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五四时期有哪些著名小说,最好是中长篇小说,写论文用……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新中国未来记》——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说: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五四时期的小说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② 跪求一篇五四运动前国内文学作品
小说出现了揭露黑暗、同情革命的曾朴《孽海花》和歌颂革命的陈天华未完成作品《狮子吼》。主张一般社会改良的著名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③ 五四时期的五篇经典作品有哪些急需答案
鲁迅《狂人日记》;徐悲鸿《愚公移山》;郭沫若《屈原》;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和精神领域开始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纷纷涌现,其代表人物为胡适、鲁迅、陈独秀等,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四新文学运动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是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涵盖了民初在北京发生的一场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运动,即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

(3)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有哪些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的诠释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④ 鲁迅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鲁迅有三本短篇小说集:
1.《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之一。
《明天》单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与车夫
《头发的故事》“看 / 被看”
《风波》1920,七斤
《故乡》1921,闰土
《阿Q正传》1921、12,连载于《晨报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节》
《白光》知识分子形象陈士成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楼上》(吕纬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铭
《长明灯》“看 / 被看”
《示众》“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尔础
《孤独者》(魏连殳)1925年,
《伤逝》1925年,涓生、子君,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
《离婚》1925年《语丝》,爱姑,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3.《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补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采薇》1935、12,“看 / 被看”
《铸剑》1927,原名《眉间尺》,“看 / 被看”
《出关》
《非攻》
《起死》1935、12,
《怀旧》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⑤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著问号,由於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後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後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如俄国的问题小说,泰戈尔的哲理小说,易卜生的“问题剧”等),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比较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9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可谓问题小说的发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则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了高潮。其实,问题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只要有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响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会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因而广义上的“问题小说”包括一切思想性强和有社会针对性的小说。但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是流派竞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
创作成因:问题小说的出现有着时代和作家的双重原因。理论上,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流行开来,诚如茅盾在《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中所说,“文学中讨论社会上种种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的。这些都起到了触发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觉醒的时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渐渐的转移,趋重于哲学方面,人生观方面。也象俄国新思想运动中的烦闷时代似的,‘烦闷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他们从封建主义文化的堡垒中冲决出来,憧憬和希望着新的未来,可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们感到深深的失望与悲哀,当他们理性而冷静地审视这个社会时,压抑、苦闷、怀疑、问题纷至沓来。黑暗无边的社会,受压迫和被损害者的灾难和痛苦,群众的愚昧和落后,青年的苦闷与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势力的尖锐矛盾,这些都成为了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们在时代的召唤下,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包括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命运前途等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热情去透视、剖析这些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改进,从而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创作潮流。
创作主题: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问题小说的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叶绍钧的《隔膜》,写主人公与朋友见面,尽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应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绝、疏远、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静无聊,人人不明白活着究竟在做些什么,又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朋友》记述“我”的朋友为儿子举办婚礼,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生养儿子,让他成亲并托付家业,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责任,显然作者是在讥评醉生梦死的灰色人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的冰心,在她颇有影响的作品《超人》里明显提出了人生意义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牵连”还是互相遗弃,支配人生的是“爱”还是“憎”等一系列问题。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加突出了“爱”与“美”,探讨着人生的“烦闷与混扰”,《微笑》让一个小偷从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有些知识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转变;《沉思》则抒写一个裸体模特儿美丽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终幻灭的悲哀。
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五四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更多地反映在对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写上。跟随时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识分子,面对残酷的现实常常不能如其所愿,传统思想的重负和现实社会的阻碍是那样难以突破,人生于是艰难而虚幻。庐隐的《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写知识青年对“人生是什么”所发出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海滨故人》写五个女青年从学校踏入社会,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结局是热情消退,上进心丧失,甚至自我毁灭。《或人的悲哀》则更为明显,亚侠在爱情与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虑、悲愁和失败。这些人肩负着时代的沉重包袱,热情地寻求理想人生,却落得个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结局。
妇女问题也是问题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们往往通过对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不幸遭遇的描写,提出了尖锐的妇女解放问题。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写一个没有姓氏的农家妇女,十五岁嫁到夫家是去充当能抵半头牛的帮工,丈夫死后又当作一条牛一样被卖掉,为丈夫换得殓葬费,实际上她连做人的起码资格和尊严都没有。许地山《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被丈夫误会而离弃,过着凄苦孤独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为不断在“缀网”的“劳蛛”,所有的网,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商人妇》则写一个被丈夫典卖的妇女的悲惨人生,作者对受尽欺凌、历尽惨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后的安息》中的童养媳翠儿被蛮横无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挞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迫害。
⑥ “文革”时期,短篇小说有哪些优秀作品
文革时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山专鹰展翅》属(孙健忠)、《路标》(侯建冰)、《带响的箭》(张登魁)等。这些作品不跟当时时髦的思潮随波逐流,热情地塑造了革命老干部、深山老看山员、部队指挥员和少年儿童的感人形象。在艺术水准上,同“文化大革命”前的短篇小说相比,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在那个特定时期,却有着积有意义。
⑦ 请问晚清到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晚清来四大谴责小源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新中国未来记》——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说: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五四时期的小说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⑧ 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名著有哪些
郁达夫 沉沦 南迁 银灰色的死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过去 薄奠 迟桂花
沈从文 边城
鲁迅 呐喊 彷徨 孤独者 在酒楼上 孔乙己
冰心 致小读者 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