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品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和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紫色》还深刻地揭示了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1982年是艾丽斯·沃克的事业巅峰期,她发表了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紫色》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电影,当电影在艾丽斯的家乡上演时,艾丽斯受到了家乡人的盛大欢迎。《紫色》从此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紫色》全书由94封书信构成。主人公西丽亚写给上帝的信、西丽亚写给她妹妹内蒂的信(被退回)、内蒂写给西丽亚的信、西丽亚所爱的女人莎格给西丽亚的信。故事的背景是艾丽斯·沃克所熟悉的美国南方佐治亚乡村,故事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初。14岁的黑女孩西丽亚被继父强奸,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继父送走,后来西丽亚的妈妈死了,继父再婚。西丽亚被嫁给一个已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妹妹内蒂被迫逃走,辗转到非洲。西丽亚受到X先生的百般虐待,但后来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的爱与帮助下,逐渐转变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在艺术手法上,《紫色》采用的是传统的书信体小说的形式。但艾丽斯·沃克突破了以往书信体的基本构思和创作原则,并不注重细节、真实,而是着力夸张、变形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性和诗意。自七十年代中期之后,美国许多重要的女作家都开始尝试具有实验性的对女性自我的建构和解构的小说形式,如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色的眼睛》(1970)、马丽安娜·赫瑟的《说话的房子》(1975),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她们对以男性为主的叙述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充分表现妇女生活的特征)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女权主义小说的可贵反省与大胆更新。《紫色》在叙事技巧上的独到之处还体现在艾丽斯·沃克对语言在叙事策略中的作用的充分把握,西丽亚特有的南方乡村黑人方言(她唯一知道的语言)制造了一种直接的真实效果,但同时又将读者与叙述者的环境有意拉开了距离——他们是局外人、陌生人,说的是另外的一种语言。通过强调西丽亚与内蒂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内蒂受过教育的、来自外面的遥远的世界的语言)强调叙述者的转换,因而内蒂的信的出现也就使西丽亚有了对话的可能,使故事继续发展下去,而且使西丽亚与上帝的对话顺利地转换到西丽亚与人的直接对话。伴随着西丽亚的成长,西丽亚的语言和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起来。

2.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当然,自《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起,艾丽斯·沃克由于对黑人男人的过激描写而一直受到非美作家群体的强烈指责。在动荡的60年代后期,伴随着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也空前高涨。1970年米利特的《性的政治》这一女权主义经典作品的问世,激发了一批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女权主义小说在高峰期主要以妇女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见解为“内容”,因而,出现了大量描写妇女的性生活和受虐待的日常事务小说,其表现比过去更为袒露,更富有同情意味,但手法上并无新颖之处,某些小说只是成功地公开了一般属隐私的妇女生活的某些方面。在70年代中后期,女权运动开始出现分裂,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排斥一切男性,主张以同性恋来解决妇女问题,但另外一些女权主义者则迅速而清醒地意识到妇女树立新的自我来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与地位的必要性。黑人与女性作家的双重身份,使艾丽斯·沃克和其他黑人女作家一样,既要表现一个白人中心社会中的黑人意识,又要表现一个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艾丽斯·沃克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在处理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深刻地剖析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独特个性,并从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种超越种族的高度。她描写的黑人男人充满在白人社会的价值标准与理想幻灭的扭曲下失去理性、绝望、痛苦的个性,而他们的绝望与愤怒往往会转化为对妇女的残酷粗暴。艾丽斯·沃克鼓励女性通过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和寻求真正的自我而获得独立和充分的人性。或许《紫色》可能让女性更能认同之处也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女性特有的与“上帝”(上帝其实是一个不确定也无须确定的对象)对话的愿望,尤其是在发现与男性的对话的不可能实现之后(由于男女在感受上的差异)。

3. 求艾丽斯沃克《 紫色》中文版电子书

网络搜索最上面那个,译本不错。
4. 艾丽斯沃克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处理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深刻地剖析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独特个性,并从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种超越种族的高度,让女性更能认同之处也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女性特有的与“上帝”,而且她的小说中涉及同性恋题材。
5. 求爱丽丝沃克《紫色》的创作背景,要详细点,很急!
爱丽丝·沃克1944年2月9日出
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伊藤顿(Eatonton, Georgia)的一个非洲裔佃农家庭。1961至1963年间,她就读于斯佩尔曼学院(Spelman
College),1965年毕业于萨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她在1964年去非洲旅行,并开始写诗,部分诗歌藉1968年的诗集《曾经》(Once)发表。
毕业之后,她效力于纽约市福利部门,并致力于密西西比州的民权运动。1967年,她与民权律师梅尔文·列文斯尔(Melvyn R. Levanthal)结婚,并于196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瑞贝卡(Rebecca)。两人在1976年和平离婚。
20世纪70年代,沃克的写作事业开始绽放。到1974年,她已经是《女士杂志》(Ms Magazine)的特约编辑。
沃克得到了多个写作奖金,颁发者包括麦克杜威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Institute)以及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等。她还在几所大学担任教职,并发表了大量诗集、小说和散文。
此外,她还获得了诸多知名奖项:诗集《革命的牵牛花》(Revolutionary Petunias,1973)获颁“莉莲史密斯奖”
(Lillian Smith Award),该书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National Book
Award)提名;1974年她获得由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颁发的“罗森塔尔基金会奖” (Rosenthal Foundation Award);小说《紫色》 (The Color
Purple,1982)于1983年获得“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1981年,她移居加利福尼亚州,至今她仍在加州写作和生活。
爱丽丝·沃克的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极具普遍意义,例如:精神生存、个人认同、自由和力量,以及自我与社群的内在联系。她把对于这些问题的关心,有力地投射到了黑人女性的经验之中。她认为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都是男权文化所产生的后果,她要揭示它们对个人的摧残。
她不畏涉足种族和性的禁忌,在她看来,虐待他人是一种自我憎恨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女性的完整性在社会规范的压力之下被迫分割的表现。沃克一再重申的观点是:健康的自我定义应该建立在自我了解和自爱的基础之上。
在她的作品当中,尤其在小说《紫色》之中,她把女同性恋视为自然的和令人自由的。《紫色》的主角西丽(Celie)在经历精神死亡之后,在她的姐妹兼朋友兼爱人的指引下,获得了理想上的重生。通过一段分享且互惠的关系,她获得了性和精神上的觉醒,意识到自身的美丽以及个人独立的可能。
纵观沃克的全部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对她而言没有禁忌的爱或主题。她希望那些社会常规被质疑。她的小说《拥有快乐的秘密》(Possessing
the Secret of
Joy,1992)描写了对非洲妇女的强制割礼。她迫使读者去分担书中角色生理上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她突出了强行割礼给女性带来的精神上的残疾。这是
一种现实与暗喻的结合。
爱丽丝·沃克把女性视为在死板、束缚的性别分类中受到伤害的一群。正如她在最近的小说中所说:“快乐的秘密”就是反抗。她的所有作品都在呼吁社会必须改变,以便实现个人转型和自我完整。
对于禁忌的抵抗其实意味着一种潜在的救赎以及感情上的维系,例如:女同性恋,它可以治愈伤痛、带来解放。沃克的贡献不仅在于她本人对于这些禁忌主题的表达,更在于她小说中的人物对于传统的颠覆、对于刻板形象的突破。
6. 找一本小说《紫颜色》《紫色》艾丽斯.沃克 的
要不参考一下这个吧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WXYS200701045
摘 要: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堪称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述黑人妇女西丽亚的顺从——觉醒——抗争——和解的成长历程向人们传达了和谐的思想。
一、艾丽斯·沃克和她的《紫颜色》
艾丽斯·沃克(1944- )出生在佐治亚州一个佃农家庭,大学时开始创作,凭借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跻身当代美国文学重要作家的行列。她的代表作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刚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并为作者赢得了美国文学最重要的奖项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紫颜色》以一封文字稚拙的短信开头,饱含着深沉的痛苦,揭示了一幅可怖的画面,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故事大约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时间跨度约30年,主要讲述的是西丽亚的生活,同时以其妹耐蒂逃离家门后在非洲的经历作为呼应。在美国南方佐治亚乡村,14岁的黑人女孩西丽亚惨遭“父亲”阿尔方索奸污并两度怀孕,两个孩子生下后即被人抱走。之后,“父亲”又将她嫁给某某先生。妹妹耐蒂不堪忍受“父亲”的骚扰前来投靠西丽亚,姐夫某某先生却企图占有她,未能得逞后恼羞成怒将其赶出家门。耐蒂逃脱魔掌,跟随一位传教士的家庭前往非洲,照顾对方的两个孩子。此后30年西丽亚再没听到耐蒂的任何消息。与此同时,西丽亚过着无爱而苦难的生活。她丈夫的情人,莎格·艾弗,一位黑人女歌手身患重病,被某某先生带回家中,在西丽亚的照料下逐渐康复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姐妹情谊。由于莎格的帮助,西丽亚发现了某某先生多年以来一直隐藏的耐蒂写来的信件,高兴地了解到妹妹还活着并且在传教士的妻子死后嫁给了他,两个孩子原来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被传教士夫妇收养并长大成人。在莎格的启发和引导下,西丽亚逐渐成熟并要求独立,她离开某某先生,和莎格一起外出闯荡。后来,西丽亚了解到阿尔方索其实是她的继父,她的亲生父亲因生意上的成功遭白人忌妒被用私刑绞死。继父阿尔方索为了霸占财产,对西丽亚隐瞒了实情。阿尔方索死后,西丽亚继承她亲生父亲的财产,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同时精神上也获得了新生。在她蒸蒸日上的时候,某某先生的生活却日渐凄惨。西丽亚离开后,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差点因此丧命。他终于开始反省和改过,成为西丽亚的朋友。最后,耐蒂和传教士带着孩子从非洲回来,一家人幸福团聚。自出版以来,《紫颜色》就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注意力,有关评论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主题丰富,风格独特,评论者中有人探讨书中的种族压迫和黑人解放问题①,有人关注女权主义②,更多的人聚焦于其中的妇女主义(womanism)③,也有不少评论者谈论它的语言和书信体叙事形式④,不一而足。
二、顺从和失语
服从和失语是远古以来男权意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锁链,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已有体现。例如,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爱上自己亲手设计的雕像,并借助女神的力量赋予其生命的故事或许就是后世要求女性顺从的男权思想的滥觞。另一个希腊神话人物菲洛梅拉(Philomela)被姐夫蒂留斯强奸后割去了舌头并加以囚禁的故事隐喻了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压迫,备受失语症煎熬的命运。西丽亚就像菲洛梅拉一样是个失语症患者,而使她失语的有两种力量: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前者剥夺了她作为黑人的话语权,后者剥夺了她作为女性的话语权。这两种力量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就是她的继父阿尔方索。他是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的结合体,是种族歧视和男权思想共同造就的怪胎,是个十足的“白化病”患者。对待白人他卑躬屈膝、讨好巴结,对待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他任意欺骗恐吓、肆意侮辱。西丽亚的母亲自第一任丈夫被白人绞死后就变得疯疯癫癫,再嫁阿尔方索后完全听命于他,没有丝毫的自我意识和话语权可言。母亲的生活反映了妇女饱受压迫的命运,而西丽亚的早期生活正是她母亲所受压迫的缩影。年仅14岁的西丽亚还正处在懵懵懂懂、充满幻想的未成年期,就已经被阿尔方索多次强奸并生下两个孩子。可怜、无知、充满恐惧的西丽亚被继父嫁给或者不如说倒贴一头母牛卖给了并不爱她的某某先生为妻,替他干家务和照顾前妻留下的一堆孩子,实际上成了他的劳动机器、打骂对象、泄欲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她没有一点权利和自由,连选择一件紫色衣服的权力都没有,因为丈夫不会同意,更不会出钱为她买这种颜色鲜亮的衣服。因此,她别无选择,只有买丈夫允许的蓝色布料来穿。这代表忧郁和悲伤的蓝色正象征了西丽亚苦难的岁月。长期的压迫和侮辱以及无爱的婚姻使西丽亚的生活暗无天日,她只有痛苦和无穷的劳作相伴,没有一丝一毫的快乐,整个人完全物化了,既缺乏自我意识,也不敢反抗,生命之花几乎凋谢。麻木的她只能给上帝写信来诉说自己的苦闷和困惑。她的这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生存状态直到黑人女歌手莎格的出现才有了改变。
三、觉醒和反抗
西丽亚的觉醒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和精神,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开始于莎格到来之后。此前的西丽亚悲观、麻木、失望透顶,在对上帝的满心怀疑中,仅仅靠着对远方杳无音信的妹妹的一丝牵挂而勉强活着。但在莎格前来养病的过程中,一切都改变了。莎格美丽大方、热情奔放、自由自信,具有独立意识,在西丽亚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同时爱上了这位勤劳善良却饱受压迫的姐妹。在莎格的启发和指导下,西丽亚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的奥秘,重新认识了“上帝”。莎格给了西丽亚一种归属感和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鼓励和引导她走出自卑的阴影,在女性团结合作、争取平等和自由方面为西丽亚树立了榜样。她首先帮助西丽亚认识自己的身体,她像母亲一样给西丽亚上了一堂生理卫生课。西丽亚从男人那里得到的只有伤痛和耻辱,没有丝毫的爱,而莎格和她的同性恋关系唤醒了她的性意识,以浓浓的爱意拯救了西丽亚。
莎格给予西丽亚的最大帮助是解放了她的思想。她指出,西丽亚心中的上帝只是白人的上帝,她对西丽亚说:“上帝在你心里,也在大家心里……上帝既不是她也不是他,而是它。”⑤她又进一步颠覆了代表男权和男性的上帝:“男人腐蚀一切,他坐在你的粮食箱上,待在你的脑子里,收音机里。他要让你以为他无处不在。你相信他无处不在的话,你就会以为他就是上帝。可他不是。”⑥从莎格那里西丽亚获得了对于上帝的新的理解: 上帝即精神,上帝即自我。除了莎格之外,西丽亚身后还有耐蒂、索菲亚等黑人姐妹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个主要由黑人姐妹组成的强有力的黑人群体同盟,正是有了这些黑人姐妹的爱和支持,西丽亚才有了反抗压迫的勇气,也正是有了姐妹同盟的存在,西丽亚的反抗才具有更广泛的和更高层次的含义。终于有一天,逐渐成熟起来的西丽亚对讥讽她的丈夫自豪地宣称:“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难看,还不会做饭……不过我就在这里。”⑦这不啻于妇女解放的宣言,向一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某某先生以及所有男性宣告了自己的存在,让他们受到了震撼,彻底颠覆了男性一厢情愿营造起来并沉醉其中的单极世界!
发现了自我和找到自信的西丽亚开始了抗争:她积极争取独立、平等和全部做人的尊严。一直沉默的西丽亚爆发了!她所有的不满和愤怒在发现某某先生隐瞒了她妹妹耐蒂写来的信件之后终于倾泻而出,她几乎要杀了某某先生,但最终还是在莎格的指点下采取了明智的斗争策略:和莎格一起离家出走,到孟菲斯去闯世界。西丽亚在发现信件之前的遭遇和希腊神话中的菲洛梅拉姐妹的境遇十分相似,她们都遭受了压迫,都被剥夺了话语权,都受到了蒙蔽。但菲洛梅拉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悲剧,姐姐普洛克涅的狂怒把整个家庭带入死亡的深渊。姐妹二人出于报复杀死了姐姐和蒂留斯所生的儿子,做成人肉餐献给蒂留斯享用,结果惹怒了众神,遭到了惩罚,被分别变成了麻雀和夜莺,而同时蒂留斯也被变成了一只戴胜科鸟。西丽亚的故事大部分是悲剧,但结尾是喜剧。在周围女伴——尤其是莎格——的帮助下,她的狂怒最终朝良性发展。她压抑无限的悲愤放弃了复仇的想法离家而去,凭借自己的奋斗穿上了向往已久的象征尊严和高贵的紫色衣服。西丽亚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四、和解
在这个男女二元的世界上,任何一方的解放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是相对于对方而言的,彻底离开了男性,女性的解放也就无从谈起。西丽亚在有意无意之中遵循了这一原则。在经济和精神上获得独立和自由的西丽亚并没有像以前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妇女那样,以牺牲家庭为代价,或者与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性世界彻底决裂。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像西丽亚这样具有反叛精神的妇女,这些女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获得自身的解放,常常不得不离家出走,抛夫弃子,其代价相当昂贵,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就是一例,她的出走就是反叛。美丽善良、富于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娜拉在极度伤心之余离家出走,却四顾茫茫,找不到归宿。作者易卜生在该戏剧中提出了问题,但是没能指出出路在何方。从作者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再如,《觉醒》中的贵妇人埃德娜在觉醒之后却深感孤立无援,在找不到爱情和自由的情况下,最后只得抛家弃子投海而亡。这两位颇具反叛精神的女权主义者为了自由和独立不惜代价,实在令人钦佩。但可惜,她们由于自身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局限都不具备走向独立的基本条件:经济独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⑧娜拉和埃德娜要真正取得独立光凭一点反叛精神是不够的。黑人妇女西丽亚成功了,她不仅具备强烈的反叛精神,还通过双手为自己赢得了经济独立,这正是她身上超越前辈的最可贵之处,也是她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她到孟菲斯后以做裤子谋生,并很快创办了自己的裤子有限公司,为赢得自由和尊重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更值得钦佩的是,西丽亚不仅找到了自我,获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和独立,而且重新赢得了男性世界。她的丈夫某某先生是黑人男性的代表,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在肉体上折磨西丽亚, 而且在精神上加倍折磨她, 并在公共场合侮辱她, 对于西丽亚与妹妹耐蒂长时间的分离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西丽亚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确实遭受着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和压迫。如果她的亲生父亲没有被白人所害,她的人生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⑨但是,纵观全篇可以看出,她们是种族主义的间接受害者,更是黑人男性的各种邪恶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对于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黑人男性也难辞其咎,比如阿尔方索强奸了西丽亚,并且丝毫不考虑她的意见,将她“嫁给”某某先生;受某某先生的影响,其子哈波打跑了自己的老婆索菲亚;而索菲亚的妈妈一生受尽了她爸爸的虐待。小说中某某先生与西丽亚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作者关注的重心。某某先生虐待西丽亚,拿她不当人看,西丽亚对他一度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西丽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屑于叫他的名字阿尔伯特,而代之以“某某先生”。她的离家出走对阿尔伯特打击很大,他的生活难以为继,为自己过去的恶行付出了代价。他痛定思痛,认真反省并悔过自新。在故事的结尾,西丽亚在他反省之后才称他阿尔伯特,表示对他的认可。总之,西丽亚走过的是肯定——否定——再否定的曲折历程,从完全顺从男性世界开始,然后是觉醒和反抗,颠覆男权世界获得彻底独立,到最后又重新赢得男性世界的尊重,仿佛画了个圆,但这回归点就其内涵和本质而言已经远远高于出发点之上:在出发点上,她是奴隶和工具,除了生死不明的妹妹以外,不爱别人也不被人爱;在回归点上,她享有自尊、自由、独立和尊重,是完整的人,爱别人也享有周围人的爱。
五、结 语
在文学长廊的众多女权主义人物中,沃克笔下的西丽亚与众不同,她不仅获得了经济的独立,精神的拯救,而且回到了家乡,与认真反省后的丈夫达成了和解,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建男女两性相互宽容、理解、和睦共处的理想社会,重建和谐的精神家园——人类梦想中的伊甸园。另外,纵观美国黑人文学和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经典作品中的文学人物与西丽亚都有着十分相似或者相同的经历,比如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中的“我”。西丽亚所走过的顺从——对抗——和解之路正是这些人物在自身与外在世界的矛盾冲突中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从这个角度上讲,西丽亚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她的成长历程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
① 王成宇.《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 (4): 30-36.
② 赵威.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浅析《最蓝的眼睛》与《紫颜色》的相似性[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 (3): 141-142.
③ 孙薇, 程锡麟.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4, (2): 60-66.
④ 陈健.浅析《紫色》的书信体风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58-60.
⑤⑥⑦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170,172,183.
⑧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⑨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62.
7. 艾丽斯·沃克的作品除了《紫色》和《父亲的微笑之光》还有翻译成中文的吗
梅丽迪恩 外婆日用家当 寻找母亲的花园中 等等
8. 关于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写的《外婆的家什》(Everyday Use)的一些疑
1) Dee 和Maggie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人,maggie是因循守旧或者说珍视传统文化(看你从哪方面看), dee 是受到了教育和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可以代表追求时尚、追求新生活的黑人女性。 另外,如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说,maggie是superego,dee是id。
2)quilts 代表传统黑人文化嘛,这个也可以看成是说当时被压迫的黑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小说。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想保留黑人的传统文化,觉得这是treasure.
3) grandma这里用了ambiguity,到底指的是作者的grandma,还是grandma一类人呢?这个靠自己的解读。另外,这个your指的是谁也看你自己阅读。
9. 求高手介绍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第二次妇女运动之后)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在她的小说里生动的反映了黑人女性的苦难,歌颂了她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和奋发自立的坚强性格。为了区别于其它女权主义者,她提出了“妇女主义”(Womanism)这一独特的思想概念。如果说妇女主义是理论,她的长篇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便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紫色》自1982年发表以来,便轰动美国文坛,接连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的三个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奖。艾丽丝·沃克成为获得普立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
艾丽斯·沃克1944年2月9日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父母的祖先是奴隶和印度安人,艾丽斯是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艾丽斯8岁时,在和哥哥们玩“牛仔与印度安人”的游戏时被玩具枪射瞎了右眼。1961年艾丽斯获奖学金入亚特兰大的斯帕尔曼大学学习,正赶上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她即投身于这场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1962年,艾丽斯·沃克被邀请到马丁·路德·金的家里做客。1963年艾丽斯到华盛顿参加了那次著名的游行,与万千黑人一同聆听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讲演。艾丽斯大学毕业前在东非旅行时怀孕,当时流产仍属非法,她经历了一段想要自杀的痛苦时期,同时也写下了一些诗歌。1965年艾丽斯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当时是民权运动中心的南方老家继续参加争取黑人选举权的运动。在活动中艾丽斯遇上了犹太人列文斯尔,俩人克服跨种族婚姻的重重困难结为“革命伴侣”,艾丽斯再一次怀孕,但不幸的是在参加马丁·路德·金的葬礼时因悲伤而痛失孩子。在列文斯尔的鼓励下,艾丽斯继续写作并先后发表了诗集《一度》(Once,1968)和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The Third Life of GrangeCopeland,1970)。1972年艾丽斯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这是美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女性研究课程。艾丽斯给学生介绍了大量黑人女作家,尤其是在此过程中发掘并整理了黑人女性文学先行者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的材料。赫斯顿是3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为《她们眼望苍天》(1937),但因其作品中所体现出对黑人生活及传统的积极、乐观态度而在抗议文学风靡的时代备受冷落。艾丽斯此时还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但仍坚持写作。1973年、1976年艾丽斯先后出版了小说集《爱与烦恼》和长篇小说《梅丽迪恩》。在《梅丽迪恩》中,艾丽斯·沃克叙述故事的才能和刻画复杂人物形象的本领已臻成熟。梅丽迪恩在民权运动中既感到精神解放又孤立无援的矛盾心理也反映出艾丽斯自己对所经历过的政治浪潮的深刻认识。《梅丽迪恩》的出版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注意,梅丽迪恩这个重新站起来的新女性形象尤其受到女权主义者们的高度赞扬。这是艾丽斯·沃克创作的第一阶段,与之一起结束的还有艾丽斯和列文斯尔的婚姻。在艾丽斯后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她早年生活滞留下来的某些痛苦记忆以及她对这一段婚姻的反思。艾丽斯随后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在旧金山,她遇上《黑人学者》的编辑罗伯特·亚伦,不久即与之共同生活。
1982年是艾丽斯·沃克的事业巅峰期,她发表了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紫色》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电影,当电影在艾丽斯的家乡上演时,艾丽斯受到了家乡人的盛大欢迎。《紫色》从此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作品。《紫色》全书由94封书信构成。主人公西丽亚写给上帝的信、西丽亚写给她妹妹内蒂的信(被退回)、内蒂写给西丽亚的信、西丽亚所爱的女人莎格给西丽亚的信。故事的背景是艾丽斯·沃克所熟悉的美国南方佐治亚乡村,故事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初。14岁的黑女孩西丽亚被继父强奸,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继父送走,后来西丽亚的妈妈死了,继父再婚。西丽亚被嫁给一个已有四个孩子的鳏夫X先生,妹妹内蒂被迫逃走,辗转到非洲。西丽亚受到X先生的百般虐待,但后来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的爱与帮助下,逐渐转变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在艺术手法上,《紫色》采用的是传统的书信体小说的形式。但艾丽斯·沃克突破了以往书信体的基本构思和创作原则,并不注重细节、真实,而是着力夸张、变形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性和诗意。自七十年代中期之后,美国许多重要的女作家都开始尝试具有实验性的对女性自我的建构和解构的小说形式,如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色的眼睛》(1970)、马丽安娜·赫瑟的《说话的房子》(1975),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她们对以男性为主的叙述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充分表现妇女生活的特征)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女权主义小说的可贵反省与大胆更新。《紫色》在叙事技巧上的独到之处还体现在艾丽斯·沃克对语言在叙事策略中的作用的充分把握,西丽亚特有的南方乡村黑人方言(她唯一知道的语言)制造了一种直接的真实效果,但同时又将读者与叙述者的环境有意拉开了距离——他们是局外人、陌生人,说的是另外的一种语言。通过强调西丽亚与内蒂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内蒂受过教育的、来自外面的遥远的世界的语言)强调叙述者的转换,因而内蒂的信的出现也就使西丽亚有了对话的可能,使故事继续发展下去,而且使西丽亚与上帝的对话顺利地转换到西丽亚与人的直接对话。伴随着西丽亚的成长,西丽亚的语言和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起来。
当然,自《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起,艾丽斯·沃克由于对黑人男人的过激描写而一直受到非美作家群体的强烈指责。在动荡的60年代后期,伴随着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也空前高涨。1970年米利特的《性的政治》这一女权主义经典作品的问世,激发了一批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女权主义小说在高峰期主要以妇女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见解为“内容”,因而,出现了大量描写妇女的性生活和受虐待的日常事务小说,其表现比过去更为袒露,更富有同情意味,但手法上并无新颖之处,某些小说只是成功地公开了一般属隐私的妇女生活的某些方面。在70年代中后期,女权运动开始出现分裂,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排斥一切男性,主张以同性恋来解决妇女问题,但另外一些女权主义者则迅速而清醒地意识到妇女树立新的自我来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与地位的必要性。黑人与女性作家的双重身份,使艾丽斯·沃克和其他黑人女作家一样,既要表现一个白人中心社会中的黑人意识,又要表现一个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艾丽斯·沃克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在处理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深刻地剖析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独特个性,并从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种超越种族的高度。她描写的黑人男人充满在白人社会的价值标准与理想幻灭的扭曲下失去理性、绝望、痛苦的个性,而他们的绝望与愤怒往往会转化为对妇女的残酷粗暴。艾丽斯·沃克鼓励女性通过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和寻求真正的自我而获得独立和充分的人性。或许《紫色》可能让女性更能认同之处也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女性特有的与“上帝”(上帝其实是一个不确定也无须确定的对象)对话的愿望,尤其是在发现与男性的对话的不可能实现之后(由于男女在感受上的差异)。
艾丽斯·沃克1983年曾随美国女作家代表团来华。除《紫色》及一两个短篇外,艾丽斯的其他作品在中国译介不多。她的最新小说是《在我父亲微笑的光芒下》(1998),该小说采用了多重的叙事角度,讲述了性与精神、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尤其剖析了几代人的不同观念。评论界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可见艾丽斯·沃克还没有成功地超越自我。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别的黑人女作家,超越《紫色》本来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紫色》在今天大家还在读。可见《紫色》还在红着。
《紫色》下载:http://www.namipan.com/d/
10. 艾丽斯·沃克的与中国
艾丽斯·沃克1983年曾随美国女作家代表团来华。除《紫色》及一两个短篇外,艾丽斯的其他作品在中国译介不多。她的最新小说是《在我父亲微笑的光芒下》(1998),该小说采用了多重的叙事角度,讲述了性与精神、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尤其剖析了几代人的不同观念。评论界的反应不是很热烈,可见艾丽斯·沃克还没有成功地超越自我。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别的黑人女作家,超越《紫色》本来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紫色》在今天大家还在读。可见《紫色》还在红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