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帮忙:《曾国藩三部曲》的读后感,700字的,谢了!
1、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就都不校
2、
暑假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3.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3、治家篇
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治学篇
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制度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务大、务远、务实的思想作风。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矗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篇
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须具备坚强的性格。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从政篇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㈡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txt全集下载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㈢ 曾国藩传 有声小说
在天空自由论坛,有声小说里有
㈣ 曾国藩冰鉴有声小说
这个好像没有呢,我在听果FM里听过曾国藩家训,音质很不错呢
㈤ 请问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好在哪里(未亲身读过的请勿扰)
就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说一下
其一:唐浩民算是研究曾国藩这方面比较权威的作家,所以他写的三部曲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我觉得应该以看细节为主。曾国藩此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功夫极深,正是从一些小事,一些细节来感受,品味。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真实,对话很符合古人的习惯,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常常在一些细节之处让人有很多感触。
其二:关于权力斗争,阴谋权术不可能像架空历史那样写的扣人心弦,自认为历史上的权力斗争也会有,但不会像有些网络小说写的那样惊世骇俗。况且此书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曾国藩操办团练,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半部分主要写他继续为国尽忠,兴办洋务之事。所以距离权力斗争有些距离,但是也有一些权臣之间的斗争,只不过并非主体。况且太平天国运动前曾国藩就已名扬四海,所以才能聚集起一堂文臣武将与太平军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之名更可谓是如日中天,更有很多人劝他推翻满清,自立为王,只不过曾老一生奉行忠君敬上,却是从未动过反清的念头,而且平定太平军后自己又主动裁军以示忠心。所以要说当时有人和曾国藩有权力冲突还真找不出几个。
其三:就曾国藩其人,当时那个年代,且身居高位,说他愚忠,死板等等这些都是情有可原,但他一生却是修身养性,识人用人,爱国爱民,无愧于心。《黑雨》文末有一段曾老总结自己的一生,自觉带兵打仗他是外行,舞文弄墨也没几篇拿得出手,德行勋业也只能望古人之项背,说起来识人之明却是长项。在我看来曾老擅于识人用人确是不虚,但最大的成就还是修身养性之道,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为人处事自有原则,恪守一生,更难得的是让人信服,不愧“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之称。
以上皆为愚人拙见,也只是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但愿能够有些用处。
㈥ 想下载单田芳讲的《曾国藩》这部评书最好是mp3格式的
到我要评书网或中国千网上下载
㈦ 如何评价《曾国藩三部曲》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㈧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确认后请采纳
㈨ 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1至3部顺序
《曾国藩三部曲》包括《血祭》、《黑雨》和《野焚》,讲述了曾国藩重要的人生部分。
㈩ 有一部关于曾国藩的书,其中有两部分叫黑雨和血祭,它全名叫什么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曾国藩的有一个贵人也是他在翰林院的老师叫做唐鉴,他临终之时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大丈夫打脱牙和血吞”。意在勉励曾国藩身处当时的乱局想要成功十分不易,要坚韧不拔,才能有所成就。
曾国藩在办理团练军务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内外交困的难关,比如朝廷不信任他,只给练兵权不给地方实职;比如当地的同僚排挤他,告他状处处掣肘;比如曾国藩练兵初期屡战屡败等等,难关之际曾国藩本人也曾两度想要自杀。可见这一时期他的成功之路充满坎坷,但他牢记“大丈夫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始终勉励自己,最终获得成功,军功、文工、内功(指修德养性)均有非凡成就,留名史册。
所以作者将这一段故事起名为血祭,大概意为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即是打脱牙和血吞的奋斗之路吧(此书全套共三本,分别为血祭、野焚、黑雨)。以上均是本人猜测,不一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