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晋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
导读:刘曜称帝后问羊氏“我与司马家那小子比谁强?”羊氏答“胡可并言?陛下开基之圣主,彼亡国之暗夫,有一妇一子及身三耳,不能庇之,贵为帝王,而妻子辱于凡庶之手。遣妾尔时实不思生,何图复有今日。妾生于高门,常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以来,始知天下有丈夫耳。”
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为争夺皇引发战争持续时间长影响最大的一场动乱。那么到底有多乱内,我们可以从这位羊皇后的遭遇就能找到答案。
贾南风被杀,羊献容首次封后,被尊为太后
话说晋武帝司马炎攻灭吴国后,为了稳固司马家的统治分封诸子宗族为王镇守九州,司马炎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极度削弱了中央的权力,为后面“八王之乱”埋下隐患。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太子妃贾南风被封为皇后。国丈杨骏为辅政大臣,
河间王司马顒,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三路大军进入洛阳,司马衷各有封赏,司马颖因为母亲生病而率军回到邺城,司马顒则因为是远亲所以没有得到很多封赏心怀怨恨的回到封地长安。齐王王司马囧被封为辅政大臣。
齐王司马囧在洛阳越来越荒淫无道,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长沙王司马乂趁机控制晋惠帝,齐王率军想夺回晋帝交战不利被部下所擒杀,长沙王掌权后致力于团结各方势力,任用羊玄子等大臣治理朝政。晋帝司马衷和羊后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在这期间他们成了个女儿,封清河公主。
公元303年司马家再次爆发内乱,司马乂的妥协并没有让其他人就此放下自己的野心,河间王司马顒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从长安和邺城两个方向进军洛阳,说羊玄子乱政要兴兵讨伐,羊玄子活活被吓死,司马乂先击败了司马颖的大军,又击败司马顒大将张方,张方初败后改变策略南下切断了洛阳的粮道,没有过多久洛阳大乱东海王司马越派军擒住司马乂把他关押在金墉城里,迎接司马颖进洛阳,公元304年,司马颖进京后被立为皇太帝,颖上表说羊氏乱臣之后,不得位居后位,遂羊氏被废为庶人关进金墉城。
司马颖并没有长留洛阳,而是得到皇太帝的称号后率军回到了邺城,同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趁司马颖离开洛阳与左卫将军陈胗联合对司马颖留下的守将发动进攻,颖军大败逃回邺城,越等于是复立羊氏为皇后,司马越于是趁胜追击进攻邺城,结果大败,逃回封地东海郡去了。
八月河间王司马顒大将张方带兵杀入洛阳,掠夺了洛阳财物并且挟持晋帝司马衷去了长安,皇后羊氏再度被废,留在了洛阳。十一月司隶校尉刘暾与尚书仆射荀藩,再度迎立羊氏为皇后。司马顒大怒,数次见皇帝下诏处死羊氏都被苟翻等拒绝。于是司马顒再次派张方进攻洛阳,于公元305年四月进入洛阳张方再次废掉了羊氏的后位。
同年十一月,立节将军周权拥兵杀洛阳,迎接羊氏复后位,洛阳令何乔聚兵打败周权,又将羊氏后位废除了。这个时候东海王经过休整实力恢复如初,进军洛阳,河间王司马顒于是派大将张方屯军灞上以防司马越袭击,手下有人诬告张方拥兵自重,于是司马顒派人杀了张方,司马越听闻张方已死于是大举进军,司马顒不敌只好和越讲和。送晋帝司马衷回洛阳,司马衷于是迎接羊氏复后位。司马衷命河间王司马顒进京辅政,半路被司马越派人击杀。同年司马衷在洛阳被毒杀,皇太帝司马炽继位,由于叔嫂关系羊氏还是被尊称为惠帝皇后。
永嘉之乱山河破裂,羊氏却意外走向人生巅峰。
司马家这边闹剧刚刚落下帷幕,匈奴人却趁机而起建立汉国,公元311年汉主刘聪派遣四路大军合围洛阳,晋军在连败十二阵后,国都洛阳被攻破,汉国大将刘曜看见美貌的羊氏于是强纳为小妾。
汉主刘聪驾崩后,靳准作乱刘曜率军平定叛乱,大臣都劝刘曜继位,于是刘曜继位为帝,改国号赵,立羊氏为皇后,立他和羊氏生的刘熙为太子。刘曜对羊氏非常好,还让她参与朝政。
羊氏在刘曜那里度过最安稳的十余年的时光,在公元322年病逝。刘曜加封号为献容皇后。在那个乱世贵为一国之后的羊氏的命运都这样坎坷,可见老百姓还能活下去吗?一个诸侯王的小将居然敢二次废后,可见时候晋室是有无能,大臣居然也没有出来说话,可见大臣有多冷漠和自私,大臣自顾自己的私利,因为每次动乱之后得胜那方都会大行封赏,许多人因此加官进爵,甚至许多期盼国家发生动乱,不是匈奴,氐族,鲜卑,羌族,羯族人有多强大,而是中原大夫皇室自知私利,不为国家计,才造成了后来“五胡乱华”的局面。
刘曜称帝后有一次问羊献容“我和司马家那小子比谁强”?羊献容答道“胡可并言?陛下开基之圣主,彼亡国之暗夫,有一妇一子及身三耳,不能庇之,贵为帝王,而妻子辱于凡庶之手。遣妾尔时实不思生,何图复有今日。妾生于高门,常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以来,始知天下有丈夫耳。”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晋帝无能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保护不了,好几次被人羞辱,她都不想活了,她出生名门以为世界上的男子都是这样的,知道遇到刘曜才知道世间有真丈夫。羊献容的这段话被后世的人骂得很惨,但是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身为男人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什么男人,而且司马衷还贵为帝王。不是她不知羞耻,而是她说了实话。
『贰』 晋朝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以杨骏被杀后卫瓘、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评价:
晋人孙惠曾评价道:“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评价说:“西晋统治者进行的八王之乱以及随后出现的永嘉之乱,既摧残了在北方的西晋政权,也毁灭了几乎全部西晋皇室和很大一部分追随他们的士族人物。”
『叁』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后,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镇 八王之乱
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司马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肆』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儿
西晋八王之乱是著名历史上亲戚打架事件,司马懿的这些后辈们轮番上阵,合纵连横,互相斗殴,最终将司马家历经三代(司马懿父子、司马炎)努力所创立的西晋王朝,也是终结了三国乱世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打得稀巴烂。
最终西晋王朝被胡人趁虚而入攻灭,国祚仅51年。
『伍』 关于西晋八王之乱的那段历史,有没有哪本书讲的好的推荐一下吧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以杨骏被杀后卫瓘和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并与贾后对抗为起始,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宣告结束。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是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陆』 西晋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司马炎建立晋王朝以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大封同姓诸侯王二十七人,授以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权,允许他们自己选任王国内的大小官吏。由此种下了西晋王朝内部割据纷争的祸根,导致后来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内战,称为八王之乱。所谓八王,是指先后参与争夺政权的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齐王司马同(司马昭之孙)、长沙王司马义(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马颍(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司马孚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弟司马馗孙)。这八个诸侯王之间争斗厮杀,把西晋王朝搞得元气大丧。短命的西晋王朝,在司马炎去世后,只维持二十七年就被汉(后称前赵)灭亡。
晋元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病危,下诏司马亮、杨骏共同辅政。杨骏指使其女儿杨皇后,假传武帝口授诏书,由杨骏独掌朝政,逼走司马亮。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而皇后贾南风却凶狠奸诈。晋惠帝接位后,杨骏独揽朝纲,令贾后十分恼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贾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由司马玮领兵进京,杀了杨骏和他的两个弟弟,杨氏亲属徒党被杀数千人。接着,贾后又把杨太后废为庶人,逼她绝食而死。贾后策动的宫廷政变,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杨骏死后,朝廷大权改由宗室元老司马亮和元老重臣卫瓘共同掌握。一心想专权的贾后仍然未能如愿,自然于心不甘,便又利用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之间的矛盾,先以惠帝的名义下手诏给司马玮,以司马亮要废惠帝为借口,命其领军诛杀司马亮和卫瓘。待司马玮杀了司马亮之后,贾后又知否认惠帝曾经下过手诏,给司马玮加上假传圣旨、擅杀大臣的罪名,除掉了司马玮。
贾后为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惠帝与嫔妃谢氏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恐日后当政对她不利,便将太子废为庶人。贾后废黜太子之举,引发朝廷大臣纷纷议论,愤愤不平。掌握宿卫禁军的司马伦见有机可乘,便在亲信孙秀的建议下,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诱使贾后毒杀了被废的太子,随即利用朝臣和禁军对贾后杀太子的怨恨情绪,邀约齐王司马同等一同起兵,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杀了贾后。次年正月,野心勃勃的司马伦干脆废黜了晋惠帝,自己当起了皇帝。
赵王司马伦一旦称帝,顿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诛杀贾后之后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同首先发难,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和驻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等人响应起兵。三王联兵打败了司马伦的军队。司马伦和孙秀相继被杀。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并未止息,反而越演越烈,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宫廷逐渐扩展到地方。
赵王司马伦被杀以后,齐王司马同入京辅政。但他辅政有失众望,特别是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同其他诸侯发生矛盾。此时,惠帝的子孙都已死去,司马颖和司马义作为惠帝的兄弟,本来都有可能被立皇太弟,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而司马冏却立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四子)年仅八岁的儿子司马覃为皇太子,以便于他长久专制朝政。因此,遭到司马颕和司马义的剧烈反对。此时,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也加入反对行列。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马颙首先派兵进攻洛阳。已在洛阳的司马义,乘此良机,举兵讨伐司马同,在京城展开了激战,齐王司马同兵败被杀,其党羽被杀二三千人。
三王联合打败司马同以后,司马义留在洛阳执政,司马颕以大将军名义在邺城遥加控制。司马颙原想废黜惠帝,拥立司马颕,而他自己则当宰相专政。司马颍也嫌司马义不肯完全听从自己的摆布。因此,仅仅数月,原先同盟者之间发生了新斗争。司马颍与司马颙联合起兵,发动对洛阳的进攻。司马颙以部将张方为都督,领兵七万进攻洛阳,司马颖以陆机、石超等督兵二十万,南攻洛阳。此时,司马义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也有数万人。交战双方集结的军队达到三十万以上,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激战。司马义的军队,曾在建春门外一度击败司马颕南下的军队,陆机、陆云兄弟因战败遭诬陷被杀,但毕竟众寡悬殊而渐趋劣势。洛阳城被围日久,内部发生了变乱。东海王司马越暗中与殿中诸将相约,动用皇城禁卫军收捕了司马义,交给了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用火烧死。司马颍进入洛阳,担任了丞相,司马越担任尚书令。
司马颕废黜了太子司马覃,自为皇太弟,又返回邺城。司马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惠帝的弟弟,由他担任西晋皇位的继承人,但司马颕恃功骄奢,邺城实际上成了西晋朝廷的政治中心。东海王司马越也野心勃勃,乘机统率洛阳禁军,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拥持着惠帝讨伐司马颍。在汤阴一战中,讨伐军遭到了惨败,惠帝被作为俘虏落到司马颍军队之手,司马越逃回自己的封国。司马颍打败了司马越,并将惠帝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但在此时,幽州刺史王浚,联合鲜卑、乌桓等部的军队,讨伐司马颖,很快攻破了邺城,司马颖仅带数十骑挟持惠帝投奔洛阳。而此时的洛阳,已经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司马颍到了洛阳,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再也无法干预政事了。同年八月,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使控制洛阳的张方感到威胁,便挟持惠帝和司马颕、司马颙迁往长安。一到长安,司马颙就废黜了司马颍,另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司马越不甘心失败,又在永兴二年起兵征讨长安,被王浚等人推为盟主。豫州刺史刘乔抗击司马越,司马颙、司马颍声援刘乔。河桥一战,司马越击败刘乔,随即进攻司马颙。司马颞想和司马越讲和,又怕张方不从,便派人杀了张方,送首级给司马越求和,遭到拒绝。数月后,司马越的军队攻入长安,把惠帝迎回洛阳。司马颖、司马颞如丧家之犬,分头逃窜,不久就被司马越的部属所杀。至此,八王之乱便画上了句号。在八王之乱中,除司马越后来因病去世,其他七王都被杀。西晋王朝也在旷日持久的战乱中耗尽了元气,很快就灭亡了。
『柒』 西晋八王之乱
291年杨骏,与贾南风为争权冲突激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先后参与,7王、贾南风被杀。306年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捌』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7%8E%8B%E4%B9%8B%E4%B9%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