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兵圣是孙武、武圣是关羽,而剑圣会是谁

还有就是裴旻的故事多记载于野史中,在正史很少提及他的轶事。如果不是用心去挖掘,我们可能就会忽略掉他的故事。
虽然裴旻的事迹很少被人提及,剑圣的名头也远远不及盛唐时期响亮。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是应该记住这些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
我们的民族人才辈出,各行各业都有人才,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这些圣人学习,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破,从而获得更高的成绩。
②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有哪些
中国的古代兵书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著述不辍,卷帙浩繁。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统计的结果是,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中国古代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阐述战略战术为主的兵书影响更大、声誉更高。它不仅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育了众多的著名将帅,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往国外。长期以来,中国的古代兵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军事家爱不释手和极力推崇的经典著作。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武经七书”了,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7部兵书曾被我国古代兵家奉为圣典。历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这7部兵书作为选拔将帅的重要标准。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六韬》一书,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尉缭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司马穰苴;《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上述7部兵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但着重论述了将帅统兵致胜之道,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为今后世兵家们惊叹不已。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今仍被当代兵家们视为至理名言。
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该书为战国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所撰写。
③ 兵圣是孙武、武圣是关羽,那么“剑圣”是谁为啥知道人不多

还有就是裴旻的故事多记载于野史中,在正史很少提及他的轶事。如果不是用心去挖掘,我们可能就会忽略掉他的故事。
虽然裴旻的事迹很少被人提及,剑圣的名头也远远不及盛唐时期响亮。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是应该记住这些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我们的民族人才辈出,各行各业都有人才,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这些圣人学习,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破,从而获得更高的成绩。
④ 有关孙武的小说
网络搜索:评书吧,在搜索选项中选择演员查找项,然后键入:曹灿,即可找到。另外,女主的名字叫漪罗,不是罗夫。废话一句,多年前还是小孩子时听过,很好听。曾有电视剧,按该广播剧拍的,都是三国演义、红楼梦里的演员,11集
⑤ 《吕不韦传奇》的真实性有多大
根据这部电视剧的剧情介绍,结合历史事实,这部电视剧八成都是真的,不管是吕不韦封侯拜相还是他身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并进入政界的事情,包括吕不韦和赵姬的私情都是历史事实,只不过当时赵国都城邯郸不是那样淫乱,还有就是其余的部分也有戏说的成分,是编辑的杜撰,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剧情解释如下:
《吕不韦传奇》又名《乱世英雄吕不韦》。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曾产生过七个大英雄。他们是:老聃、孔丘、孙武、范蠡、商鞅、吕不韦、秦始皇。他们以艰苦卓绝的个人奋斗,影响或改变过历史过程。本剧讲述的是--吕不韦一生波谲云诡的传奇故事。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诸侯割据,战乱纷纷。然而,乱世待有英雄出,大商人吕不韦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财资,经过一生的艰难竞争,做成了古今中外最大的一笔生意--买卖国王!
吕不韦弃商从政,执掌秦国大权十二年之外,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代中国统一的奠基人。
吕不韦在位丞相时,还组织百家亲自编纂了《吕氏春秋》,为中华民族留下一部流芳万世的不朽典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乱世英雄!
吕不韦与赵姬凄婉绝伦的爱情以及为吕不韦付出生命的三个女人同样令人荡气回肠。
巍巍秦宫,风云秘史;千秋功罪,谁人评说?
战国末年诸侯纷争,年轻的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踌躇满志地来到世风淫迷的赵国都城邯郸,参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拍卖会。他先买下了孤女芸姜,随后他用憾世天价买走了稀世珍宝--传说中周天子的镇国之宝"皓镧"夜明珠。此举使吕不韦一夜间成为天下名人。令邯郸第一妓馆的舞妓--绝代佳人夏莲、秦国落魄的王孙--异人、赵国丞相--战国四公子之首的平原君赵胜等赵国权贵刮目相看。
吕不韦对舞妓夏莲一见钟情,便想方设法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夏莲,并为其改名"赵姬"。二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虽然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但他深感商人社会地位太低,在乱世争霸的年代,赵国与秦国相比,赵国太弱小,他萌发了去秦国从政的雄心。吕不韦深谋远虑,利用秦国人质异人,部署进入秦国的计划。他苦心经营,耗尽万贯家财,并不惜把自己最爱的女人赵姬奉献给刚被原配韩罗抛弃的、对赵姬爱得死去活来的公子异人,以图他日异人能回秦国做国王。如果赵姬生的是儿子,就能继承王位,成为秦国的国君。在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的时候,赵姬果然生下一个儿子,他便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帝。
吕不韦带着异人一家逃往秦国。在途中由于赵军的追捕,赵姬、赵政与吕不韦、异人走散。赵姬与赵政在吕不韦的一个无赖朋友--嫪毐的保护下逃到了赵国的深山老林。吕不韦和异人则顺利回到了秦国。异人见到了久别的父亲安国君,并拜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安国君给异人改名叫子楚。
子楚回秦后没多久,秦昭王和安国君相继驾崩。吕不韦力排众议,帮公子子楚如愿登上王位,自己则当上了丞相。在与赵国多次的交涉后,受尽苦难、离散六年之久的赵姬母子也终于回到了秦国。
子楚靠着吕不韦帮他找来的"催花散",过着淫乱的生活,精血耗尽元气大伤,在淫乱时中风身亡。吕不韦多年处心积虑的计划终于得以实现,一家三口团聚在秦国的王台上!赵政当上了国君,赵姬成了太后,而吕不韦自己则成为一代商相。在吕不韦的辅佐和苦心教育下,秦王政茁壮成长,渐渐显现了出千古一帝的风范。
赵姬由于独处深宫,倍感寂寞。吕不韦进太后宫陪伴,险些被秦王政捉奸在床上。吕不韦不得已将犯下淫乱之罪的嫪毐判以宫刑,做成宦官,命其进宫为赵姬解烦。但是嫪毐早已买通了王神医在做宫刑时搞了手脚。赵姬在深宫忍受着这个假宦官的百般折磨。
吕不韦按照他的意志治理的秦国。他广招门客,结识了像李斯这样的有识之士,以加固秦国的统治并帮助他排除异已。他开始编写一部容汇百家思想的大书,这就是日后流芳百世的《吕氏春秋》。
时光流逝,秦王政长大成人了,他有着独特的见解、冷静的头脑和果断的决策力。在处理问题上与吕不韦产生了分歧,渐渐地疏远了吕不韦,并力图削弱吕不韦在秦国的影响力。失落的吕不韦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编写《吕氏春秋》上。经过八年的时间,这部巨作终于问世,引起很大轰动。秦王政对此也非常关注。
吕不韦因送假宦官进宫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理当处死,但因辅佐朝政功绩卓越,罢去相位,免去"仲父"称号,押进大牢日后再判。吕不韦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默默忍受。二十七位大臣为吕不韦求情平反皆被斩首,忠臣司空马不为所俱,仍直言相谏,终于打动了秦王政,释放了吕不韦。
地上的"皓镧"闪闪发光,赵姬依偎在吕不韦的怀里,两人相拥而亡。
⑥ 在你读概念书的时候,男孩为什么也吵你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它能教你学会生存,学会面对困难,学会时常有着勇气,能让你珍惜友谊……
⑦ 李际均的传奇人生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先后担任师、团司令部参谋,1988年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还担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谁敌视中国谁就会为自己制造12亿个敌人,并将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
——李际均 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兼博士生导师
1997年,有着47年军龄的李际均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隐退”。“隐退”前,他在美国陆军学院发表了一次精妙绝伦的演讲,引得全场起立鼓掌。这次演讲,被美国军方视为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和现阶段防御战略的最好阐释;演讲全文还以单行本的形式被收入美国陆军学院的“莱特奥特论集”系列。外电称,李际均是真正博学又具有实战经验的中国军方“儒将”。
1934年,李际均出生在哈尔滨,9岁时随家人迁到长春市。父亲他的是一个爱国的私塾先生。李际均的童年饱受家父深厚学养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1950年正在读高中的李际均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那时他刚16岁。
在朝鲜战场,无论是在坚守防空洞的时候,还是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翻开他那随身带的《四角号码辞典》,认真学习,积累知识。在艰难困苦中,他把一本《四角号码辞典》“通读”了好几遍,还记下大量的战地笔记。在志愿军中,他有“军中秀才”的雅号。
1953年,李际均从朝鲜回国,上级领导看到他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便将他直接调任某军司令部参谋。这期间他主要从事战史研究工作。他对工作十分投入,几年的研究整理工作使他对解放军和古今中外的战史及军事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他的军事生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1965年,他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工作。李际均在军科院一待就是17年,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处长、研究室主任等职,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儒将”。
李际均刻苦的治学精神令所有与他共事的人钦佩。在军科院,人们看到他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熬夜加班到天亮,匆匆吃过早饭后再回到办公室。有一次,为了查阅资料,他干脆让图书管理员在下班时把他反锁进书库里,肚子饿了就用随身带的两个馒头充饥。即使是在“文革”中他也没有停止学习和研究,后来人们发现他除了读书和科研,什么娱乐都没有,俨然一个“书呆子”的形象。至今他仍不会打牌、不会下棋、不会跳舞,总之凡是“玩”的东西他都不会。也正是因为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在军科院的17年里,李际均为了研究战争计划问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将近代以来的外国主要战争计划,逐一进行了梳理;把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相结合,从哲学与战略的高度关注现实、解剖现实,从而提出了大量极富启发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见解,诞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军事战略专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受到中央军委的关注。
1982年,李际均回到阔别10多年的野战部队,出任某师师长。同年他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也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中唯一一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后来他在1985年当选为中央委员,又在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上连任,直到1997年十五大前才从中央委员的位置上卸任。1988年李际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1年李际均升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并于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此期间,他亲自撰写了《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军事战略思维》两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军事理论文章数十篇;同时主持编写了《中国军事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等5部著作,在军内外乃至海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虽然1997年李际均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分析人士透露,在中国军方,将军退休只不过是职位的退让,他们幕后智囊的角色仍不会改变,他们的智慧将在军中产生强大的影响。李际均现仍任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也是军事科学院中唯一一名曾在野战部队担任过军事主官的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
设计并建成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使中央军委意识到人民解放军发展技术兵种和进行诸兵种合成编组的必要性。
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这时中央早就看好既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又具有实战指挥能力的李际均。李际均被直接从师长职务提拔担任新改编的集团军军长一职,接受了具体组织将野战军改编为集团军的重任,又一次成为全军瞩目的焦点人物。
李际均接受任务后,意识到仅仅把诸兵种 “组合”在一起并不能达到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科学的理论,合理配置诸兵种,以提高部队的“合成”作战水平。这对李际均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近60年的历史中也没有先例。为了更快地找到对这一课题的答案,李际均号召全军将士对“组合”进行科学论证,设法找到一条最大限度发挥集团优势的“组合方案”。所谓“兵马未动,学术先行”。
李际均提出的命题是“集团军的编制体制与作战能力论证”和“集团军战役行动研究”。他称这是两大“军事学术工程”。为此,李际均和将士们在查阅上千份现代战争、合同演习和兵器实验资料的基础上组织部队进行实兵实车演习,获得了大量数据,形成了150万字的文字材料。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集团军在现代条件下作战行动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作战原则和战法。这些成果,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陆续改编成集团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86年,李际均带领该集团军组织了一次近似实战难度的合成作战演习,获得成功。《解放军报》将这次演习评为“标志着我陆军已结束单靠步兵决定胜负的历史,跨入合成作战时代”。李际均在这次战役演习中,充分展现了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
李际均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规律的把握和与中国军队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使他进一步受到军方最高层的肯定。
2000年的某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举行了中国战略意图及战略目标听证会。这是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的军事发展及目标为题目举行的听证会。美国前政府高级官员、前海军将领以及学界人士应邀在听证会上作了证。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斯本斯说,美国在冷战时期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比今天还要好,他希望找出相关的答案来。中国究竟是美国的朋友,还是美国的敌人,或是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
在这次有意思的听证会上,曾经在美国驻华使馆担任陆军武官的伍泽尔,与中国军方的一些将领有过私人交往,特别称赞了李际均中将,因为“这位将军帮助中国军方设计并完成了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
李际均是1987年上调中央军委办公厅任副主任的,同时兼任负责为军委决策机构制定军队总体改革方案的重要机构——军队改革办公室的主任。李际均担任的这一职务,使人想到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3年后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1806年参加普法战争,后在普军总参谋部任职。1808年后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他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 、古斯塔夫二世战争、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内容的许多军事历史著作。他在著作《战争论》中提出“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得到了列宁的极高评价。
以军事理论见长的李际均所担任的这一职务,正与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德国军队中所担任的职务类似。于是李际均被外界称为解放军中的“克劳塞维茨”。
战争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
1997年7月,李际均作为中国军事战略专家应邀访美,在美国陆军学院的演讲中对“中国威胁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同时真诚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广交朋友的美好愿望。
他告诉美国同行,中国军事思想传统的本质特征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中华民族基于对自己文明的认识,不可能产生侵略的欲望。数千年来对和平的追求,已融入我们民族的性格之中。而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珍视统一的民族,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着对一种统一文明(中华文化)和一个统一国家(中国)的高度认同。无论一个时期内国家如何分裂、民族如何对立,最终的结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产生出新的更大范围统一的中国。李际均的演讲获得美国同行的热烈鼓掌。
李际均又说:中华民族还是一个注重防御的民族,万里长城就是这种防御思想的物化标志,而不是国界的标志。因此,中国现行的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仅符合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战略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谁敌视中国谁就会为自己制造12亿个敌人,并将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合作比敌对好,协商比冲突好,互惠比制裁好,尊重比歧视好,信任比猜疑好。对于我们军人来说,用酒杯瞄准比用枪炮瞄准好”!
在演讲结束时,这位行将退休的63岁的中国将军向世人宣布:“我的军事生涯以与美军打仗开始,以访美结束。”
听到李际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台下全体起立,对之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1950年,李际均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时才16岁,在行军的途中,他总是边走边打瞌睡,好像还是走在上学的路上,直到被隆隆炮声惊醒。残酷的战争场面很快使李际均成熟起来,成为当时部队中文化最高的勇士。他所在的部队创造了步兵进攻作战速度的极限,获得“万岁军”的赞誉。那段记忆使他永生难忘。他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军事遗产,特别是其战略遗产,不仅书写了战争艺术的历史辉煌,而且永远启迪着今天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指导。”
首先,李际均认识到,在国家的生存智慧中,忧患意识和战争艺术是必须具备的。他说,我们反对战争但不怕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战略家必须具有超前的判断力、果断作出科学抉择的魄力,以及面对强敌敢于应战的勇气和善于应战的智谋。
朝鲜战争的爆发,尽管当时国力薄弱,百废待兴,战争创伤亟待恢复,但敌人打上门来,是沉默容忍,还是奋起抗击?是坚持向南进击解放台湾,还是挥师北上出兵朝鲜?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战略家的气魄,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李际均提醒大家设想,当时如果任凭美国灭亡朝鲜,再与南线的台湾蒋介石集团、侵越法军势力遥相呼应,那中国就会面临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其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从打出国威军威、确立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尊,从创造有利的国际地缘安全环境,以利国家长远建设和增强国防的角度看,不论怎样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功绩都不过分。
其次,李际均总结出一条战争哲学,即:驾驭战争的自由,来自认识战争的必然。
朝鲜战争的激烈程度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而我军参战初期,既无空军,又无海军,陆军装备也相当落后。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却把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再三向美国发出警告,可美国当局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却不相信中国真的会出兵抵抗,麦克阿瑟甚至断言侵朝战争“是赢定了”。毛泽东抓住麦克阿瑟狂妄自大,又没有指挥大兵团在广大地域作战的经验,判断美军将在仁川登陆,便果断决定从中国南方调兵北上,组成东北边防军,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李际均称如果当时没有“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战略预见与战略预置,就没有后来的胜利。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相反的是,麦克阿瑟仅凭想像和直觉,在“圣诞节攻势”中,亲自把美军赶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包围圈而遭到惨败。美国的核讹诈破产。
亲历朝鲜战场的李际均对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战略艺术记忆犹新。比如:第一次战役胜利后,敌人退到清川江左岸固守。如何打第二次战役,当时有两个主张,一个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另一些人主张乘胜追击。如果按后者主张去打,第二次战役不会取得那样大的胜利。又如1950年底,我军突破“三八线”后,已出现物资供应的困难和军队疲劳的征兆,为防南进过远,为敌所乘,毛泽东和彭德怀立即部署就地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举为后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再如1953年夏季停战签字前夕,敌人仍采取种种手段破坏停战。毛泽东和彭德怀决心再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击战役,以打促停,结果收复大片土地,歼敌10多万,从而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实现朝鲜停战。
李际均深有感触,战争不仅是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且是两种哲学、两种战争智慧,以及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同时他也意识到,人与武器同等重要。越是以弱胜强,人的能动因素越起决定作用;越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因素对胜负的影响越大。这一点在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得到充分证明。
李际均说,抗美援朝战争不但使他经受了锻炼,而且也使他感悟了很多的道理。
1951年夏天,部队在朝鲜战场完成连续5次战役作战任务后,从“三八线”以南回撤到成川地区休整。有一天宿营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他发现一本被人丢弃的、撕掉了封面的小说,里面有些书页已经缺损,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苏联反映卫国战争的小说《恐惧与无畏》。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刚上战场的年轻战士怎样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故事。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带着这本书返回祖国,至今仍珍藏着。
50多年过去了,他从这本书中,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悟出:在生活的道路上,或许要经历从恐惧到无畏的三次升华,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当一个人初上战场时,在枪林弹雨中,不论阶级立场多么坚定,那颗未经战阵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随着战争经历和血与火考验的增多,一个战士成为英勇无畏的人。他称这是人生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一次升华。而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二次升华,“恐惧”已经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即从最困难的方面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努力。从个人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恐惧到无畏的第三次升华是到了人生的冬季,能积极而坦然地对待生命的凋谢。
如今李际均完成了三次升华,使得他对抗美援朝“遗产”的剖析更为深刻和新颖。
李际均有关抗美援朝的“遗产论”引起中外军事家的关注,许多国外的军事科研单位在转载他的文章时都加了“编者按”,认为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克劳塞维茨”,对军事理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其作品不得不读。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应得到发扬
2002年8月,李际均的《论战略》作为“当代中国军事学资深学者学术精品丛书”的一种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中首次提出了“战略思维论”,引起全球军事界的关注。
在这部专著中,李际均以战略思维的规律和特点作为研究对象,把战略文化、战略遗产纳入研究范围,通过纵横比较,研究古今中外的战略文化和战略遗产,揭示战略思维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外战略思维的差异,为研究战略指导及其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填补了我军战略学中“大战略”的空白。
李际均称,他的研究,“不是出于兴趣和为了获得一种发现的快乐,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怀着强国的夙愿,参与我们饱经忧患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沉思”。
李际均认为,战略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是国家利益的总代表。国家利益是战略的最高准则,任何战略思想与战略方案的提出都是为特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从来没有超越国家利益之外的战略。而战略问题的最高层次是战略思维,这是一种伟大而又危险的思 维;创造文明或毁灭文明、正义与邪恶、社会进步或倒退,都取决于战略思维的正确与否。
新军事革命带来战略思维的变革,随着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美国实际上主导着这场新军事革命,它的优势在历次战争中得到体现。这使得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都在思考:中国的军事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与美国到底有多大的距离?
作为中国当代主流战略家的卓越代表,李际均认为,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新军事革命无疑是一种发展,但它不能决定一切。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新军事革命也是一柄双刃剑,是飞去来器,它不会使最发达的国家更安全,却可能使世界更加安全。
超级大国从海湾战争和轰炸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受到激励,强化了以武力图谋霸业的观念。他拿科索沃战争作例子。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以航空兵和导弹对科索沃实施了“外科手术”,使美军几乎是“零伤亡”而取得胜利。他质问道:“在科索沃战争中,如果北约不袭击南联盟的非军事目标、不破坏人民的生存条件,北约能取得胜利吗?如果死伤的绝大多数是普通居民、被摧毁的许多是民用设施,这场战争能算是人道的和合法的吗?”
李际均意识到,从历史上来说,军事革命能使战争手段与规模升级,但对胜负却没有根本影响,甚至往往走向军事革命之设计者的愿望的反面。而信息战虽使其领先者在军事领域创造了新的优势,但它同时也为别人提供了不用飞机导弹就可进行越洋攻击的新思路和手段,为不对称作战的样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他提醒人们注意,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挑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认真研究和准备对付高技术战争。对现态的中国而言,我们就必须在加快国防科研步伐、努力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兵器的同时,努力创造一些符合“等效威慑”和 “不对称作战”要求的新的作战方式和手段,而绝不能硬性模仿对方的编制体制和作战方式,仅在对方占优势的领域作“狭路相逢”之硬拼。
他还认为,面对新的军事革命,我们的战略思维的基本原则也必须有相应的变革。如果说20世纪的战争和战略是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那么面对新技术战争的出现,21世纪的战争和战略应当接受《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
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思想的高度成就,它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在《孙子兵法》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获得尽量避免流血而又达成战略目的的智慧,建立“非零和对抗”的安全观。
李际均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会长,一直对《孙子兵法》怀有深深的敬意。他认为《孙子兵法》对研究当代国际军事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正如20世纪的战略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一样,21世纪的战略应当受《孙子兵法》的“慎战”“全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启发,建立一种“非零和对抗”的安全观。中国的“柔武”思想,是对单纯“尚武”的超越。大国之间应当良性互动,合作而不挤压,竞争而不对抗。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当承认并尊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通过对话、协商和谅解,谋求战略利益的共同点,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对高技术战争的反制理论与实践,是这场军事革命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建立这种不对称作战理论方面,《孙子兵法》的谋略原则和军事辩证法思想仍有启迪作用。
“战略思维论”还告诉我们,在各种强度的冲突中,为了有限目的而实施有限的战争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可以减少消耗,而尽可能地将战争局限在一定时间、地点、范围、手段和强度上。这种数学中的“不等量减不等量其差不变”的原理,对降低战争对抗而达到同样的政治目的具有实用意义。
他指出,处于防御地位的国家,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根本的战略利益和稳定的安全因素之所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国家的战略制定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战略方针和军事部署的范围,而是国家的综合安全战略。它包括国家利益范围、地缘战略边界和综合国力在国际范围的运用等。其内涵扩展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科技与文化安全等等。
一直以来,李际均将军就被海外视为坚决主张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硬派”将军。1997年6月26日,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祖国统一高于一切》的署名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他在文中写道:“历史比个人伟大。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不论家居何地、所操何业、奉何信念,都认同一个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业。这正是中华文明不朽的奥秘所在。”“谋求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社会心理、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中华文明的最高体现和理想追求。”“不论是谁企图分裂祖国,都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中国历史上凡是挟洋人以自重,认贼作父,包藏祸心的独夫民贼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作为一名战略家,他明确指出,战略思维所要寻求的就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国家利益是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从战略的立场看,国家和民族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战略研究必备的思想境界。缺乏这个前提,或者这个情结不浓重,就根本谈不上研究战略问题。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战略的最高准则和神圣职责。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又是战略的首要问题,必须以寸土必争、寸土不让的态度处之。
他建议中国高层在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上,既要避免被战略误导而陷入恶性军备竞赛,又必须抓紧发展自己必备的高技术武器设备,还要创造出以等效威慑手段为后盾的不对称作战理论与战法,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作为一个军人,李际均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尽管他早已从军界隐退,但军人的气质和思想仍未有丝毫改变,热爱祖国,保卫国家的心仍没有改变。“战略思维论”就是这位将军对他行为的最好注解。
李际均在美国陆军学院发表演讲时,最后有一位美军女上校提问:军人的信念是什么?
“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精通军事指挥艺术,具有勇敢和献身精神。”
李际均的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

⑧ 孙武传奇txt全集下载
孙武传奇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阖闾遍寻孙武不见。酒后醒来,发现“莫邪”剑不翼而飞,遣人到余目山寻找干将莫邪,结果两人踪迹不见。原来二人历经吴楚战火,见自己所铸之戈戟嗜饮血腥,愧对恩师教诲,于是携带“干将”剑悄然归隐山林,“莫邪”剑自然追寻“干将”剑乘空而去。
阖闾去自己密室要找出湛卢之剑代替“莫邪”,结果发现湛卢之剑也从剑函中神秘消失。
湛卢剑乃仁道之剑,通体黑色浑然无迹,弥散着温厚和慈祥,就象上苍的眼睛,目光深邃、明察秋毫,注视着王侯的一举一动。阖闾不禁想起相剑师胡风子的话,“湛卢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则威。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
阖闾记起在郢都的所作所为,幡然悔悟,重新励精图治,吴国国力大盛。
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新丧,阖闾趁机出兵,备战不足兵败身死,葬于苏州虎丘山。
夫差即位。公元前四九四年春,越王勾践进犯吴国,夫差在伍子胥辅佐下率精兵十万迎敌于夫椒,大败越军,勾践逃……
应该是全本了
⑨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
摆出七七四十九盏明灯(不是只摆七盏),成北斗七星之势,正中间为本命灯,在做祈禳之术的七天七夜里,这盏灯绝不可熄灭,然后再在阵中踩着八褂步法行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功绩!这之前当然少不了斋戒和沐浴更衣,但三国演义一定程度上对诸葛亮进行了神化,所以祈禳之术没有可信度.
八阵图,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从传世的诸葛亮的有关著作来看,其中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诸葛亮对卦象占筮的精通。如《阴符经注》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著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平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所谓“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就是指《周易》的占筮方法。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