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杨光祖的主要专著、论文
1、《守候文学之门——当代文学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获甘肃省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2、《西部文学论稿》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 《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全国统编教材,撰写一章,3万多字。
《大学语文》,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撰写2万字。
《公务员应用写作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副主编。撰写12万字。 1、《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的缺失》,《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2006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全文选载;《文学报》2006年4月20日论点摘编;《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卡》2006年3期选摘。
2、《艰难的突围与挣扎——新世纪西北中短篇小说论》,《文艺争鸣》2008年8期。
3、《底层叙事如何超越》,《人民日报》2008年1月17日。3000字。《文学报》2008年1月31日摘发。
4、《乡土文学如何突破》,《人民日报》2008年4月6日。3000字。《文学报》2008年5月1日摘发。
5、《作家的胸襟与作品》,《人民日报》,2008年9月18日。
6、《田小娥论》,《小说评论》2008年4期。
7、《〈兄弟〉的恶俗与学院派批评的症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有专文商榷。
8、《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文化心态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贾平凹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9、《西部文学的误区》,《文艺报》2007年9月6日。
10、《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及其批评家的主体建构》,《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6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2005年6期选载。
11、《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创作误区与文化心态》《社科纵横》2005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3期索引。
12、《韩石山:贬鲁崇胡为哪般?》,《社科纵横》2006年9期。
13、《雷达散文里的青春气象》,《北京文学》2008年3期。《黄河文学》2008年第5期转载。
14、《高扬人性的艺术探索》,《小说评论》2003年6期。
15、《乡土叙述的困境》,《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8日。
16、《高校沦落中的女性挣扎》,《作品与争鸣》2006年11期。
17、《正在崛起的甘肃小说群落》,《文艺报》2006年11月9日。
18、《忧患生于安乐》,《文艺报》2009年4月23日。
19、《庄之蝶:肉体的狂欢与灵魂的救赎》 《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期。
20、《乡土散文写作的探索与误区》,《飞天》2005年11期。
21、《众声喧哗后面的焦虑》,《飞天》2005年2期。
22、《王充闾散文的一种解读》,《山西文学》2005年4期。
23、《浩然:一个时代的结束》,《时代文学》2008年5期。署名:阳光。
24、《象牙塔里的呓语与希望》,《飞天》2008年6期。
25、《打碎文学的名缰利锁》,《文学自由谈》2008年4期。
26、《激情燃烧后的文体探索》,《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
27、《我们为什么没有伟大的战争小说》,《山西文学》2006年4期。
28、《〈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山西文学》2005年2期。
29、《直面文坛的李建军》,《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19日。
30、《当代文学怎么了》,《时代文学》2009年3期。
31、《个性胡风》,《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12日。
32、《热爱老大哥与奥威尔》,《书屋》2009年11期。
33、《粗野是一种力量》,《文艺报》2009年7月3日。
34、《〈小团圆〉与张爱玲的创伤记忆》,《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6期。
35、《怀念英雄的时代》,《文艺报》2010年1月13日。
36、《天籁之音,源自何方》,《飞天》2010年5期。
37、《文学的技术与灵魂》,《小说评论》2010年4期。
38、《在汉字里回家》,《延河》2010年6期。
39、《挑战自我和艺术的极限》,《小说评论》2011年1期。
40、《当“文学”成为“我”》,《飞天》2011年5期。
41、《暧昧、混乱里的反抗绝望》,《飞天》2011年4期。
42、《文学与形式》,《文艺报》2011年1月10日。
43、《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文艺报》2011年7月13日。
44、《雷达论》,《南方文坛》2012年5期。
45、《杨显惠论》,《扬子江评论》2012年2期。
46、《张爱玲:恐惧阴影里的天才》,《天津文学》2012年11期。
47、《形式与文学的生长》,《西北军事文学》2012年2期。
48、《阿信论》,《黄河文学》2012年2期
49、《马作的卢飞快——甘肃中短篇小说扫描》,《芳草》2012年3期。
50、《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飞天》2012年10期。
51、《陈忠实与宣纸本《白鹿原》》,《延安文学》2012年5期。
52、《黑暗的恐惧之影》,《文学自由谈》2012年2期。
53、《艺术可以如此无耻吗?》,《文字自由谈》2012年1期。
54、《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台湾《新地》2012年3期。
55、《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飞天》10期报告文学专号读后》,《飞天》2012年第10期
56、《玩弄技巧者最终死于技巧——读侯川<从灵魂出发>》,侯川《从灵魂出发·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
57、《富于穿透力的声音》,《文学界》2013年1期。6500字。58、《人还是不能写比自己高的东西——《白门柳》论》,《新文学评论》2013年1期,中国新文学学会。59、《兄弟的恶俗与学院批评的症候》,《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四川省作家协会。60、《马作的卢飞快——甘肃中短篇小说论》,《天马行空——甘肃文学八骏图文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61、《长篇小说热与作家的文体意识》,《甘肃日报》2013年9月12日。62、《批评是一种稀有的才能》,《甘肃日报》2013年7月18日 1、《歌哭无端纸一堆》,《2009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0。
2、《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2010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1。
3、《残酷的成语》,《2011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2。
4、《谁能逾越静默》,《2012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3年。
5、《天上的日喀则》,《西部散文选刊》2011年3期。
6、《走向死地的文学批评》《文学自由谈》2008年2期。
7、《打碎文学的名缰利锁》,《文学自由谈》2008年4期。
8、《学术繁荣的背后》,《文学自由谈》2010年4期。
9、《热爱老大哥与奥威尔》,《书屋》2009年11期。
10、《歌哭无端纸一堆》,《华夏散文》2009年8期。
11、《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雨花》2010年6期。
12、《诸佛也是有情众生》,《兰州文苑》2008年
13、《一座城市的记忆》,《延河》2008年11期。
14、《说出你的名字比举起石头更难》,《西湖》2008年2期。
15、《武夷山邂逅朱熹记》,《文化月刊》2007年8期。
16、《夜之暗》,《华夏散文》2009年11期。
17、《个性胡风》,《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15日。
18、《人生是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作品》2009年1期。
19、《我用文字救自己》,《雨花》2009年4期。
20、《近源头而居者,断难流离》,《散文世界》2009年4期。
21、《秦腔》,美国《侨报》2010年3月3日。
22、《生命的热度——读萧红《呼兰河传》》,美国《侨报》2010年5月1日。
23、《爷爷的小曲》,美国《侨报》2010年10月19日。
24、《文学批评:在学术的名义下死亡》,《山西文学》2007年8期。
25、《把房门关紧,别让风吹开》,《飞天》2010年11期。
26、《绝唱:逝去的武林》,《兰州文苑》2011年
27、《我们都是边塞的文学批评者——牛学智与他的文学批评》,《新疆日报》2011年4月19日。
28、《蔵行记》,《海燕》2011年1期。
29、《残酷的成语》,《雨花》2011年2期。
30、《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黄河文学》2011年3期。
31、《《红楼梦》:谁都可以续得吗》,《兰州日报》2011年4月20日。
32、《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雨花》2011年9期。
33、《活着,像泥土一样持续》,台湾《新地》2011年秋之卷。
34、《黑暗中发光的声音》,《甘肃日报》2011年11月17日。
35、《读萧红《呼兰河传》,《兰州日报》2011年12月24日。
36、《秦腔》,《兰州日报》2011年12月14日。
37、《在兰州——进入灵魂的事物》,2011年12期。
38、《满嘴跑火车的文学史——读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全讲》,《文学报》2011年12月29日。
39、《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冬日看杨海燕写字》,《民族日报》2012年2月29日。
40、《复于天上见深渊——读《卫俊秀日记全编》》,《金城》2012年3—4期。
41、《只在僻处自说》,《甘肃日报》1月22日。
42、《青草的爱抚,胜于人类的手指》,台湾《新地》2012年冬之卷。
43、《回到汉字》,《甘肃日报》2012年2月20日。
44、《通渭小曲里永生的爷爷》,《飞天》2012年3期。
45、《爷爷的小曲》,《散文百家》2012年4期。
46、《打开你的身体》,《文学界》2012年6期。
47、《骨血里的文化》,《雨花》2012年7期。
48、《艺术不可如此》《杂文月刊》(选刊本)2012年7期。
49《定西散记》,刊《飞天》2012年8期
50、《陈忠实与宣纸本《白鹿原》》,《延安文学》2012年5期。
51、《谁能逾越静默》,《黄河文学》2012年9期。
52、《文学还能更好些吗》,《文学报》2012年11月8日。
53、《张爱玲:恐惧阴影里的天才》,《天津文学》2012年11期。
54、《那一点隐痛却是致命的》,《甘肃日报》2012年12月31日。
55、《迟到的阅读》,《作品》2009年4期。
56、《自己说》,《华夏散文》2010年3期。
57、《梦都装在行囊中》,《华夏散文》2009年12期。
58、《马西园:落笔即千山》,《马西园书画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59、《好雨雅集序》,《书法导报》2013年1月23日。
60、《给陈丹青当粉丝》,《中国艺术报》2013年2月1日。
61、《电影与文学的分与合》,《中国艺术报》2013年5月6日。62、《奶奶的记忆》,《雨花》2013年5期。63、《苍苍者天茫茫水》,《笔尖下的西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64、《虚无主义站在门槛上》,《黄河文学》2013年8期。65、《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美丽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66、《爷爷的通渭小曲》《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6日。

❷ 《草》中对杨光的描写给了哪些启示
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当一切都回想起来了以后,他的心像火燎一样焦灼了。他用步枪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这时,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看来,离开班哨位置已经是十里开外了。可是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显然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的生命要紧呵!他正要举步,忽然云雾里传来了人声。人渐渐近了,人影也显现出来,是一支小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徒手的军人,后面是一副担架。 它急忙迎上几步,看的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没有力气了。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
一、作文须写真实。
《草》是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它是根据红军长征过草地的现实故事创作出来的,这段关于杨光的描写也源于真实的长征故事。这段文字虽朴实无华,读来却让人耳目一新,感人良深,它动人的风采从何而来呢?从真实的生活而来,因为真实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因此,中学生作文须写真实。
从作文的角度讲,作文写真实,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审辩能力。
从做人的角度讲,作文写真实,可以培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作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眼下,有的学生不着眼身边的人和事,而是另辟蹊径,抄袭套用作文选里的故事,作文选里的故事虽动人,可生搬硬套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能有多大作用呢?别人的故事再精彩,套用多少遍仍是别人的精彩,别人的文章再优秀,抄袭多少次也是仿制品。所以逃避真实,臆造假象,不是作文的良方。
中学生作文伊始,做人伊始,一定要从写真实开始,抒发真情实感,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以小见大的功夫。
《草》的这段文字,写战士们误食了野菜后,班长杨光摸黑向上级报告,对红军过草地所遭遇的重重困难而言,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可作者从这小小故事中窥视到一个小小战士对于他人生命的极度关切,为拯救他人生命而奋不顾身的高尚品质。作者从细小的方面看到了事物的重大本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沙一世界,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等道理。
据此,作文欲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同学们可以如《草》的作者那样,根据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挖掘和联想。如写个人的奋斗和进步就联想到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一家一村的变化就想到建国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也不能牵强附会恣意发挥,要注意的是合理联想。
三、物色凝聚点和展示凝聚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往往藏在最深处,被纷繁的表象所掩盖,写作时须得借助锐利的眼光,深入的思考,才能透过平凡的表象发现深藏的本质,从而抓住潜伏着本质的最有深度的那一点去做文章。《草》对杨光求援过程的描写正是选择了一个蕴含着平凡战士关爱他人的忘我精神这个凝聚点去写的。
(一)细节描写
《草》的这段文字是这样向我们展示的:首先,作者通过杨光向上级求援报告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杨光救人心切的情状,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一个红军战士对他人生命的极度关切。
当杨光得知战友们中毒的消息后,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从一个冲字可见其当时急切的心情。烂草地里沼泽遍布,危险四伏,他却毫不犹豫地摸黑冲进去,他当时的心情,显然是不顾一切地要以最快的速度去找救援队来拯救战士们的生命。接下来的动作是:跑→走→爬→昏倒作者向我们描绘的是他竭尽全力挣扎前进的景象。而后来的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抱、滚下等动作细节都可见其救人心切的情状。
(二)记叙须入情入理,表现真实感。
我们从关于杨光的一段文字的描写可体会到,作者写杨光的一举一动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冲字刻画了杨光想尽快向上级报告紧急情况的迫切心情,跑、走、爬、昏极有层次地描绘杨光体力不断衰弱仍顽强前进的巨大毅力,同时也符合他轻度中毒加上连日饥饿导致身体虚弱的实际情况。踉踉跄跄也符合他运动过度,体力不支,加上身体本身虚弱的状态。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杨光因迷路而焦急的心情。见到医疗队时他把枪往怀里一抱,滚下山坡去。一方面他见着医疗队欣喜若狂,一方面当心体力不支的自己赶不上医疗队,情急之下选择了滚,既表现了他急中生智,又符合他当时的境况。后来,听说医疗队有其他任务,不能前去救战士们后,他拦住他们的去路,说你不去,我就不让你走!这看似无赖的举动,同样也是杨光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它时时刻刻惦记战士的性命的表现。符合他当时急切的心情。作者的这一段叙述,合情合理,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三)人物自己表现自己
作者要表现杨光忘我地关爱他人的可贵品质,并非把舍己为人的标签直溜溜地贴到杨光身上,并不直言其高尚,而是采用了借端托寓的表达方式,以真纯展露的孵化,来写人物的可敬的。让事件和事件中的杨光自己表现自己,从而给读者留足了用心领会,自我感悟的空间。杨光的高尚不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而是读者从杨光的这些表现中自己体会到的。和被动的接受相比之下,这种主动感知到的忘我关爱他人的可贵精神显然给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
实践证明,在读写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有关杨光描写之类文段的探究,加强了读与写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把探究文段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作文架设了桥梁。
读后反思,通过对有关杨光求援这一段描写的细嚼细品,探胜索微,它给人们学以致用的启迪何止这些?诸如以物写情,把主观感情赋予客观事物,让情节向景物渗透等,不胜枚举。
①《草》,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
❸ 缩写王愿坚的 草 300个字
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菜中毒,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队。杨光找到一支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任务在身,于是杨光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现代作家。 当代作家王愿坚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❹ 《草》中对杨光的描写给了哪些启示
从写作角度而言,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一、作文须写真实。《草》是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它是根据红军长征过草地的现实故事创作出来的,这段关于杨光的描写也源于真实的长征故事。这段文字虽朴实无华,读来却让人耳目一新,感人良深,它动人的风采从何而来呢?从真实的生活而来,因为真实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因此,中学生作文须写真实。从作文的角度讲,作文写真实,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审辩能力。从做人的角度讲,作文写真实,可以培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作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眼下,有的学生不着眼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而是“另辟蹊径”,抄袭套用作文选里的故事,作文选里的故事虽精彩,可生搬硬套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能有多大作用呢?别人的故事在精彩,套用多少遍仍是别人的精彩,别人的文章再优秀,抄袭多少次也是仿制品。所以逃避“真实”,臆造“假象”,不是作文的良方。中学生作文伊始,做人伊始,一定要从写真实开始,强调真情实感,打好坚实的基础。二、学会从小见大的功夫。《草》的这段文字,写战士们误食了野菜后,班长杨光摸向上级报告,对红军过草地所遭遇的重重困难而言,不过是非常平常的事,可作者从这小小故事中窥视到一个小小战士对于他人生命的极度关切,为拯救他人生命而奋不顾身的高尚品质。作者从细小的方面看到事物重大本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沙一世界,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等道理。所以,作文是要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同学们可以如《草》的作者那样,根据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挖掘和联想。如写个人的奋斗和进步就联想到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一家一村的变化就想到建国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也不能牵强附会恣意发挥,要注意的是合理联想。三、物色凝聚点和展示凝聚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往往藏在最深处,被纷繁的表象所掩盖,写作时须得借助锐利的眼光,深入的思考,才能透过平凡的表象发现深藏的本质,从而抓住潜伏着本质的最有深度的那一凝聚点去做文章。《草》对杨光求援过程的描写正是选择看一个蕴含着平凡战士关爱他人的忘我精神这个凝聚点去写的。课文是怎样展示这个凝聚点的呢?(一)细节描写《草》的这段文字是这样向我们展示的:首先,作者通过杨光向上级求援报告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杨光救人心切的情状,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一个红军战士对他人生命的极度关切。当杨光得知战友们中毒的消息后,“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从一个“冲”字可见其当时急切的心情。烂草地里沼泽遍布,危险四伏,他却毫不犹豫地“摸黑”“冲”进去,他当时的心情,显然是不顾一切地要以最快的速度去找来援助拯救战士们的生命。接下来的动作是:“跑→走→爬→昏倒”作者向我们描绘的是他竭尽全力挣扎前进的景象。而后来的“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抱”、“滚下”等都可见其救人心切的情状。(二)记叙须入情入理,表现真实感。由关于杨光的一段文字的描写可体会到,作者写杨光一举一动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冲”字刻画了杨光想尽快向上级报告紧急情况的迫切心情,“跑”、“走”、“爬”、“昏”极有层次地描绘杨光体力不断衰弱仍顽强前进的巨大毅力,同时也符合他轻度中毒加上连日饥饿导致身体虚弱的实际情况。“踉踉跄跄”也符合他运动过度,体力不支,加上身体本身虚弱的状态。“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杨光因迷路而焦急的心情。见到医疗队时他“把枪往怀里一抱,滚下山坡去”。一方面他见着医疗队欣喜若狂,一方面当心体力不支的自己赶不上医疗队,情急之下选择了“滚”,既表现了他急中生智,又符合他当时的境况。后来,听说医疗队有其他任务,不能前去救战士们后,他拦住他们的去路,说“你不去,我就不让你走!”这儿看似无赖的举动,同样也是杨光情急之下不顾情理,时时刻刻惦记战士的性命的表现。符合他当时急切的心情。作者的这一段叙述,合情合理,给人以真实感。(三)人物自己表现自己作者要表现杨光忘我地关爱他人的可贵品质,并非把舍己为人的标签直溜溜地贴到杨光身上,并不直言其高尚,而是采用了借端托寓的表达方式,以真纯展露的孵化,来写人物的“可敬”的。让事件中的人物自己表现自己,从而给读者留足了用心领会,自我感悟的空间。杨光的高尚不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而是读者从杨光的这些“表现”中自己体会到的。和被动的接受相比之下,这种主动感知到的忘我关爱他人的可贵精神显然给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