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淮军40年有声小说

淮军40年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1-05-16 07:36:22

1. 淮军是从什么军队衍生出来的

淮军是从湘军衍生出来的一支勇营武装,不仅营制大同小异,军营风气也一脉相承。所以,有人把淮军看作湘军的一个分支是有一定道理的。淮军主帅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其父是曾国藩的同年。自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二年(1845~1852)李鸿章一直在曾国藩门下受教,可以说是曾国藩登堂人室的弟子。咸丰三年(1853)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奉命回籍办理团练,咸丰九年(1859)在江西建昌投入曾国藩幕府任幕僚,甚受器重。曾国藩不仅在幕僚面前称赞李鸿章“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竞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还在奏折中荐举他“劲气内敛,才大心细”,“堪膺封疆之寄”。咸丰十一年(1862)逃至上海的苏南士绅派专使赴安庆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求援,曾国藩既垂涎于上海厘税饶富,又苦于无力分兵,遂令李鸿章回庐州老家募勇,以湘军营制编练淮军。曾国藩这样做主要出于两种考虑。第一,开辟新的兵源,以解决湘军兵源不足的问题。由于湘军只在湖南募勇,又主要集中于长沙、宝庆二府,致使随着湘军人数的增加,兵源日见缺乏,如不另辟蹊径,将来必有难以为继之一日。曾国藩认为,军队之强弱主要取决于营制之优劣,不在于兵勇是否募自湖南。淮、徐一带民风强悍,若以湘军营制编练一军,其战斗力绝不会低于湘军。故此次增募新军一改往日不论将领籍隶何处,必赴湖南募勇的惯例,令李鸿章返回皖北招募淮勇,从而大大扩大了兵源,解决了战争形势需要迅速扩军和湘军兵源不足的矛盾。第二,创立新军,为取代湘军预作准备。曾国藩认为,自安庆战役之后,湘军募气渐重,积习日深,已显露出强弩之末的景象,如不预作准备,必有一天陷于被动。如建立新军之时仍赴湖南募勇,势必新旧掺杂,积习难改。故决计“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一旦湘军不可用,即以淮军取而代之。李鸿章回到合肥老家,即将昔日办理团练时的旧部招募成军,带往安庆,同治元年(1862)乘轮船开赴上海。

2. 淮军的发展与裁撤

李鸿章早年曾与吕贤基一起办过团练,但治军不成,逃名远播。后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建军立业。而后淮军的主要将领多来自于李鸿章早年办的团练队伍。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月5日-5月29日,十三营淮军分七批耗官绅18万两租用麦李洋行轮船运兵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3. 一首用李鸿章临终诗谱的歌曲,很有气势,好象是某个节目篇尾曲,听过一次记不清了,请问歌名和下载地址

纪录片《淮军》的片尾曲,徐沛东演唱的。“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安徽台经常会播的。

4. 谁能介绍一下淮军的历史详细点谢谢了。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5. 李鸿章与淮军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李鸿章与淮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北,有一座一百多岁的老砖瓦厂,名曰“四褐山砖瓦厂”。这座砖瓦厂始建于晚清,在如今不断涌现的众多同行厂家中,虽说它已渐失往日鹤立鸡群的地位,但在一百多年前,却是当地唯一拥有进口设备的砖瓦制作场。更为当时人们关注的是这个厂的创办人乃“当朝大员的少爷”,所制作的砖瓦也几乎全部供自家使用。
这位少爷到底有多大的家业,需要有这样规模的厂来为其添砖加瓦?
此话说来确实不假,这位少爷名为李经方,那么,当朝大员就是其父亲李鸿章了。
李经方(18551934),名为李鸿章的长子,实际上是李鸿章从他六弟李昭庆家过继来的。李经方在李鸿章的三个儿子中,显得精明能干,李鸿章对他比较钟爱,因此,家中很多产业都交由李经方掌管。根据文献记载,李鸿章家族产业雄厚,在合肥、芜湖、安庆、上海、南京、大连等市都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他的儿子李经方是这些房产和地产的主要经管人。李经方在这些城市经营房产和地产,成为这些城市较早……

6. 淮军有哪些特点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000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陆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
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
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将领服从曾国藩。
湘军陆师13营,每营500人。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0人。陆师共有5000余人。水师10营,每营开始440人,船21艘,后来500人,船30艘。1营30哨,每船1哨。水师5000人。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0人。
水陆师指挥员加上战斗员,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军共17000人。攻打天京时总兵力达到12万人。
湘军装备:刀、矛、抬枪、劈山炮、小炮、鸟枪、船(长龙、舢板、快蟹)、马匹等。
教育、训练:用儒家思想教育,严格训练,虽酷暑寒冬不松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过丈宽之沟,火球能掷20丈之遥。
湘军军饷自酬,实行高薪饷,比绿营多1倍有余。兵饷名义上是自筹,实际上一靠捐输,二靠各省督抚支援。
与绿营比,湘军有很多方面不同。绿营归兵部指挥,实行世兵制,湘军不归兵部,听从曾国藩一人,实行招募制,士兵选择严,质量好,训练艰苦。绿营吃国家粮,武器由国家提供;湘军的薪饷自筹,武器先进,刀矛与火器并重,水师装备洋炮。绿营腐朽,没有战斗力;湘军蛮横,敢拼。绿营饷薄额多,湘军饷厚额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较:魏源《圣武志》卷十一:“绿营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湘军勇丁4.2两。
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军阀武装。李鸿章招募3500人,曾国藩拨给3000人,共6500多人。同治四年发展到六、七万人。编制模仿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在装备方面优于湘军,洋枪洋炮多,并且采用洋操。
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

7. 淮军是谁建立起来的

淮军作为一支汉人武装力量,在清王朝末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最重要的国防力量存在。由于主要招募于安徽江淮一带,军队大部人马都是由淮勇组成,因此就被称为淮军。

保定淮军公所

当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从江西打到金陵,盘踞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后,继续派兵东进和西征。太平军攻势猛烈,先后两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清政府在长江下游的兵力损失殆尽,各地地主豪绅纷纷逃往上海避难(被太平军抓到后没有直接弄死的占少数)。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很快推进至上海周边,清军守备部队根本不是其对手,节节败退,形同孤岛的上海岌岌可危。

为了免遭灭顶之灾,集聚上海的乡绅土豪和本地的官绅买办,一边花钱雇佣外国军队保护上海(上海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集散地,驻有各国使馆),一边派人到安庆请求曾国藩派兵支援上海。来人涕零满面,说江南士绅日日盼曾国藩,就像期盼久旱之甘霖,并且允诺可以每个月能够筹集白银60万两以资军费。曾国藩有意派他弟弟去,曾国荃不愿意去,一心要攻陷天京,拿下首功。后来只得派在自己帐下做幕僚的李鸿章前去,李鸿章欣然领命,随后开始招募淮军。

淮军进入上海

1862年,李鸿章招募集结淮勇,在老师曾国藩的帮助下训练成新军(分成十四个营,每营五百多人),借助英国商船把士兵由水路运往上海。经过和太平军的几次血战,成功守住了上海。

进入上海的淮军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招募新兵主要就在家乡江淮一带。由于早年办过团练,他召集旧部,联系同窗故友,联系父亲的门生和以前的老部下,加之家族宗亲势力,他在江淮之间一呼百应,投者众多,淮军的招募、组建,非常迅速。

淮军

保住上海后,李鸿章慢慢站稳脚跟,招贤纳士,扩充军队,淮军规模不断扩大。他虽然沿用湘军营制,但把部队装备都换成了洋枪洋炮,而且专门请洋人来当教习进行训练。随后,他有模仿德国建立炮兵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到了他率军参与攻陷天京时,淮军部队已经发展到7万人。

天津淮军操作克虏伯战车

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大部裁撤,而淮军依然维持旧制,继续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以及围剿捻军。1865年,清军剿捻统帅僧格林沁所率大部人马在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诱敌深入、一举全歼。作为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全军覆没使朝野震惊。为了继续剿捻,清廷先后派曾国藩、李鸿章全力清剿捻军,经过两年苦战,到1867年东捻军与西捻军全部被消灭。因此,李鸿章也加官进爵,淮军势力不断壮大。

保定淮军公所

此后,淮军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主要负责卫戍直隶保定、天津、上海、吴淞及沿海地带。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基隆,淮军主将刘铭传率军击溃法军,取得基隆大捷。1855年2月法军从越南打过来,淮军参与镇南关一战,3月法国军舰进逼镇海,淮军老将刘秉璋率众击退法军,重创法军旗舰。

淮军公所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陆地上淮军参与了平壤战役,不敌日军。李鸿章以淮军为基础,呕心沥血打造的北洋舰队经过丰岛海战、黄岛海战损兵折将,最终在威海卫一战中,虽重创日本舰队,自身却全军覆没,威海卫失守。甲午一战中,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水师以及叶志超、魏汝贵指挥的陆军都惨遭大败,淮军势力日渐衰落。

甲午海战

此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袁世凯作为李鸿章门生吴长庆的手下,凭借个人能力和突出表现,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大力护持。甲午战争前一直常驻大清藩属国,总督朝鲜,战争爆发后回国,他亲历了整个甲午战争,深知军队战斗力和军事制度的重要性,一直向朝廷进言由他募练新军,一直不被采纳。1895年6月李鸿章联合数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保荐袁世凯,到了12月袁世凯获准在天津小站练兵。他广招淮军旧将、骨干,大练新兵,逐步培养成自己的嫡系。

甲午海战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在山东任上的他(山东巡抚)参与“东南互保”,手下新军得以保全,并迅速扩大规模。李鸿章死后,他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算继承了李鸿章的很大一部分势力)。到1902年袁世凯兼练兵大臣,在保定大练北洋新军,编成六镇,近8万新式陆军,其中绝大部分军官要职全部是他小站练兵的嫡系。1905年新军练成,自此袁世凯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大成(袁世凯练的兵,嫡系向他效忠,而不是向慈禧效忠)!

袁世凯与北洋军将领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太过巧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虽然想镇压起义,可袁世凯练的兵谁过来都不好使,只能请袁世凯出马,主持大局。权衡利弊后,袁世凯把小皇帝傅仪废了,清朝就这样没了,民国建立。不久袁世凯称帝,因不得人心,众人合力讨伐,又匆匆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自割据一方,自立为王。国民党军北伐后,大部分被消灭,一部分投降,一部分溃走,最后盘踞东三省的奉系军阀几十万人马,在少帅张学良带领下,进行了东北易帜,此时天下自此归国民政府管辖。淮军也从巅峰一步一步衰弱,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袁世凯称帝仪式

淮军的诞生和壮大,源于清朝维护统治不崩塌的需求(毕竟满八旗兵早已不复昔日战力,只能依赖汉军),而淮军战场失利也加速了清廷的衰亡。日渐衰弱的淮军在袁世凯大练新兵中得以延续,成为北洋新势力的一份子,最终因北洋军阀的分裂而消失殆尽。

8. 凤凰大视野 大清淮军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编辑本段]【淮军队列】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9. 淮军是由哪些人组成请列举有关战例及其屠杀。

李鸿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的一支勇营军队——淮军,在中国近代社会存在近40年,并深为清王朝所倚重,究其原因,除诸种社会历史因素之外,它本身的近代化(或称“西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就淮军近代化问题略抒浅见。

淮军的近代化,包括武器装备、组织编制、训练教育等方面,其中以武器装备近代化为先。

淮军成军时,一切均仿湘军,武器装备主要为大刀、长矛、小枪(鸟铳)、抬枪、劈山炮等旧式兵器。同治元年八月(1862年9月),淮军进驻上海还不到五个月,李鸿章就已令淮军各营添练洋枪小队,共有洋枪千杆。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淮军装备洋枪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治三年五月,李鸿章称:淮军枪炮最多而精,郭松林、杨鼎勋、刘士奇、王永胜四军1.5万人,洋枪万余支,刘铭传所部7000余人,洋枪4000支。在镇压捻军起义时,淮军陆师5万余人,约有洋枪4万杆,摒弃了旧式兵器的大部,而装备近代西洋枪炮。以后,淮军所装备的西洋武器,也随着西洋武器的不断更新而更新。洋枪由前膛更新为后膛;洋炮则由前膛短炸炮更新为长炸炮、后膛钢炮。

淮军的新式武器装备,最初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购自外洋。但是,向外洋购买价格昂贵,又缓不济急。因此,在向外洋购买的同时,开始自设局厂制造新式军火,首先制造新式军火的兵工厂,有上海的三个炸弹(炮弹)局,统称“上海炸弹三局”,分别由英国人马格理、淮军将领丁日昌、韩殿甲负责,用机器制造开花炮弹。淮军攻陷苏州后,李鸿章把由英人负责的上海炸弹局迁至该地,并购买机器设备,成立苏州洋炮局,每周可生产1500至2000发枪弹和炮弹。同治四年五月,李鸿章在丁日昌、韩殿甲两炮局的基础上,又购买了美国的机器设备,组建了规模更大的江南制造总局。该局生产的新式军火种类繁多,有西式前膛来福枪、林明敦边针枪、林明敦中针枪、黎意兵枪、快到新枪,九磅子前膛炮、阿姆斯脱郎800磅大炮、100磅至380磅大炮,以及各种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等。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把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为金陵制造局,制造各种枪炮子弹等。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即接管由通商大臣崇厚督办的天津机器局,并加以扩大。以上几个兵工厂全部采用大机器生产,所制造的各种新式武器、弹药,全部或部分供应淮军,使其武器装备的近代化有了基本保证。

淮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变化,相应地在组织编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洋枪队的增设。淮军初起,以营为单位,每营由刀矛、小枪、抬枪、劈山炮等队混编。同治元年八月,淮军各营已编配洋枪小队;淮军程学启部于十月还组建了洋枪营。这在当时已算是一种新式编制。其次,是炮队的编成。同治三年五月,淮军由程学启和刘铭传所部炮队,组建成专门的炮兵部队。旋又接管常胜军炮队600人。次年,淮军共组建开花炮队四营,均装备了开花炸炮。到光绪三年(1877年)淮军仿德国炮兵营制,组建新式炮队19营,装备德国克虏伯后门钢炮114尊。第三,淮军增编了名为“长夫”的“工程兵”。长夫之制本于湘军,每营设180人,承担搬运弹药、军装、抬枪、劈山炮等杂役。随着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改变,淮军的长夫则主要担负修筑洋式炮台、营垒和疏河、修路等工程任务,与西方早期的工程兵相似。此外,淮军中编有骑兵部队。骑兵虽属清军旧有建制,但淮军的骑兵已与旧式骑兵不同,弁兵皆装备双响短洋枪。

淮军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必然导致采用先进的训练方法。淮军刚到上海,李鸿章就密令其将弁学习外国军队的“临敌布阵之法”。随后,淮军将领刘铭传聘请一名法国军官,在营中教练施放洋枪。从同治二年开始,李鸿章便令各营雇觅洋人,教练使用炸炮、洋枪之法。到光绪十年,李鸿章又令驻德公使李凤苞在德国选雇德军退伍军官24人来华,到淮军各营教练枪炮技艺和西方战阵新法。同时,又派淮军将弁卞长胜等7人赴德国,入武学院学习德国最新枪法、操法、设伏、绘图、布阵等军事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即担任淮军的军事教官。

新式训练需要大批掌握新式军事技术的教育人才,为此,淮军积极推行新式军事教育。李鸿章除派淮军部分将弁出国留学外,还自行创设军事学堂。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奏准在天津仿照西方军事学院之制设立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官10余人为教官,挑选淮军弁兵入堂学习。学堂设置的课程有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等;学生除完成专业课程外,每天还要操练炮队、步队、工兵队及分合阵法。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传授所学军事技术。军事学堂的设立,对于新式军事技术的普及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淮军其他方面近代化的深入发展。

淮军的近代化之所以发生和不断深入,从当时社会背景来看,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后,清朝统治者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开始惊醒过来。面对西方的武力挑战,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刀矛弓箭与枪炮船舰的差距,提出效法西方以求“自强”。咸丰十年,奕

10. 湘军与淮军兴衰的过程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淮军队列】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阅读全文

与淮军40年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本重生小说主角秦朗 浏览:545
都市小说完结免费豪门隐婚 浏览:325
抗日英雄穿越现代当医生的小说 浏览:718
顾西爵小说人物名字大全 浏览:60
影帝重生剧本小说 浏览:830
小说男主角上官夜 浏览:49
邪瓶漫画小说网 浏览: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园言情小说 浏览:376
悦看小说网资源分享 浏览:906
男主强女主弱的仙侠小说 浏览:992
替身女帝的逆袭小说排行榜 浏览:115
小说这样写 浏览:29
两个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说 浏览:138
女主是网红重生小说排行榜 浏览:867
拥有冒险岛技能的穿越小说 浏览: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侠小说排行榜 浏览:658
神通板砖有声小说链接 浏览:295
男主角叫阴阳的小说全集 浏览:596
总裁小说灰姑娘 浏览:896
叶辛周铁有声小说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