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陕西有声小说

陕西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1-06-15 22:51:01

A. 求一部 90年代的有声小说

按你说的可能是李野默的《白鹿原》或者是权魏的《喧嚣荒原》也可能是一些其他作品,我给你个地址吧可能有你想要的,里边都是一些经典的有声小说,但不一定能下载到,如果你还有问题给我留言

B. 有声小说《网游之修罗传说》中的背景音乐

选些宫崎骏的轻音乐吧,有声的话只要不太吵就没什么问题

C. 王明君有哪些有声小说

王明君演播的有声小说有:侯卫东官场笔记第一到第九部、如果蜗牛有爱情、心理罪之暗河、鬼吹灯前传之金棺陵兽、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惊艳一枪、宝贝战争、藏獒笔记之反盗猎可可西里、大唐风云人物等等。

(3)陕西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王明军,中国传媒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语言协会朗诵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曾获得北京广播学院“十佳教师”称号,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三等奖。曾获政府“华表奖”,四次获得“飞天奖”优秀译制片奖。主要论著有《影视配音艺术》《影视配音实用教程》《文艺作品演播训练教程》等。

D. 刘侠的简介

个人信息
台湾作家刘侠,
笔名杏林子 出生年月日:1942年2月28,台湾的二二八起义法定纪念日。 逝世日期:2003年2月8日 出生地点:中国大陆扶风县 学历:北投国小毕业
生平简介
台湾作家刘侠,1942年2月28日生于西安,自12岁起,杏林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以致成为台湾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2003年2月8日杏林子因受伤送医院急救无效逝世,遵照她的遗嘱把躯体捐献给医院,供 "类风湿性关节炎"教学研究.
个人履历
经历:内政部伤残服务中心顾问兼义工组组长 台北市南机场社区发展实验中心辅导 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创办人 中华民国残障联盟创会理事长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著作
刘侠1977年发表第一本作品《生之歌》,随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创作多达百万字,先后出版多本 文集 ,包括《杏林小记》、《另一种爱情》、《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感谢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现代寓言》、《生之颂》、《心灵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生命之歌》、《身边的爱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还有图画书《好小子,乔比》,叙述了一只名叫乔比的猫咪离家出走的故事。她共有60多部作品,包括40多出剧本、16本散文集和两本小说,还有专辑及编著的作品。
著作分类
(一)各类剧作:广播剧、电视剧、舞台剧等五十余出 二)散文作品:喜乐年年、生之歌、杏林小记、北极第一家、 生之颂、另一种爱情、凯歌集、我们、 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种种情怀,等等。 三)传记作品:牧羊儿于右传、皓皓长安月 四)小说作品:遥远的路、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 五)编著:生命注.大地注、读云、为什么我没有自杀? 六)有声书:生命之歌
得奖纪录
第二届基督教文艺奖-生之歌 第八届十大杰出女青年 第八届国家文艺奖-另一种爱情 花莲县荣誉县民 高雄市荣誉市民 第十三届吴三莲基金会社会服务奖 台北市荣誉市民 静宜大学荣誉博士
编辑本段奇迹人生
刘侠出生在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她取笔名杏林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经医师诊断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完全无药可治,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无尽的疼痛、更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迟。 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刘侠也问了自己这个问题。生病之后,她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于是她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绝对不要活了! 但还不到第二个三年,也就是她16岁的那年,刘侠找到了上帝,或者说上帝找到刘侠。透过神的精神抚慰,刘侠对生命有了新的诠释: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他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他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 自从有了信仰,刘侠决定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 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点,那全是针痕。每遇到需要静脉注射或抽血的时候,医生就摇头叹息,他们举着针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怜的血管。有些医生一针又一针的“失败”,常弄得满头大汗,拿针管的手都在发抖,刘侠就忍住痛安慰他们:“不要紧,慢慢来!我是O型血,人们说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刘侠不仅顽强地与病痛作斗争,她还学习着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并一点一点地磨练自己的个性。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刘侠的写作过程。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这样,刘侠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的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 她这样说:那时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时会好,生命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但我有了信仰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他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他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他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 一个12岁就被病魔缠身的女孩,却凭着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了风靡台港和东南亚的著名作家,她的文章被收录在中学的课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记》、《生之歌》、《生之颂》几十年来都是台湾中学生假期指定读物,更以《另一种爱情》获文艺大奖,在当代的华人作家中,没有人比得上杏林子励志,除了她,没有人可以顶着一个毁坏的身体以文字见证生命的强韧、热情和美丽,历经二三十年而不辍。同时她还创办了台湾最大、最有影响的残疾人组织——伊甸园。她自己在遭受不幸,她却总在想法帮助别人。她在一个盲人按摩院,发现两位盲人按摩师有音乐天分,她就鼓励他们唱歌,并为他们请音乐教师,最后这两位盲人按摩师成为了台湾有名的音乐组合——双福之音。 杏林子创造了奇迹。不,不要说她创造了奇迹,她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但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呢?她的力量源自何处呢? 水流经管道的时候,它的形状是管道的形状;生命的泉水流经你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你思想的形状。杏林子的改变,杏林子创造奇迹的力量,源自于她思想的改变,她对生与死有了重新的认识,她懂得了爱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编辑本段年表
刘女士1942年生于中国大陆西安。 1948年初上汉口小学一年级。 1949年初抵台湾,定居北投,上北投国小二年级。 1954年,12岁就读北投国小六年级,“类风湿关节炎§病发,正逢初中联考前,身心备受煎熬,终于无法支撑,休学在家。后北投国小仍颁发毕业证书,此为最高学历。 1957年,15岁受洗为基督徒。1958年,参加中华文艺函授学校学习写作 1961年,19岁持续读读写写,偶有小稿发表。 1970年,28岁与多位作家合著散文集《遥远的路》 1971年,为广播剧、电视剧创作期,前后5年约撰写四十余部 1976年,34岁散文《喜乐年华》出版 1977年,开始撰写励志小品,出版《生之歌》风行一时,并被港台两地编入国小课本教材。 1979年,37岁散文小品《杏林小记》出版,成为当月最畅销书籍。 1980年,获得十大杰出女青年奖。 同时散文《北极第一家》出版 1981年,39岁贺老父七十大寿,出版《生命颂》散文集 1982年,40岁捐出多年稿费,创办属于身心残障朋友的“伊甸园§--------伊甸园社会福利基金会。 同时,散文集《谁之过》出版。 1983年,41岁散文集《另一种爱情》出版。 散文集《皓皓长安月》出版;散文集《凯歌集》出版;散文集《牧羊儿——于右任的故事》出版。同年以《另一种爱情》获得国家文艺奖。 1984年,编辑摄影新诗集《大地注`生命注》 1985年,散文集《母亲的脸》出版。 散文集《重入红尘》出版。 散文集《我们》出版。为王禄松先生编辑《读云》诗画集。 1986年,44岁散文集《行到水穷处》出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散文集《种种情怀》出版。 散文集《山水大地》出版。 散文集《杏林子作品精选》出版。 1988年,46岁散文集《凯歌集》出版。 1989年,成立“中华民国残障联盟§筹备会,担任筹备会主席。散文集《感谢玫瑰有刺》出版。 1990年,在接连请愿下,终使“残障福利法修正案§于立法院通过“残障联盟§正式立案,获选为第一届理事长。获第三届吴三连基金会社会服务奖。 1992年,50岁,父亲去世,享年八十。为其一生最痛。 1992年,写作均须在病床上,以口述方式,请人代笔。 1993年,散文集《相思深不深》出版。成人童话集《现代寓言》出版。 1994年,52岁少年犯罪案例小说《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出版。 1995年,《生之歌》重新出版。散文集《生之颂》出版。散文集《阿丹爸爸》出版。 1997年,55岁,获得静宜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 1998年,散文集《生命之歌》出版。小说集《身边的爱情故事》出版。 1999年,57岁,散文集《在生命的渡口与你向遇》出版。 2000年,编辑《为什么我没有自杀?如何度过生命低潮》出版。散文集《探索生命的深井》出版。散文集《真情是一生的承诺》出版。散文集《美丽人生的22种宝典》出版。 2001年,59岁受聘于总统府国策顾问。获“王桂荣台美基金会人才成就奖§社会服务类奖。 2002年,60岁精选集《打破的古董》出版。 同年二月八日安息主怀。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她的作品,读者众多,每年寒暑假都被台湾中小学选为假期读物。但她与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颗奋斗的心,不以书是否畅销为志向,以劝勉青少年为己任,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她的书文字简洁,读来感性十足,透着淡淡的温柔,没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她用幽默的笔调描述着人生的种种际遇,述说着命运附加给你的诸多挑战。 可以这样说,身体的病痛使她能静静地观看这个世界,生命的一点一滴都在她的书中,读她的书,使人振奋。 在台湾,杏林子还创设了“伊甸残障基金会”,为残障者的医疗、工作、教育、福利等做着不懈的努力。 杏林子、杏林子的书,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生命的更高境界。
平淡的真
平淡的真——读杏林子《朋友与其他》有感 提到杏林子,你会想到什么呢?她的顽症?她的顽强生命力?她的优美文章?还是她的观察入微的眼光?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她的文章。虽说曾在中学时代学过杏林子的文章,但都被我忽略了。直到大一,打开普通话教程,看到里面作为朗读材料的《朋友与其他》,我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向都深信文字具有无穷的力量,它能给人希望,影响人的价值观,感动人的心灵。杏林子的这篇《朋友与其他》就给了我这方面的深刻感受。我尤其佩服她,能从细微的事物中发掘出意义深渊的内容,而字里行间充满盼望的生活和活泼的生命力。 《朋友与其他》带给我的震撼,不仅是作者杏林子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我对人生、尤其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朋友”的再一次审思。 犹记初中时读冯梦龙的“三言”,为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而深深感动,作为朋友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开始寻找能与我相唱相和的“高山流水”,并一再固执地认为,朋友之间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绝唱,必定有着爱情般的轰轰烈烈,而这,才能称之为“朋友”。 可是,现实却给了我迎头一棒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没有一个朋友,我有个闺中密友,无话不说,共享欢乐,同分哀愁,可是年少的我脑子里只有“高山流水”,认为这只是平淡生活的必需品,仍四处想找寻到“绝唱”。然而,现实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因为追逐的东西太多,友情也被沾染了名利,人们对朋友的期望甚或偏向他会对我有何用——抑或是可攀登的梯子,或是逃离困海的舟楫。朋友的称谓,丧失了情谊的贞操。 难道“朋友”真的是千古才有一回的绝唱!? “虽然都是极熟的朋友,……偶尔电话里相遇,无非是几句寻常话。” “心灵的契合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这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反反复复地寻找,几经辗转,“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对自己年少的固执感到可笑,但那里面所包含的,不也是一颗对朋友真诚的心? 朋友并不一定要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的相随与共,也不一定要武侠小说里的“两肋插刀”,这些其实都是很少的,也是很难求的。而在我们这个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朋友,或者说朋友的含义,是相伴的人,可以和你在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为你解除痛苦和困难,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她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她是金钱买不来,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够换来的最可贵、最真实的东西。朋友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辉,彼此鼓励、彼此相望。朋友也就是镶嵌在默默的关爱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见,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虚意逢迎,点点头也许就会意了;有时候遥相晖映,不亦乐乎? “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成亲情。”真正的情谊,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凸显出来的啊!杏林子是一个不幸的人,命运给了她太多的苦难;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生活给了她很多的馈赠,让她在平淡的生活中体味到了人生的真义。

E. 有声小说黄河东流去 每集故事梗概

历代歌咏黄河的佳词妙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三万里河乐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梦隔黄河水一涯,明驼十载送回家。,如此英雄却姓花。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韧山。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且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阮籍《咏怀》)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同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银河去,直到牵牛织女家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德之难量。
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黄河,它们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诗中的第一首中的前两句。后两句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洲词》王之涣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黄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黄色的皮肤,中华的魂;黄色的流水,你我的根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氏黄帝这面大旗。于是,一朵朵绚丽的文明之花,便从黄帝这个人文始祖中先后开出。黄帝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黄帝制镜,黄帝纺纱……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帝的剪影。
同时,中华民族的另一远古英雄也出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称为神农氏。在他率领下的原始部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种植百谷百蔬,使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据说,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而进入阶段社会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黄帝子孙。他们自称为“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而把黄帝奉为始祖,又自称为“炎黄世胄”或“黄帝子孙”。凝重的黄土地上,因此而开掘出了一个农业中国。
于是,黄色成了中国的国色。中国的龙,多被绘以黄色。隋、唐以后皇帝穿的龙袍,以黄色制作;帝王宫廷的装饰,也最尚黄色。才接受百官的朝贺;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在黄河边上“黄袍加身”,才坐上皇帝龙椅的。
黄河、黄土、黄帝、黄帝子孙,正好是一组极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也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的传说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陈梧桐陈名杰)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泾渭分明
河清海晏

F. 紧急!!!!!!!!!!!!!!!!!!!!!!!!!!!!!!!!!!!!!!!!!!!!!!!!!!!!!!!!!!!!!!

史铁生

史铁生,祖籍河北琢县,1951年1月生于北京,1967年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1月来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插队落户。种了一年地,喂了三年牛,小疾成大患,双腿瘫痪,1972年因病返京。1978年开始创作,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多部小说集,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青年文学创作奖”。是以延川插队为题材,经过十年凝思、琢磨,一气呵成的佳作。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赞誉它是一篇洋溢着对我们土地和人民耿耿深情的短篇小说,并称赞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是近年来在阅读小说时很少出现过的。1986年1月《钟山》文学刊物上发表以延川和陕北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1984年5月重返延川,在关家庄小住三天两晚与乡亲们欢聚一堂。他深切地说:“我永远忘不了这块土地,忘不了这儿的亲人,无论我们走到那里,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不会忘记!”
近年来,他先后推出《务虚笔记》等若干佳作。史铁生又将献上新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将于12月面市。

史铁生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72年开始发表作品,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代表作《张抗抗自选集》5卷。

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文学交流活动。

张抗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小说集《张抗抗中篇小说集》、《夏》、《塔》、《淡淡的晨雾》等。

张抗抗的小说以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结构的关注为主旋律。她善于展现特定时代的青年人从迷茫到躁动、到抗争的心理历程,人物的心理状态在她细腻的笔下显得活灵活现。

对生活独特的思考和敏锐的感受,使她作品中的人物理性色彩浓厚,作品极具个性的锐气和锋芒。

发表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与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小说在人性探索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作者将笔锋探入人性中深邃的层面,揭示了特定人性深处存在的“隐形伴侣”。小说打破了一般的故事结构,注重事件和外部行为所引起的心理反馈,熟练地运用象征、隐喻手法,使得叙述方式具有明显的现代意味。这部注重心理分析的小说,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艺术把握的新追求。

相关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张晓风简介
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三毛简介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作品

背影
哭泣的骆驼
稻草人手记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宝贝

倾城
撒哈拉的故事
送你一匹马
随想
谈心

温柔的夜
雨季不再来
闹学记
万水千山走遍
高原的百合花
玻利维亚记行

其它作品
我的写作生活 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赴欧旅途见闻录 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
著名作家刘墉简介
刘墉,1949出生台北,号梦然,祖籍北京。1983出版“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1984出版“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盖”由皇冠杂志社出版。1985出版“翎毛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1986出版“点一盏心灯”散文集。 出版“唐诗句典”, 出版小说散文集“姜花”, 应聘为全美水墨画协会年展主审。1997应中国大陆全国性刊物《中学生月刊》邀请撰写专栏, 稿费捐赠希望工程。《杀手正传》(摘录)于中国时报连载。代表作为《杀手正传》、《点一盏心灯散文集》、《不是教你诈》等。

G. 2011年到2013年陕西广播所有的评书 有声小说名单大全

要求有点高
你可去陕西广播电视台要一些
我是从淘宝买了大批的

阅读全文

与陕西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本重生小说主角秦朗 浏览:545
都市小说完结免费豪门隐婚 浏览:325
抗日英雄穿越现代当医生的小说 浏览:718
顾西爵小说人物名字大全 浏览:60
影帝重生剧本小说 浏览:830
小说男主角上官夜 浏览:49
邪瓶漫画小说网 浏览: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园言情小说 浏览:376
悦看小说网资源分享 浏览:906
男主强女主弱的仙侠小说 浏览:992
替身女帝的逆袭小说排行榜 浏览:115
小说这样写 浏览:29
两个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说 浏览:138
女主是网红重生小说排行榜 浏览:867
拥有冒险岛技能的穿越小说 浏览: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侠小说排行榜 浏览:658
神通板砖有声小说链接 浏览:295
男主角叫阴阳的小说全集 浏览:596
总裁小说灰姑娘 浏览:896
叶辛周铁有声小说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