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碧华写了哪些书
一. 李碧华简介
李碧华,原藉广东台山。
从小喜爱文学艺术,中学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以后当过教师,从事多种职业。
一九七六年,曾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编剧教师,在影视、舞台剧等艺术领域颇有建树,又在《东方日报》等多家报刊撰写专栏及连载小说。其作品大部份在发表的同时拍成电影。影响较大的如《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生死桥》、《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奏俑》、《诱僧》等,曾获多种国际奖项。
二. 李碧华作品
1. 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纠缠》、《生死桥》、《秦俑》等。
2. 电视剧本:《七女性》、《北斗星》、《年青人》、《小时候》、《狮子山下》、《岁月河山》、《烙印》、《霸王别姬》、《江湖再见》等。
3. 电影剧本:《父子情》、《细圈仔》、《窥情》、《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秦俑》等;舞剧作品《搜神》、《女色》。
4. 散文集:《白开水》、《爆竹烟花》、《红尘》、《青红皂白》、《戏弄》、《镜花》、《绿腰》等
② 李碧华的书哪些好看
秦俑 生死桥 潘金莲之前生今世 凤诱 荔枝债 梁山伯自白书 月楣阁的饺子 青蛾 桔子不要哭 浸泡在药水中的男人
③ 求李碧华小说作品
作家李碧华,女,原名李白,祖籍中国广东台山,出生、成长于香港,毕业于香港著名回女子学校答香港真光中学。曾任小学教师、同时担任人物专访记者、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先后在刊物撰写专栏及小说。
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青蛇》、《秦俑》、《胭脂扣》、《生死桥》、《饺子》、《诱僧》等。专栏及小说在中港台新马等地区报刊登载,结集出版逾百本,并有多国译本。擅长写辛辣、凄艳悲凉的故事小说,文笔流畅,观点独到。虽屡获国际奖项,却如已泼出去的水,只希望最好的作品仍未写就。作者认为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活得逍遥。
④ 有人知道李碧华吗李碧华都写过那些小说,剧本
作家简历
[编辑本段]
李碧华,女,原名李白,广东人。出生、成长于香港。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代表作品:《川岛芳子》、《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生死桥》 、《秦俑》、《饺子》、《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等。专栏及小说在中港台新马等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逾七十本。多国译本已印行。
李碧华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祖父以前在乡下很有钱,有四个老婆,还有妾侍。父亲做中药,住的是祖父的物业,所以李碧华从小生活在那种楼顶很高,有着木楼梯的旧式楼字之中,听闻过很多旧式的人事斗争,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李碧华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学生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以后当过教师,从事多种职业。 1976年至今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编剧,又在《东方日报》撰写专栏及小说。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她才高意广,行踪神秘,从不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坚持不公开照片、身世、年龄,容貌不详。李碧华道:"别那么好奇我的面貌,我是那种摆到人群里,不容易特别被认出来的样子,没什么好描述的。和外界的人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对我来说是好的,不老记挂着自己的影响力,不去想有多少人正在看你写的文字,不至于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苦海明灯,方才真可以潇潇洒洒地写。"她还说:"写的时候真的进入那么一个世界,讲得玄一点的话,似乎是有一个人借着我的手来写。"她自拟的一份"档案",展示了她的潇洒、幽默和神秘。
李碧华认为,写小说是"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因此她追求雅俗共赏,不仅写小说,而且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娱乐更多的人。她的小说选材冷僻刁钻,她那支灵异之笔常常跨过阴阳两界,让《胭脂扣》中的痴情女鬼如花返回阳世,让《秦俑》中尘封了两千年的蒙天放跃出古墓,让背负着"千古第一淫妇"恶名的宋代潘金莲九转轮回为当代的芭蕾新秀单玉莲(《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李碧华还爱写前尘往事、奇情畸恋,如梨园传奇《生死桥》、《霸王别姬》,道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慨叹;另外她还喜欢故事新编,像《青蛇》,都能推陈出新,不落他人窠臼。
当然,李碧华最擅长的还是写情,她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激越、凄艳的色调,譬如《破戒》中的红萼公主为心爱的人生生挨了一刀,直戳心窝而视死如归;蒙天放对冬儿的爱情三生不渝,千年不变;程蝶衣那种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泥足深陷的情感以及《生死桥》中三男二女的情欲纠缠,都揭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
作家档案
[编辑本段]
原名:李白
洋名:Lilian Lee
星座:水瓶座
健康状况:迈向死亡,当然。
喜爱的动物:男人
讨厌的动物:男人
喜爱的食物:电
喜爱的饮品:饮恨
嗜好:吃、睡
试过很“贫穷”的日子吗:手机不响、没有留言、没信、没FAX、没电邮、没有人理会我(别说对我好了)……何止“贫无立锥”?简直是锥也无!
最“富裕”呢:开心——不是“笑”,笑很容易;“开心”是心底浮升的,快乐得想哭的感觉。
喜欢出风头吗:出不起。挺羡慕的。
什么时候觉得伤感:除了无法达成心愿之外,就数心愿达成了最伤感。
相信鬼吗:一如爱情,说不清楚,难以形容,直到它出现了,你亲身体验这份恐怯和患得患失。
“缘分”是什么: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做对的事……的托词。
最幸运的一刻:适时离场。
人生是悲剧抑或是喜剧:当然是悲剧,否则你为何一出生便大哭?
性格:忠肝义胆,一丝不挂
专长:口蜜腹剑,好食懒飞
读书成绩:身怀六甲
喜爱的花:烟花
讨厌的草:烟草
喜爱的颜色:男色和女色
经常阅读的杂志:银行存折
初吻年龄:一月,吻了邻床的男婴
择偶条件: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最想旅游的地方:我暗恋者的心
最甜蜜的经验:报仇
如整容会整那一部分:脑
职业特色:夸张、虚构、捏造、渲染、无中生有、惟恐天下不乱
工作上心得:对笔下角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满意作品:未写
愿望:不劳而获,财色兼收,醉生梦死
遗憾:上述愿望均成泡影
心爱的书:辞典
为什么常写“男女”题材:基本上,任何好看的小说不外八字真言:“痴男怨女,悲欢离合”
创作与人生的关系:毫不伟大,纯粹因为没有别的本事
知己难找吗:不难,你所有的敌人对你特别“知己”
怀念的日子:在日本京都大学上课的日子
曾爱上不爱你的男人吗:多。否则如何有灵感写小说?
最无能为力的事:拍马屁
什么时候心情最轻快:当钱包越来越沉重时
快乐美满的人生:七成饱、三分醉、十足收成。过上等生活、付中等劳力、享下等情欲
作品目录
[编辑本段]
作品列表:
1. 白开水(散文)
2. 爆竹烟花(访问游记散文)
3. 红尘(散文)
4. 青红皂白(散文)
5. 胭脂扣(小说)
6. 霸王别姬(小说)
7. 色相(一零八个女人)
8. 青蛇(小说)
9. 戏弄(散文)
10. 镜花(散文)
11. 纠缠(小说)
12. 生死桥(小说)
13. 幽会(散文)
14. 白发(散文)
15.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小说)
16. 秦俑(小说)
17. 绿腰(散文)
18. 个体户(散文)
19. 天安门旧魄新魂(小说)
20.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小说)
21. 不但而且只有(散文)
22. 江湖(散文)
23. 变卦(散文)
24. 霸王别姬新版本(小说)
25. 南泉斩猫(散文)
26. 好男人不过是一瓶好的驱风油(长短句)
27. 恨也需要动用感情(长短句)
28. 中国男人(散文)
29. 水袖(散文)
30. 诱僧(小说)
31. 草书(散文)
32. 泼墨(散文)
33. 泡沫红茶(散文)
34. 蝴蝶十大罪状(散文)
35. 基情十一刀(散文)
36. 吃猫的男人(小说)
37. 聪明丸(长短句)
38. 咳出一只高跟鞋(散文)
39. 630电车之旅(最后纪录)
40. 吃眼睛的女人(小说)
41. 八十八夜(散文)
42. 荔枝债(小说)
43. 流星雨解毒片(小说)
44.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饮食档案)
45. 有点火(散文)
46. 逆插桃花(小说)
47. 女巫词典
48. 蓝狐别心软(散文)
49. 橘子不要哭(散文)
50. 烟花三月(纪实小说)
51. 水云散发(饮食档案)
52. 梦之浮桥(散文)
53. 矿泉水新版本(散文)
54. 凌迟(小说)
55. 真假美人汤(散文)
56. 牡丹蜘蛛面(饮食档案)
57. 赤狐花猫眼(小说)
58. 凉风秋月夜(散文)
59. 樱桃青衣(小说)
60. 如痴如醉(散文)
61. 把带血刀子包起来(散文)
62. 鸦片粉圆(散文)
63. 还是情愿痛(散文)
64. 红袍蝎子糖(饮食档案)
65. 人尽可呼(散文)
66. 新欢(小说)
67. 风流花吹雪(散文)
68. 饺子(小说)
69. 红耳坠(散文)
70. 黑眼线(散文)
71. 最后一块菊花糕(小说)
72.只是蝴蝶不愿意(长短句)
73. 放血(小说)
74.门铃只响一次(散文)
75..缘分透支(散文)
76.七滴甜水(散文)
⑤ 4.举例说明李碧华小说选材的特点。
她的小说选材冷僻刁钻,她那支灵异之笔常常跨过阴阳两界,让《胭脂扣》中的痴情女鬼如花返回阳世,让《秦俑》中尘封了两千年的蒙天放跃出古墓,让背负着“千古第一淫妇”恶名的宋代潘金莲九转轮回为当代的芭蕾新秀单玉莲(《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李碧华还爱写前尘往事、奇情畸恋,如梨园传奇《生死桥》、《霸王别姬》,道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慨叹;另外她还喜欢故事新编,像《青蛇》,都能推陈出新,不落他人窠臼。李碧华最擅长的还是写情,她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激越、凄艳的色调,譬如《诱僧》中的红萼公主为心爱的人生生挨了一刀,直戳心窝而视死如归;蒙天放对冬儿的爱情三生不渝,千年不变;程蝶衣那种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泥足深陷的情感以及《生死桥》中三男二女的情欲纠缠,都揭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http://ke..com/view/81294.htm
⑥ 李碧华有哪些经典的作品啊推荐一下
李碧华 :《长在身上的锁》《只是蝴蝶不愿意》《橘子不要哭》《草书》《泼墨》。
亦舒:《无缘》 《如今都是错》 《莫失莫忘》 《阿修罗》 《异乡人》 《开到荼蘼》 《天若有情》 《最心爱的歌》 《真男人不哭泣》 《没有季节的都会》 《心扉的信》 《红尘》
⑦ 求李碧华小说,全
李碧华,女,广东人。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祖父以前在乡下很有钱,有四个老婆,还有妾侍。父亲做中药,住的是祖父的物业,所以李碧华从小生活在那种楼顶很高,有着木楼梯的旧式楼字之中,听闻过很多旧式的人事斗争,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李碧华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她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学生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以后当过教师,从事多种职业。 1976年至今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编剧,又在《东方日报》撰写专栏及小说。结集出版的有散文:《白开水》、《爆竹烟花》等;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等;另外还编有电视剧本《七女性》、《北斗星》等;电影剧本《父子情》、《细圈仔》等;舞剧作品《搜神》、《女色》。李碧华说她写作是为了自娱,如果本身不喜欢写,只是为了名利,到头来是会很伤心的,她相信自己的灵感,她创作“从来没有刻意怎么写,所有的景象、联想,见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是在下笔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出来的。”
·胭脂扣 ·霸王别姬
·秦俑 ·诱僧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
·青蛇 ·生死桥
·短篇小说集 ·香蕉的尸斑(随笔)
·八十七神仙壁 ·荔枝债
·梁山伯自白书 ·凤诱
相关作品
·奇情才女李碧华(彭沁阳)
·一个悲剧女人奇情的一生——看李碧华的《川岛芳子》 (梅子)
·时光倒流中的她(曾家新)
·文妖的灵迹—谈李碧华的散文(陈万华)
·透过神话看现实————全释《青蛇》(洪映镔)
·李碧华的诡异言情(刘登翰)
⑧ 李碧华哪部小说最好看
《胭脂扣》
⑨ 求书:《文学香港与李碧华》或者复印本、电子本
梁伟诗
《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将「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并置,究竟两者之间是如何产生勾连的呢?「文学香港」是一个最近讨论香港文学、乃至讨论香港的一个关键词。《文学香港与李碧华》所收集的讨论,就是以「李碧华」为论述框架,对「文学香港」这个关键词进行考掘;把李碧华与其它香港作家对比出差异之余,再从具体的作品入手探视香港。全书主要分作三部分(1)文学香港(2)李碧华(3)香港文学?日本视野。第一部分主要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与香港作家梁秉钧对于「文学香港」的「对话」;第二部分是藤井省三与香港学者对李碧华作品的具体讨论;第三部分则是藤井访港的点滴记趣和藤井对上述讨论的响应。
书中起关键作用的「文学香港」的概念是由香港本土及海外学者的观察、研究所界定的,负起大说/堂皇叙事不能再现「香港」的任务。由学院担任「文学香港」与「李碧华」的中介,对李碧华作品进行控制、调节、搜集、整理、诠释,建构出关于作品及语境的种种论述。甚至把李碧华视为一个研究个案去追踪,从而检视、考掘更多书写香港的资源,让人更加认识、了解香港文化/「文学香港」。这些工作都是文化反思的具体内容,因此「文学香港」其实是一种文化省思、一个相对灵活的概念。「文学香港」被放置在「本土--全球」的论述脉络中呈现,包含了对于本土意识、文化身份的思考;容许香港文学、关于香港的种种书写、论述等表现方式。
「文学香港」同时又是一个把雅俗共冶一炉/融合起来的灵活概念。从具体的作品如何被读入「文学香港」/「香港文学」之中,文学创作实践其实是张看香港的孔眼。当论者整理李碧华作品之时,固然借助了「文学香港」的概念;然而整理「文学香港」的概念又必须借助李碧华的作品。因此命名「文学香港」的同时,恰恰把「李碧华」纳入「文学香港」的香港性规划中,视之为「文学香港」的实践。并借着李笔下的香港/香港身份对香港理出一个模式,建构出「文学香港」的想象性图像。
本书的第一部分,藤井省三就是透过五卷《香港短篇小说选》作为探视香港的窗口。梁秉钧的响应针对小说媒介的透明性,引发出一番补充和对话。梁秉钧考虑到选本在编选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复杂情况,致使很多重要作品也未被网罗,让读者难以通过小说选本去透视香港文学,更遑论藉此来想象香港。本书的第二部分,藤井以香港意识、个人身份自觉为轴、穿梭于李碧华的小说世界,寻找共同的主题因子如何贯穿其中。藤井的<小说为何与如何让人「记忆」香港>及<李碧华小说中的个人意识问题>就是将探视香港的窗口收窄到李作,将李作放在香港、中国、九七问题的历史语境中,探讨其中的本土意识和个人意识。藤井深入李作的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引发香港论者的一系列响应。
危令敦<不记来时路>指出《胭脂扣》表面的怀旧、回顾来时路,实则上是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更引入本安德森的理论讨论《胭脂扣》所流露的本土意识。陈燕遐<流行的悖论>所关注的则是,李作何以能够统合于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两种论述之中。她认为是因为李作的通俗浅薄:李碧华作品的普及,往往经过了商业的可视化过程;而李作在通俗文化的普及性及覆盖面,正好提供种种切入讨论的缝隙和可能,打通雅俗之间的障碍,游走于两者之间。毛尖<香港时态>的讨论主要建基于现代的概念、用电影的角度讨论《胭脂扣》里所呈现的时态,指出香港意识从来都是未完成的,而是未来时态。陈丽芬<普及文化与历史想象>更进一步揭示李碧华如何在学术的话语操作中被捧为明星,并指出这全是象牙塔的玩意,老百姓根本不管这些本土意识、身份认同的问题。陈更抓住「浅薄」这特点,将金庸和李碧华作比较,揭示这全是学院的游戏和操作;并反省整个文化现象在何种语境下被生产、被操作。当中流露出一种精英的自觉,察觉到学院是特定的社会群落,「发声」成了学者的职业需要。因此,「文学香港」的所指乃至香港的身份皆是未完成的。
在上述的讨论中,李碧华并非叙述的主体,而是被讨论的对象;论者不拟设讨论李作的优劣,而是以李作为香港的导游;论者同时又是李作及「文学香港」的导游,带领读者游走于那个叫「文学香港」的世界,指点江山。文学及由文学所衍生的一系列书写,成了香港图像的载体、通向香港的窗口。「文学」与「香港」彼此有着共生的关系,正如王德威在<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中曾经讨论香港文学的「人文风景」:
「形之于文学,我要说香港偏处于乡土/国土的『大叙述』之外,却营造了极有特色的城市文学。从金庸到李碧华、从西西到也斯;雅与俗、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象征资本。…香港从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却的确构成这座岛屿/城市的重要的人文风景。….香港文学化不可能为可能,竟折射了香港本身开埠以来,无中生有的想象力与韧性。…..文学可能投射香江都会的真实面貌,但也可尝不是炮制其种种『神话』的根源。」
香港文学实践默默肩负了保存及宣扬香港的任务,让人记忆并想象香港。在《文学香港与李碧华》中,「李碧华」为论者提供鲜活的个案,李碧华被学术界「发现」,论者用不同的话语切入作品,构作特定的效应,试图从中寻找相应的香港形象及香港想象。在多重话语之下,「李碧华」成了「文学香港」的坐标,也被内化为一种叙述形式、一种香港景观。在多重话语的认真清理之中,论者适切地表达了专业的触觉和视野,示范了如何以「文学香港」的名义想象香港:「李碧华」被再现为一组「文学香港风景线」的想象性图景。
最后,本书的第三部分作为论文集的横向补充,就是不满足于「文学香港」的单纯文本论述,尝试加入其它因素和媒介丰富「文学香港」的具体内容。至于打造「文学香港」已不单是从李作中透视、寻找香港的成果,同时也是论者确立身份的过程和途径。《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就是这种多重话语实践下的产物、「文学香港」更是多元多面、众声喧哗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