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杰出军事家陈炯明简介 陈炯明儿子是谁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1]
中华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的政治纲领不合,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中文名
陈炯明
外文名
CHEN CHIUNG-MING
别 名
陈竞存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现汕尾·海丰)
出生日期
1878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
1933年9月22日
职 业
民国军事家、广东军政领袖
毕业院校
广东法政学堂
信 仰
联邦宪政
主要成就
倡导“联省自治”
创建中国致公党
代表作品
《中国统一刍议》
2. 民国时期军阀陈炯明籍贯是哪里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白町乡人。
网络上不是都可以查吗
3. 陈炯明,是北洋军阀吗
不是,是粤系军阀。先是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后又反叛的。具体看陈炯明的介绍,网络上有的。
4. 民国大军阀陈烔明资料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1]
中华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的政治纲领不合,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陈炯明简介:
陈炯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1899年,中秀才;
1906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加入同盟会;
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
1911年,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裸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被确定负责率领一路选锋队进攻巡警教练公所。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光复惠州;
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被推为副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广东独立,声讨袁世凯,失败后逃往香港转赴新加坡;
1915年,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另立异帜,组织中华水利促成社,受到孙中山的严厉批评;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后向孙中山表示“竭诚拥护”,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后阻挠孙中山到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破坏北伐;
1922年4月,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去各职务相要挟,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郎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其部属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1923年,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赋军击败,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
1925年,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
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
5. 陈炯明是怎么由同盟会成员变成了割据军阀的
随着势力的增强,他的野心欲望也在膨胀。
6. 粤系军阀陈炯明曾被许、滇、桂联合将其赶出广东!我就想问许是军阀派系还是指人高积分哦
许是指的许崇智,此人也是广东人
7. 东征陈炯明的前因后果。
1925年2~11月,广州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东江农工群众支持和帮助下,以黄埔军校校军为主力组成东征军,两次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作战。
陈原系广州革命政府陆军部部长,1922年6月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1923年1月被逐出广州,占据东江地区(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汕头)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下,勾结湘、赣、闽等邻省军阀和驻粤川、滇、桂军,伺机夺取广州,推翻革命政府。
第一次东征1924年冬,陈炯明乘孙中山应冯玉祥等人邀请北上,建国北伐军主力进驻粤北、赣南,留守广州兵力薄弱之机,将所部改称“救粤军”,自任总司令,以约7万之众分三路进逼广州。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决定以留守广州的建国粤、桂、滇军和黄埔军校校军等共约5万人,组成东征联军,任杨希闵为总司令,率师讨陈。兵分三路:以滇军3万余人为左翼军,由石滩攻取五华、兴宁;以桂军6000余人为中路军,由罗冈围攻惠阳、惠州;以粤军和校军、铁甲车队等万余人为右翼军,由广州进取汕头、潮安。2月1日,右翼军由广州出师。左翼军和中路军亦相继出动,但阳奉阴违,暗与陈军勾结妥协。左翼军进至增城、博罗间停止不前,中路军围而不攻,惟右翼军视东征为己任,4日攻克东莞、石龙。14日,开始攻击有陈军4000余人防守的淡水城,至午将城郊守军击溃。次日晨,发动总攻,一举突破,歼陈军千余人。午后又击退从惠州、平山驰援的陈军4000余人。淡水一战为取得东征胜利奠定了基础。21日,在白芒花(今白花)击溃陈军6000余人的阻击,占平山。26日,陈炯明由汕尾逃往香港,所部迅疾向潮汕地区溃退。27日,右翼军占海丰。旋分三路向潮汕地区追击。3月3日,北路粤军一部在鲤湖附近与陈军7000余人遭遇,在当地农民武装支援下,激战数小时,将其击溃。7日,南路占汕头,中路占潮安,陈军残部退往福建。8日,“救粤军”总指挥林虎率万余人由罗经坝经河婆向普宁进攻。右翼军遂决定以校军和粤军第7旅从揭阳、锡场分两路回师两进,迎击林部。13日晨,校军教导第1团和粤军第7旅在棉湖、和顺间与林部主力6000余人遭遇,随即向其发起攻击,攻至和顺后,遭林部反击,第7旅被击退;教导第1团主力及莅临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廖仲恺等人被围,部队数度冲杀,伤亡过半,儿不能支。傍晚,校军教导第2团突破阻击,由鲤湖赶到和顺,加入战斗,直捣林部司令部,至夜歼敌大部,迫使林部全线溃退。右翼军跟踪追击,19日克五华,24日占梅县。林虎率残部退往江西。至此,潮梅汕地区为东征军全部攻占。4月20日,守惠阳、惠州两城的陈军投诚,第一次东征结束。
第二次东征1925年9月,陈炯明军余部共约3.5万人,乘国民党党军和粤军由潮汕地区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复据东江地区,并勾结川军熊克武部(驻连山)和南路八属联军(邓本殷部驻高州),妄图进占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遂决定以国民革命军第1、第4军为基干,与攻鄂军、豫军、赣军等部队共约2.3万人,组成东征军,辖3个纵队。任蒋介石为总指挥、汪精卫为党代表、胡谦为总参谋长、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挥师第二次东征。10月1日东征军由广州出发,沿东江两岸向惠州疾进。13日向惠阳、惠州两城发起攻击,次日傍晚攻克两地,歼守城陈军3000余人,首战告捷,为彻底消灭陈军创造了有利条件。17日,东征军分三路东进:第1纵队为右路军,经稔山向海丰、河婆进攻;第2纵队为中路军,经平山新庵圩分向龙窝、蓝塘进攻;第3纵队为左路军,经石公神圩向河源进攻。22日,右路军攻占海丰;中路军在蓝塘以南之热汤与陈军主力万余人遭遇,战至次日,将其击溃。同日,左路军攻克河源。28日,右路军和中路军一部包围陈军5000余人于华阳东南之塘湖,经激战,将其全歼。至此,陈军已无力抵抗,东征军长驱直入,数日内攻克兴宁,收复潮安、汕头、饶平。随后又分三路追歼逃入闽赣边区之陈军残部,至11月底,陈军除七八千人投奔山东直鲁联军外,其余全部被歼,第二次东征结束。
两次东征取得彻底歼灭陈炯明军的胜利,为统一广东和创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8. 竟存,汝为已赴前敌,军事吃紧,望即来粤,墨绖从戎.孙文.梗.是什么意思
竟存是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子号,汝为是国民党高级军官许崇智的字号。翻译过来就是:
陈炯明和许崇智已经到前线指挥作战,现在军队作战情况不容乐观,希望你马上来广东,在守孝期间指挥作战。孙文
9. 粤系军阀陈炯明是哪人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
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后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