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那个译本比较好
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劳的是目前评价最高的,最为贴近原著,但因其贴近原著,有些读者会认为比较生硬,不够流畅,更喜欢海观的译本,这两个译本都是就看读者自己心中怎么定义好翻译了,有人认为完全流畅的中文最好,有人则认为带有欧美味道的句式读着才像原作。
⑵ 乞力马扎罗的雪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中英对照全译本怎么样
感觉这种意思流的作品没有什么明确的中心思想和目的性,所以我读起来感觉比较难以理解。不过对死亡的描写还是很喜欢的。真没想到这本书名看起来很美的书写的是一个死......
⑶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哪个出版社翻译的比较好
外国文学当然是译林 上海译文 漓江的好 漓江出版社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里<老人与海>是赵少伟翻译的...翻的不错 开头是这样的: 他是独个儿摇只小船在湾流打渔的老汉,已经八十四天没钓着一条鱼另外.........
⑷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 上怎么样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一个人安下心来听听音乐了。 晚上打电话给柏叔,聊聊现在,也聊到过去和将来。我们用一种审视的口吻谈起以前的事情,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
⑸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会不会比国内的短篇小说值得一读
不一定啊.毕竟是外文书,翻译过来后味道就不一样拉,也许不会比国内的好.但如果你英语好的话,可以看原文,很不错
⑹ 求海明威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的点评!最好另外附有作者的语言特色的!
像这篇《等待的一天》(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六单元),讲的是一个九岁的男孩,由于不了解“华氏”(Fahrenheit)和“摄氏”(Celsius)换算方法,误以为自己快要发烧烧“死”了。小说形象、具体、细致地刻画了在“一天的等待死亡”过程中,小男孩所表现出来的不畏死神的勇气。
海明威曾经表明他的立场:“作家最困难的工作莫过于描写人物时要真实,要做到这一点,作家要十分熟悉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其次必须懂得怎样写。光是这两点就够你学一辈子了。”事实上,这篇短篇小说也确实取材于他和他儿子的一次真实的乡村度假的经历。狩猎鹌鹑也是他驾轻就熟的事情。同时,读了“我”(爸爸)去狩猎鹌鹑的详细的描写后,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在严寒中,也就是逆境中一切生灵的顽强的生命力。
海明威力求生动而精确地表达印象深刻的重大尖锐时刻,表达那种“对事物真谛的顿悟”的经历。有读者认为,在这篇小说中,“父亲象征了知识和力量,儿子则象征了天真和无知”。可以说这是从一个视角来诠释该处的象征意义。但我以为海明威在这里的笔墨并不是着重于表现儿子的“天真和无知”,而是着重于他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勇气以及对父母的体谅。他具体形象地把一个九岁的小孩,压抑情感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对压抑的情绪的描写在本篇小说中随处可见。如“我”给儿子读故事时小说是这样描述的:
I sat at the foot of the bed and read to myself while I waited for it to be time to give another capsule. I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 for him to go to sleep, but when I looked up 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 looking very strangely(以一种奇怪的眼神望着床角).
另外,当男孩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时,“我”散步回来后看到儿子还是“我出去时躺着的姿势,脸色煞白,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角”(…….. staring still, as he had stared, at the foot of the bed.。所有这些表明, 这个男孩在拼命压抑自己的情绪,在那躺着静静地等待“死亡”。
我认为一个九岁的小孩,由于知识和阅历所限,在以为自己“快要死了”的情形下所表现出的“隐忍、坚强和勇气”,才是海明威所想展现给读者的。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无知的孩子,他认为自己得了感冒,于是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也被冻病,所以“He came into the room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 were still in bed……..”。他已经浑身发抖了,面色苍白,走路都困难了,(He was shivering , his face was white, and he walked slowly as though it ached to move.), 但他想到的还是父母,并且忍受着病痛不想让父母担心。请看父子的简短对话: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
“No. I’m all right.”
当“我”下楼后看到儿子确实病得不轻时,又说:
“You go up to bed, you are sick”.
但儿子仍然说:“I’m all right.”
另一地方就是当“我”散步回来后,家人告诉“我”儿子拒绝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他虽然内心很恐惧,真的以为自己快死了,但他还是为家人考虑,怕他们感染上他的病:
“You can’t come in. You mustn’t get what I have.”短短的一句话,一个九岁男孩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形象跃然纸上。
海明威的风格简约明快,形象富于动作性。他运用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觉刻画形象,如小说中的许多地方对男孩的眼神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可见性。另外,《等待的一天》中,到处可见以对话和细节间接地暗示主题和意向,增强了作品的含蓄和隐晦。因为海明威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强调其作品的内在的寓意:“露出水平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下面的对话,经过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作者就是利用双关(Pun)的修辞方法来暗示主题和突出主人公个性的:
“Why don’t you try to sleep? 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
“I’d rather stay awake”(儿子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宁愿“醒”着,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没多久可活了)。
儿子还对“我”说:“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
“It doesn’t bother me.”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here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寓意“儿子”的死肯定将会使“爸爸”难受、心烦的)。
由于对体温的华氏和摄氏的误解,男孩真的以为自己吃药也不会“起死回生”了,但他还是用平静的语气和安祥的眼神来宽慰“我”。下面这段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作者用反语法(Irony)和双关(Pun)来加强戏剧效果,更加深刻地刻画男孩的“视死如归”的复杂心理:
(眼睛直直地朝前看着)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九岁的男孩在“一天的等待”中(wait for death to come),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我们也更清楚地了解了海明威想展示给读者的主题——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即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读着这些精练、寓意深刻的对话,读者可以看出,海明威在一种貌似粗犷朴实的笔触下流动着极为深沉炽热的情感。在他的小说中没有为了渲染人物性格的华丽词藻;没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说明和议论;更没有蹩脚的形容和华而不实的比喻。他破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以简洁冼练的文笔还文章以本来面目。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但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被海明威所摒弃的,却被时下我们的许多文人当宝贝似地捡回,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我们的百岁老人海明威如果还活着的话,他会做何感想呢?
⑺ 海明威的作品谁翻译的最好
余光中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此次出版的译本,余光中历时两个月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每页少则10处,多则20多处,全书所改,当在1000处以上”。
⑻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李继宏和鲁羊翻译的哪个版本好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这篇只有短短几万字的小说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通过这么多年的文学接受者所产生的文化价值积累,相信大家也都有所熟悉,其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那句“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这句话可以说贯穿了整部作品始终,也是我们大多数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最直接,最能触动自己灵魂的精神内涵,同时这种硬汉的形象也是海明威大多数作品表达的主题,这种形象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人生旅程在精神层面上给予莫大的鼓舞,对于人生中经历的坎坷也有着极其重要的鼓励意义。
今天我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些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孩子,小男孩虽然在故事的主要部分是缺席的,但如果这篇作品中缺少了这个小男孩,我相信就像作品中缺少大马林鱼一样,会产生非常致命的文学艺术价值影响,如果我们把鲨鱼当成理想的破坏者象征来理解,把大马林鱼当成理想的象征来理解,那小男孩又在作品中象征着什么?我想小男孩的象征意义对于整部作品,更具文学意义,有人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其背景有着清晰的西方圣经的人生价值理念,如果我们把这些内涵理解为对人生的阐释,那小男孩的意义也就比较明显,他代表着人生中饱含的爱、忠诚还有生命延续象征意义。
对于我们把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学作品,拿到当下我们的语境中来理解和诠释,小男孩的文学价值也许更具人生意义,在作品文本的一开始,作者要表现一种老人面对84天没有捕获到一条鱼的困境和压力,他连续这么多天没有捕到鱼,与他一起捕鱼的孩子因此而被父母叫到了别人的船上,我们在这里看到,作者要体现老人的一种困境和压力,不能仅仅通过八十多天这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形容,在人生的经历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往往压垮精神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不是身体,而是精神,在这里对于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唯一伙伴的离开才是对他精神上最大的打击。
⑼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谁翻译的好
虽然知道楼主可能不会再来看这个提问了,但希望能帮到其他人,个人比较喜欢陈加雒译的虽然比较长 但较为细腻,来个对比吧:
余光中:
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那帆用面粉袋子补成一块块的,卷起来,就像是一面长败之旗。
黄源深:
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了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出海八十四天了,连一条鱼都没有得手。······ 船帆用面粉袋打过补丁,卷起来时,活像是常败将军的旗帜。
陈加雒:
在墨西哥湾暖流里的一条小船上,有这么一个独自捕鱼的老人,他在刚刚过去的八十四天里,连一条鱼都没有捕到。······ 破烂的船帆摞着用面粉袋缝制成的补丁,使得这张帆收拢起来就好似一面旗子--仿佛永远代表着失败的旗子。
吴劳: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余光中:
除了眼睛,他身上处处都显得苍老,可是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
黄源深:
除了一双眼睛,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陈加雒:
他的全身都像手上的疤痕一样古老,但只有那双海水般蔚蓝的眼睛例外,因为它们永远闪烁着欢快和永不言败的光芒。
吴劳:
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
余光中:
他不再梦见狂风暴雨,或者女人,或者大场面,或者巨鱼,或者拳赛,或者角力,或者亡妻。如今他只梦见各种地方和岸上的狮子。狮子在暮色里像小猫一样地嬉戏,而他就像爱那男孩一样地爱它们。他从未梦见那男孩。他就这么醒来,透过敞开的门凝望晓月,又抖开裤子穿上。他在屋外小便罢,便一路走上坡去,唤醒男孩。晓寒里他索索发抖。可是他知道这么抖着就会发暖,而且马上就要划船了。
黄源深: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轰动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打架、斗力,也不再梦见妻子。他只梦见眼前的地方以及沙滩上的狮子。薄暮中,狮子像小猫那样在嬉戏,他喜爱它们,就像喜爱那个男孩一样。他从未梦见过男孩。他就那么醒来了,他从开着的门望出去,瞧着月亮,然后摊开裤子,穿在身上。他在棚屋外撒了尿,然后顺着路走过去叫醒孩子。早晨的寒气叫他直打哆嗦。但他知道,哆嗦会让自己暖和起来,而且他马上就要划船了。
陈加雒:
他再也没有梦到风涛,没有梦到女人,也没有梦到震动四方的遭遇,没有梦到大鱼、搏斗、角力,甚至也没有再梦到他的妻子。他现如今的梦里经常出现的是某些地方和沙滩上嬉戏的狮子。幽幽的暮色里,它们像小猫一样嬉闹着,他爱它们,正如爱那个小男孩一般。但小男孩的身影却从未在他的梦中出现过。他梦着梦着就那样醒了,透过敞开的门看着外面的月亮,把当作枕头的长裤摊开穿上了。他先在窝棚外撤了尿,接着便顺着大路走过去叫小男孩。清早的寒气使他抖个不停,但他知道,哆嗦一阵能让自己暖和一点,再过一会儿他就要把船划入海了。
吴劳: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他从没梦见过这孩子。他就这么醒过来,望望敞开的门外的月亮,摊开长裤穿上。他在窝棚外撒了尿,然后顺着大路走去叫醒孩子。他被清晨的寒气弄得直哆嗦。但他知道哆嗦了一阵后会感到暖和,要不了多久就要去划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