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推荐几本介绍京剧以及梅兰芳的书
适合京剧初学者或京剧爱好者阅读品鉴。
1,.《移步不换形》记述了梅兰芳的生活、演艺经历。出身于京剧世家的他,从小学艺,靠勤奋和天赋,勇于改革创新,终于登上京剧表演的巅峰,引领京剧走进了辉煌,成为中国戏曲的标志人物。
2.《梅兰芳谈艺录》是由梅兰芳先生撰写的艺术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进步与深入得力于看戏》、《我学戏、改戏和表演的经验》、《再度塑造穆桂英》、《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第一次试拍有声影片》等文章。
3.《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为“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之一,汇聚全球华语大家的思想盛宴,由梅兰芳、周信芳、薛觉先、杨小楼、刘宝全、余叔岩、谭鑫培、俞振飞、红线女、厉慧良、新凤霞、程继仙、马连良、荀慧生等诸位大师自述人人生戏剧,细致展现中国戏剧大师在新旧文化革命下的境遇心路。是对中国40年间戏剧大师的解秘档案。
❷ 梅兰芳有几个老婆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
网上好像查不到,距我所知,只能算二位,一位是发妻王明华,为了长伴在梅兰芳身边,王明华在与梅兰芳生了一双儿女之后,一时考虑不周竟做了绝育手术,却不料过后大永和五十两个孩子却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太差而相继夭折。而娶福芝芳。福芝芳和梅兰芳十四年间共生育九个子女,大多夭亡。成人的只有四子葆琛、五子葆珍还有一位孟小冬,1927年正月两人结为伉俪,婚前三个月,梅兰芳还带孟小冬去见了福芝芳,但福芝芳始终不承认她。但两女之间仍旧是非不断,后来有说法是一场“吊孝风波”断送了这段姻缘。 就在第二年,1931年7月,孟小冬正式提出分手
❸ 梅兰芳的秘书是谁
许姬传跟随梅兰芳几十年,形影不离,情同手足。经他记录整理的梅兰芳著作和重要活动,成为研究梅派艺术的宝贵财富。许姬传字闻武,号思潜,1900年4月12日生于苏州。他的外祖父徐致靖(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因向皇帝举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人士获罪,这年出狱后隐居杭州。许姬传自幼由母亲送到外祖父处学习经史诗文、昆曲和吹笛,演唱老生和官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的梨园文人打下了基础。1916年11月,堂兄许伯明陪护梅兰芳来杭州演出,16岁的许姬传初次接触了22岁的梅兰芳。那一晚梅兰芳演的是昆曲《佳期·拷红》。看完戏后,许伯明带许氏兄弟到后台见梅兰芳,介绍说:“这是我的堂弟——姬传、伯遒、源来,他们都会唱昆曲,吹笛子。”梅兰芳和他们一一握手,含笑说:“昆曲出在南方,你们听哪句腔唱得不准、哪个字念得不合适,请你们告诉我。”梅兰芳谦逊的态度,给许姬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他对源来弟说:“名满南北的梅兰芳,却没有好角习气,对我们几个小孩还那么谦虚,真了不起。”1920年,许姬传跟母亲离开家乡到天津,进入直隶省银行文书科工作。他向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学习谭鑫培皮黄唱腔,得谭派真谛,加上幼年习唱昆曲的根底,使他对京昆表演艺术有了浓厚兴趣和鉴赏能力。这一年,梅兰芳率团到天津演出,恰逢军阀混战,铁路中断,梅兰芳和姜妙香、姚玉芙、王少卿等被阻天津,住息游别墅达十余日。当地名流陈宜荪夫妇每日约请梅兰芳到寓所便饭。许姬传因与唱老生的陈太太相熟,也列席作陪。这是许姬传和梅兰芳的第二次见面。聚会时,梅兰芳、姜妙香唱《金雀记》,陈太太唱老生,均由许姬传吹曲笛伴奏。梅兰芳等离开天津时,许氏兄弟赶到下榻处送行,梅兰芳说:“这次被困天津,在陈家聚首很有意思,这是我出外演出的最好纪念。我希望再有这样的机会。”1931年,梅兰芳为避日伪凌辱,举家南迁上海。许姬传也恰好自天津移家至沪,于江苏省财政厅谋一文书工作,许、梅又得以碰头。那时许姬传经常彩串京剧《空城计》、《捉放曹》、《御碑亭》等剧目,可谓沪上著名“票友”。梅兰芳又常托许姬传找俞振飞为自己拍曲,找许伯遒吹笛伴奏,许、梅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当梅兰芳欲觅一位文笔娴熟且深谙戏曲艺术的秘书时,很自然就想到了“精通戏曲,雅好翰墨,诗文极佳”的许姬传。哪知许姬传觉得自己平日散漫惯了,怕受拘束,就找借口说“此事须得到家母同意才行”。于是梅兰芳找到许母徐夫人,恳陈来意,并说姬传如去我处,一如在自己家里一样,不会委屈他。许母答应下来。她对许姬传说:“我看梅先生是个诚恳之人,你跟随梅先生,日后必有所成就。再说你的大少爷懒散的习气也要改改才行。”母亲一锤定音,由此开始了许姬传与梅兰芳长达数十年的合作。作为文案秘书,许姬传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他也确实不负梅兰芳的知遇之恩。抗战时期,许姬传曾经为梅兰芳创编了鼓舞民众的《抗金兵》、《生死恨》,演遍大江南北,震慑了日伪政府。梅兰芳蛰居香港,蓄须明志,两人仍鸿雁传书,互诉衷肠。建国后,许姬传仍以秘书身份任职于中国戏曲研究院和梅剧团,并随梅家一起入住北京护国寺街一号新居,成为梅府的重要一员。由许执笔编写《穆桂英挂帅》等保留剧目,斟酌推敲唱腔,代梅出访会友,起草发言稿,调查研究,搞学术交流,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多次到苏联、日本等国访问演出,许姬传始终追随左右,全身心地扑在了梅兰芳的艺术事业上。他还为梅兰芳记录整理了《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梅兰芳文集》等书,倾其全力介绍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和梅派艺术的特点和精华,成为梅派艺术的主要阐述者和研究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的写作。该书是50年代初应上海《文汇报》之约,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执笔所写的中国第一部演员自传体著作。当时梅剧团由上海到天津演出,住在利顺德饭店后三楼。每天晚上临睡前,梅兰芳与许姬传“相对长谈,往往达旦”。先由许姬传速记下来,第二天清晨整理成稿寄给在上海的许源来,经许润色并配插图照片后,送交《文汇报》。从1950年10月16日开始,共连载了190期,第一、二集分别于1952年、1954年出版。第三集的写作,直到1958年《戏剧报》约稿,才又正式提上日程。本集涉及到更多的梨园旧事,采访和搜集资料的工作量很大,困难颇多。梅兰芳看到许姬传有些踌躇,便开玩笑说:“事情总是开头难,但慢慢就苦尽甘来,乐在其中。我是望七之年,你已花甲一周,照这个提纲写是很辛苦,我们要抖擞精神,紧锣密鼓地干。”一席话,鼓起了许姬传的干劲。许姬传为写好这本书,先后访问了百余人,在图书馆摘抄了大量报刊资料。1960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许姬传遵照他的遗言,继续对本书考订修改补充。《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最后成书经历了十多年,后由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作为执笔者,许姬传不辞辛劳,一丝不苟,功不可没。许姬传除了帮助梅兰芳记录整理大量书稿外,还自撰出版了《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艺坛漫录》、《忆艺术大师梅兰芳》、《中国四大名旦》等著作。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了解到鲜为人知的梨园变迁和历史掌故。比如关于众说纷纭的民国人物小凤仙与梅兰芳见面的过程,由于许氏亲历亲见和保存引用了她的几封书信,所以其记载就显得弥足珍贵。他在见闻录中说:“1951年,梅兰芳剧团到沈阳演出,有一天,交际处送来一封信,还有白字,但她的具名却引起大家的兴趣——原在北京陕西巷住,张氏(小凤仙)现改名张洗非。”梅兰芳收信后即吩咐许姬传给小凤仙写了回信,约她见面,并说:“我和小凤仙约会的机会决不能再错过,等我们叙谈时,请你详细做好记录。”小凤仙向梅先生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沦落青楼的经过,以及与蔡锷相识并掩护他从北京陕西巷吉云班后门逃离虎口的情况。当她讲到蔡将军曾经为她赎身,给她来信谈到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喉疾加剧,去日本就医逝世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在场的梅太太也跟着“潸然垂泪”。当小凤仙说她先是嫁给了一个军阀,又在沈阳改嫁一名锅炉工,当下生活窘迫给人做保姆时,梅兰芳安慰她说:“你的生活问题,我跟交际处商量一下。人民政府一定会照顾你的。”当天,梅兰芳宴请了小凤仙,分别的时候还送给她一笔钱。不久,小凤仙被安排在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当了保健员。许姬传针对境内外电影、戏剧中对小凤仙的不实描写指出:“编剧们不能违背客观事实,把她写成一个‘烟花妓女’;更不应该昧着良心胡编乱造地说她‘服毒而死’。她不但没死,还坚强地活了下来。”许姬传实录无疑为研究小凤仙其人和蔡锷京城脱险之谜提供了佐证。许姬传不仅全力辅佐梅兰芳,在弘扬梅派艺术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与梅家建立了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1958年许母过世后,梅兰芳为许的父母亲撰墓志曰:“余与姬传、源来过从之日久,相与讨论艺事,资其匡助。曩岁升堂拜母,夫人每以佳肴见饷,更为余谈说顾曲见闻,娓娓不倦,深为叹服。因而知姬传等之贯穿多能,盖有所自,贤母之教信矣哉。”梅兰芳逝世后,许姬传受到了梅家后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文革”时,护国寺街梅宅被红卫兵占据,许姬传被迫迁出。1976年唐山地震时许姬传的住房屋顶开裂,梅夫人福芝芳闻知后特派孙儿梅卫东接他到帘子胡同与家人同住。后来梅派嫡传梅葆玖恢复了演出,许姬传感到由衷高兴。他重又操觚,担负起了整理剧本、选择剧目的工作,并写出了《梅葆玖的舞台艺术》、《香岛梅讯》等文章。也曾为梅兰芳孙女梅卫红习舞创作了散曲《春农曲》。1986年,护国寺街梅宅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许姬传复迁居纪念馆,自称一个“看家护院人”。故人逝去情依旧,许姬传作诗追忆梅先生光辉的一生:一别音容廿五年,几经风雨几云烟。蓄须明志抗顽敌,画笔维生步昔贤。京剧派流传遐迩,大师典范见遗编。梅开遍地群情仰,后起欣然艺永绵。1990年9月2日,九十高龄的许姬传老人病逝。临终前还审阅了《德艺双馨:艺术大师梅兰芳》书稿。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和山高水长的情谊一直传为佳话。
❹ 梅兰芳的主要作品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抓住某一个特点很难抓,讲究的是范本之美,无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强调非常规范。
梅兰芳在表演《红线盗盒》中的“剑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木兰从军》中的“戟舞”、《思凡》中的“拂舞”、《抗金兵》中的“戎装舞”这些多为反皇权、反暴政、反侵凌的内容剧目时,表现出中国古代受压迫妇女的苦难、挣扎与反抗,展示出梅兰芳所塑造中国古代各类女性形象的艺术才能。《汾河湾》中,他塑造一位苦守寒窑、痛失爱子的贤妻良母,《刺虎》中,他塑造一位舍生忘死、代主出嫁的复仇宫女,《打渔杀家》中,他塑造一位不堪苛政、走向反抗的渔家女儿,《宇宙锋》中,他塑造一位佯装疯癫、违抗圣命的名门闺秀;《虹霓关》中,他塑造一位武艺高强、被爱所伤的痴情女子;《贵妃醉酒》中,他塑造一位天生丽质、一度失宠的宫怨妃子。在京剧和昆曲中的一些经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体现梅兰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艺和擅长。梅兰芳饰演的晚年穆桂英,气度凝重,感情沉沉,唱、做艺术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标志着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艺术戏剧融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梅派传承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
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京剧改革及其对戏剧文化的影响
京剧改良运动从1900年至1918年十年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志士、演艺界人士参加,京剧改良理论重视戏剧的内容,要求戏剧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脱离现实,只演旧事,不知当今的旧戏剧观,指明戏曲的美丑高下不仅在于表演形式,更在于表演内容,批判极端形式主义倾向。其次,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剧和演员的社会地位。
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于琢磨创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同时,也在上海的实际演出中体会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京剧改革。经历各方面改革尝试,终于成为京剧改革的第一人。1914年7月,梅兰芳首次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北京地区产生很大影响。继《孽海波澜》以后,他又陆续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
梅兰芳是京剧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他完成了京剧的一个巨大转变。将京剧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艺术推向成熟。极大地拓宽了京剧旦角的表演空间,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剧旦角的剧场魅力、对观众的吸引力达到了顶峰。京剧有了老生和青衣这两个成熟的大行当,在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能发展出有其特色的经典剧目,才最终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所以梅兰芳这一代人不光为其行当的成熟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也为百年来京剧影响力的急剧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梅兰芳成功的对京剧的全方位改革,是对京剧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先导、示范、启发等巨大作用,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部篇章。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对京剧改革内容一、表演内容的改革二、表演形式改革1、包括身段、表情和舞蹈的丰富,加强了京剧的可看性。2、丰富了京剧的唱腔,奠定伴奏改革的基础。3、舞台美术中的化妆、服装、布景、灯光等的创新改革。三、其他方面改革创新梅兰芳京剧改革的成果在二十一世纪仍发挥影响,特别是他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善于寻找贴切的新手段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艺术思想,距离梅兰芳先生京剧改革创新的高潮期已经走过一个世纪,京剧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也经历了黄金时期而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新传媒手段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欣赏手段习惯产生很大影响,对京剧乃至整个戏曲的演出都形成很大的冲击,给戏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京剧与国际文化交流
梅兰芳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中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梅兰芳完美表演记录了中国京剧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他的卓越成就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京剧,并为京剧的独特之美而啧啧称奇。
❺ 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梅兰芳(1894-1961),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❻ 梅兰芳有几个妻子
16岁成婚,发妻王明华
梅兰芳娶的这位发妻叫王明华,与他可谓门当户对,她出生于一个京剧家庭。王明华刚嫁过来时,梅家还不富裕,她毫无嫌贫之意,而是尽心尽力操持家务。王明华与梅兰芳十分恩爱,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个女儿,唤作五十,儿子女儿都很乖巧。那时梅兰芳每当散戏回家,总是与媳妇说起演出的情况,一边与儿女嬉戏,沉醉在天伦之乐中。
王明华不仅在生活上妥贴照料梅兰芳,甚至于在他的事业上也能给他很多有益的建议。为了长伴在梅兰芳身边,王明华在与梅兰芳生了一双儿女之后,一时考虑不周,贸然做了绝育手术,却不料过后大永和五十两个孩子却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太差而相继夭折了。从此,梅兰芳每晚散戏回家,再也听不见两个孩子欢快的笑声,心中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怀念儿女形容憔悴不思饮食,整日里卧床叹息萎靡不振,他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掩盖起自己的悲伤,反过来安慰妻子。夫妻俩就是这样互相安慰着支撑着度过了那些悲苦的日子。
兼祧两房,再娶福芝芳
梅兰芳的第二个妻子名叫福芝芳。福芝芳生在北京的一个旗人家庭,父亲去世很早,与母亲相依为命。福母福苏思以前卖牙签等小手艺维持生活,当她听说梅兰芳已有一个妻子,便道:我家虽然贫寒,但我女儿不做姨太太。梅家得到回话急忙商议,再至福家禀报:说明梅兰芳是兼祧两房,福芝芳入门后,梅家将把她与前边那位太太等同看待,不分大小。如此一番周折福母这才允诺了这门亲事。1921年冬,梅兰芳与福芝芳结为秦晋之好。
王明华原知梅兰芳对梅家香火所负责任,只是深悔自己当时的冒失及叹息命运的作弄,并不反对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婚事,更是没有对梅兰芳有怨怼。她也知道梅兰芳是有情有义之人,不会嫌弃她,因此对福芝芳也很友善,两人相处得颇为融洽。细心的梅兰芳很是洞察王明华的复杂心理,为不使她难过,新婚之夜,他先在王明华的房里陪着说了些话,而后说:“你歇着,我过去了。”王明华本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又见梅兰芳如此体察她的心情,自然很是感激,便道:“你快去吧,别让人等着。”
福芝芳对王明华很尊重,当她生下大儿子后,立即提议过继给王明华,还亲自把儿子抱给王明华。王明华给婴儿缝了顶小帽子,又将孩子送回给福芝芳,她对福芝芳说:“我身体不好,还请妹妹多费心,照顾好梅家后代。”王明华因肺病久治不愈,身体很弱。后来为养病,她独自去了天津,最终病逝于天津。当福芝芳得悉后,叫儿子赴津迎回其灵柩,将她葬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北麓万花山。
相恋孟小冬,无果之花
1926年,也就是梅福结婚5年后,又一个女子介入了梅兰芳的感情生活,她便是唱老生的孟小冬。
孟小冬虽然比梅兰芳出生晚了13年,但她风头很健,尤其是1925年她参加北京第一舞台举办的盛大义务戏,与裘桂仙唱《上天台》之后,声名更是了得,说她“名满京华”,绝非过誉之辞。
梅孟之恋终归于无果,之中缘由众说纷纭,最富戏剧性色彩的当属收录在《京剧见闻》中的一篇文章,据说作者曾与梅兰芳交谊深厚,这样写道:“当时梅跟孟小冬恋爱上了,许多人都认为非常理想,但梅太太福芝芳不同意,跟梅共事的朋友们亦不同意。后来梅的祖老太太去世,孟小冬要回来戴孝,结果办不到,小冬觉得非常丢脸,从此不愿再见梅。有一天夜里,正下大雨,梅赶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开门,梅在雨中站立了一夜,才怅然离去。所以梅孟二人断绝来往,主动在孟。”太明显的小说者言,可信度自然不高。且梅兰芳的祖母早在1924年就去世了,那时梅孟二人还不曾相恋呢。
又有人说两人分手是因为震惊京城的一桩“血案”———富家子弟王惟琛因为单恋孟小冬,认为是梅兰芳抢了他的心上人,于是有天持枪到梅家论短长,混乱中将做客梅家的《大陆晚报》的经理张汉举打死,他自己也随即被赶来的军警击毙。王惟琛到梅宅闹事丧命是真,但缘由是否真的如人们传说的暗恋孟小冬,并无证据,很可能又是好事者的附会。
还有一个说法是梅兰芳在访美期间,孟小冬不耐寂寞了,又生出新的恋情。梅兰芳得知后,斩断了情丝
❼ 求关于写梅兰芳的散文或小说
人生如戏,梅兰芳的百年孤独
深夜里,当我的浮躁与世俗都以沉睡的只剩下苍凉时,我打开电脑观在线看了电影《梅兰芳》。
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的艺术再生父母邱如白如是说。
寂寞是肤浅的孤独,孤独是深深的寂寞。孤独是灵魂与心灵的对话,是精神在抚摸灵魂。每一处疼痛都清清楚楚。
梅兰芳始终都是孤独的。从他选择至爱的艺术做为人生的目标时,他就选择了孤独。
当少年梅兰芳站在舞台上,如潮般的掌声渐渐退去时,他看到戏子的卑微和苍老。他必须踩在先人的肩上才能完成这个华丽的转身。但站的高了,看的远了,离人群却也越来越远,孤独开始如影随形。
一间温暖的小屋,一个深爱他的女人默默的坐在他的身后。梅兰芳慢慢的搅动着汤,泪水却静静的滑落。是的,他在想念那个叫做孟小冬的女人,刻骨的想念。这是个懂他的女人。她对他说,我此生将不再见你。她的消失,终结了他生命中一种叫**情的东西。爱比不爱更孤独,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温暖他的孤独。
母爱,这是一个温暖的称谓。梅兰芳的成长过程中缺失这样温暖的称谓,他的孤独与生俱来。邱如白,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给了梅兰芳母爱一般的安慰。他始终站在他的身后,给予他自信和力量。直到他渐行渐远,不能再给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梅兰芳是神。艺术成就了梅兰芳,同时也成全他的百年孤独。
戏曲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梅兰芳
不管戏剧如何逼真,拍戏的导演如何有才,都无法还原一个去伪存真的梅兰芳。初次见到梅兰芳,是在一本《收藏》册子里,那有一枚号称是当代最值钱的邮票,一枚近代的梅兰芳(具体是纪念还是特种,无法求证),从那开始追究梅兰芳的底细,后长辈们告知是一个演旦角的男性艺术家,因为抗议日本侵华而放弃自己舞台,蓄长蚺以防迫害。
心生敬意,梅兰芳在印像中和龟山上的向警予一样,是一位值得让人瞻仰的人物,不仅仅是在邮票中,而是在脑海里。
在民族蒙难时期,许多志士都步入到革命中来,英雄儿女们抛头颅洒热血铸就新中国,这是身为一个民族的人该为民族做,并且要做到的事情。而梅兰芳,应该说在当代,就已经是名人了,而且是有名的伶人。一个为大众熟知的伶人,在民族蒙难的时候,虽然他刚强不屈地抗拒着为日本人演戏,也许他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没有值得人去夸张的地方,梅兰芳就是默默无闻的艺术瑰宝,是一代人凝结的国粹奇葩。一种无法用戏曲形式演绎再现的精神力量。
很佩服陈凯歌导演的勇气,也很佩服章子怡以及黎明对老一辈戏曲演绎者的向往。但梅兰芳确实、也无法再现,因为他已经长在某些人心底了,并且神圣不可侵犯。
带着很有期待的心情去观看《梅兰芳》以为可以看到非常真切的再现,其实则是一帮子外行耍猴,唯一真实的是“十三燕”,听说他没用用替身。
当梅兰芳(黎明)和孟小冬分手后,听说有座儿点《梅龙镇》,他竟然像个军人一样狂吼“我演不了梅龙镇了”,看到那幕,让人有些恐慌。
❽ 求有声小说 三生三世枕上书 到[email protected],谢谢
我只有前五十集...
资源正在发送至您的邮箱中
请您耐心等候...
若有问题,可以及时联系我
若满意,请及时采纳
谢谢您的关照!
ps:若没有邮件,请查看您的垃圾箱
网络id:kyoaudrey
❾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图书目录
天南海北吐芳华:说不尽的梅兰芳(代序)/1
难遣人间未了情——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一段情/11
金屋藏娇突惊变:1927年的情杀命案/29
广陵绝响埋玉魂:孟小冬成为杜月笙的五姨太/37
从来剧艺有渊源 谭鑫培·余叔岩·孟小冬/55
曾是瑜亮终扬镳:梅兰芳与余叔岩/75
故人逝去情依旧:许姬传眼中的梅兰芳/85
尽将舞态上氍毹:梅兰芳的“戏口袋”之一——齐如山/97
别谱新声配梅郎:梅兰芳的“戏口袋”之二——黄秋岳和李释戡/115
仗义疏财为梅郎:梅兰芳的“钱口袋”冯耿光/129
《霸王别姬》成经典:梅兰芳与杨小楼的完美演出/141
梅欧阁里传佳话:张謇·梅兰芳·欧阳予倩/155
尽道人间几度闻:梅兰芳的访美之行/173
记曾吹笛伴梅边:梅兰芳的访苏之行/187
八载留须罢歌舞:梅兰芳的蓄须明志/201
❿ 梅兰芳的评价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老舍: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1913年10月28日,《申报》13版《剧谈》这样评论梅兰芳: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
中国评论家、戏剧家梅绍武在《梅兰芳全集·总序》评论: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 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 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10)梅兰芳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