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革命历史小说的作家中有哪些主要采用短篇小说体裁
我国写作革命历史小说的作家中,峻青、王愿坚主要采用短篇的体裁。他们通过对历史记忆的重点回顾,强调了获得幸福生活所进行的艰苦而残酷的斗争,塑造了经过血与火考验的英雄形象。
② 《生死场》是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吗如果不是,有哪些是比较短的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呢
“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专以属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萧红的《生死场》是创作于30年代的,大致应该归类于抗日题材的小说。。。短篇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茹志娟的《百合花》,梁斌的《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说实话长篇的占了大多数,像《红旗谱》、《红日》、《红岩》、《林海雪原》应该是最经典的四部长篇了。。
③ 《猎人笔记》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相关介绍:
1847年-1851年,屠格涅夫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深扎调理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革命历史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从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这时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渐代替着贵族革命家,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力量扩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猎人笔记
④ 冰心的代表作有什么
代表著主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往事》《南归》《姑姑》《闲情》等。
⑤ 什么叫文学革命
但事实证明,文学是作为改革的手段,也同样是胡适一种醒悟感的宣泄口,这种醒悟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之一是他对待中国文学遗产的刻薄态度。胡适是以这种方式来大胆表示他对文学革命的定义的:
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理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
当“工具”成为衡量一种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后,中国文学遗产的确非常可怜贫乏。根据胡适的标准,中国曾有过的“活文学”仅是宋人语录、元代的杂剧、章回小说,及此后的一系列小说和剧本,大多数中国古典文学,胡适认为不是学术的就是虚假的,说:“中国这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②他提醒我们,中国的古典语言在汉武帝时就已经死亡了。所以,胡适认为“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
胡适不是用今天衡量过去,便是用外国的标准来批评中国:
中国文学的方法实在不完备,不够做我们的模范。即以体裁而论,散文只有短篇,没有布置周密,论理精严,首尾不懈的长篇;韵文只有抒情诗,绝少纪事诗,长篇诗更不曾有过;剧本更在幼稚时代……小说好的,只不过三四部,这三四部之中,还有许多疵病;至于最精彩的“短篇小说”、“独幕戏”,更没有了。若从材料一方面看来,中国文学更没有做模范的价值。
早在1917年6月,胡适认为《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等是第一流的作品。但他立即指出,他说的是这些小说的内容,而不是结构。例如《儒林外史》及其模仿者《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只是把一些没完没了却又无联系的阴谋诡计串在一起,可以分裂成大量的短篇小说或无穷尽的系列循环。最后,胡适感叹中国没有悲剧概念。小说或戏剧结尾的规律总是大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这便是说谎的文学……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然而西方的文学“乃是医治我们中国那种说谎作伪,思想浅薄的文学的绝妙圣药”。
当然,必须考虑写出这些文字时的环境背景。尽管文学革命遇到的公开反对并不强大,但古典文学在无意识层次中的分量和整个传统的势力的确仍是占压倒优势的。从20世纪初的观点来看,传统文学已变成僵化专制的。它所表现的感情和主题陈腐不堪,用词老朽。与那种带着闲情逸致往后探索,把深奥的古典文学作为一个遥远的对象来研究、欣赏的现代学术不同,这些终日在它的重压下的中国人当然有不同的感受。换句话说,古典文学已成为一种帮助压抑自由和想像力的高压手段。在这种意义上,文学革命正如胡适在1933年所说:
是对传统文化中许多观念和制度的有意识的抗议运动,是有意识把那些受传统力量束缚的男女个人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和颂扬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对抗对其压抑的运动。
胡适煞费苦心地指出,每一代都有自己与过去成就和未来可能相联系的独特的文学使命。这样,就不应盲目模仿过去的文学或认为过去的文学超过今天。因此,他认为古典文学只应是专家研究的课题。就像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在西方一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与古典文学已毫无关系。1920年,胡适提出在中学教授文言文的建议。他认为在这个水平的学生不但应能写规范的白话文,还应能懂得文言文。更进一步,他们正应读“容易”的经典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墨子》、《左传》、《诗经》等等。
虽然这样说,但只有一个痛苦的空想家才能作出胡适那样激烈的评论。他如此急切地要在文学中找到一种抗议,一种教益,但胡适在非“白话”或非实用的全部中国文学遗产中,几乎没有找到什么价值。当批评中国文学传统时,他的标准几乎是完全西化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方法、风格和类型都不相同,这在胡适的眼中是致命的缺点,而中国文学中缺乏悲剧,则是中国人精神和智力的弱点。只有在他最理智的时刻他才看到过去与现在的有意义的联系,而这种时刻是少而又少。他一直相信,为了发展新的必须抛弃旧的。胡适对于明清小说的许多评价已被今日的学术研究者接受。但把胡适与学术分隔开来的是他在强调过去的消极面时那种虐待狂般的快感。
⑥ 20世纪50年代,以抒情性叙述方式来表现革命历史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哪些
在20世纪50年代,以抒情性叙述方式来表现革命历史的短篇,有刘真的《核桃的秘密》、《英雄的乐章》(1959)、《我和小荣》、《长长的流水》,以及萧平的《三月雪》等。
⑦ 外国经典名著有哪些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步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巨人传》,原名《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共五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小说,出版于1532年-1564年。
该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
⑧ 王愿坚的简介
王愿坚(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中文名
王愿坚
别名
小坚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
人物关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坚
堂哥
王志坚
堂哥
姜贵
堂哥
快速
导航
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特色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小游击队员》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个真实历史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一篇小说。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红军,牺牲时是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师长。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1]
创作经历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1]
七根火柴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感慨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1]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1]
普通劳动者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闪光的优点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2]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灯光》,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第3课(略读课文),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灯光,第11课(略读课文) ,第52页到54页。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第86到88页。《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课(略读课文),第46页到51页。[1]
主要作品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支队政委》、《后代》、《妈妈》、《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粮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七根火柴》还被选入上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及
《草》,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
《三人行》,被选入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
《灯光》,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和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
参与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闪闪的红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创作特色
王愿坚的《草》是一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反映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小说。野草在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常见、极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草”而起,并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叙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作者选取的题材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野草,写的是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并评说吃草的意义的故事。事情简单,场面微小,但表现的却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围绕“草”写了四件事:(一)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二)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战士。(三)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处理意见。(四)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可见文章是以“草”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文中在具体展现人物形象时灵活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里我们结合句子来分析。“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凝聚成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叙述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品质。[3]
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仔细辨识毒草,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并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故事情节浅显明了,但鲜明地体现了周副主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对课文的分析归纳起来就是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上的特点。《草》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战士谈论吃草的意义、悟真理中结束全文。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可以达到发人生省的效果。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人物评价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与做一个战地记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期,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的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
作品评价
其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特别奖。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人物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
⑨ 你心目中的最好看的谍战剧前十部都有哪些
孙红雷饰演的《潜伏》,在谍战剧中排在首位,虽然一直有新的谍战剧出来,但都无法超越它。
《潜伏》剧情紧促,没有空洞的噱头和情怀,也没有很假很尴尬的台词,一切的一切都紧密围绕着剧情,任何推断和分析都是基于逻辑和人性。欣赏此剧像是在解决一个极复杂的数学难题,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直接体现出了逻辑本身的魅力,这样的故事情节令人折服!
孙红雷凭借《潜伏》获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和第1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最佳男演员奖。从此,长相不帅气的孙红雷走上了实力派的硬汉路线,也成为了电视剧中妥妥的一线男星,而这部剧也排在谍战剧中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