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张抗抗短篇小说 《苏醒中的母亲》线索是什么
应该是他母亲说的那句“妈妈来了”,然后引发了作者的一系列回忆和感慨
② 知道张抗抗作品的来,急
抗抗作品目录
获奖情况纵览: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作品翻译情况纵览:(据不完整资料统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的日记、
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流浪汉、寻回自然
中国译林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各类小说集详细篇目:
短篇小说集《夏》:(170000字)
爱的权利 去远方
夏 牡丹园
他的不是英雄 去处
悠远的钟声 飞走了,鸽子
白罂粟 空白
我要的不是这 火的精灵
③ 寻找张抗抗的一本小说
《情爱画廊》里的秦水虹,是一个生活中的女作家形象。
《情爱画廊》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作家张抗抗积累了很长时间生活素材,并对人物形象的故事准备了很长时间。秦水虹离开了苏州的那个自己幸福的家庭,跑到北京来实现她的爱情的理想,多一半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她是在周游的猛烈的追击下面、攻击下面,最后发现了自己原来灵魂当中,或者心灵深处实还有着一种渴望,真正的爱情的这么一个角落,一直被关闭了。那么在这种外力的冲击下,她把它打开以后,她才会到北京来,然后最后能够接受周游的爱情。她带有从80年代到90年代那种痕迹。就是女性的命运还是有一点被动。
④ 张抗抗的代表作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城市的标识》等多部作品进入了小学课本。 作品翻译情况 (据不完整资料统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日记、 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与流浪汉、寻回自然 中国译林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⑤ 张抗抗的代表作有哪些~~~
主要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
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⑥ 求 莫泊桑《一生》,张抗抗《夏》 推荐词
《一生》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发表于一八八三年。这是一部描绘诺曼底农村的风俗小说。众所周知,莫泊桑是福楼拜的****,《一生》就颇有点像《包法利夫人》,因为《一生》也写的是—个女人的一生,而且是悲苦的一生。扩而言之,《一生》与《情感教育》、《一颗纯朴的心》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例如,《一颗纯朴的心》描写—个女仆的—生,女主人公全福是一个平凡而纯朴的女仆,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与《一生》更相像。话说回来,如果《一生》只是模仿福楼拜的小说,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大了。恰恰相反,《一生》仅仅是在上述方面与福楼拜的小说相似,其实这是—部有创新意义的小说。它以别开生面的描写,成为十九世纪末叶出类拔萃的长篇,也是莫泊桑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小说之一。
《一生》描写的是—个贵族女子追求幸福而不可得的一生。她与包法利夫人不同,包法利夫人虽然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爱情,但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挥霍掉家产,最后因走投无路而自尽。《一生》的女主人公让娜则完全不一样。不错,她也爱幻想,早先她在修道院白天百无聊赖,夜晚难以入眠时,就曾经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走出修道院以后,便急切地想尝一尝人生的欢乐和幸福,盼望有甜蜜的奇遇。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使她的希望幻灭;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并没有堕落,而是—次又一次与命运抗争。最后,纵然她的家产被儿子败光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她得到以前的使女罗萨莉的帮助,让她的儿子最后回到身边,她也还能维持简朴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娜的本性与包法利夫人不同,她是—个善良纯朴、洁身自好的女子。她生活在风俗败坏的诺曼底农村:在莫泊桑笔下,这里不仅贵族阶层,而且农民中也两性关系紊乱。女孩子往往未婚先孕,有钱人家的使女与男主人有染的情况司空见惯。不说别人,就是让娜的双亲也不例外。她的父亲早年风流过,有外遇也不是一次两次。在他得知女婿德·拉马尔子爵与使女通奸,让使女有了私生子的丑事之后,一时之间勃然大怒。可是,当地神父只消几句话就说得他哑口无言,变愤怒为平静。神父说:“您难道没有碰过这样的小使女吗?我对您说吧,大家都是这样的,而您的夫人既没有因此少得到幸福,也没有因此少得到爱情,对不对?”这番话打中了他的要害。他与女婿不过是半斤与八两,彼此彼此。神父言下之意是不要对子爵苛求了。让娜的母亲同样有情人,她甚至将情人写给她的情书保留至死,不时还拿出来欣赏和怀念—番!她去世之后,让娜在翻看母亲视若至宝的书信时惊得目瞪口呆。她感到非常痛苦,心头对亲人的一点信任都失去了。面对周围的人的无行,让娜依然一以贯之,保持纯洁,出污泥而不染。对于这样一个被命运所抛弃的女子,莫泊桑把同情的笔墨都倾注在她身上,并通过罗萨莉之口,把她悲苦的身世归结为尚未了解对方,就轻率地结婚,导致一生的不幸。莫泊桑很有可能根据切身经验去塑造这个形象:他的母亲因丈夫浪荡,很早两人就分居,然后离婚。无疑,莫泊桑的母亲的经历启迪了他塑造出让娜的形象。
《夏》是我那时读到的第一篇写大学生生活的小说。《夏》写的什么呢?写的是“四人
帮”被粉碎后刚刚入学的第一批大学生们遇见的令他们困惑的一些问题。这正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将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而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而另一方面,“左”的指导思想(包括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与封建残余思想结合起来的那些自以为“最革命”的思想)长期对人们精神的禁锢并不会自动解除,也没有消除。于是发生了新、旧两种思潮的碰撞、激荡,通过人们的不同做派、行为,通过人际关系表现出来。大学生活也不例外。张抗抗正是敏感地写了这一时期大学校园的真实生活。青年大学生梁一波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他收藏一帧同班女同学送给他的少年时代的泳装照片,会在班级引起轩然大波?嘁嘁喳喳的议论不说,党小组长、一位叫吕宏的女同学正儿八经地找他谈话,寻根究底地追问他和那位女同学的关系,其后又暗中窥察他们的行动,弄得他无所措手足,为避嫌疑只好回避与女同学来往。政治课考试,一位女同学回答班级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时,说是获取知识与知识贫乏的矛盾,竟被扣除30分,其原因是她没有“以阶级斗争为纲”。当然有一个同学并没有像梁一波那样困惑、迟疑。她虽说感受着种种不正常的压力,仍然无所畏惧,“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进取;在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如成立文学社、办墙报等等)中不回避人际交往(包括同异性同学的交往),不理会别人的风言风语……这就是作者着力塑造的青年女大学生岑朗的形象。她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不愿意再将自己禁闭起来,而力争做个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自己个性的人,并以自己的行动来打破校园里沉闷、压抑的空气。这样的人代表了时代的趋势,但在70年代末期的大学班级里往往被视为有争议的人物。所以评选“三好”学生,尽管被提名,最终仍是通不过。当面对班级里某些“正人君子”的重重压力时,作者描写岑朗“那双明亮的眼睛里交织着痛苦、气愤、焦急,却没有怯弱”。但她心里仍然想着,“早过了夏至,是仲夏了”,为何还这样呢?对时令的说法自然含着象征的意味。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至少写出了三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岑朗,一个是略带迟疑、终于赶上去的梁一波,一个便是那“正人君子”、神经衰弱的吕宏,而令读者对他们的生存态势、精神状态产生一番思索。我读完小说,觉得这篇小说没有什么“出格”“犯忌”的地方。至少就我所了解的那时大学里的情况说(例如由于“左”的禁忌或莫名其妙的想法作祟,在一个名牌大学的图书馆,竟不准许中文系的学生借阅《十日谈》和《红与黑》这样的世界文学名著),张抗抗所涉及的那些“左”的或封建残余思想造成的某些不正常状况值得人们注意。如果认为这样的小说“出格”、“犯忌”,那恐怕是阅稿者的思想还有点跟不上形势。我遂与初审者交换了意见,确定这篇小说应该留用。张抗抗的《夏》于1980年第5期《人民文学》发表。1980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中,《夏》没有什么争议地获奖。
⑦ 求张抗抗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⑧ 跪求~~~~~张抗抗《夏》原文
你给个地址,我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