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举出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中著名的几部作品
明代小说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 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於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像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 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缐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 《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清代小说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后虽历代续有新作,如《夷坚志》、《剪灯新话》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缐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清代后期还有许多续《红楼梦》的作品,但多为续貂之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2. 求 清代人写的小说.像《红楼梦》这样的
《风月鉴》
风月鉴
作者:吴贻棠校点:尹文胜
校点说明
《风月鉴》一书,系清代吴贻棠所作。吴贻棠,字荫南,号爱存,河南戈阳(今河南光山县)人。该书刻本称其为吴贻先。我们根据书前作者自序及书后其寄男方钰的跋文,可以约略的知道他的经历。其生活于乾嘉年间,“为人好脱略,性豪迈”,曾“仕长芦”。回乡后得痿疾,行动不便,于岑寂中作《可是梦》、《风月鉴》二书,以寄无聊之慨。《可是梦》今已不传。
比《红楼梦》短很多,算是《红楼梦》的另一个版本吧,个人看了更像元曲~~~
3. 明清小说名单
明代小说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 《全汉志传》、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英雄传奇小说
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
神魔小说
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
世情小说
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
公案小说
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
代表作品
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後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西游记插图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
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线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长篇小说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短篇小说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後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
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影响意义
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 《醉醒石》、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4清代小说编辑
简介
聊斋志异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如《夷坚志》﹑《剪灯新话》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代表作品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後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清代后期还有许多续《红楼梦》的作品﹐但多为续貂之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4. 中国明清小说有哪些著名的
1、明代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2、清代小说《红楼梦》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5. <十二楼>的故事梗概
卷一,合影楼。
元朝至正年间,广东曲江县有缙绅管提举、屠观察二人。二人本是僚婿,但性情迥然不同,管提举“古板执拗”,屠观察“跌荡豪华”,故二人将一宅分为两院,中筑高墙,甚至在池水之中也立起石柱,铺上石板,砌起一座墙垣。屠家
有子名珍生,管家有女名玉娟,二人都常在家中水榭嬉游,各从水面上窥见对方容貌,心生爱慕,因而互赠诗笺,以荷叶为舟载之相互传递,订下终生。半年后,珍生将唱和诗稿汇成《合影编》,心中郁闷,相思成疾,屠观察爱子情切,因使好友路公向管提举求亲,然而为管所拒。恰好路公有女锦云,才貌相佳,屠公因而与路公订下亲事。不料珍生得知此事,病势更重,要求父亲退婚,屠观察只好对路公实言;路公告诉女儿后,锦云亦怨恨而病,路公左右为难,遂心生一计,向管公伪称珍生是自己的儿子,请求玉娟为媳,又言己之女儿已许配于屠公之子,两对新人择日同时完婚。至婚礼之日,管提举方明白新郎实为珍生一人,亦恍然大悟,与屠观察尽释前嫌,和好如初,自此水面上的墙壁被推倒,将两个水阁作为洞房,题曰“合影楼”。
作者在此篇小说中虽未出才子佳人的窠臼,然而其情节曲折
卷二,夺锦楼
明代正德初年,武昌有一鱼行经纪钱小江,妻边氏生双胞胎二女,钱与其妻均丑陋,而二女却相貌美丽。又小江性情倔强,边氏生性泼悍,故二人不和。为女儿择婿时亦各自行事,不使对方得知,结果二女竟许得四家亲事,因此纠纷四
起,争执不下,讼至官府。本府刑尊代理此案,见四家子皆丑陋不堪,难以班配二女,遂怒斥小江、边氏视儿女终身为儿戏,判定四家均不许婚。此时恰逢山间百姓送来一对活鹿,刑尊遂下命以活鹿及二淑女为锦标,举考生童,已婚之人以鹿为标,未婚之人以女为标,又使边氏领二女暂住考场空楼之上,悬匾作“夺锦楼”。发榜后,得二女者为郎志远及袁士骏二人,后又知郎之文卷乃袁士骏代作,刑尊遂将二女皆许配于袁。
卷三,三与楼
明嘉靖年间,四川成都府成都县有富翁名唐玉川,为人悭吝之至,不营宫室,只置田产。其子却不肯安于俭朴,图谋人家楼房。唐玉川邻家有高士名虞灏,字素臣,平生不喜功名,唯好读书及园林,毕一生所蓄,营造园亭,乃至负债累累,不得不卖自己的房屋。唐玉川以近水楼台,贱价购得。然而素臣独不售自住高楼,此楼有三层,下层是会客之所,题为“与人为徒”,中层是读书临帖之所,题为“与古为徒”,上层是静修之所,题为“与天为徒”。总额题为“三与楼”。唐玉川仍图谋此楼,并逼迫素臣售楼,素臣不为所动。有好友欲为素臣代出赎园之费,素臣婉拒之,六十岁时,素臣得一子,宾客贺者盈门,素臣为置酒席,钱财
亏空,终于出售此楼,友人劝其莫遂唐家心愿,素臣以为自己已年老,不久人世,将来妻子孤单,唯免受唐家欺凌,不如早绝此患。友人遂设计埋二十锭元宝于楼下。素臣死后,其子嗣臣进京考中进士,升授掌科之职,荣归故里。而唐家被人告发窝藏盗金,县官从楼下挖出二十锭元宝,以此为赃证,遂断园亭还给虞家。而后方知埋金栽赃实为素臣友人之计。
卷四,夏宜楼
元朝至正年间,浙江金华县有乡绅詹笔峰,女娴娴,美貌端庄,居于夏宜楼上,教家人之女读书写字,从不轻易下楼。本地旧家子弟瞿佶有心寻觅绝色美女为妻,偶然购得西洋望远镜,遂于高山寺宝塔上登高远望,遍见郡中佳丽,然皆
不称己心。有一日,瞿佶望见詹家诸女仆入荷池洗澡,娴娴出而斥之,始得见娴娴芳容,遂心生爱慕,托人说媒,又拜在詹公门下。詹公不肯招白衣女婿,命其考取功名之后再提亲事。娴娴闻得此事后因愁成疾,又为瞿佶之千里镜所见,遣媒婆向小姐再三致意,问寒问暖,并自称有神眼,可见远近之事。后小姐作诗,四句未尽而搁笔,佶以望远镜见之后,乃续后文,寄示小姐,小姐惊而疑其为神人,瞿佶入京会试,中二甲而还,但同榜有三人皆来詹府求亲。娴娴伪托亡母入梦,言瞿姓者为佳婿,詹公将信将疑,于神位前祷祝求应,所写疏文又为瞿佶在望远镜中所见,乃转告于娴娴,娴娴又伪称亡母入梦,背出疏文,其父心意始动,遂使二人成婚。婚后瞿佶方以实情相告。
◇卷五 归正楼
明朝永乐年间,广东肇庆府高安县有一神奇大盗,名贝去戎,人称“搅世的魔王”。以各种方法骗人钱财,积蓄颇丰,但性情豪奢,挥霍大方。一日忽起善念,为妓女苏一娘赎身,并使其出家为尼,为买大宅,建起一庵,使其在内修行,法名莲净。宅中有楼,旧匾上题:“归止楼”,不料燕子衔泥,在“止”上添了一横,成为“归正楼”。盗疑为神明示意,乃改邪归正,出家为道,以“归正”为名,又思修殿堂,乃设诡计募得数千金,建起大殿,自此一尼一道共同修炼,终成正果。
◇卷六 萃雅楼
明代嘉靖年间,京师金仲雨、刘敏叔与少年朋友扬州人权汝修合开一家古董铺,名萃雅楼。权汝修美貌如同妇人,与金、刘二人私■,合为龙阳。严世蕃闻权汝修之名,欲召入府中,然为权所拒,严乃勾通太监沙玉成,设计引权至,阉
为宫人。沙太监死后,权乃为严所有,权汝修至严府后,出入其庭,将观察到的严氏恶行都记于经摺之上。后严世蕃被劾,权以所记进奏皇帝,世宗皇帝见后震怒,处世蕃极刑。权汝修至法场痛斥严世蕃,并取其头颅为溺器以报宿怨。
◇卷七 拂云楼
宋朝元
6. 十二楼的出处是什么
读我国古诗,屡见“十二楼”一词。如唐诗有“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清诗有“长斋谢客严辞拒,十二红楼不卷帘”,“鲲鹏飞击二千水,岛屿平堆十二楼”等等。这“十二楼”究竟为何物?
《辞源》无“十二楼”条,《辞海》倒收入了,但仅指清初文学家李渔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那么,诗中的“十二楼”会不会是诗人偏爱“十二”所致呢?
其实“十二楼”还是有出处的。《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史记·封禅书》记也有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由此可知,诗中用“十二楼”非实指,而是泛指宫妃、贵家女子住所居室的宏丽清华。
7. 什么是白话文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那么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汉语更加书面化。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
说点题外又相关的 我个人见解: 在古代 写在书上的都以简洁精练,工整为主的文体 就是我们学到的文言文 (因为要写在竹子上,力求有文有采又字少) 但平时日常古代人说话 和我们现在说话区别不大的 当然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 比如说 粤语“得戚” 和东北话 “得瑟”一个意思 得戚这次来自于春秋时代。还有 现代用:太阳 太阳这词其中有一处出自《颜师古》 注:“太阳,日也。” 古代用:日 古代到现在的白话里都说:日头 例如:日已过午,兄台慢走啊 古代人不说太阳,但书上还解析太阳是日 日在古代是白话 到了现代太阳是白话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在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变化 白话指的是某一个时代时期的日常人们的生活用语 我们学到的文言文是那个时代的写在书上的文字 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说话就随便说 千变万化 但写在书上的就要有写作要求 工整的当 一般是官方用语。也可以理解为平民没机会读书 说话就说通俗的话 读书人都是士大夫阶级的人 文绉绉的样子。但到了唐,科举考试盛行,读书人多了,白话文就发展起来了 到了明清,白话文小说就很流行,文章写出来都是大多数人能看懂了。到了民国时期, 胡适那会,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 就是: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就是为了普及教育,人人平等,让所有人都读书,为了科学进步等。你没发现,英文的文体和和我们的现代汉语的语法及其的像吗?!主谓宾定状补 你可以自己说一句话 接着同一句英语 对照一下 语法是及其的相似的 也就是他们出洋留学回来的那些先学们 你不觉得他们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西方科学 才弄的变革运动吗! 为的就是强我中华。
一下是具体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有人就问过我白话小说是什么,请参考)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简介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那么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汉语更加书面化。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
编辑本段历史演变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言文脱节、格式束缚,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人出来反对。唐代韩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对骈体,史称“文起八代之衰”。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骈体起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称“四六文”。韩愈反对这种注重形式、束缚思想的文体,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的时代,所以称为“古文运动”。“古文”其名,“革新”其实。 唐代寺庙,宣传佛教,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群众。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图画称为“变相”,说唱底本称为“变文”。有散文韵文相间的,有全部散文的。后世发展成为鼓词和弹词。这是早期的白话文学。 宋代的“语录”是又一种早期的白话文学。起初,禅宗佛徒辑录师傅言谈,用口语体。后来,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门人,也用口语体记录老师的言论。 “语录体”是一种白话文,具有小脚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脚”风味。 宋元间又有“话本”。这是说书人讲说故事的底本。“话”是故事,“本”是底本,分为小说和讲史两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是浅近文言的长篇。 明清的章回小说,例如《金瓶梅》、《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用当时的白话书写,使白话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文学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兴起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写的新诗,是文体解放的开路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 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话、废文言”。他说:白话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时间)、免枉读(误解)、便幼学、炼心力(思想)、便贫民”等项是先进思想。陈荣衮是提倡报纸改用白话的第一人。王照制订官话字母,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这时候,各地出版了多种白话的小型报刊。白话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不是文学正宗,没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旧文学不是指旧时期的文学,而是指旧性质的文学,它的特点是文体是文言的, 白话文学史
内容是陈腐的,思想是封建的。新文学不是指新时期的文学,而是指新性质的文学,它的特点是文体是白话的,内容是新颖的,思想是革命的。
特点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8. 十二楼的创作背景
《十二楼》,清代著名孤本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觉世明言》,(清.李渔光绪聚德堂藏本)十二座亭台绝非空中楼阁,夺锦楼里英雄识英雄,三与楼里教人孝、仁、智、夏宜楼应识时令,只宜夏日登临,归正楼让愚人迷途知返,莫施刻毒心……楼中真语,后人铭记。
清顺治八年(1651),李渔来到杭州,一住十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渔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潮,写作了大量的戏曲小说作品。著名的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就是此期间完成的。《十二楼》共十二卷,每卷写一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展开往往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由此可看出李渔做小说之匠心。《十二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格调轻松快乐。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风趣,惹人喜爱。十二个故事,绝大多数出身于李渔自己的构思,而不是引用别人素材。作品都主题鲜明,线索明晰,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在叙述过程中决不横生枝蔓。情节设计新颖奇特,尽量曲折出奇,悬念丛书,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而结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二楼”其名源于《史记》。《史记·封掸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汉书·郊祀志下》:“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应邵注:“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比喻仙境。

9. 谁能给我一个明清小说书目
明代小说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三国演义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 、 《全汉志传》 、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英雄传奇小说
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 。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
神魔小说
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
世情小说
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
公案小说
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
代表作品
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後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 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西游记插图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
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线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长篇小说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短篇小说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後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影响意义
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 、 《醉醒石》 、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编辑本段清代小说
简介
聊斋志异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如《夷坚志》﹑《剪灯新话》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代表作品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後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清代后期还有许多续《红楼梦》的作品﹐但多为续貂之作。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本段小说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编辑本段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