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绿化树的主题分析
绿化树》是张贤亮的《感情的历程――唯物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中的第二部,发表于1984年2月,它是“右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绿化树》(《十月》,1984年第2期)作为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纯青。作者声称《绿化树》是作者拟写的《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但他出于生存的本能,想方设法填饱肚子。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他在思考提高思想觉悟的途径。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但他却并不怀疑这种改造的荒谬性,而是自责自己离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现在,苦难已经退隐到幕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动人的情爱故事。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这就是朴实的人民,朴实的爱情。有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伤痕"不能抹平呢?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历经的磨难包含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充实而美好的。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有蒙受历史异化,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达成了一致。
❷ 绿化树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吗
有他生活的经历,更多的应该是艺术创作。
❸ 急求《莫高窟》和《绿化树》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上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阅读最多的就是小人书了。一方面是小时候贪玩,另一方面我生活的小镇也没有正经的书店,想看书也很难,虽然小时候很想读书。
十三岁上初中时,正好是三姑高中毕业待家的时候,三姑那时很喜欢看小说,那时她订《小说月刊》。每每三姑看完后就拿给我看,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对文学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也就是看看热闹,因为那些新奇的好玩的东西在课本里是找不到的。
那时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文学方面的书籍就是张贤亮的《绿化树》,这部中篇载在当时的《小说月刊》上,这本书是在我十三岁那年读的,青春萌动的年龄对于人生情感之类的问题没有太多的思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章永璘和马樱花的爱情,而对于爱情,当时是懵懂无知的,只是如醉如痴地陷了进去,被主人公自然而然的真情所打动,尤其是看到马樱花是那样地渴望知识与文化,这也是她喜欢章永璘的原因。而车把式对她那么好,而她却无动于衷,把自己的一腔柔情与温情献给了章永璘。车把式也甘心为她负出而不求回报,因为他是爱马樱花的。小小年纪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对此书爱不释手。其中关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思考,不是我当时那个年龄所能承受的。从此就莫名地喜欢反应文革方面的小说,喜欢这方面的小说是因为我发现那时的人们都很真,真实的会让人心痛。那些苦难而又快乐的经历,在今天看来似乎成了一种财富,因为那时人们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尤其章永璘还天天在捧读着《资本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能坚持心中的信仰。张贤亮曾说过:“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部书。这“一部书”将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曾经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人却不能丧失信仰,而现在人们的信仰是多么地卑微,现在人们心中还残存的信仰是什么?而又有几个人还会为着这信仰而有所追求。重读此书让我对信仰又多了一层理解。扪心自问,我有信仰吗?我现在的信仰又是什么?现在生活富裕了,各方面条件也照比以前好了,可是追求的东西少了,人们现在似乎更利益了,更容易往钱看了。这似乎成了又一种“文化大革命”,是的,中国人是该“革命”了。这是我今天重读《绿化树》后给予我的另一种感受。
十三岁那年,我被小说所流露的至朴真情所打动,而今天重读《绿化树》却带给我深深的思索,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进步吧!
❹ 谁知道张贤亮绿化树题目的象征意义请告诉我谢谢 我着急
马缨花(植物名)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马缨花(人名)相似。
《绿化树》是张贤亮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3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
1961年12月1 日,章永磷劳改释放,被分配到与劳改农场仅一渠之隔的农场就业。当时正值三年灾害时期,在中国的土地上席卷着来势凶猛的饥饿浪潮。章永磷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饭。当时的人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
一次章永磷去镇南堡赶集,用在劳改农场惯用的狡黠的办法愚弄老农,用3 斤土豆去换5 斤黄萝卜。有一天下雨不出工,章永磷在家继续读《资本论》,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他想“我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竟然用这种手段去骗一个老农”。
饥饿残酷的折磨着人们,正当章永磷饥不可耐时,乡民妇女马缨花叫他去她家帮着打炉子,把他从饥饿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土豆让他吃。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这以后,马缨花经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我每天如约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饱餐一顿,吃完后聊天、念诗、讲故事。
章永磷和车把式海喜喜几乎天天在马缨花家见面。海喜喜对章永磷怀有敌意,以致在运肥时他们打了一架。打那以后,海喜喜再也没有进马缨花的门,而章永磷则赢得了马缨花的爱情。当章永磷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马缨花结婚的念头退缩了。章永磷还是天天到她家去,几乎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来找章永磷,告诉他说自己是盲流,无家无业的,现在他要离开农场到内蒙古去,他还说马缨花是个好女人,建议章永磷跟马缨花结婚。还把章永磷那时看来是非常机密的党内消息告诉他,他们之间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磷来到马缨花家,把海喜喜、谢队长的建议告诉她,要她嫁给他。可马缨花拒绝和他结婚,她准备利用瘸腿保管对她的好感获得食物,供章永磷读书。章永磷觉得依了她的办法,就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所以仍坚持马上结婚。可她把章永磷急于要结婚的原因领会错了,误以为他不相信她,她对章永磷发誓:“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呢!”
队里发现海喜喜逃跑了,让一大家去追。回来后,章永磷被调到山根下那个大队。后来章永磷才知道,马缨花曾夹着小包来找过他,被队上的干部训了回去。不久,章永磷因“书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处三年管制,再后来连遭厄运。
多少年以后,他在《辞海》上看到:马缨花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马缨花相似。这一夜章永磷失眠了。“绿化树!绿化树!……”章永磷时时闪现一株株绿化树。
❺ 有谁读过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里的马樱花后来怎么样了
文中的章永麟在海喜喜逃走后被同宿舍的那个主任举报了,被发配到山脚下改造。马樱花去找他,被那地方的门卫拦着。2人从此再没见过。后来作者被延长改造3年,后来又加3年,再后来遇到文革。1978年后投小说被注意到,查档案后平反了。后来83年当上宁夏文联主席。马樱花在后来的书里说是后来带女儿去找他哥了,不久他哥出事了,都回青海了。
时代的悲剧啊!
❻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绿化树》故事的简介,挑重要情节讲,上课讲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讲述了从劳改队相识的“我”与“她”在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书中涉及许多“禁区”与敏感问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系列中篇《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分,作者企图通过九部中篇来完整地“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的全过程。
章永璘,一位文化大革命下的牺牲者,年轻岁月,几乎是在劳改营中度过,总逃不离饥饿、苦难与挣扎。三十九岁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黄香久,对女人的渴望、期待、好奇,在顿时忽然化成了真实,爱情一蹴可及。
悲哀的是:时代的悲剧加给他的压抑,导致新婚之夜,章永璘在多情豪迈的妻子面前,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失去了他男人的尊严,他退缩、无助,奋力却徒劳无功。
面对妻子的出轨,羞辱、不甘、自卑……种种情绪在章永璘的心中不断纠结,不断扩大,愤怒的情感渐渐酝积成一股大洪流,突然爆发,他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不再是在男女性事上无能的废物。但从此之后,他再也无法体谅香久曾经背叛……
张贤亮用浪漫与写实与写实手法交织,将刻骨铭心的伤痛转化成为普遍的人性体会。精湛独特的叙事手法,领人进入高潮迭起、震聋发瞶的小说新境界!
《绿化树》1961年12月1 日,章永璘劳改释放,被分配到与劳改农场仅一渠之隔的农场就业。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中国的土地上席卷着来势凶猛的饥饿浪潮。章永璘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饭。当时的人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
一次章永璘去镇南堡赶集,用在劳改农场惯用的狡黠办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去换5斤黄萝卜。有一天下雨不出工,章永璘在家继续读《资本论》,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他想“我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竟然用这种手段去骗一个老农”。
饥饿残酷的折磨着人们,正当章永璘饥不可耐时,乡民妇女马缨花叫他去她家帮着打炉子,把他从饥饿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土豆让他吃。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这以后,马缨花经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我”每天如约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饱餐一顿,吃完后聊天、念诗、讲故事。
章永璘和车把式海喜喜几乎天天在马缨花家见面。海喜喜对章永璘怀有敌意,以致在运肥时他们打了一架。打那以后,海喜喜再也没有进过马缨花的门,而章永璘则赢得了马缨花的爱情。当章永璘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马缨花结婚的念头退缩了。但章永璘还是天天到她家去,几乎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来找章永璘,告诉他说自己是盲流,无家无业的,现在他要离开农场到内蒙古去,他还说马缨花是个好女人,建议章永璘跟马缨花结婚。还把章永璘那时看来是非常机密的党内消息告诉他,他们之间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璘来到马缨花家,把海喜喜、谢队长的建议告诉她,要她嫁给他。可马缨花拒绝和他结婚,她准备利用瘸腿保管对她的好感获得食物,供章永璘读书。章永璘觉得依了她的办法,就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所以仍坚持马上结婚。可她把章永璘急于要结婚的原因领会错了,误以为他不相信她,她对章永璘发誓:“你放心吧!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呢!”
队里发现海喜喜逃跑了,让一大家去追。回来后,章永璘被调到山根下那个大队。后来章永璘才知道,马缨花曾夹着小包来找过他,被队上的干部训了回去。不久,章永璘因“书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处三年管制,再后来连遭厄运。
多少年以后,他在《辞海》上看到:马缨花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马缨花相似。这一夜章永璘失眠了。“绿化树!绿化树!……”章永璘时时闪现一株株绿化树。
❼ 《绿化树》是伤痕还是反思
反思
在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还没有哪一部作品曾经像《绿化树》这样长久地因惑过社会的心灵,这样激动人心地启悟了社会的理解与想象力。《绿化树》对苦难历史辩证而温情的批判,对朴素而高贵的荒原人性的痴心崇拜,对知识自我内心世界里鄙陋成份的无私解剖与摒弃,以及横亘在这些思想下面赤裸斑驳的生命悸动和脱胎换骨的智慧痛苦,使整个时代的思想不禁顿然间变得深沉严峻起来:是时代过于现实还是历史本身的成份太多浪漫?是文学过于虚伪还是客观世界过于矛盾而真实?是群体存在过于僭妄还是个体生命近乎偏执?在这样的疑虑与动问中,时代开始觉悟到了自我思想中的漏洞和偏颇,开始意识到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结果时代的形象因此愈益雍客而大度,一场痛定思痛的表现历史苦难的文学潮流因为《绿化树》等作品的介入而具备了真正的哲学品格:反思,即对自我思想的思想,对自我设问的设问,而不是语义学方式的时间意义上的反问思考和逆时回顾。从这些意义上讲,《绿化树》的意义是独特而重大的。另一方面,《绿化树》也是迄今为止张贤亮所贡献给我们的最为杰出的文本,它意味着张贤亮创作历程上的巅峰状态。无可否认,诸如《灵与肉》、《土牢情话》包括《河的子孙》等作品,作为《绿化树》的前身,和同期众多的新时期文学作品比较,无论在艺术趣味还是在艺术感觉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异的风格与秉赋,但是,和《绿化树》本身比较,这些作品则存在着明显的艺术不足甚至缺憾。严格地说,这些作品虽然蕴含着一种巨大的艺术潜力,但在根本上属于作家本人的东西并不多,创作的需要仍然建立在时代的规范之上,在巨大的历史遗憾中,作家无法平静因而也无法站稳脚根打量眼前的现实和经验中的历史。因为无法面对自我,无法独立于时代的风范之外,结果其中一系列非常独特的艺术体验在作家急于告知急于诉说急于表白的情结里迅速化为星星点点的光芒而无法组接成一片光明的天地,作品的笔触常常表现为一个匆忙浮躁的过程。而这一切只有在《绿化树》里方才达成沉静的和谐,透明的统一:思想之火最终照亮了生命的隧道,全部的表达机制开始积极主动适度地运行起来。但是,到了后来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更后来些的《习惯死亡》那里,那些凝聚在《绿化树》里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那种对思想、故事及表达本身的沉醉开始让位给刻意的想象和意图。在前者,因为作者把一个世界上最简单又原始的人类经验确立为重新发现的大陆,全部的写作行为变成了执拗地证明过程,致使文体本身的诗意变成了僵硬而又互相分裂的话语,艺术想象的翅膀最终飞进了一条死胡同:而《习惯死亡》则因为明显地表示了对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规范的好感,意欲超越自我的艺术传统,结果在一个作者所不熟悉的叙事模式里,一些非常精彩的思想最后成为一堆缠绕不清的语流,这样,超越自我传统的尝试最终还是进一步地限定了自我,封闭了自我,使得文本和外界的交流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到底,《绿化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精神的产物,在这一文本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理想的光辉。所以,对作品解读如果只纠缠于故事的表象,只遵循一般的文学教科书上的浪漫主义的概念,那么,解读最终将陷入尴尬的处境而一无所得:以其为文学,里面充满了历史;以其为历史,则里面又充满了文学。真正的浪漫精神从来都是一种基于自我心灵的渴望,立于现实中的一种寻求,她抛却尘俗走向神圣,走向万古不灭的永恒。《绿化树》的精神实质就在这里。章永璘对黄土高原的崇敬,对海喜喜、马缨花的认同,对自我资产阶级世界观与性格基因的批判与摒弃,都是象征性背景意义上的,她们仅仅组成了故事,《绿化树》本身就是背景和方式,从这一时空中所释放的一切信息似乎都在呼唤着一种滤尽了灰尘后的美好人格,呼唤着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心中营造着的梦想:天堂——一个由高贵、无私、温情、平和、自由、平等的灵魂和心性所组成的世界。这将是马缨花的家,是章永璘的家,也是作者包括我们众人在内的家。这样看来,在《绿化树》里,并不存在历史真理与历史事实的误差,而只有现实、历史与理想的距离,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距离,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造灵魂将是人类永远的工作,而泯灭灵魂才是一件危险而可怕的事情。
❽ 张贤亮《绿化树》读后感、
看过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后,才看了这本《绿化树》。个人比较喜欢后者,感觉前者的后半部分越写越脱离社会背景,家庭和情爱的纠纷冲淡了劳改生活对人性的压抑的主题。而《绿化树》让我看到了冰冷年代中的温情,小说里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马缨花、小谢队长,海喜喜......他们都像绿化书一样给人温暖。
那个时代那一代人因为历史原因而饱受磨难。漫长的劳动改造,无止无休的政治运动,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感知身处其中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我们与我们的父辈有着无法跨越的代沟。它们所经历的时代,一个疯狂的时代。还清晰的记得小说最后的那一段话:“整整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五分之一世纪!我们的国家和我都摆脱了厄运,付清了历史必须要我们付出的代价。”二十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他们被耽误的青春,没有任何人为他们买单。
当这个本该清高的知识分子沦为“生活的全部的目的都是为了活着的狼孩”的时候,他藏着两个面馍馍不舍得吃结果被老鼠吃了而伤心不已,用狡黠的方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换了5斤黄萝卜;当这个曾经是教授的文人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搞到更多的吃的的时候,他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打到更多的稀饭;这个忘记了什么是吃饱的感觉的读书人,因为马缨花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和土豆给他吃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什么知识文化在现实面前都显得一文不值。虽然章永璘也会自责内疚,自己不该这么做。正像书中写的“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刻非常清醒。”
当马缨花给章永璘白馍馍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冰冷年代里的一抹温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最初来源于马对知识分子的莫名的崇拜,而章也是因为马把他从饥饿中解救出来,是出于一种感激。当马缨花拒绝和章结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朴实天真善良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她想利用别人对她的好感获得更多的食物来供章读书,或许这是不道德的,但那种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爱人无私的考虑却无可厚非。只是时事变化莫测,这段爱情也只能在章的想象中实现了。
二十年过去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但那些记忆是不会失去的。正如书中所说的“我虽然在这里度过了那么艰苦的生活,但也是在这里开始认识到生活的美丽。”
那些生命里出现的温暖的绿化树,美丽而圣洁!
❾ 反思文学有历史理性反思和民间反思之分,张贤亮的《绿化树》属于_______
张贤亮的《绿化树》属于民间反思!
《绿化树》发表于1984年。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叙写了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后的经历。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小说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当年发表之后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❿ 《绿化树》的小说题目有何寓意
《绿化树》的女主人公叫马缨花。《辞海》上写到:马缨花又名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这条目上解释的文字没有一点不和女主人公马缨花相似。小说以此为题目,是为了纪念女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