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黎明的河边
短篇小说集。峻青著。1959年出版。共收入十三个短篇小说,都是描写胶回东革命根据地人答民优秀品质的。第一辑有《老水牛爷爷》等六篇,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各种英雄人物的面貌。第二辑有《黎明的河边》等七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故事。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怎样用鲜血和生命夺取和保卫胜利的革命斗争。所写的英雄人物具有一种崇高的、悲壮的美。其中《黎明的河边》一篇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和艺术功力。小说发表于1955年。它生动地描写了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从昌潍撤退后,通讯员小陈及其一家为护送两个武工队长过河而献出生命的故事。作品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小陈及其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和英雄性格。事件单纯而主题深刻、鲜明。是一篇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优秀之
⑵ 黎明的河边读后感
《黎明的河边》是著名作家峻青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代表作。峻青以螺旋状递进结构,以“第一人称”为线索,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特征,并通过提出悬念,增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使小说富有传奇性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构成了《黎明的河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即“悲壮美”。
《黎明的河边》开篇就将小陈置身于险恶而严酷的现实斗争环境中,让其英雄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充分闪现出来。作者以雄健悲凉的笔调,通过惊险气氛的浓烈渲染、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典型细节的精彩描述,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坚韧、刚毅、机智、果敢的交通队员形象。在他的身上,显示出一股“阳刚之气”:在黑暗的雨夜,他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为武工队长带路;在黎明的河边,他心如刀绞地忍看着亲人的惨死;最后,他义无反顾地抱起恶贯满盈的还乡团头子陈老五跳进了秋水咆哮的潍河里。作者就是这样把他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时刻,来刻画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展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生动。
《黎明的河边》截取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充分展现了烽火连天的时代风貌,具有史诗般的特色。它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以小陈夜送两位武工队长通过敌人封锁线和小陈一家赴汤蹈火掩护武工队长渡河为故事线索,掀开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景。作品时而浪峰突起,时而壮怀激烈,情节丝丝入扣,矛盾步步尖锐,险象环生,大气磅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尤其“沙丘之战”——“生与死”“革命与家庭”的抉择,写得更是慷慨悲壮,可歌可泣,显示出一种粗犷雄壮的格调。小说以“楔子”开宗明义,首尾圆合;中间主体部分八小节,或以悬念转换,或以写景过渡,或以议论衔接,紧凑自然,层次分明。
⑶ 谁有黎明的河边这个小说的全文啊
开头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还有什么组织才能等等;可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且不要说整个的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就拿我在接受了领导潍河东岸的斗争任务以后,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的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哦!你们也许要问了:“小陈是谁呀?那总不会是他的名字吧?”是的,“小陈”不是他的名字,只是他的姓。至于他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不知道。这真是件遗憾的事情!可是,这没有关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的无名英雄不是还很多吗?我们会因为不晓得他们的名字而忘记了他们吗?
不会的,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吧?
好,现在我就开始来讲述这个故事。
一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向胶东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匪军,已经窜进了半岛的中心。昌潍平原沦为敌后,还乡团的匪徒们到处疯狂地倒算、杀人。我们的区县机关,都改编成武工队的形式,大家拿起枪来,就地坚持斗争。那时候,我在西海军分区工作,有一天晚上,大概是十点多钟吧,政治处张主任派人来叫我,到了他的屋里以后,我看见他站在黑洞洞的窗下,望着阴沉沉的天空出神。昏暗的灯光,照见了他的军帽下边的几丝白发,脸色显得异常阴沉。我的心里一动:大概是出了什么事吧?他看见了我,默默地点了点头说:
“河东的情况你听说了没有?”
“没有,”我说,“什么情况?”
“第一武工队垮啦!”他的声音非常低沉,“马汉东和刘均都牺牲了!”
啊!这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惊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第一武工队是我们这里很有名的一支武工队,马汉东和刘均也都是我多年的老战友,抗战时期,我们一起坚持过海莱边区的游击战争;到昌潍来以后,他们两人就一直坚持昌邑的南部斗争,昌南的特务一提起马汉东和他的武工队来,都吓得直伸舌头。这次,侵犯胶东的敌人进入昌邑以后,河东地区就变成了敌人的据点和运输线,因此,组织上就把他们俩和第一武工队调到这个 重要而艰苦的地区。他们坚持在烟潍公路两侧,打汽车,割电线,袭击还乡团匪徒,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运输线。可是,想不到他们竟然遭受了这么重大的损失,而且是这样的突然。
“叛徒,”张主任愤愤地说,“队伍不纯,出了叛徒,宿营地被敌人包围了,打了整整的一天……队伍垮了……”张主任的话突然停住了,大口地抽起烟来。他抽了一支又抽一支,一直沉默地抽了很久,望着窗外。最后,突然转回身来,提高了声音说:“老姚,组织上决定派你到河东去,接替老马,担任第一武工队队长,老杨给你当助手,连夜出发,赶快去把队伍整顿起来,继续坚持斗争。你有什么意见?”说罢,一双深沉的眼睛,就紧紧地盯着我,显出了无限信任和希望的神情。
我能有什么意见呢?当前的情况异常清楚地摆在面前:河东地区一定要坚持,第一武工队一定要整顿恢复,斗争一定要继续。党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时候,把这样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重担放在我的身上,是表示了多么大的信任啊!为了报答党对我的信任,为了给我的老战友报仇,为了拯救河东区正在遭受着敌人蹂躏的老百姓,前面就是刀山,是火海,我也决不退缩!
和张主任紧紧地握过手之后,我出来找到了老杨,立刻就向河东出发了。那时候,我们的机关住在昌邑的西部永安一带,到河东去,当中要经过一段匪军据点密集和还乡团统治严密的地区,这一段地区大约有四十多里路,只能在夜间插过去,白天根本不能通行。因此,我们决定加紧赶奔,争取天亮以前,渡过潍河,只要到了河东岸,白天就可以活动了。可是这一段路,我和老杨都不太熟,天又阴得像水盆一样,乌沉沉的不见一颗星星,看样子大雨很快就要来了。在平原上,大雨中走夜路,就是熟路也常常会迷失方向,如果当真迷失了方向,天明以前赶不到潍河东岸去,那就糟了。因此,我们决定找一个向导。司令部侦通队李队长说,交通班的同志们经常到河东去联络,这一段路他们很熟,可是现在他们都出发了,只剩下一个小鬼在屋里,于是,他就去把那个小鬼叫来了。
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遭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所留下的纪念。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已经不是一个新兵了。一看见我们,他把冲锋枪往胸前一立,很熟练地行了一个军礼,就站在一旁,似乎有点羞怯地打量着我和老杨。
“小陈,”李队长爱抚地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位是姚队长,这位是杨副队长。他们俩今夜要到河东去,带路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你要负责把他们送到。”
“是!”小陈答应得又响亮又坚决。
看着他那矮小的背影,我不禁犹豫起来了,心想:他还是一个小孩子哩,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向导?
李队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哈哈地笑着说:
“放心吧,老姚,他是交通班的骨干呢,你可别看他小;至于路,那更不用担心,他的家就在潍河西岸,他爹他娘都是党员,他们一定能把你们送过河去。”
二
我们三人顺着田间的小路向东行进。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辽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星灯光。大地似乎是沉沉地入睡了。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的滚动着,好象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地,声音沉闷而又迟钝。闪电,在辽远的西北天空里,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的燃烧着。闷热,热得旷野里柳树上的蝉,竟然在半夜里叫了起来。空气中有一股潮湿的泥土气味:大雨眼看就要来了。这天气,使我非常着急。因为临走的时候,张主任曾一再地嘱咐说:三天内一定要把队伍整理好。因为敌人已经从大泽山那面抽回了一个师,要对昌潍后方进行“扫荡”,如果在“扫荡”以前不能把队伍整理好,那么“扫荡”开始之后,地区也就难以坚持了,群众就要遭受更大的摧残。至于牵制敌人配合东线我军作战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因此,我们必须在今天夜里渡过潍河去,无论如何,今天一定要过去!
风来了。
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田里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喀嚓喀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暴风雨来了。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嘈音。。。。。。
糟糕!越是耽心落雨,雨果然就来了。我们的全身都湿透了,衣服紧贴在身上,冷冰冰地,雨顺着脸往下流,和汗水混合在一起。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是用本能感觉到的。如果对地理没有像在家门口那样的熟悉,就根本别想继续前进。果然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我说是向南走,他说是向北走。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然而却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矮小的身影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个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
这时候,雨虽然仍旧在哗哗地下着,可是,我的心里已经不再焦躁了。反而觉得应该感动这场大雨,要不,说不上会遇上敌人呢。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不会遭遇上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敌人。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转了一个弯,听到前面哗啦哗啦的涉水声,还没来得及躲避,空中就亮起了一阵闪电,一道耀眼的蓝光,照见了前面的一群人影:大约有二三十个还乡团的匪徒,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向我们走来。遭遇的竟然这样突然,当我们看见了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来到我们面前了,相隔最多也不过十几步。这时候,他们也看见了我们,双方都惊愕地沉静了片刻,枪就响了起来。
⑷ 黎明的河边影评观后感,黎明的河边短评好看吗
《黎明的河边》是著名作家峻青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代表作。峻青以螺旋状递进结构,以“第一人称”为线索,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作品中各自己物的特征,并通过提出悬念,增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使小说富有传奇性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构成了《黎明的河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即“悲壮美”。《黎明的河边》开篇便将小陈置身于险恶而严酷的现实斗争环境中,让其英雄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充分闪现出来。作者以雄健悲凉的笔调,通过惊险气氛的浓烈渲染、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典型细节的精彩描述,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坚韧、刚毅、机智、果敢的交通队员形象。在他的身上,显示出一股“阳刚之气”:在黑暗的雨夜,他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为武工队长带路;在黎明的河边,他心如刀绞地忍瞅着亲人的惨死;最后,他义无反顾地抱起恶贯满盈的还乡团头子陈老五跳进了秋水咆哮的潍河里。作者便是这样把他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时刻,来刻画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展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生动。 《黎明的河边》截取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充分展现了烽火连天的时代风貌,具有史诗般的特色。它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以小陈夜送两位武工队长通过敌人封锁线和小陈一家赴汤蹈火掩护武工队长渡河为故事线索,掀开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景。作品时而浪峰突起,时而壮怀激烈,情节丝丝入扣,矛盾步步尖锐,险象环生,大气磅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尤其“沙丘之战”——“生与死”“革命与家庭”的抉择,写得更是慷慨悲壮,可歌可泣,显示出一种粗犷雄壮的格调。小说以“楔子”开宗明义,首尾圆合;中间主体部分八小节,或以悬念转换,或以写景过渡,或以议论衔接,紧凑自然,层次分明。
⑸ 黎明的河边的故事情节
峻青善于通过紧张、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让英雄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接受考验,从而突出其英雄品格。小说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由于出了叛徒,河东的游击队垮了,为了重组队伍,坚持斗争,牵制敌人,上级派小陈护送“我”和老杨前往河东去做领导武工队的工作。他们必须在黑夜里穿过敌占区,但偏偏赶上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又同敌人遭遇,于是迷失了方向。好容易来到潍河边,隐藏在树丛里的渡船却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了。作者是讲故事的能手,他精心地设置了这一系列偶然的变故,一方面使情节获得了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制造出一个连一个的矛盾冲突,使人物面临考验。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又导致一个更大的矛盾冲突:还乡团把小陈的母亲和弟弟扣为人质,前来诱降。这也是一个更大的考验,“我”、老杨、小陈、小陈的父亲,以至小陈的母亲和小佳,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的思想性格也因此迸发出强烈的火花。作者就是这样把人物推向矛盾冲突的顶点,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表现出他们对革命的忠诚。

⑹ 黎明的河边的小说评价
峻青的小说情节紧张曲折,富于浓厚的战斗气息和传奇色彩。在人物塑造上,他善于把人物推到尖锐、激烈的重大考验面前,突出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注意调动多种多样的手法来烘托、描摹人物的内心。存在的不足是,有的作品注重描述曲折的故事情节。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刻画。

⑺ 《黎明的河边》观后感
《黎明的河边》是著名作家峻青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代表作。峻青以螺旋状递进结构,以“第一人称”为线索,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特征,并通过提出悬念,增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使小说富有传奇性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构成了《黎明的河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即“悲壮美”。
《黎明的河边》开篇就将小陈置身于险恶而严酷的现实斗争环境中,让其英雄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充分闪现出来。作者以雄健悲凉的笔调,通过惊险气氛的浓烈渲染、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典型细节的精彩描述,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坚韧、刚毅、机智、果敢的交通队员形象。在他的身上,显示出一股“阳刚之气”:在黑暗的雨夜,他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为武工队长带路;在黎明的河边,他心如刀绞地忍看着亲人的惨死;最后,他义无反顾地抱起恶贯满盈的还乡团头子陈老五跳进了秋水咆哮的潍河里。作者就是这样把他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时刻,来刻画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展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生动。
《黎明的河边》截取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充分展现了烽火连天的时代风貌,具有史诗般的特色。它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以小陈夜送两位武工队长通过敌人封锁线和小陈一家赴汤蹈火掩护武工队长渡河为故事线索,掀开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景。作品时而浪峰突起,时而壮怀激烈,情节丝丝入扣,矛盾步步尖锐,险象环生,大气磅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尤其“沙丘之战”——“生与死”“革命与家庭”的抉择,写得更是慷慨悲壮,可歌可泣,显示出一种粗犷雄壮的格调。小说以“楔子”开宗明义,首尾圆合;中间主体部分八小节,或以悬念转换,或以写景过渡,或以议论衔接,紧凑自然,层次分明。
⑻ 黎明的河边的风格
黎明的河边 (1958)故事梗概
根据峻青同名小说改编。 1947年秋,国民党匪军侵占辽阔的昌潍平原,据守潍河东岸赵庄的武工队坚持作战,形势危急。武工队长马汉东在战斗中伤重垂危,他命令通讯员小陈赶快回河西司令部送信:陈兴叛变,我们的队伍遭到很大损失,要求上级赶快派负责干部到河东整顿队伍,坚持斗争。小陈立刻动身。他要经过敌占区,要渡过被敌人封锁的潍河。小陈是在潍河边上长大的,凭着道路熟、识水性,顺利地到达了河西。刚上岸就被叛徒陈兴盯住。在短兵相接的斗争中,陈兴中弹负伤,小陈乘机急奔陈庄。自从河东发生战斗后,小陈的父母惦着河东的战友,派小儿子小佳到外面探听情况,恰好碰到急于去司令部送信的小陈,小陈就把当前的敌情告诉了小佳。可是陈兴并没有死。他随即带还乡团到小陈家搜查。他们抓不到小陈就把小陈的父母和弟弟带走,严刑拷打,但仍得不到小陈的下落。于是他们释放了小陈的父亲,企图用他来做钓饵。司令部决定派姚队长和杨副队长到河东去,因为没有熟悉河东道路的人,只好仍派小陈领路,在非常疲倦的情况下,小陈向上级保证:一定在天亮前把姚队长等送过河去。他们到达渡口,但藏在芦苇里的小船不见了,姚队长等又都不会游水。小陈急中生智,回去找父亲帮忙。小陈踏进家门,见家里乱七八糟,父亲情绪沮丧默坐屋里。小陈顾不得询问,忙把送干部去河东恢复武工队的事告诉了父亲,老人转悲为喜,欣然动身。天气寒冷,河水湍急,沙滩上姚队长和小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地主还乡团企图以小陈的母亲和弟弟来软化小陈,陈母和小佳虽然受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但毫不屈服地叫小陈拿出勇气,为死难者报仇。地主陈老五疯狂至极,竟将陈母和小佳打死。血的教训,更坚定了小陈杀敌报仇的决心。小陈为掩护父亲和姚队长过河和陈老五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小陈毅然跳人波涛翻滚的河中。不久,河东武工队展开大反攻,小陈和他的父亲又参加了这场战斗。最后消灭了全部敌人,获得了胜利。姚队长每回忆起这场战斗,就想起当时参加战斗的英雄和宁死不屈的英雄家属。
⑼ 峻青《黎明的河边》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主线单纯,主要是描写交通员小陈带领两位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他和他的一家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壮烈故事。主人公小陈是一位在战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作者将小陈放在激烈、紧张的斗争环境中,让他的英雄性格及高尚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得到充分展现。昌潍平原沦陷后,还乡团的匪徒们到处杀人放火,河东的游击队垮了,敌人严密封锁渡口,就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小陈接受了护送武工队干部过河的命令。到了渡口,由于叛徒出卖,还乡团把小陈的母亲、弟弟抓去做人质,要小陈将护送的同志“献给”还乡团,否则全家的生命都要遭殃。就在这生死考验面前,小陈把“同志”和“任务”看得高于一切,他忍受着巨大悲痛,亲眼看着母亲与弟弟被还乡团杀害,而自己则坚持在三面遇敌、一面背水的危急情况下,掩护他父亲带领武工队领导人过河。最后,小陈“抱着一个冲到他面前的匪徒,向着浊浪滚滚的潍河里跳了下去”,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品通过“生与死”、“革命与家庭”等的抉择来刻画小陈的崇高精神,细致地描写小陈的语言、行动、神态,使他的形象显得生动、饱满。作者对小陈的父亲、母亲、弟弟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因为抓住了人物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加以刻画,形象仍然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