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警察与赞美诗的详细概括
苏比面对着寒冷与饥饿,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他有两种选择:第一是承受巨大的精神屈辱,到政府救济机关领取施舍,第二则是进监狱。
他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去监狱待三个月,这样的决定对于平常人而言,的确无法理解,而对于苏比而言这完全是出于无奈,而且他为达成这一目标,费尽心思。
一开始他希望通过去豪华的餐馆里白吃一顿饭的方法,然后被逮捕送进监狱;但是他的这一想法落空了,当他刚要进入餐馆,因为他破烂的衣着,餐馆领班和侍者就将他哄了出去。
他只好开始第二个行动,他来到六号大街拐角处,用一块鹅卵石将一家商店的橱窗砸碎了,他站在那里等着警察到来,然而警察认为真正的肇事者肯定会立马逃跑。
苏比懊恼万分,一直走向前走,继续寻找机会让警察逮捕自己。他注意到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前,有一个少妇风姿可人,而一个警察就在不远处。苏比上前去调戏这个少妇,然而警察竟然熟视无睹。
苏比来到一家雪茄烟店里,看到一把雨伞, 便偷了过来,还与穿着体面的雨伞主人争吵起来,一直强调这把雨伞是自己的,然而,十分出乎他意料的是,雨伞主人竟然主动放弃了。
苏比再次失败,一直走到一个幽静古雅的旧式教堂中,看到风琴师正在苦练赞美诗,赞美诗熟悉的曲子,让苏比回想起了过去,一幕幕美好的画面。
他感慨良多,认为自己还年轻,还能够通过不断的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希望自己可以重新做人。于是他决定明天就去找一份工作,去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然而就在他决心重新做人,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只手落到了他的肩膀上,他被逮捕了,被无端地送进了监狱,判处三个月的监禁。

(1)欧亨利短篇小说赏析警察与赞美诗扩展阅读:
《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思想:对美国不公正的畸形社会进行谴责。
《警察与赞美诗》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一面。 欧·亨利所塑造的苏比形象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它以喜剧的形式体现了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该小说让读者宛若置身于纽约大都市的大街小巷,目睹像苏比一样底层人民的坎坷艰辛的生活,认识五光十色的美国社会的肮脏、卑俗的世态,领会美国司法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本质。
苏比的不幸遭遇蕴藏了“严肃的人生哲理”:生活在美国社会像苏比这样的下层小人物的命运,注定只能陷入泥坑而又走不出泥坑的悲剧。人无法从人本体的困境中摆脱,只能从困境走入困境。
“警察”作为国家机器是法律的持有者和执行者,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政权,是政治文明的象征,而“赞美诗”则代表着宗教道德的精神力量,牵引着人性的回归,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在文本中,苏比一共五次与警察邂逅,第一次砸玻璃时,从拐角跑出的警察却去追赶赶车的人,这反映出警察无视现实、自作聪明的办事作风。第二次调戏“良家少妇”,却招致该妓女的如影随形。
可见当地世风日下,而警察却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第三次“扰乱治安”时,警察却帮助开脱,可见警察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行事风格。
第四次偷伞时,警察先是“好奇”地观望着他与“伞主人”的窃窃私语,后见一“穿晚礼服的高身材的金发女郎”,忙“赶过去搀扶”“陪她过马路”,这谄媚的行为反映他们只是上流人士的奴仆,只会忠心地为上流社会服务。
最后一次当苏比在音乐的感召下,重振自我时,却毫无理由地被捕入狱。黑白颠倒、混淆是非的司法行径跃然纸上。欧·享利正是抓住了警察这一特殊的能指身份,对他所代表的政权和社会的荒诞做了最深刻的鞭挞和嘲讽。
“赞美诗”是宗教王国里的精神力量,它能唤起苏比那曾经失落的“母爱、玫瑰、雄心、朋友、纯洁的思想”;它能让他“憎恶起他所坠入的深渊,堕落的生活,卑鄙的欲望,破灭了的希望”;它能使苏比迸发出“迅疾而强有力的冲动”,使他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淖”;“他要重新做人”。然而在警察粗暴的干预下,那迸发出乐观向上的火花瞬间熄灭。在强大的政治暴力面前就连“赞美诗”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无力改变苏比的命运。强大的政治文明和虚弱的精神文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警察”和“赞美诗”在标题中虽然是形式上对等排列,但作为支配人类生存选择的两股力量是不对等的。在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中,以“警察”为代表的国家政权永远支配着和控制着以“赞美诗为代表的精神力量。
Ⅱ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主人公是因什么被抓走的
是因为主人公衣冠不整,却在教堂唱赞美诗,被警察认为是流浪汉,警察认为一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有联系,于是被捕。
《警察与赞美诗》简介:《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是一部悲喜剧,展现了警察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和对无辜行为的惩罚这样一些社会现象。
欧·亨利简介:欧·亨利(英语: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时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
Ⅲ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男主人公为什么最后无缘无故的就被抓了,警察抓他总得有原因呀
该小说是一部悲喜剧,主旨是展现警察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和对无辜行为的惩罚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这是作者对社会绝妙的讽刺,无情的批判
Ⅳ 欧亨利小说集有看过的前辈吗谁能帮我把每一篇都分个类,比如《财神与爱神》和《警察与赞美诗》就分到批
在微信阅读上有分好类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Ⅳ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赞美诗’的含义是什么为何是与赞美诗
因为赞美诗是作为一种平和的理性信仰而存在,是一种美好。苏比在警察的眼中的是一个专不良的人,而他居属然也安详地听起赞美诗了,警察心里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觉得苏比是没资格听的。然而赞美诗是不带感情的,它本身就是让人心平静。警察与赞美诗,是一种讽刺。
警察象征的是那个冷酷虚伪的社会,赞美诗象征了苏贝的美好愿望,作者用“警察与赞美诗”做题目,是为了形成对比反差。

(5)欧亨利短篇小说赏析警察与赞美诗扩展阅读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索丕,寒冬想去监狱熬过,因此费劲脑汁故意犯罪,比如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
这篇小说发表之际正逢新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美国资本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极大的物质文明时,美国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贫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通过这则短篇小说,欧亨利试图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一面。主人公索丕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喜剧的形式体现了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Ⅵ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分别揭露了什么, 我看不懂
“竞选州长”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小说也暴露了资本主义“言论自由”的虚伪。资产阶级的所谓“言论自由”实质就是用谎言来诬蔑、攻击、陷害对方,来蒙蔽欺骗人民群众。小说还撕开了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画皮。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黑色幽默的艺术运用 -- 《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欧·亨利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网络全书”。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描写一个穷因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事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许多描写都体现出了这一风格。但无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恢谐寄意这一要旨。
纵观全文.欧·亨利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黑色幽默的效果。 “黑色幽默”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一股潮流。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
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这似乎不合理。可是纵想一下,在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贵?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些描写,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海况愈下的世风。
另外,苏比本身行为的不合理性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观判断之间的矛盾也是苏比屡屡“背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苏比砸了玻璃等着被抓,可警察认为一个散了坏事的人总不会坐等就擒,而把苏比给“排除”了。又如他想借助于 “扰乱治安”这根稻草在街上大吵大闹,但警察却认为只有大学生在庆祝球赛胜利时才敢在大街上如此大肆喧哗。苏比一心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行为,正是他反常的心理决定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痛苦。而最后苏比受宗教的“感召”想“从善”时,警察却认为一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有联系。于是,苏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这“意外”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的本质。
当然,文中运用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什么地方有幽默,什么地方就有作者的深意。如果说作者写文章的笔法是谅谐的,那么他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痛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
深刻的对比也是该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必要的安排。”……口气宛如一位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百万富翁在吃腻了山珍海味、游遍了名山胜地之余想换种粗浅的享受方式一般,与其本人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境况形成成了极不谐调的对比,令人捧腹。
夸张、比喻、嘲讽的手法的运用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又如苏比在一家饭馆未付钱而吃喝一顿后,本想因此入狱却惨遭痛打的情节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侍者干净利索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右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这里,作者似乎在赏玩苏比的狼狈相,把小人物痛苦挣扎的惨状,用无动于衷的比喻写来,使人倍感辛酸。
托灰谐音深意是欧·亨利的幽默。从这角度看,《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不仅体现了作者幽默谅谐的风格,而且让我们进一步值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与谈谐。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为了把一个小人物—苏比的悲惨生活表现出来,大量运用了幽默、对比的手法,使人在捧腹之余深刻的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所以说幽默的手法是该短篇小说的最大特点。
Ⅶ 结合文章《警察与赞美诗》谈谈欧亨利笔下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vicvic6464朋友,你好。《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以下就是这篇名作的赏析:
黑色幽默的艺术运用 -- 《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欧·亨利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网络全书”。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描写一个穷因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事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许多描写都体现出了这一风格。但无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恢谐寄意这一要旨。
纵观全文.欧·亨利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黑色幽默的效果。 “黑色幽默”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一股潮流。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
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这似乎不合理。可是纵想一下,在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贵?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些描写,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海况愈下的世风。
另外,苏比本身行为的不合理性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观判断之间的矛盾也是苏比屡屡“背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苏比砸了玻璃等着被抓,可警察认为一个散了坏事的人总不会坐等就擒,而把苏比给“排除”了。又如他想借助于 “扰乱治安”这根稻草在街上大吵大闹,但警察却认为只有大学生在庆祝球赛胜利时才敢在大街上如此大肆喧哗。苏比一心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行为,正是他反常的心理决定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痛苦。而最后苏比受宗教的“感召”想“从善”时,警察却认为一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有联系。于是,苏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这“意外”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的本质。
当然,文中运用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什么地方有幽默,什么地方就有作者的深意。如果说作者写文章的笔法是谅谐的,那么他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痛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
深刻的对比也是该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必要的安排。”……口气宛如一位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百万富翁在吃腻了山珍海味、游遍了名山胜地之余想换种粗浅的享受方式一般,与其本人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境况形成成了极不谐调的对比,令人捧腹。
夸张、比喻、嘲讽的手法的运用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又如苏比在一家饭馆未付钱而吃喝一顿后,本想因此入狱却惨遭痛打的情节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侍者干净利索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右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这里,作者似乎在赏玩苏比的狼狈相,把小人物痛苦挣扎的惨状,用无动于衷的比喻写来,使人倍感辛酸。
托灰谐音深意是欧·亨利的幽默。从这角度看,《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不仅体现了作者幽默谅谐的风格,而且让我们进一步值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与谈谐。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为了把一个小人物—苏比的悲惨生活表现出来,大量运用了幽默、对比的手法,使人在捧腹之余深刻的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所以说幽默的手法是该短篇小说的最大特点。
Ⅷ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的读后感800字
每一次读欧亨利先生的小说,终会为故事的曲折回荡所折服,为世界的百态众生而慨叹。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如果把他的小说作为一场“戏剧”对编剧而言,是个绝佳的情节;对观众而言,算是对得起一张入场票。
小说来源现实,在读者的眼中绽放,凸显它刻画的一切。先生通过短短的篇章,小小的故事,妙笔生花,在人们的心门上叩出无味人生。
有人说《警察与赞美诗》诉诸的是人生中的机遇问题。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那么理所当然,索比上演了一个无知的不知悔过遭人唾弃的小丑,背负起那个时代下芸芸众生相悖于正义和常理的渣滓。不值得同情。而赞美诗的结局便成了点睛般的反衬。当他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变原形毕露。
有人说这是上帝在作祟。索比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穷困潦倒,衣不蔽体,他为了进监狱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而故意犯罪,惹是生非多达六次,竟没能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之时,警察却逮捕了他,仿佛是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上帝很公平,很大方吗?对于索比来说,当他真正想要努力去做的时候,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昆德拉先生所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我而言,索比也只是和阿Q的影子罢了。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相处两个国度下的命运,两者都是杯具,而后者多少有些上帝和主人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的意味了。
还有人说小说接索比的故事讽刺了那个社会。在哪个到处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度中,却终因金钱模糊了正义而纯洁的价值观。“那警察急匆匆地跑去馋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女士过马路,免得它在两条街以外朝这边驶过来的电车撞着。”警察并不关注苏比与“伞主人”的争执,而去帮助一些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帮助的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甚至于在索比丢下第一块石头时,警察惯性的思维讲索比的“梦想”丢在一边,警察的观点代表了那个和谐社会的想法,一切顺理成章。然而当苏比最后在赞美诗的意境中醍醐灌顶,一股强烈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的时候,警察却留意了他。这就是不公平给予他的。也正是欧亨利所讽刺的哪个可笑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不公平不仅仅来源于金钱,还来源于社会地位。索比便是那个世界下最为普通的小小的一员,他用他的思想和觉悟,用他笨拙的行为为世界留下淡淡的一笔。
然而我想说的,如今我们也在提倡和谐社会,可至今也许只是空有架子,人们看不到和谐,阿Q思想和索比精神仍然存在,更多的人看不到春天的美好。和谐,和谐,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欧亨利先生将这一切告诉众人,便是警示众人,至此,我们努力摒弃那些可笑的观念,慢慢感化这个世界,未来,总是美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