❸ 印度远大前程电影的简介
看着介绍里乌央乌央的一片颜值和演技并列的演员,很是让人感叹陈思成人脉之广,居然请得动如此顶级的演出团队来给他当配角!
但是,整体上他那浮夸的复制周星驰式喜剧的表演风格,却全然与整个顶级团队扎实稳重的表演风格格格不入,成为带坏整体风格的那个耗子屎!
❹ 请问<远大前程>这部作品的写作特色是我急着要,谢谢了!!!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在英国的朴次茅斯市,但是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伦敦和肯特度过的,他的小说有很多是以这两个地方为背景的。
狄更斯9岁上学,但却于1824年因其父负债入狱而被迫辍学。狄更斯不得不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以此来维持生计。一种蒙羞受辱、遭受抛弃的感觉萦绕狄更斯的一生,他后来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1849—1850)中描述了这段经历。
从1824年到1826年,狄更斯又重新上学。但在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依靠自学。1827年15岁的狄更斯告别了学校,开始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供职,随后到报社成为一名采访议会的记者。这段经历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国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内幕,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并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做好了素材和艺术方面的准备。
1833年12月,狄更斯用笔名博兹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伦敦生活的首期作品。这些短文在1836年结集出版,定名《博兹特写集》,使狄更斯获得初步成功,从而使他与凯瑟琳·贺加斯的婚姻得以实现。后来一位出版商找上门来,想请他为自己准备出版的卡通画配些文字,狄更斯同意了,但他不愿按照画的内容来限制他的文字,相反他要求根据自己的文字来配画。
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匹克威克外传》就这样产生了。小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获得空前成功。狄更斯也因此而出名,并不断创作新的小说保持自己的名声长盛不衰。
狄更斯精力充沛,才思过人,除了小说创作,他还从事其他各种活动。1842年,他到美国演讲,支持国际版权协议,并坚决反对奴隶制。1843年,狄更斯出版了《圣诞欢歌》,这成了经久不衰的儿童读物。此外,狄更斯还曾经营过一个戏剧公司,并于1851年为维多利亚女王表演。
尽管狄更斯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却不美满。凯瑟琳文静沉稳,但智力平庸,缺乏狄更斯需要的激情;对丈夫的文学事业,既不理解也缺少支持,而且夫妻之间常有争执。关系的不融洽,加之狄更斯和一名年轻女演员的暖昧关系导致狄更斯在1858年与妻子分居。他和凯瑟琳共育有10个子女。
纵观狄更斯的文学创作历程,随着他的艺术的逐渐成熟,他的小说风格逐渐发生变化。在《匹克威克外传》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1838—1839)等早期作品中,他主要讲述有关主人公奇遇的一些滑稽故事。而在他后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则倾向探讨重大的社会问题,作品集叙述、人物心理描写以及丰富的象征于一体。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荒凉山庄》(1852—1853),《小杜丽》(1855—1857),《远大前程》 (1860—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
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读者十分欣赏狄更斯早期作品中所体现的幽默与感伤。但今天的评论家却更欣赏他后期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形式结构更加紧凑,对人性的把握更加敏锐。
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狄更斯的主要作品还有:《奥立佛·退斯特》(1837—1839),《老古玩店》(1840—1841),《巴纳比·拉奇》(1841),《马丁·朱述尔维特》(1843—1844),《董贝父子》(1846—1848),《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 (1859)和《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1870,未完成)。
从19世纪60年代起,狄更斯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风而去世,5天以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虽然《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这部作品未能最后完成,但是狄更斯在有生之年创作的16部完整的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他指出了社会问题的关键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和极度贪婪,从而忽视了社会的其他层面,进而导致了各种邪恶以及人际间的不平等;同时,他还提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
透过狄更斯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社会冷酷无情,他仍具备一颗仁爱的心。尽管狄更斯的作品时而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时而又陷入离奇怪诞描述,但其基调总是乐观向上的,并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其明白做人的真正道理。
重大主题
抱负与自我追求
[1]《远大前程》有关道德的主题十分简单:爱、忠诚和良心比财富和社会地位要更为重要。
狄更斯通过匹普追寻所谓“远大前程”的经历来表现这个主题。因此,抱负以及追求个人发展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中心主题,也成为促使匹普发展的一个心理机制。从内心深处来说,匹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旦当他发觉有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时,他就马上想得到它。当他看到郝薇香小姐的萨提斯庄园时,他就期盼成为一名有钱的绅土;当他发现自己道德上的缺陷时,便希望能够变成一个好人;当他意识到自己不会读书时,他便渴望知道怎样读书。匹普自我追求的欲望便是确定这部小说标题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匹普相信人生可以得到改善,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未来有着“远大的前程”。
[2]在《远大前程》中,抱负与自我追求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社会的和教育的。正是这些动因驱使匹普在小说中作·出最好或最坏的表现。首先,匹普渴望道德上的自我改善。当他做不道德的事情时,便会严厉自责;这种强烈的负罪感会激发他以后把事情做好。比如当他离家去伦敦时,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总觉得这样做实在对不起乔和毕蒂。其次,匹普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出于对艾丝黛拉的爱,匹普盼望成为艾丝黛拉所属阶级的一员。在他姐姐和潘博瞿克的鼓动下,匹普终日沉醉在绅士梦中。实现匹普的绅士梦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这给了狄更斯机会去讽刺他那个时代的阶级体系,并揭示其变幻莫测的本质。很显然,与他作为铁匠学徒的生活相比,匹普的尸绅土”生活并不那么尽如人意,道德上也更为堕落。再次,匹普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这与匹普渴望提高社会地位和娶艾丝黛拉为妻有着必然的联系。要想成为一名绅士,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他仅仅是一个无知的乡巴佬,就毫无希望进入上流社会。但是,通过乔、毕蒂和马格韦契的例子,匹普明白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与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爱和良知远比博学与崇高的社会地位更重要。
社会阶级
[1]在小说《远大前程》中,狄更斯对维多利亚英国的阶级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最可怜的罪犯马格韦契到贫穷的农民乔和毕蒂,从中产阶级潘博瞿克到富有的郝薇香小姐。社会阶级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中心主题,并最终上升到小说的道德主题——匹普最终意识到财富和社会地位远不如爱、忠诚和人的内在价值的重要。虽然匹普深深爱着艾丝黛拉,但是艾丝黛拉的社会地位和她本人的性格完全没有联系。虽然杜马尔身·为贵族,但却品德低下;马格韦契虽然是一个即将被施以绞刑的罪犯,却有着内在的价值。
[2]最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工业革命以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阶级状况。狄更斯鄙视那些世袭的贵族,却尊重那些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人。虽然郝薇香小姐的财富来源于酿酒厂,但依靠的依然是她自己的领地。狄更斯通过把社会阶级这一主题与自我追求这一主题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中心主题,那就是抱负和自我追求。
犯罪,有罪与无罪
犯罪、有罪与无罪这一主题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犯人和犯罪律师等人物来进行探索。从乔在伦敦监狱绞刑架旁边的铁匠铺打造手铐开始,关于犯罪与刑事审判等意象就充满着全书,成了调和匹普内心良知与外在的司法机构之间冲突的重要象征。一般说来,正如社会阶级只是一种表面的价值标准,外在的司法机构(警察,法庭,监狱等)也仅仅是极为表象的道德评判标准,匹普必须学会在这些标准之上去寻找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和内心道德良知。
匹普开始害怕马格韦契是因为他是一个罪犯,匹普对于帮助过马格韦契而产生强烈的负罪感也是因为他害怕警察。在小说的最后,匹普发现了马格韦契高尚的内在品质,因而他就可以忽视马格韦契在司法层面上作为罪犯的身份,出于良心的驱使,他尽力帮助马格韦契逃离警察的追捕和法律的制裁。正是因为匹普学会了用良知去评价马格韦契内心的品质,所以他最后用内在的标准(有道德善良的好人)取代了外在的标准(罪犯身份)。
主旨双重性
[1]狄更斯作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结构的繁复与均衡。他的作品情节包含复杂的巧合、错综的人物关系和富有的戏剧性。在情节发展中,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都有机地融合起来。
[2]除了人物关系盘根错节外,《远大前程》也许是狄更斯作品中戏剧性对称表现最突出的一部。一种双重结构贯穿小说的始末。从小说的开场到结尾,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在小说的其他方面有所折射和回应。沼泽地里的两个罪犯(马格韦契和康佩生),困在屋里的两个病人(乔太太和郝薇香小姐),对匹普产生兴趣的两个女人(毕蒂和艾丝黛拉),等等。还有两个神秘的赞助者:给了匹普财产的马格韦契和秘密支助赫伯特的匹普。并且,小说中还有一对试图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的成年人:马格韦契,希望能拥有一个绅士,就努力把匹普变成这样的人;郝薇香,试图把艾丝黛拉抚养成一个专门报复男人的人,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有趣的是,这两人的举动都是康佩生促成的——马格韦契嫉恨康佩生的地位与教育,但自己又无法奢望赶上他,所以决定把匹普培养成一个绅士;郝薇香因康佩生未能在教堂举行婚礼时露面而伤心欲绝,所以渴望能通过艾丝黛拉达到报复的目的。郝薇香与康普生的关系——出身高贵的女人和出身平凡的男人一进一步折射出匹普和艾丝黛拉的关系。
[3]这种双重要素的模式虽说并没有给小说主题带来实质意义,但是,正如天气和行为的关系一样,它使我们明白在匹普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的。戏剧性的对称贯穿狄更斯所有的作品,是他小说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与非人的比较
在《远大前程》中,叙述者用无生命的物体意象来描述人物的外表,尤其是次要人物或者是叙述者不熟悉的角色。比如说,乔太太看起来似乎是用磨碎的肉豆蔻来擦洗自己的脸,而威密克先生那难以捉摸的外表总是被比做一个信箱。使用这样的表述模式可能会让人觉得叙述者对人物毫无同情之心,或者暗示出入物在生活压力下更像一个物而不是人。后一种解释表明了一般意义上的这种表述模式属于社会批评的范畴,暗示了阶级制度或者刑事审判制度会使一部分人丧失人性。
象征
萨提斯庄园
狄更斯在萨提斯庄园里营造了一种宏伟的哥特式气氛,这里的很多事物象征着匹普对上层阶级的浪漫妄想和小说的其他很多主题。衰老的郝薇香小姐身上的结婚礼服象征着死亡和腐化,充满反讽意味。她的婚纱和婚宴象征着她的过去,房子里静止的时钟象征着她试图让时间停止,拒绝改变任何事情,想让一切都跟她结婚那天被抛弃时没有两样。房子旁边的酿酒厂象征着商业和财富的联系:郝薇香小姐的财富不是贵族出身的产物,而是她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中成功经营的结果。最后,庄园烧毁后满是灰暗尘土的残垣断壁象征着房子的居住者和整个上层阶级的颓废与堕落。
沼泽地上空的雾
背景在《远大前程》里几乎总是象征着某一主题,并设定某种语气来与小说的戏剧性行动相吻合。匹普童年时的家乡,肯特郡附近布满浓雾的沼泽地是小说最有深意的背景之一,作者多次运用这一背景来象征危险和动荡。年幼时,匹普在浓雾中给马格韦契送去铁锉和食物;后来,他又被奥里克绑架到布满浓雾的沼泽地,还差点被杀死。每当匹普走进雾中,就有可能发生危险。值得注意的是,当匹普得到神秘赞助后不久,他要去伦敦,但必须穿过这些布满浓雾的沼泽地,这就提醒读者注意,匹普人生中这个明显的正面变化也许隐含某种危险的后果。
本特利·庄姆
尽管他只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本特利·庄姆却与匹普形成重要的对照,显示了阶级差别的专制性。在匹普心里,社会道德观念是与通过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紧密相连的,因而两者互相依存。作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庄姆既粗俗又残忍。他的例子向匹普证明社会地位的提升与个人的才智和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庄姆是蠢材一个,却继承了大笔的财富,而匹普的姐夫乔是个好人,终日劳作,却收获甚微。庄姆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让匹普看清了像马格韦契和乔这样的人物性格的内在价值,帮助他最后放弃了那些对待财富和阶级的不成熟的幻想,达到了一种新的更富同情心,也更加现实的理解。
❺ 远大前程批判的是什么赞扬的是什么
故事概要:来主人公皮普(音译源),从小生活窘迫,后遇贵人相助而步入上流社会,开始放荡挥霍的公子哥生活。后经人指点得知自己的贵人为了自己能享受富足奢华的生活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觉醒。
因为作者狄更斯所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处于时代的急剧变迁这一背景,本身处于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像作者这样的作品抨击守旧贵族阶级的腐朽奢靡的堕落生活,来唤醒民众意识来推动革命及改革的前进步伐。这是大的政治经济方面。
广义来讲,从人性说,宣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即所谓的真善美(楼主可以借题发挥,政治课本所谓共产主义那一套),批判的就是真善美的敌人(楼主自己也可以上纲上线的编)。
最后,如果有时间楼主自己最好能拜读下该作,远大前程,别名也作:孤星血泪。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可以看看电影,老版的应该有的。
❻ 求《远大前程》书评
您好,书评如来下:
《远大自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生活艰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当上等人。后来他之所以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皮普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符合一般人性理论的。这部作品并非任意写出,而是以狄更斯以前的十多部作品为基础,是他思想的总结。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的思想都总结到了这部创作之中。
❼ 一部有声小说,在美国有一个报亭,帮人看风水,后来来了个女的说是不
叫玄欲,我也是以前看过,没有看完现在又想看了找了好久了。我感觉这个比现在的风水小说都好看。
❽ 各种书的英文
hardcover—精装本、paperback—平装本、best-sellers—畅销书、paper book—纸书、
ebook—电子书、audio book—有声书、textbook—教科书、online books—网上图书、collective edition—珍藏版;
magazine—杂志,textbook、course book、schoolbook—教科书,primer—启蒙书instruction book—说明书,autobiography—自传,fairy tale book—童话书;
fable book—寓言书,dictionary—字典,reference book—参考书,historical novel—历史小说,documentary fiction—纪实小说,realistic novel—现实主义小说;
romantic novel—浪漫小说,political novel—政治小说,detective novel—侦探小说,
mystery novel—悬疑小说,horror fiction—恐怖小说,network novel—网络小说
encyclopedia—网络全书。
(8)远大前程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书籍的分类:
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
第二级,以图书基本学科属性为标准划分。
人文类基本学科:A哲学、B宗教、C伦理、D逻辑、E美学、F心理、G语言、H文学、I艺术、J政治、K经济、L军事、M法律、N教育、O体育、P传媒、Q资讯、R管理、S商贸、T历史、U考古、V民族、W生活、X财经、Y统计、Z社会。
自然类基本学科:a天文、b地理、c数学、d物理、e化学、f生物、g机械、h电信、i水利、j电力、k纺织、l食品、m建筑、n矿山、o冶金、p能源、q交通、r航天、s医学、t工学、u农学、v林学、w养殖、x电脑、y环保、z信息。
第三级,以图书附属学科标准划分。
第四级,以图书的功能属性划分(著述、学术、教学、帮助)。
第五级,以图书品种属性划分著作(作品、理论著作、应用著述)、学术(注释、评析、争鸣、研讨、研究、考证、翻译)、教学(学校教材、社会培训教材、自修教材、参考资料、讲义、学习资料,普及读物、实验实习、试题习题、教学大纲)、帮助(词典、网络、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标准)。
第六级,根据图书国际空间划分为本国和外国原版图书(非学科定义空间)。
第七级,以图书时序划分(非学科时序)
❾ 远大前程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在英国的朴次茅斯市,但是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伦敦和肯特度过的,他的小说有很多是以这两个地方为背景的。
狄更斯9岁上学,但却于1824年因其父负债入狱而被迫辍学。狄更斯不得不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以此来维持生计。一种蒙羞受辱、遭受抛弃的感觉萦绕狄更斯的一生,他后来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1849—1850)中描述了这段经历。
从1824年到1826年,狄更斯又重新上学。但在大多数时间里,他都是依靠自学。1827年15岁的狄更斯告别了学校,开始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供职,随后到报社成为一名采访议会的记者。这段经历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国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内幕,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并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做好了素材和艺术方面的准备。
1833年12月,狄更斯用笔名博兹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伦敦生活的首期作品。这些短文在1836年结集出版,定名《博兹特写集》,使狄更斯获得初步成功,从而使他与凯瑟琳·贺加斯的婚姻得以实现。后来一位出版商找上门来,想请他为自己准备出版的卡通画配些文字,狄更斯同意了,但他不愿按照画的内容来限制他的文字,相反他要求根据自己的文字来配画。
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匹克威克外传》就这样产生了。小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获得空前成功。狄更斯也因此而出名,并不断创作新的小说保持自己的名声长盛不衰。
狄更斯精力充沛,才思过人,除了小说创作,他还从事其他各种活动。1842年,他到美国演讲,支持国际版权协议,并坚决反对奴隶制。1843年,狄更斯出版了《圣诞欢歌》,这成了经久不衰的儿童读物。此外,狄更斯还曾经营过一个戏剧公司,并于1851年为维多利亚女王表演。
尽管狄更斯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却不美满。凯瑟琳文静沉稳,但智力平庸,缺乏狄更斯需要的激情;对丈夫的文学事业,既不理解也缺少支持,而且夫妻之间常有争执。关系的不融洽,加之狄更斯和一名年轻女演员的暖昧关系导致狄更斯在1858年与妻子分居。他和凯瑟琳共育有10个子女。
纵观狄更斯的文学创作历程,随着他的艺术的逐渐成熟,他的小说风格逐渐发生变化。在《匹克威克外传》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1838—1839)等早期作品中,他主要讲述有关主人公奇遇的一些滑稽故事。而在他后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则倾向探讨重大的社会问题,作品集叙述、人物心理描写以及丰富的象征于一体。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荒凉山庄》(1852—1853),《小杜丽》(1855—1857),《远大前程》 (1860—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
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读者十分欣赏狄更斯早期作品中所体现的幽默与感伤。但今天的评论家却更欣赏他后期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形式结构更加紧凑,对人性的把握更加敏锐。
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狄更斯的主要作品还有:《奥立佛·退斯特》(1837—1839),《老古玩店》(1840—1841),《巴纳比·拉奇》(1841),《马丁·朱述尔维特》(1843—1844),《董贝父子》(1846—1848),《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 (1859)和《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1870,未完成)。
从19世纪60年代起,狄更斯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风而去世,5天以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虽然《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这部作品未能最后完成,但是狄更斯在有生之年创作的16部完整的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他指出了社会问题的关键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和极度贪婪,从而忽视了社会的其他层面,进而导致了各种邪恶以及人际间的不平等;同时,他还提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
透过狄更斯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社会冷酷无情,他仍具备一颗仁爱的心。尽管狄更斯的作品时而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时而又陷入离奇怪诞描述,但其基调总是乐观向上的,并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其明白做人的真正道理。
重大主题
抱负与自我追求
[1]《远大前程》有关道德的主题十分简单:爱、忠诚和良心比财富和社会地位要更为重要。
狄更斯通过匹普追寻所谓“远大前程”的经历来表现这个主题。因此,抱负以及追求个人发展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中心主题,也成为促使匹普发展的一个心理机制。从内心深处来说,匹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旦当他发觉有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时,他就马上想得到它。当他看到郝薇香小姐的萨提斯庄园时,他就期盼成为一名有钱的绅土;当他发现自己道德上的缺陷时,便希望能够变成一个好人;当他意识到自己不会读书时,他便渴望知道怎样读书。匹普自我追求的欲望便是确定这部小说标题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匹普相信人生可以得到改善,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未来有着“远大的前程”。
[2]在《远大前程》中,抱负与自我追求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社会的和教育的。正是这些动因驱使匹普在小说中作·出最好或最坏的表现。首先,匹普渴望道德上的自我改善。当他做不道德的事情时,便会严厉自责;这种强烈的负罪感会激发他以后把事情做好。比如当他离家去伦敦时,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总觉得这样做实在对不起乔和毕蒂。其次,匹普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出于对艾丝黛拉的爱,匹普盼望成为艾丝黛拉所属阶级的一员。在他姐姐和潘博瞿克的鼓动下,匹普终日沉醉在绅士梦中。实现匹普的绅士梦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这给了狄更斯机会去讽刺他那个时代的阶级体系,并揭示其变幻莫测的本质。很显然,与他作为铁匠学徒的生活相比,匹普的尸绅土”生活并不那么尽如人意,道德上也更为堕落。再次,匹普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这与匹普渴望提高社会地位和娶艾丝黛拉为妻有着必然的联系。要想成为一名绅士,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他仅仅是一个无知的乡巴佬,就毫无希望进入上流社会。但是,通过乔、毕蒂和马格韦契的例子,匹普明白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与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爱和良知远比博学与崇高的社会地位更重要。
社会阶级
[1]在小说《远大前程》中,狄更斯对维多利亚英国的阶级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最可怜的罪犯马格韦契到贫穷的农民乔和毕蒂,从中产阶级潘博瞿克到富有的郝薇香小姐。社会阶级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中心主题,并最终上升到小说的道德主题——匹普最终意识到财富和社会地位远不如爱、忠诚和人的内在价值的重要。虽然匹普深深爱着艾丝黛拉,但是艾丝黛拉的社会地位和她本人的性格完全没有联系。虽然杜马尔身·为贵族,但却品德低下;马格韦契虽然是一个即将被施以绞刑的罪犯,却有着内在的价值。
[2]最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工业革命以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阶级状况。狄更斯鄙视那些世袭的贵族,却尊重那些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人。虽然郝薇香小姐的财富来源于酿酒厂,但依靠的依然是她自己的领地。狄更斯通过把社会阶级这一主题与自我追求这一主题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中心主题,那就是抱负和自我追求。
犯罪,有罪与无罪
犯罪、有罪与无罪这一主题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犯人和犯罪律师等人物来进行探索。从乔在伦敦监狱绞刑架旁边的铁匠铺打造手铐开始,关于犯罪与刑事审判等意象就充满着全书,成了调和匹普内心良知与外在的司法机构之间冲突的重要象征。一般说来,正如社会阶级只是一种表面的价值标准,外在的司法机构(警察,法庭,监狱等)也仅仅是极为表象的道德评判标准,匹普必须学会在这些标准之上去寻找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和内心道德良知。
匹普开始害怕马格韦契是因为他是一个罪犯,匹普对于帮助过马格韦契而产生强烈的负罪感也是因为他害怕警察。在小说的最后,匹普发现了马格韦契高尚的内在品质,因而他就可以忽视马格韦契在司法层面上作为罪犯的身份,出于良心的驱使,他尽力帮助马格韦契逃离警察的追捕和法律的制裁。正是因为匹普学会了用良知去评价马格韦契内心的品质,所以他最后用内在的标准(有道德善良的好人)取代了外在的标准(罪犯身份)。
主旨双重性
[1]狄更斯作品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结构的繁复与均衡。他的作品情节包含复杂的巧合、错综的人物关系和富有的戏剧性。在情节发展中,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都有机地融合起来。
[2]除了人物关系盘根错节外,《远大前程》也许是狄更斯作品中戏剧性对称表现最突出的一部。一种双重结构贯穿小说的始末。从小说的开场到结尾,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在小说的其他方面有所折射和回应。沼泽地里的两个罪犯(马格韦契和康佩生),困在屋里的两个病人(乔太太和郝薇香小姐),对匹普产生兴趣的两个女人(毕蒂和艾丝黛拉),等等。还有两个神秘的赞助者:给了匹普财产的马格韦契和秘密支助赫伯特的匹普。并且,小说中还有一对试图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的成年人:马格韦契,希望能拥有一个绅士,就努力把匹普变成这样的人;郝薇香,试图把艾丝黛拉抚养成一个专门报复男人的人,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有趣的是,这两人的举动都是康佩生促成的——马格韦契嫉恨康佩生的地位与教育,但自己又无法奢望赶上他,所以决定把匹普培养成一个绅士;郝薇香因康佩生未能在教堂举行婚礼时露面而伤心欲绝,所以渴望能通过艾丝黛拉达到报复的目的。郝薇香与康普生的关系——出身高贵的女人和出身平凡的男人一进一步折射出匹普和艾丝黛拉的关系。
[3]这种双重要素的模式虽说并没有给小说主题带来实质意义,但是,正如天气和行为的关系一样,它使我们明白在匹普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的。戏剧性的对称贯穿狄更斯所有的作品,是他小说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与非人的比较
在《远大前程》中,叙述者用无生命的物体意象来描述人物的外表,尤其是次要人物或者是叙述者不熟悉的角色。比如说,乔太太看起来似乎是用磨碎的肉豆蔻来擦洗自己的脸,而威密克先生那难以捉摸的外表总是被比做一个信箱。使用这样的表述模式可能会让人觉得叙述者对人物毫无同情之心,或者暗示出入物在生活压力下更像一个物而不是人。后一种解释表明了一般意义上的这种表述模式属于社会批评的范畴,暗示了阶级制度或者刑事审判制度会使一部分人丧失人性。
象征
萨提斯庄园
狄更斯在萨提斯庄园里营造了一种宏伟的哥特式气氛,这里的很多事物象征着匹普对上层阶级的浪漫妄想和小说的其他很多主题。衰老的郝薇香小姐身上的结婚礼服象征着死亡和腐化,充满反讽意味。她的婚纱和婚宴象征着她的过去,房子里静止的时钟象征着她试图让时间停止,拒绝改变任何事情,想让一切都跟她结婚那天被抛弃时没有两样。房子旁边的酿酒厂象征着商业和财富的联系:郝薇香小姐的财富不是贵族出身的产物,而是她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中成功经营的结果。最后,庄园烧毁后满是灰暗尘土的残垣断壁象征着房子的居住者和整个上层阶级的颓废与堕落。
沼泽地上空的雾
背景在《远大前程》里几乎总是象征着某一主题,并设定某种语气来与小说的戏剧性行动相吻合。匹普童年时的家乡,肯特郡附近布满浓雾的沼泽地是小说最有深意的背景之一,作者多次运用这一背景来象征危险和动荡。年幼时,匹普在浓雾中给马格韦契送去铁锉和食物;后来,他又被奥里克绑架到布满浓雾的沼泽地,还差点被杀死。每当匹普走进雾中,就有可能发生危险。值得注意的是,当匹普得到神秘赞助后不久,他要去伦敦,但必须穿过这些布满浓雾的沼泽地,这就提醒读者注意,匹普人生中这个明显的正面变化也许隐含某种危险的后果。
本特利·庄姆
尽管他只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本特利·庄姆却与匹普形成重要的对照,显示了阶级差别的专制性。在匹普心里,社会道德观念是与通过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紧密相连的,因而两者互相依存。作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庄姆既粗俗又残忍。他的例子向匹普证明社会地位的提升与个人的才智和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庄姆是蠢材一个,却继承了大笔的财富,而匹普的姐夫乔是个好人,终日劳作,却收获甚微。庄姆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让匹普看清了像马格韦契和乔这样的人物性格的内在价值,帮助他最后放弃了那些对待财富和阶级的不成熟的幻想,达到了一种新的更富同情心,也更加现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