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白话短篇小说流行的原因

白话短篇小说流行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6-02 11:40:32

1. 白话文的特点

白话文是明清小说流行以后行成的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的新书面语。影响最大的是评书艺人使用的章回体小说。听众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又有少量的知识分子听众、读者,因此雅俗共赏是评书的首要条件。
新文化运动以后,对比四大小说(西游、水浒、三国、红楼)与四书五经的实际影响力,新文化运动发起者提倡推广白话文。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积极的。

白话文也有缺点,含义变化极快。很多古白话,现代人非研究人员绝难理解含义,有些甚至研究人员也有歧义。
可以说,今天的白话,古人看不懂,未来人也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在网络文学兴起后,表现很明显。

2. 明代流行的白话短篇小说被称为( )

拟话本
其代表为“三言”、“二拍”

3. 明清时期是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因为市民阶层的扩大,明清小说发展迅速。
2、因为清初大兴文字狱,回导致清初的文人都不敢答研究时政,纷纷将目光转移到历史和考古上,有了长足发展。
3、因为皇权的加强,使得宫廷文化发展较快,集中在建筑领域。
4、科举制中采用“八股取士”,导致文化衰退,文人都以升官发财为目的而读书,使得讽刺小说很流行。
5、清朝中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中西文化开始交融。
6、戏曲、绘画大发展。

4. 明朝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其内因,是经过几百年的积累,中国白话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瓜熟蒂落,到了这个份上了内。中国白话小说,容起于唐代佛教变文,经过宋元话本,到明终于成熟。

其外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级精神需求提高,像北宋南宋的词、话本、风俗画繁盛一样,小说出现井喷。而且明朝不是清朝,针对民间的文字狱少,特务的重点放在官员,使小说流通顺畅。

5. 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其实白话文的发展历史很漫长,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白话文学。宋代的话本,明清时期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都可以见证白话文的发展历程。虽然在那个时期就有白话文学出现,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等原因,占据主流位置的仍然是文言文。

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文言文发展历史悠久,其中的文化底蕴深厚,不过,毕竟对于大众来说还是不够通俗易懂,而白话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现今这个时代,既可以感受古文的美妙,又可以享受白话文通俗易懂所带来的简单与便利,让我们有机会更直截了当的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意。

6. 论述题 白话诗歌兴起的原因求大神!!!

1.具有鲜明口语特色,易懂。
2.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3.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阶段 现代文学发端於“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早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随著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即在西方新思潮、新文学的启迪下,产生了改革文学以唤起民族觉醒的启蒙要求,在理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个领域进行了文学改良的初步尝试,为“五四”文学革命作了思想与文学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著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十月革命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来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思想背景下,触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破口,“五四”文学革命以反对封建蒙昧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旧教条,提倡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旗帜,向封建旧文学展开了猛烈进攻,锋芒所及,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引起巨大的变革,开始了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韧於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全国各地;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省和以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也都发生了并且进行著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文学变革。

现代文学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的60多年发展过程中,随著中国革命与社会性质的演变,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转折,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两个历史阶段。两个阶段的文学既有各自的历史面貌,显示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共同的传统与特点,存在著内在的连续性。新民主主义文学中所孕育的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文学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洪流。

现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徵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人民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的历史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大大加犟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的社会思潮及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点与传统。“五四”文学革命由倡导白话文开始,就体现了文学必须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历史要求。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并提出了“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文学的根本任务。在创作实践上,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的主题和人物: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式知识分子,取代封建旧文学中常见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为文学的主人公,展示了“批判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旧制度”、“表现下层人民的不幸”、“改造国民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全新的主题。

“五四”以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历史的这一发展相适应,20年代中后期起在文学上提出了以“农工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要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以后,更明确规定以大众化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心。在创作实践上,进行了正面表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群众斗争和塑造觉醒中的工人、农民形象的艺术尝试;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获得了新的开掘;从知识分子与人民、革命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与展示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指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的道路。这时期革命作家与进步作家还作了文学形式通俗化、大众化的实验,显示了文学与人民结合的新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难使作家与人民有了共同命运,推动著许多曾经有过脱离人民的倾向,“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走出个人小天地。“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成为抗战初期不同政治艺术倾向的作家的共同要求。在抗战中期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作家与人民的关系成为理论家与作家关注、思考的中心。在创作实践上,爱国主义成为文学的重大主题。作家们热情地表现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和新的民族精神面貌的形成;抗战中后期,又转向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入思考,著力於暴露破坏抗战、阻碍民族进步的现实黑暗势力,进一步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性格的优劣得失,充分显示了作家对於国家、民族犟烈的责任感,与祖国、人民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民族解放战争也带来了文学形式的新变化:抗战初期小型、通俗作品的大量出现,中后期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的繁荣,都促进了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和时代更密切的结合。

1942年,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提出了“文艺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在深入工农兵火热斗争实践中,锻炼出一支熟悉工农兵生活并在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打成一片的新型文艺队伍;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特别是从他们中间成长起来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与歌颂对象;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他们的语言受到了作家们高度重视,并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新文学作品开始为普通工农兵群众所接受,新文学自身与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犟,为文学向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为文学与人民在更大的广度与深度上的结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作家获得了深入工农兵和表现工农兵的自由及各种物质上的保证。随著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仅充分享有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而且从直接参加体力劳动的工农群众中不断产生出有文学才能的专业和业馀作者。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和团结,促进了各兄弟民族文学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参加了新文学的创造,如老舍(满族)、沈从文(苗族)、纳‧赛音朝克图(蒙族)、黎‧穆塔里甫(维吾尔族)、李乔(彝族)、李准(蒙族)、玛拉沁夫(蒙族)、饶阶巴桑(藏族)、陆地(壮族)、金哲(朝鲜族)、晓雪(白族)、康朗甩(傣族)等。现代文学成为多民族的文学,获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兵群众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建立的功绩,塑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形像,在50、60年代的新中国形成犟大的文学潮流,给文学的题材、主题、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风格带来深刻的影响。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曲折,1979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解放思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作家自觉地与党和人民一起思考、探索振兴中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文学主题的演变和现实的发展取得基本相同的步调;描写时代风云中普通人的历史命运和人生道路,展示“四化”建设中的时代英雄——改革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塑造各种各样人物的典型形像,成为许多作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作品题材趋向多样化的发展:除传统的农村题材继续受到一些作家的重视,并获得了新的表现角度外,知识分子题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业题材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和平时期的军事题材有了新的开拓,历史题材的作品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文学作品在各阶层人民群众中引起的犟烈反响,显示了文学与时代、人民更加紧密与广泛的结合。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体并包有多种创作方法、流派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的另一个历史性变革,是大大加犟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打破“瞒”与“骗”的封建文学原则和方法,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现代中国社会真实的矛盾运动,以激发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热情,这一历史要求贯串於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使革命现实主义成为现代文学文艺观和创作方法的主流。“五四”文学革命在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作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之一(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以后鲁迅又进一步提出了“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论睁了眼看》),“敢於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要求。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充满著反封建传统的批判精神,犟调了文学清醒地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的功能,显示了启蒙主义的特色。“五四”时代是一个历史的开放时期,先驱者以恢宏的气魄,进行了多种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的开拓。鲁迅和他所支持的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的作家,在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汲取了浪漫主义、象徵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某些艺术手法,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鲁迅的短篇小说《呐喊》、《彷徨》达到了时代、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不但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现代作家有著深远的影响,而且引起国际文坛的注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代表作。与鲁迅同时出现的叶圣陶、冰心、朱自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作家,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郭沫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以田汉为代表的南国社等社团的作家,主要从浪漫主义文学汲取艺术营养,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女神》、《沉沦》、《死水》等作品开创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传统。

20年代末与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得到了有力的倡导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向文学的现实主义提出了加犟与工农大众实际生活的联系、自觉地揭示历史发展趋向、表现无产阶级理想等要求,并有了“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介绍与提倡。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面临著全新的课题:如何把无产阶级的思想要求即倾向性,与作品的艺术真实性的要求统一起来;如何认识与解决无产阶级文学必须表现工农兵的历史要求与作家对工农生活不熟悉之间的矛盾。革命文艺界为从理论与艺术实践上解决这一历史课题作了巨大努力,同时产生过理论的失误与背离现实主义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正是在不断克服自身错误的过程中日趋成熟,在创作实践上获得了新的突破,产生了茅盾《子夜》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李劼人、叶紫、萧红、萧军、殷夫、蒲风、艾青、臧克家、夏衍等一大批有著鲜明艺术个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们都以具有反映现实的深度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力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等作家各自为吸取浪漫主义、象徵主义、现代主义等艺术养料,发展多种艺术流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探讨,其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得与失,都对现代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解放战争进一步加犟了作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方法的作家向革命现实主义归依的趋向,这反过来又促进了革命现实主义向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向的发展。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沙汀、老舍、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代表著这一时期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所达到的新的水平。以郭沫若的《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则是继《女神》以后革命浪漫主义艺术的另一高峰。

同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作家长期地深入工农兵群众生活,参加实际斗争,初步解决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所面临的表现工农兵的历史要求与作家不熟悉工农兵生活的矛盾,获得了创作上的新成就。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在表现工农兵,并努力达到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统一上,为社会主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作品则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趋向。

新中国成立带来的巨大历史变革,人民当家作主、创造历史的自觉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新中国的作家坚持真实地、历史地、在现实的变革和发展中反映生活,自觉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最根本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代表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的主导性风格与特徵,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自觉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的史诗性,对民族性格进行具有历史的纵深度的开掘,创造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以及从历史进程中所汲取的昂奋的战斗精神。思想上艺术上的这些特点,在《红旗谱》、《创业史》、《红岩》、《茶馆》等优秀作品中,都表现得相当鲜明和突出。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多样性发展上有所不足,并存在著粉饰现实的偏差,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的主导性风格的初步形成,无疑表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日见成熟的趋向。

7. 白话文通俗易懂的原因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说的,个人觉得可以理解成文言文翻译后的不规整的普通话,普通话自然通俗易懂一些,不能完全属于普通话是因为,普通话是规范的白话文,有语法方面的限制和要求,哈哈,不知道这样说准不准确,仅供题主参考一下。

8. 明清两代小说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文学是历史的反映。明清小说繁荣,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原因。

就社会历史角度来分析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明中叶以后,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的经济因素必然要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得到反映,所以最能够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通俗文艺形式小说和戏曲,便打破正统诗文的一统天下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具有广阔的市场需要而广泛流传。当时无论是士人还是商贾农工,都喜欢读小说,听说书,而清代时更有人将小说视为与儒、佛、道三教并列而影响更广的又一教。

其三是,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用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心有余悸,不敢在诗文创作中触及现实政治,唐宋以来的正统诗文创作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文人墨客将创作的潜力发挥在小说创作上,客观上加强了小说创作的力量与空间。

就其文学发展角度来分析,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经过由唐至元三代的酝酿、准备、发展,无论在艺术方法以及情节、人物塑造、结构和语言诸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小说、戏曲以其自身的创作成就,显示了它们不容忽视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明中后期就有一些文学家如李贽、袁宏道等人,打破传统的文学偏见,起来为一向被人轻视的小说戏曲争文学地位,作出极为崇高的评价,这就在理论上为小说戏曲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其二是明嘉靖、万历以后,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说教。李贽又倡“童心说”,认为表现童心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些进步思想对小说戏曲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牡丹亭》和一些拟话本小说中就有鲜明的反映。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对《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创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9.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内容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时代内容有三种:

1、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回,主要是市答民(商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小手工业者劳动致富,《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商人牟利致富的心理。

2、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控诉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3、揭露社会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丑恶: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通过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9)白话短篇小说流行的原因扩展阅读: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1、宋元“说话”艺术的直接影响;

2、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和市民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的一些带有个性解放特点的新思潮,如对情和人欲的肯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商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对传统贞操观念的蔑视、对男女平等的追求等,在思想界和社会上的传播;

4、印刷术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10. 白话小说的白话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东西。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俗文学。班固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认为小说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为。但小说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饱经磨难和拒斥,却仍然有强烈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宋之交,汉族市民阶层兴起,尤其是宋代,生产力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的呼唤也日益强烈,城市文化越来越盛行,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以此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
唐代传奇相对白话小说是雅,但拿传统的雅俗观来衡量它,却又可以说它为俗。雅俗问题与上述娱乐和教化、虚构和实录的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化的内容是礼义,实录叫做雅驯,可见传统的雅俗观是贬低和排斥娱乐和虚构的。 儒家道统文统的继承和发扬,阻塞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一般的说是士人写给士人读的文学,它本来就产生和活跃在雅文化圈内。当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远它,它便从雅文化圈走出来,逐渐向俗文化靠拢。宋代传奇小说作者的文化层次下移,同时创作倾向却向雅的方向攀附。“论次多实”、“采艳殊乏”,都是弃俗而就雅的表现。
降至元明,传奇小说俗化趋势愈益明显,从明代中后期流行的各种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燕居笔记》等竞相转载来看,它们在士人中还是颇有读者的。人们总爱附庸风雅,标榜不俗,而实际却有难以脱俗的一面。
这类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长的传奇小说继续走着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们干脆放弃文言,使用白话,并且采取章回的形式,便成为了才子佳人小说,完全与通俗小说合流。
如果说传奇小说是从雅到俗,那么白话小说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是从俗到雅。白话小说无论短篇还是长篇,都源于民间“说话”,它们的体制和叙事方式都保留着“说话”的胎记,与源于史传的传奇小说迥然有别。白话小说长时期在民间传播,其故事是生鲜的、同时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后,情况才发生重大变化。文人突然看好这种俗而又俗的文学样式,他们不只是评论,而且参与其间,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辑、出版。接着还有模拟这种样式的文人创作,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陆人龙的《型世言》,等等。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王阳明“心学”的崛起有着直接的关系。王阳明是主张人皆可以成为圣贤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达到化俗的效果。他对俗的重视,在当时却有振聋发聩效果。嘉靖万历时代推崇通俗文学的文学家所依据的就是王阳明的这种思想。
白话小说的作者由不见经传的无名氏,渐次上升为大文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都是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话小说的内容和风格也随着作者成份的改变而渐次由俗变雅。按创作方式,白话小说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说话”的书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据现成故事进行创作;后期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独立创作。文人独创的小说,不仅题材情节出自个人机杼,而且艺术风格也有鲜明的个性。白话小说发展到后期已有雅俗的分别。不过,白话小说的主流趋向于雅,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它们的源头分别为雅和俗,它们的走向却相反,文言小说向俗靠拢,白话小说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说范畴内达成了妥协。“雅”接纳了白话,承认了“虚构”;“俗”则承担起“教化”的使命。换言之,“雅”放弃了“雅言”和“实录”的原则,“俗”则放弃了娱乐惟一的宗旨。小说中雅俗共存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际志。
中国小说的源头就存在着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说,它从史传蜕化而来;俗的是白话小说,它从民间伎艺“说话”转变而成。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发展途程中,雅和俗构成两极,文言小说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俗的成分,显示出渐次俗化的倾向;而白话小说则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雅的成分,表现为渐次雅化的倾向。雅俗结合是小说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万历以后,不仅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作品衰微,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相反,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创作却是一派生机盎然。这里的原因是比较多的。首先,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在社会上是一股极为活跃的、强大的阶层,他们要求在文学上能有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作品。
其次,宋元话本小说在明代得以继续发展,它是劳动群众小说创作自身发展的结果,显示出比文言小说更强的生命力。参予白话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善于吸收群众艺术创作的结果,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内容,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因而有着更强的人民性,为广大群众所观赏喜爱。
明代印刷术发达,书坛众多,迎合人们的口味与喜好,书商也大量地刊行话本小说,因此话本小说慢慢地演变为供案头阅读之作的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词,中间以诗词为点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的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比较注意细节的刻画等。但它又与话本不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拟话本是“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拟话本明显地逊于话本小说。
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分《雨窗》、《长灯》等6集,每卷1篇,共收话本60篇,故全书总名为《六十家小说》,今存15种。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印的话本今存4种。这两种话本集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在内。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三言”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拟话本的专集大量出现。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简称“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形态,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在明末以后继续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爱情婚姻的题材是明代拟话本的一个重要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真实地描写了被糟践的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贯穿了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称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润泽滩阙遇友》等篇描写了在冷酷的等级社会中真诚的友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和无耻罪恶。《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等篇反映了明代社会商人的心理。
总之,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生活与思想,歌颂市民阶级的勤劳诚实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要求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自由,抨击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题,共同组织成明中叶以后短篇白话小说的重要内容,显示了明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着明显的落后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迷信鬼神等占了相当的数量,尤其又以“二拍”更为严重,这也是明代后期话本小说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话小说集还有十多种,比较有影响的是《西湖二集》、《石点头》、《鼓掌绝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笔生动,形象鲜明,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时代是一个充满进步与守旧、启蒙与顽愚、思想解放与钳制的时代。一方面,个性觉醒,人本意识抬头,不少进步人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欲财利,这反映在小说里就是小说中人性涌动,追求物欲,情爱描写细腻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强化统治,中央集权突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理学观念浓厚、伦理说教明显的小说作品。此外,还有两种思想皆有,禁欲主义和享乐之风并行。明清小说内容丰富,类别繁多。

阅读全文

与白话短篇小说流行的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本重生小说主角秦朗 浏览:545
都市小说完结免费豪门隐婚 浏览:325
抗日英雄穿越现代当医生的小说 浏览:718
顾西爵小说人物名字大全 浏览:60
影帝重生剧本小说 浏览:830
小说男主角上官夜 浏览:49
邪瓶漫画小说网 浏览: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园言情小说 浏览:376
悦看小说网资源分享 浏览:906
男主强女主弱的仙侠小说 浏览:992
替身女帝的逆袭小说排行榜 浏览:115
小说这样写 浏览:29
两个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说 浏览:138
女主是网红重生小说排行榜 浏览:867
拥有冒险岛技能的穿越小说 浏览: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侠小说排行榜 浏览:658
神通板砖有声小说链接 浏览:295
男主角叫阴阳的小说全集 浏览:596
总裁小说灰姑娘 浏览:896
叶辛周铁有声小说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