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梁晓声自白》读后感
[《梁晓声自白》读后感]
读完《梁晓声自白》后,文中的人囚老隋可见是一个华而不实极其理想化的人,《梁晓声自白》读后感。作者与老隋是二十多年的老交情,他把老隋这一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作者对老隋的形象是,他一旦穿上西装,系上领带,初见之人,就分不清他和他的老板究竟谁才是老板。老隋是个相貌堂堂气质极佳的男子,永远不失彬彬有礼的风度,尤其在初识者面前,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一沉吟一微笑,永远那么的不卑不亢,那么的矜持又随和,那么稳重而幽默。即使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仍不失气质,不失风度,甚至反而气质越突出,风度越卓尔似的………。
想想看,作者不仅把老隋的外貌特征描写得生动形象,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涵与修养。老隋是一个文化极高、野心颇大的五十来岁的男人,十几年前他辞政而下海了,一心想干一番大事、挣大钱。在商海中,他把自己最现实的一面隐藏了起来。在朋友面前,在世人面前,他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在自己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还在众人前夸夸其谈、摆着一副大款的样子腔儿。都接近六十的人了,还在做少年之梦。真想不到,老隋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却一点也不现实。就连自己乘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了,说是在某个时候某个场合还要去接见某个大人物。想让某个巨商毫无保留地给他两亿美元让他去支配,这可能吗?
老隋既然是一个文化素养极高的人,为何没有一所大学或院校聘用他呢?如果说他是一个颇具野心的人,一个努力拼搏的人,一个社会活动力极强的人,为什么在长达十几年的“商海”里,却弄得身无分文,如此寒酸的地步?如果说老隋是一个干大事的人,为何到了老年还仅仅是他的“自信”和“空想”伴随着他呢?这不是与常人说的“江湖浪子”没什么两样吗?
老隋的心理永远只有幻想和空想,从来不结合自身的情况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读后感《《梁晓声自白》读后感》。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像老隋这样的人也不计其数。前些年,我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生涯里,去参加某些知名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就遇见一个五十左右的妇女崔某,她满腔热情,雄心勃勃,自诉是某杂志社主任记者。烫一头时髦的卷发,衣着非常新潮。口红涂得鲜红,每次都会在大型会议上碰见她,她总爱抢镜头,争着抢着要和市长、市领导合影。某次会议后安排我和她住一个房间,和她深谈之后,才知道她是一个女性中极度虚伪、生活极度空虚、特会吹牛的一个人。一点也不觉得她有一丝记者风范。她能把市领导说成是她的亲戚或是男朋友,那晚她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她挽着那个男人的手,炫耀说是她男朋友,想蒙我一初出茅庐的小姑娘,结果被我识破了真相。这哪里是他的男朋友,明明就是一市委领导,背景还有某某剪彩仪式。而且这位领导我也认识。虽然如此,我一直也没有揭穿她,直到番禺市委秘书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崔某是一个混在记者中谋求名利的人,以至于将把她从新闻界“驱捉出境”……。这种人难道不是和老隋一样的人吗?
想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梁晓声自白》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㈡ 梁晓声《原来》读后感100字
有很多东西,我已经失去或者放弃。那个曾经到过我内心最柔软部分的人,至今,我逐渐记得的,只剩下一些简单的美好了。遗憾的是,现在这样会让我们错过彼此的人生风景,曾经我们一起走了很久,直到终于被你赶走。你世界的那扇门,是我们共同开启的,现在,我们也同样一起关闭。上帝也许关了扇门,但是,他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给我。书里角色的性格,拼凑出你在我心里的印象。原来你是这样,原来你是那样。只不过,现在都已经与我无关。看着书的最后,眼泪总是忍不住的流下,在同样的情景下,我听到的是完全相反的话。所以,书里的美好,会让人那么心驰神往。痛哭,为的是,傻傻的自己,终于走过这一段,终于走出这一段。我曾到过这里,只是我回头,原来你早已不在。现在,我往前走,等待生命给我的更多美好。一直记得,我是在到达幸福的路上,我在路上。
㈢ 梁晓声读后感
[梁晓声读后感]读过几本书,不过都不是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当读到梁晓声的《表弟》的时候,心灵有了很大的出动,不仅仅是写到了现实的社会,更多的是写道了大学生的现状,似乎有了亲身的体会!也许是自己正处于这个阶段,无名中有了更多的共鸣吧!有一种难以自拔的感觉!震撼!读过《表弟》的人都知道,小说描写了一个来自偏远、贫困、封建色彩浓重、人格和世界观最扭曲、人性和自尊最坚定的一个大学生表弟的故事,梁晓声读后感.他在极度的贫困中考上了大学,带着家人和乡亲们视作救世主般的光环,内心却被这光环压迫的扭曲.他不敢承认失败,不敢接受失败,不敢接受所爱,不敢承认自己的渺小,不敢面对现实对他的磨难.他很有才气,是学校的才子,却被心里的自卑压抑的不敢释放.他很孤僻.他有自己的思想,敢和当代著名的作家探讨人生和文学,却因为过分的固执而观点偏激.他又常人难有的忍耐.但是他那来自山村、来自农民、来自无数眼睛的内心的压力最终没有经受住现实的考验,最终确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人打败他,是他自己的自卑和扭曲的心里所扼杀.作者的开导、关心、爱护、恋人的理解、支援、呵护都无法留住他……,就这样的离开了!总觉得八十年代出生的自己思想状况属于亚健康状态.一生下来就有好吃好穿,又因为多是独生子女,家里都宝贝的很.无形中我们变得自私,贪婪的吮吸着父辈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无聊的时候就无病呻吟,怪父母不理解我们想要的花花世界,并安个名字叫"代沟",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在很理所当然的用这个词的时候,连父母自己也开始觉得是他们做得不够好,不够理解我们.我们是不是就迷茫了,就郁闷了,就要发泄了,就叛逆了……我们健康吗?地四方是我们的天地四方,哪个是身外的他人?我们是天地四方的我们,哪个是身内的我们?社会人生似乎永远都是那么不可分开!有时候,想得简单点,怎么想就怎么做,或许做人会更开心更易满足些.---------------------我一气看完了这部小说,刚开始还没觉得什么,越看越放不下,正好放假我有大块的时间,读后感《梁晓声读后感》.两个贫困地区农村的打工者为把希望寄托在一代身上,经过打拼把家安在了城市的城郊一个叫脏街的地方,从此两个小孩就在开始了他们的童年求学,两家相互照应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两个有手足之情男孩儿共同生活在一条叫做脏街的胡同里.他们一个叫晓声,一个叫子卿.在人生信念方面,他们一个代表着另一个的一半.高中毕业双双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翟子卿从小学习好,聪明内向,一心想将来当一个作家改变穷境,而陈晓声自卑,深受翟的影响,可事过二十年后恰恰相反,不可能成为作家的晓声大学毕业成了北京的一名著名作家,而那个渴望并有希望成为作家的子卿则成了只有高中文化的一个只追求金钱和女人的大款商人,他常年在外,身边换了一个又一个女人.偶然的相遇,使晓声认识了子卿的妻子,并深深相爱,可是他却一点也不了解她,甚至叫什么都不知道,并且只允许她给他写信,不让他回复.儿时的好友如今变得水火不相融,翟试图改变晓声的观念,并用金钱腐蚀他,最终造成了他们的感情的彻底决裂,甚至晓声不经意间自觉替翟的妻子报复了子卿让警察在宾馆抓了他和情人,并破坏了他从俄倒过来的十几辆车,损失十几万.他们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相互呵护.金钱对文化,文化对金钱,他们彼此轻蔑、嫉妒、伤害,并在伤海中都无可奈何地体验到类似泯灭的绝望.一连串的生意失意和被圈内朋友欺骗,把子卿击垮失去了圈内‘老大’的地位,为了寻找新的生财之道,开始养种狗,却不料失去狗崽的狗把愤怒撒向主人,残忍地咬死了他的母亲和妻子,他也逼疯住进了疯人院.当晓声得知翟的妻子怀有自己的孩子一同失去时悲痛万分,这才经过到处询问才得知她出身于文学世家,一病三月卧床不起,处于深深的痛苦之中.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理性,作家甚至以献身祭坛的悲壮,拷问着正在膨胀或者泯灭的灵魂,并且在时代的悖论中倾向理想主义的天平,也可以说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实际上作者一人的双重人格,或者说是作者的两重观念的表现.〔梁晓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㈣ 梁晓声散文我和橘皮的往事读后感
当当当……下课钟声宏亮的唱响,我就像从地狱里逃出的调皮鬼,像箭般飞奔到操场,飞奔到了那──我心目中的天堂。
广阔的操场边,围着一棵棵高耸的巨树,静静守护尽职的如操场的守护神。一株株的桂花,对着操场的施放芳香剂。操场像个温柔的妈妈,她拥抱着我们,让我们在他的怀抱中,我们自由飞驰跳跃,挥洒汗水、青春与喜悦。
我爱在篮球场上,和同学来个三三斗牛,拚个你死我活方肯罢休,有时跳投空心球旋身一个拉杆,咻!进网!全场马上传来惊呼欢呼!我成了操场上最亮的一颗“新星”!
操场是校园中我最爱的地方,我在那里挥洒喜悦挥洒汗水,我在那里倾泄青春展露笑颜,更再那里留下属于童年属于美好的回忆,还有属于灿烂的小学时光啊!那宽敞的操场啊!热闹的操场啊!你是我永远的最爱。
㈤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读后感200左右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了,一个男孩子在山坡上放养羊群,因为无聊,所以便编出了一个“狼来了!”的谎话,欺骗了辛苦劳作的农民。一次有人信了,两次有人信了,当第三次时,男孩真的遇到了狼,在惊慌中,他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真的!这次狼真的来了!”山坡下的农民们听了以为他又在说谎谁也没有管他,于是男孩和羊群一起被狼吃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去戏弄欺骗别人,一次两次也许会成功,等到了第三次你真的有了危险需要大家帮忙时,却因为大家都不信任你了,所以谁都不会来帮你的。我们应该诚实一些,不要因为无聊而去戏弄别人。
(220个字)
我一向自认为是同龄人中对“插队”“知青”等词汇了解较多的,但看了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我才真正走进了那个年代里那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身上有一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崇高的英雄主义,无畏的献身精神,敏锐的政治觉悟……他们的豪言壮语,在我们看来未免不切实际甚至可笑;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在我们看来常常是无谓而不近人情的。但我们又怎能嘲笑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就是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大把大把地挥洒着热情,不去想个人的得失。他们的青春是那样纯粹,又是那样悲壮。
但他们也和任何时代爱做梦的年轻人一样,心中激荡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幻想,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求……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人性中美好而永恒的那一部分也永远不会被压抑。平时一本正经的女指导员偷偷在河边唱歌跳舞,陶醉于自己的美;在中苏边境插队的年轻医生,快乐潇洒地踏着滑雪板来往于行医途中;第一次站岗的女战士一边用顽强的意志抵抗寒冷,一边期待着她的心上人来接她,对她说那句盼望已久的话……看到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谁还会觉得他们离自己很遥远呢?
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那段艰难岁月里的人间真情。《白桦树皮灯罩》的主人公为了战友临终的嘱托,甘愿放弃回上海的机会,在一个小城奔波寻觅战友的妹妹;纯朴的鄂伦春姑娘阿依吉伦,无私地帮助她所爱慕的男知青和他的恋人相会;乖巧的苏联猎狗“娜嘉”,牵起了乌苏里江两岸中国知青和苏联老人的情谊;《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与郑亚茹有过那么多隔阂和冲突,但最终他面对她真诚的忏悔,原谅了她的一切过错……在梁晓声的笔下,这些温暖的真情常常是含泪的微笑,是“被撕碎的美”,让人唏嘘感慨,久久无法释怀。
“知青”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曹铁强对即将返城的郑亚茹说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希望你今后在回想起,在同任何人谈起我们兵团战士在北大荒的十年历史时,不要抱怨,不要诅咒,不要自嘲和嘲笑,更不要诋毁……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看到这里,我终于开始理解他们常说的“青春无悔”这句话了。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无奈之中的自我安慰。边疆的土地承载了他们的情感和梦想,接纳了他们的热血和汗水,也给他们的青春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爱过,恨过,奉献过,追求过,迷茫过,憧憬过……他们怎能不怀念那片土地,不眷恋那段岁月?
但无论如何,过去的已经过去,愿这段历史永不重演。
㈥ 梁晓声《心灵花园》原文加读后感
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小小花园?哪怕是一丈之地呢!若有,当代人定会以木栅围起。那木栅,我想也定会以各人的条件和意愿,摆弄得尽可能的美观。然后在春季撒下花种,或者移栽花秧。于是,企盼着自己喜爱的花儿,日日地生长、吐蕾,在夏季里散紫翻红开成一片。虽在秋季里凋零却并不忧伤。仔细收下了花籽儿,待来年再种,相信花儿能开得更美……
都市寸土千金,地价炒得越来越高。今后将更高。拥有一个小小花园的希望,对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
我想,其实谁都有一个小小花园,那便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常“侍弄”心灵的树苗。职业的缘故,使我惯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予以研究。结论是——心灵,亦即我所言内心世界,是与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的。故保健专家和学者们开口必言的一句话,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且是“身心健康”。
儿子梁爽,小学5年级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到家里,进屋就说:“爸爸,今天××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我问为什么。儿子回答:“犯错误了呗!把老师气坏了!”那同学是他好朋友,但有些日子不到家里来玩了。我依稀记得他讲过,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我又问:“你高兴?”他便诚实地回答:“有点儿。”我说:“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他说:“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我说:“对。当然,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
我又说:“为什么他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你会高兴呢?是因为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你觉得,这么一来,他被选拔的可能性缩小,你自己被选拔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你内心里这一种幸灾乐祸的想法,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你看,嫉妒心理多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幸灾乐祸!”
我接着说:“如果他并没犯错误,而老师最终选拔他当了班干部,你现在幸灾乐祸,就可能变成一种内心里的愤恨了。那就叫嫉妒的愤恨。人心里一旦怀有这一种嫉妒的愤恨,就会进一步干出不计后果、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最后就只有自食恶果。一切怀有嫉妒的愤恨的人,最终只有那样一个下场……”
儿子换了话题:“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甚至会因嫉妒杀人放火干种种坏事。也有因嫉妒太久,又没机会对被嫉妒的人下手而自杀的……凡那样的大人,皆因从小的时候开始,就让嫉妒这颗种子,在心灵里深深扎了根。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爸爸你也嫉妒过吗?”
我说我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比自己幸运的某方面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的人。我说人嫉妒人是没有办法的事。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嫉妒和羡慕还不一样。羡慕一般不产生危害性,而嫉妒是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的。第二,要明白,不可能一切所谓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在你自己头上。当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而且,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比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当上当不上班干部,并不说明什么。好好学习,才是首要的……
儿子显然听进去了,不要以为那都是些大人们的话题。我认为,这些和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的现象,将来也必和一个人的幸福与否有关。我知道,一个心灵的小花园,“侍弄”得开始美好起来了……
㈦ 《普通人》梁晓声 读后感
他写父亲是个优秀的多次获得奖状的建筑工人,在退休后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准确说是在他74岁时开始做群众演员的生涯。。。。。。演的净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是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他说:“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叫卖的。。。。。有时为一句台词反复练习揣摩,家人劝他别太认真,而他却说要都像你们这态度,那电影能拍好吗?一句台词脸上模样不对不就嘴里说阴,脸上做晴了吗?”对比我们这些专业演员不能不感惭愧,有的对剧本和人物不做深入探讨,竟以大约摸的表情来应付,以前不搞同期声背不出台词竟以数1234567.。。。这些数字代替。所以演出来的人物很肤浅,只有漂亮面孔或英俊外表而没有灵魂。如今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好演员大多是凭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有的只能昙花一现。当然演员也得有机遇,但机会来时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正如作者说的:“一个人对自己反感的事要他认真是不可能的,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事这正是他们愉悦的。
以我父亲为镜,我常问自己---在生活这样的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如今之中国人,仿佛对一切事都没了责任感,连当着官的人,都不大肯愿意认真地做官了。”我以为这样深刻的警示值得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