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莫泊桑以什么作品闻名于世
1、《羊脂球》。1880年,莫泊桑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2、人物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莫泊桑去世时,爱弥尔·左拉致悼词,并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永垂不朽,将是“未来的学生们作为无懈可击的完美典范口口相传”的作品。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之后他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3、主要作品
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羊脂球》等。
㈡ 安东·契诃夫以创作什么类型的小说而闻名于世
安东·契诃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创作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契诃夫1860年出生于俄罗斯沿海城市塔干罗格一个农奴出身的小商人家庭。父亲多才多艺,酷爱音乐和绘画,曾在教堂乐队里担任过指挥。母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才女,曾写过小说,并把这些小说念给子女们听。契诃夫就是在这种温馨的母爱中接受最初的教育的。
㈢ 欧亨利和哪两人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现在一般认为四人: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和马克吐温(现在新加的)
大部分人认为是旧说: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
㈣ 简述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特点
一.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
摩诃摩耶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贵出身的美丽女性,她与同村的男青年罗耆波青梅竹马,互生情愫,按理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当心上人罗耆波向她表白并提出私奔去结婚的想法时,她脑子里却在回旋着这样的念头:“多少世代以来摩诃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门望族而自豪,我怎么能够同意嫁给像罗耆波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呢?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深受当时种族制度毒害的她并没有答应罗耆波的求婚,甚至认为是自己过去轻率的行动使得他怀有这样大胆的希望。
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当摩诃摩耶知道自己即将被丝毫没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男人时,竟然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后第二天就成了寡妇时,也没有因此而过于悲伤。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摩诃摩耶已经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灵在长久压迫扭曲的环境中被腐蚀折磨坏了,竟也成了封建礼教的保护者了。我无法相信,腐朽落后到了极点的封建教化竟然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影响,乃至于完全扼杀了她原本应该有的青春和生命力,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教义是扼杀人性的、极其不道德的事实。
而摩诃摩耶在经历殉葬,大难不死后,既想立马见到心心念念的爱人罗耆波和他一起私奔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担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经残缺的容貌被对方看到而遭到嫌弃和拒绝。在经历了内心挣扎后,她终于迈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罗耆波的约了。老天爷的眷顾,让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机会,这也是她第一次对不公平的命运进行反抗。
而罗耆波,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也是显然易见的。小说中摩诃摩耶在从火葬场死里逃生与他重逢后,他内心感到十分激动和欣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面纱隔开的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却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自在地相处了,罗耆波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从前认识的那个摩诃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与人之间安置的栅栏已经够多了。摩诃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尔纳,一出生就带着避邪的护身符。她身子周围本来就有一道无形的围墙。现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来到我的身边,周围又加上了一重围墙。她虽然总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遥远得使我永远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种不满足的如饥如渴的心情,企图穿透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测的奥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时光,想以永不闪动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奥秘而终不可得。”
从这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罗耆波是十分孤独的,他倾慕着美丽的摩诃摩耶,从前不可得,如今终于排除万难可以在一起生活,却不能得以亲近。但尽管如此孤独,罗耆波还是没有选择离开摩诃摩耶,他是真正地爱着摩诃摩耶,不愿意让她再次受伤。但与孤独同时困扰着罗耆波的,还有那如饥似渴的不满足,时间越久,在他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大,终于在一个静寂的夜里他揭开了心爱的摩诃摩耶的面纱……
小说以其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深受封建教义荼毒的人物内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时这也更好地加强了小说所要烘托的悲剧气氛和批判力量,让读者以身临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仿佛能听见旧时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权的压迫下不得不蹑足走动和低声抽泣的声音,对摩诃摩耶不幸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
二.偶然性与必然性重叠的情节安排
在小说《摩诃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诃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与一个濒死的老婆罗门成婚(古代的印度社会宗教盛行,而当时主管祭祀仪式的祭司就被称为“婆罗门”,按照小说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罗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罗门,只不过是个身份微贱的“婆罗门”),结果摩诃摩耶在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怜的寡妇,还要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丈夫殉葬。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却暗含着所有旧时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结局。在那个封建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盛行的时代,妇女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主的权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听从家族男性的安排,她们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铁链,无处可逃。而等待她们的命运,除了顺从就是灭亡。
但在进行残忍的火葬时老天爷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里去了,摩诃摩耶这才能解开绳索而幸免于难。这里又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诃摩耶居然没有被火烧死,而救她于危难之中的,却是阴晴不定的老天爷。有人可能会说是泰戈尔点亮了主角光环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这么死了,后面的故事还怎么发展下去呢?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作者没有安排男主角(罗耆波)来救摩诃摩耶,而是找了一个最不受人类控制的角色(老天爷)来解救摩诃摩耶呢?我想是因为作者知道在当时封闭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人敢冒着大不韪来解救摩诃摩耶,即便是深爱着摩诃摩耶的罗耆波也不敢,小说中也提到他最多只敢以自杀的方式或者干些别的可怕的事情来救赎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对于亲身解救摩诃摩耶,却只字未提。
泰戈尔正是因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对当时女性凄惨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这样饱蘸着深情的笔触,去刻画出摩诃摩耶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写作时又将情节发展的悬念性、传奇性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从而使这部作品产生了既扑朔迷离而又切实可信的艺术感染力。
三.留白手法的运用
当摩诃摩耶在经历劫后余生赴约来到罗耆波的家后,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但是他们不能久留,必须得马上远离这个地方,逃到罗耆波的东家那里去。于是“在那个狂风暴雨交加的日子里,这两人避开大路。在旷野里走着,因为恐怕路旁的大树会倒下来压着他们。狂风在后面赶打着他们,好像要把这一对青年赶离人间,推向毁灭。”在如此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本应呈现这两个年轻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温馨场景,但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对于他们赶路的经过却没有叙述,只对周围的环境作了简单的描写,更是用“毁灭”一词作为结尾。而想毁灭这两个年轻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诃摩耶的老天爷。老天爷给了她重生的希望,却想要再次剥夺她年轻的生命。在阅读全文后再次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毁灭”其实也预示着摩诃摩耶最后悲剧的结局。
在小说的结尾,当摩诃摩耶在大火中毁容的脸庞时最终被罗耆波揭开时,她瞬间从睡梦中惊醒了,并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离开了床,再也没有回来,哪儿也找不到她的踪迹。作为一个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隐私在面幕被揭开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无法容忍自己残破的面容被爱人以这样的方式看到,于是她决绝的选择了离开。没有人知道摩诃摩耶去了哪里,最终结局如何,留给我们的只有长久难以平平复的“沉默的怒火”和“长长的瘢痕”……
结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和她在面对不幸时的冷静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着读者的心,让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着实对小说的结局感到好奇。泰戈尔不是一个创造美好童话的作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编织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只有当你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开摩诃摩耶心门的钥匙,这也正是泰戈尔的伟大所在,他不点明结局而结局却早已注定,这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在旧时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运。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一面对女主人公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对当时印度残害人性的等级制度和寡妇殉葬这样的陋习而深恶痛绝。泰戈尔不愧为世界文学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么,却总是能运用最平实的文字来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当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念,想来这也是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㈤ 老舍写什么和什么著称于世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 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口》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㈥ 柏杨以什么创作著称于世
柏杨以小说创作登上文坛,以杂文创作著称于世。在小说创作中已显示出他的批判风格,杂文创作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种批判精神。
柏杨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生崇拜鲁迅,他继承鲁迅精神,以杂文为武器,向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扫荡。柏杨杂文的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也遭致许多人的批评。柏杨在国际化的视野中,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他的“酱缸文化”说和“丑陋的中国人”说,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而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思考,分析民族生存的艰难处境,剖析中国人的人性,目的在于唤醒麻木的中国人,改造国民精神,从而改变中国的命运。柏杨列举国民性有许多可怕的特征:特权思想、缺乏自尊、自傲与自卑、不合作、嫉妒成性等,指出中国人的狭隘、保守和缺乏开放性、独立性、宽容性,正好利于专制统治的施行。
㈦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作品有哪些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莫泊桑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莫泊桑受福楼拜的影响极大,他具有独特的视角,见他人之所不见,以平淡的情节塑造人物,真实的细节凸现性格,反映了现实的思想内容,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格调。 莫泊桑从描写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着手,把短篇小说的技艺运用到了尽善尽美的极致,形成了逼真、自然的写作风格。他的叙述笔调几近白描,生动而惜墨如金,寥寥数笔,人物的环境、气氛跃然纸上,描写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2)契诃夫 十世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早期合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3)欧.亨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曾被诬告罪入狱三年。后迁居纽约,专事写作,他几乎每周写一篇短篇小说,供报刊发表。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网络全书”。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欧·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点,与他的创作环境有极大关系。即使在他已经成名,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经常处于拮据状态。他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
㈧ 老舍被誉为什么代表作有
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1、《骆驼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歌剧版《骆驼祥子》是国家大剧院第五部原创中国歌剧,创作过程用时三年,是国家大剧院联手作曲家郭文景、编剧徐瑛、新锐导演易立明,集成创作打造的一部充满地域风韵的老北京经典题材作品。
2、《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
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
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1960年是义和团起义的六十周年,于是写出了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