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虞建华英语短篇小说

虞建华英语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05-15 13:10:01

①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上课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博士生导师姓名(按汉语拼音顺序)所属学科蔡伟良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曹德明法语语言文学柴明熲翻译学陈福康日语语言文学陈坚林英语语言文学陈万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陈晓春德语语言文学陈壮鹰德语语言文学戴惠萍翻译学戴炜栋英语语言文学冯庆华英语语言文学顾力行(Steve J. Kulich)英语语言文学龚龙生英语语言文学郭可国际关系胡礼忠国际关系黄仁伟政治学金基石亚非语言文学金立鑫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李基安英语语言文学李勤俄语语言文学李维屏英语语言文学刘中民国际关系陆经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陆培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梅德明英语语言文学皮细庚日语语言文学钱培鑫法语语言文学乔国强英语语言文学史志康英语语言文学束定芳英语语言文学司徒罗斌(Robin Setton)翻译学谭晶华日语语言文学汪波国际关系汪宁国际关系王恩铭英语语言文学王有勇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卫茂平德语语言文学吴大纲日语语言文学吴友富国际关系肖云上法语语言文学谢建文德语语言文学许慈惠日语语言文学许余龙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杨洁勉政治学杨力国际关系耶鲁安(Jeroen van de Weijer)英语语言文学俞东明英语语言文学虞建华英语语言文学张和龙英语语言言文学张定铨英语语言文学张健英语语言文学赵伟明国际关系郑体武俄语语言文学郑新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朱威烈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 国际关系庄智象英语语言文学邹申英语语言文学说明:1)本列表未统计离退休或已辞世的博士生导师名单。2)导师个人简历正在汇总更新中。

② 要写一篇关于《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的毕业论文,但不知道有哪些书可以看啊!有谁可以推荐几本吗急!

20世纪的美国文坛上,海明威以独树
一帜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海明
威的作品中,表现出男子汉优雅的风度、
和面对挫折生活的勇气及信念。在其作品
中,塑造了一个个铮铮硬汉。海明威借助
小说中的主人公,宣扬了在面临死亡、
失败等悲剧时,表现出来的勇气的可贵
性。其代表作《老人与海》在1952年9月
的《生活》周刊刊出后,收到一致好评,
并使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度的普利策奖和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他
用简洁、流畅、洗炼、准确的语言塑造了
一生中最完美的具有铮铮铁骨的“硬汉”
形象——桑提亚哥。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
公多是不幸者,桑提亚哥也不例外,他是
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但对于海明威来说,
他所探究的并不是人物失败、不幸的原
因,而是他们对待不幸命运的态度。
桑提亚哥是生活中的不幸者,但他
从不渴求别人的同情和保护,只希望通
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因此,不管他
受到多少挫折,也从未绝望,不肯向厄运
低头,是绝对的精神上的胜利者,生活中
的硬汉。桑提亚哥在84天没有打到鱼的情
况下,仍然独驾孤舟,出海打渔。他不畏
艰辛,甚至直面死亡,在任何危险面前都
从未退缩,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终于战
胜了那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马林鱼,并且
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仍和鲨鱼搏斗。明
知他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鲨鱼抗衡,但仍
坚持到完全没有力气为止。他竭尽全力,
抢回的只能是一具硕大的鱼骨。怎么办?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你尽可
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
提亚哥的回答。在他看来,人类的精神力
量是不可战胜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
经受一些的挫折和磨难,但只要心中怀着
坚定的信念,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作为人类的代表,桑提亚哥具有超凡
的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他将人生
的渺小与短暂投入到大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之中,这代表着亘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
并在大自然中顽强生存,不断进取的人类
精神。海明威的这部作品是一曲英雄主义
的赞歌。在普遍迷惘、焦虑的时代,海明
威对英雄主义的歌颂无疑是在肯定人的生
存价值,给人们指出摆脱困境的出路,给人们以增添信心的生命动力。正是在这个
可敬的“硬汉”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组成
这个硬汉的英雄主义的优秀品质。
桑提亚哥身上闪烁着坚定的自信。
在老人的话语中这种信心体现的淋漓尽
致。当孩子和桑提亚哥提到他的父母认为
和他出海打到鱼的可能性很小时,可老人
却说:“可是我们,可不是吗?”非常短
的回答但能够表明老人面对困难必胜的信
心。而后当跟随老人的孩子在老人出海前
为他准备吃的鱼时,海明威在对话中这样
描写桑提亚哥“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没消失
过。现在又向威风出起时那么清新了。”
在出海前,老人对孩子说:“我也许不像
我自以为的那样强壮了。可是我懂得不少
窍门,而且有决心。”这些都体现出桑提
亚哥老人不畏艰险、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
必胜信心。
桑提亚哥身上具有惊人的顽强的意
志。海明威在文中这样描写老人的眼睛
“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
睛,他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
输的。” 作者通过人类心灵的窗户---眼
睛,来表达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顽强。在与
鲨鱼搏斗时,作者运用了这样的细节描写
“他拿起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尽量地把
它举起来,因为他那双手痛的不听使唤
了。然后他把手张开,再轻轻捏住了桨。
让双手松弛下来。他紧紧地把手合拢,让
他们忍受着痛楚而不致缩回去一面注视着
鲨鱼在过来。”当他在战斗中处于下风时
“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
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这就是英雄,这
就是硬汉。无论敌人有多凶猛,有多强
悍,桑提亚哥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都会
战斗到最后。
桑提亚哥身上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
神。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是其优雅风度的
真实写照。在出海打渔前,他并没有因为
连续几十天没有收获而绝望,并没有因为
失去孩子的陪伴而感到失落,而是依然怀
着一颗平常心,悠然的谈起了生活中的一
些琐事。当他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泊时,并
没有过多的感到孤单,而是还惦记着“不
知今天的棒球赛结果如何。他想,干这行
有台收音机才美哪。”而当他那费尽千辛
万苦才捕获的巨大的马林鱼,在他眼前被鲨鱼一口一口吃掉时,他也没有怨天尤
人,而是这样安慰自己“想点开心的事
吧,老家伙。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进一
步。丢了四十磅肉,你航行起来更轻快
了。”正是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得这位硬
汉,更加可爱。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所塑造的这个
典型“硬汉”形象,表现出如此鲜明的性
格特征。桑提亚哥所表现的“硬”并非让
人觉得脱离生活,遥不可及。而是让人觉
得他可亲可敬,有血有肉。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表达了他
对社会底层民众和普通劳动者的热爱与深
刻理解,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真正人性的
执著追求。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让人刻
骨铭心,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是那些在迷惘
中顽强搏斗的硬汉子形象。很多批评家指
出,硬汉形象体现了海明威在生活和自己
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追求,那些展露给我
们的是人的坚毅的品质,顽强的精神。他
的这种塑造源于真实的生活,与自己的亲
身经历密切相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
种硬汉形象也是海明威自己的写照。他所
写的作品中往往源于他自己的所见所闻。
作品中塑造的硬汉身处凄惨的环境但却不
认输,不服输。明知失败,却还是顽强的
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
面对一切苦难。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
生观,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M].陈良延等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5.
3、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上海外语教育,1989.

③ 虞建华的个人简介

2002-03年于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杜克大学);自2004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主要著作15部,其中包括:《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新西兰文学史》;《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杰克·伦敦传》;《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译著:后现代长篇小说名作《白雪公主后传》;《20世纪外国文学史》;《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英美文学欣赏入门》等。发表论文 30多篇。 参加了吴元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5卷本《20世纪外国文学史》; 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现正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美国文学大辞典》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杰克·伦敦研究》

④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上、下篇或者上、下卷都是怎么翻译的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问题研究
朱徐瑞 文学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 动,既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文学翻译如何能做到忠于原作、保持原文的风采,又有所“创造”,成了人们经常研讨的话题。不同的译家,虽然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无法回避文学翻译的语言、艺术审美以及文学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所面对的基本问题。诸如如何对待原作,是“忠实”还是“再创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否应尽量再现原作风格?文学翻译语言应该带有“异国情调”,还是应该完全归化?翻译家如何处理协调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理论建设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学翻译无理论”的思想,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要考虑的方面很多,这里只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牢记忠实原文忠实原文是翻译的立命之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变异内容。应当说:变异是为了保留。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也在不断更新,具体表现在对“内容”一词内涵的诠释上:从最早的语音信息、语义信息、形式信息,扩及到美学信息、文化信息;还表现在对翻译的要求上:从音译、直译、意译,到“信、达、雅”,到“神似”“化境”等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更新,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这一点是绝对不会变的,变的只是“内容”的内涵。不应把“距离”或“陌生化”与忠实性对立起来。应当说,在必要的情况下,“距离”和“陌生化”恰恰是为了忠实原文。文学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首先要克服一种危险的倾向,那就是不以具体的翻译实践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翻译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同时也取决于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包括文字和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译文,读者要了解外国真正的文化背景。因此,译者不应该在翻译时只图汉语译文的流畅,更不应该随便将外国的事物中国化,以致读者误认为外国社会和中国社会没有什么两样,误认为外国的事物中国古已有之,达不到了解外国的目的。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文的语义内涵,同时也丰富了有关异国的文化知识。这样的“陌生化”当然是允许的。译者发挥创造性的前提,是忠实地传达原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来说,尤其要突出原作的美学信息。译者必须受原文的约束,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线。译者的选择 仅仅限于原作的范围,也就是说,仅限 于作家所反映的世界。译文内容超出 原文或译文胜过原文的现象,确实存 在,尽管有如凤毛麟角,但它不能算作 翻译,更不是翻译的典范。 二适度地发挥创造性 关于翻译的创造性问题,一直是 颇有争论的问题。翻译是一种跨语言 的活动。翻译时不可能在文字形式上 进行词句的机械变异,这就需要译者 发挥创造性。译者的创造性和作家的创造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作家的创造性表现为:他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的;译者的创造性则表现为:他是如何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作家所反应的客观现实———原作。忠实于原作决不等于字面上的忠实,决不等于逐词、逐句的忠实,决不等于形式上的忠实。由于文学翻译不只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封闭过程,译者要进一步打开思路,扩展视野,从社会、时代、译者、读者等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翻译高层词句时,需要译者有“再创作”的才能,译者除了通晓两国文字、两种文化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之外,还应当感受到作者的心态,只有自己进行创作,才能有所领悟,才能分辨出不同译文的高 下。三译作要翻译成艺术作品文学翻译界曾有个广泛的提法:“文学翻译就是要使译文的读者能获得与原文读者读原作同样的感受。”每 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特殊性,译者要充分体会原文,提炼每个字,才能译得传神而又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惯于使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能够随意进入作品直接与读者对话。在相 当一个时期内,人们总是强调,翻译是 文字上的变异,是把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传达出来。这当然是对的。但语言文字同时 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的内容不能仅限 于语义信息,而且应当包含文化信息。这一点却经常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 视。翻译的艺术,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还体现在:如何一方面丰富祖国语言,同时又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性。文学作品翻译尤其强调要传达 原文的美学信息,为此往往需要移植 原文在用词及其他表达方式方面的特色,从而丰富祖国语言。这样的情况, 可以说屡见不鲜。但是有一条原则:丰 富祖国语言决不能违反祖国语言的规 范。翻译艺术包括要不断为祖国语言 的丰富和纯洁而斗争,既不能让祖国 语言“闭关自守”,又不能让祖国语言 完全服从于原语。输入新的表现方式, 或者说“陌生化”的前提,应是符合祖 国的语言规范。通过翻译在人们的心 中架起一座大桥,沟通不同的民族和 不同的文化。译作必须是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要以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打动人心。参考文献:[1]高莽:《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 ,《国外文学》,2000年第4期。[2]黎燕:《文学翻译译语浅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3]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外国语》,2008年。作者简介:朱徐瑞,男,1965—,江西莲花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文学研究,工作单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⑤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主要论文、论(译)著

1.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3.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
5.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
6.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7.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
8.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9.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1.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12.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
13.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14.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16.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1.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22.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
23.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1.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2.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3.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
4.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
5.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
6.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
7.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8.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9.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
10.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
11.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
12.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
13.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
14.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
《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
1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16.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
17.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
18.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class.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2004.
19.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readings.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2003.
20.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TESOL Journal, 11/2, 5-11,2002.
2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teaching. System, 30/1, 85-105,2002.
22.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sian Englishes, 5/1, 40-63,2002.
2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2002.
24.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classes. ELI Teaching, 23/1, 16-19, 2001.
25.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Internet TESL Journal, 7/7.
26.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classes. Teacher's Edition, 6, 8-13. 2001.
27.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Guidelines, 23/2, 20-23. 2001.
28.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teaching. Guidelines, 22/1, 51-60.
29. Modern vs.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7/3, 27-29. 1999.
30.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setting. Guidelines. 21/1, 23-33. 1999.
31.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te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 35-43. 1999.
32.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Guidelines 20/2, 77-88. 1998.
33.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ELI Teaching. 28, 15-19, 1998.
34.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ELI Teaching 29, 37-39. 1998.
35.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0/4, 458-471. 1996.
36.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
37.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38.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41.
39.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2003.
40.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cation,2000.1
41.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2003.1.
42.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2003.
43.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4.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
45.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6.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
47.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48.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49.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50.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1.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52.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
53.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5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
55.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
56.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57.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6
58.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4
59.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
60.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
61.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2
62.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2
63.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2
64.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65.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
66.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8
67.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
68.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
69.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
70.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71.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2.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2001.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73.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74.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
75.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
76.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
77.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78.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
79.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80.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
8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
82.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
83.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84.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
85.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86.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87.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88.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9.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90.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⑥ 教育部关于成立2007-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等四个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的附件:

2007年-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等四个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戴炜栋 上海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何其莘 北京外国语大学 谭晶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孙玉华 大连外国语学院 贾文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
曹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陆经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
周 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刘曙雄 北京大学
秘书长
蔡伟良 (兼) 上海外国语大学
委员
申 丹 北京大学 梁敏和 北京大学
刘世生 清华大学 钟美荪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于日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史铁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刘 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冯玉培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准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杨言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常福良 首都师范大学 修 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
刘利国 大连外国语学院 张绍杰 东北师范大学
王铭玉 黑龙江大学 邹 申 上海外国语大学
魏育青 复旦大学 叶兴国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卫茂平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陆培勇 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 朱 刚 南京大学
许 钧 南京大学 王仰正 浙江大学
李绍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许宗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王松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朱小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张光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蒋洪新 湖南师范大学
黄国文 中山大学 徐真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陈建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林明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李 力 西南大学
石 坚 四川大学 李建平 四川外语学院
李克勇 四川外语学院 刘越莲 西安外国语大学
户思社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何其莘 北京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陈准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邹 申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陈建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石 坚 四川大学
秘书长
孙雪晶 北京外国语大学
委员
申 丹 北京大学 程朝翔 北京大学
刘世生 清华大学 张勇先 中国人民大学
张敬源 北京科技大学 程晓堂 北京师范大学
钟美荪 北京外国语大学 宁一中 北京语言大学
王立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陈大明 北京理工大学
文 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封一函 首都师范大学
徐琴媛 中国传媒大学 衡孝军 外交学院
王宏印 南开大学 陈法春 天津外国语学院
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 王维波 大连民族学院
杨俊峰 大连外国语学院 张绍杰 东北师范大学
张 冲 复旦大学 虞建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 叶兴国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李 梅 同济大学 蔡龙权 上海师范大学
朱 刚 南京大学 张 权 南京理工大学
姚君伟 南京师范大学 王腊宝 苏州大学
李战子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洪 岗 浙江师范大学
殷企平 浙江大学 陈正发 安徽大学
杨信彰 厦门大学 王俊菊 山东大学
王宪生 郑州大学 李绍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 许之所 武汉理工大学
张维友 华中师范大学 张庆宗 湖北大学
蒋洪新 湖南师范大学 阳志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黄国文 中山大学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雍和明 广东商学院 蒋道超 深圳大学
李 力 西南大学 李建平 四川外语学院
刘晓红 云南大学 王 文 陕西师范大学
杨达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崔雅萍 西北大学
姜秋霞 西北师范大学
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谭晶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于日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修 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
刘利国 大连外国语学院 许宗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秘书长
曾峻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委员
于荣胜 北京大学 王志松 北京师范大学
潘寿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王健宜 南开大学
张如意 河北大学 宋协毅 大连大学
杜凤刚 大连理工大学 徐 冰 大连民族学院
宿久高 吉林大学 林忠鹏 东北师范大学
叶 琳 南京大学 韩小龙 南京师范大学
陈端端 厦门大学 李庆祥 中国海洋大学
李铭敬 山东大学 李国胜 武汉大学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孙玉华 大连外国语学院
副主任委员
史铁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铭玉 黑龙江大学
王仰正 浙江大学 王松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秘书长
刘 虹(兼)大连外国语学院
委员
查晓燕 北京大学 钱晓蕙 中国人民大学
夏忠宪 北京师范大学 戴桂菊 北京外国语大学
隋 然 首都师范大学 祖淑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姜雅明 天津外国语学院 李铃君 内蒙古大学
刘 虹 大连外国语学院 苗幽燕 吉林大学
赵秋野 哈尔滨师范大学 郑体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 勤 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加兴 南京大学
张 杰 南京师范大学 丛亚平 山东大学
胡谷明 武汉大学 朱达秋 四川外语学院
赵 红 西安外国语大学 王 琳 新疆大学
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贾文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卫茂平 上海外国语大学 魏育青 复旦大学
朱小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刘越莲 西安外国语大学
秘书长
缪雨露 北京外国语大学
委员
王 建 北京大学 任国强 中国人民大学
任为东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朱 锦 首都师范大学
王京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黎东良 天津外国语学院
丛明才 大连外国语学院 黄克琴 同济大学
孔德明 南京大学 许宽华 武汉大学
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曹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许 钧 南京大学 徐真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李克勇 四川外语学院 户思社 西安外国语大学
秘书长
王文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
委员
秦海鹰 北京大学 傅 荣 北京外国语学院
王秀丽 北京语言大学 王明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李树芬 南开大学 闫沐新 天津外国语学院
柳玉刚 大连外国语学院 褚孝泉 复旦大学
张森宽 中南大学 刘 阳 南京师范大学
杜青钢 武汉大学 徐 枫 云南大学
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陆经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刘 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常福良 首都师范大学
秘书长
于 曼 上海外国语大学
委员
王 军 北京大学 李 静 南京大学
刘长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何仕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周 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委员
杨言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陆培勇 上海外国语大学
秘书长
齐明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委员
张 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罗 林 北京语言大学
张洪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蔡伟良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孟苏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福德 西安外国语大学
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刘曙雄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冯玉培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光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林明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秘书长
姜景魁 北京大学
委员
梁敏和 北京大学 赵 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
任晓丽 大连外国语学院 姜银国 复旦大学
唐建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 戈富平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钟智翔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林秀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梁 远 广西民族大学 杨光远 云南民族大学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
副主任委员
戴嘉枋 中央音乐学院 黄格胜 广西艺术学院
谭 平 中央美术学院 周 星 北京师范大学
秘书长
戴嘉枋 中央音乐学院
委员
丁 宁 北京大学 朱汉城 清华大学
何 洁 清华大学 许 俊 中国人民大学
路盛章 中国传媒大学 付 程 中国传媒大学
杨 青 首都师范大学 诸 迪 中央美术学院
刘立滨 中央戏剧学院 徐昌俊 中央音乐学院
杨静茂 中国音乐学院 赵塔里木 中国音乐学院
邓一江 北京舞蹈学院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
嬴 枫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靳学东 天津音乐学院
薛 义 南开大学 董 雅 天津大学
于世宏 天津美术学院 付黎明 吉林大学
冯伯阳 吉林艺术学院 林家阳 同济大学
吴国欣 同济大学 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
韩 生 上海戏剧学院 徐孟东 上海音乐学院
邹建平 南京艺术学院 刘伟冬 南京艺术学院
管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 廖 军 苏州大学
过伟敏 江南大学 潘鲁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张志民 山东艺术学院 徐勇民 湖北美术学院
胡志平 武汉音乐学院 朱咏北 湖南师范大学
唐永葆 星海音乐学院 吴 洪 深圳大学
翁凯旋 四川美术学院 张 杰 四川美术学院
敖昌群 四川音乐学院 陈 勇 云南艺术学院
杨晓阳 西安美术学院 王胜利 西安美术学院
音乐、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戴嘉枋 中央音乐学院
副主任委员
徐昌俊 中央音乐学院 杨静茂 中国音乐学院
邓一江 北京舞蹈学院 冯伯阳 吉林艺术学院
徐孟东 上海音乐学院 敖昌群 四川音乐学院
秘书长:
赵易山 中央音乐学院
委员
朱汉城 清华大学 杨 青 首都师范大学
赵塔里木 中国音乐学院 郭 磊 北京舞蹈学院
靳学东 天津音乐学院 孙光钧 天津师范大学
张文川 河北大学 姚泳全 沈阳师范大学
尹爱青 东北师范大学 李爱顺 延边大学
陈 婷 同济大学 孙铭红 上海音乐学院
管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 邹建平 南京艺术学院
马海生 江南大学 叶松荣 福建师范大学
苏 力 厦门大学 李晓峰 山东大学
谢安庆 曲阜师范大学 陈家海 河南大学
巩 伟 郑州大学 李方元 华中师范大学
胡志平 武汉音乐学院 朱咏北 湖南师范大学
唐永葆 星海音乐学院 黄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
戴 雄 西南大学 陈 勇 云南艺术学院
张晓农 陕西师范大学 项 亮 兰州大学
王泳舸 新疆艺术学院
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黄格胜 广西艺术学院
副主任委员
丁 宁 北京大学 徐勇民 湖北美术学院
张 杰 四川美术学院 杨晓阳 西安美术学院
韩 生 上海戏剧学院
秘书长
林贵雄 广西艺术学院
委员
许 俊 中国人民大学 孙志钧 首都师范大学
诸 迪 中央美术学院 王鸿海 北京电影学院
齐战中 天津师范大学 于世宏 天津美术学院
王玉玺 山西大学 苏 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
秦秀杰 东北师范大学 王天德 复旦大学
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 潘善助 华东政法学院
刘伟冬 南京艺术学院 李超德 苏州大学
陈振濂 浙江大学 陈 林 安徽大学
胡振德 福建师范大学 王彦发 河南大学
李 克 山东大学 潘鲁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张志民 山东艺术学院 唐秀玲 山东理工大学
肖 丰 华中师范大学 汪晓曙 广州大学
齐凤阁 深圳大学 张春新 重庆大学
黄宗贤 四川大学 翁凯旋 四川美术学院
贾濯非 西安交通大学 王胜利 西安美术学院
阿旺晋美 西藏大学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谭 平 中央美术学院
副主任委员
何 洁 清华大学 路盛章 中国传媒大学
付黎明 吉林大学 林家阳 同济大学
廖 军 苏州大学
秘书长
马浚诚 中央美术学院
委员
刘 波 中央美术学院 杨 新 北京理工大学
薛 义 南开大学 董 雅 天津大学
苗延荣 天津理工大学 李炳训 天津美术学院
杨文会 河北大学 王逢瑚 东北林业大学
王亚非 东北大学 张 鹏 沈阳师范大学
吴国欣 同济大学 顾惠忠 上海交通大学
汪大伟 上海大学 陈建辉 东华大学
陈 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过伟敏 江南大学
李龙生 南京财经大学 周 旭 浙江工业大学
何炳钦 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春富 华中科技大学
潘长学 武汉理工大学 吴 洪 深圳大学
张 苏 四川大学 李生森 云南大学
胡玉康 陕西师范大学 庞永红 西北大学
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主任委员
周 星 北京师范大学
副主任委员
刘立滨 中央戏剧学院 付 程 中国传媒大学
嬴 枫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
秘书长
张 燕 北京师范大学
委员
陈 浥 北京电影学院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
周 龙 中国戏曲学院 宋生贵 内蒙古大学
梁国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亦中 上海交通大学
康爱石 上海师范大学 康 尔 南京大学
王廷信 东南大学 余 武 南京邮电大学
彭万荣 武汉大学 彭菊华 湖南大学
卢学公 重庆大学 黄建国 长安大学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余光 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
刘兹恒 北京大学 郑建明 南京大学
叶 鹰 浙江大学 陈传夫 武汉大学
程焕文 中山大学
秘书长
刘兹恒(兼) 北京大学
委员
耿 骞 北京师范大学 于良芝 南开大学
金胜勇 河北大学 裴成发 山西大学
王 龙 内蒙古科技大学 张秀兰 辽宁师范大学
徐跃权 东北师范大学 马海群 黑龙江大学
范并思 华东师范大学 吕 斌 上海大学
徐 雁 南京大学 李超平 浙江大学
吴昌合 安徽大学 江向东 福建师范大学
张 辉 山东大学 王国强 郑州大学
肖希明 武汉大学 陈能华 湘潭大学
潘燕桃 中山大学 高 波 华南师范大学
邓小昭 西南大学 党跃武 四川大学
杨 勇 云南大学 杨玉麟 西北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路江 北京语言大学
副主任委员
何 洁 清华大学 杨小平 中国人民大学
陈恭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吕英华 东北师范大学
耿卫东 浙江大学 耿国华 西北大学
秘书长
卢湘鸿 北京语言大学
委员
刘志敏 北京大学 于双元 北京交通大学
陈 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 柏 北京邮电大学
衷克定 北京师范大学 徐 娟 北京语言大学
黄都陪 中国政法大学 陈 英 北京理工大学
关 永 首都师范大学 伍建阳 中国传媒大学
张子夫 中国音乐学院 孙克忱 南开大学
边小凡 河北大学 张丽霞 河北大学
刘东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史志才 大连大学
姜继忱 东北财经大学 黄卫祖 东北大学
宋长龙 吉林大学 沈建蓉 复旦大学
王行恒 华东师范大学 冯佳昕 上海财经大学
高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 陈华沙 上海外国语大学
曹奇英 东华大学 袁春风 南京大学
陈汉武 东南大学 韩忠愿 南京财经大学
吉根林 南京师范大学 朱巧明 苏州大学
陈 崚 扬州大学 郑巨欣 中国美术学院
许 勇 安徽师范大学 黄保和 厦门大学
郝兴伟 山东大学 李春荣 中国海洋大学
王黎明 郑州大学 申石磊 河南大学
李战春 华中科技大学 熊建强 武汉大学
徐东平 武汉理工大学 赵 欢 湖南大学
周晓聪 中山大学 姜灵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李 霞 深圳大学 唐汉雄 广西师范大学
林贵雄 广西艺术学院 陈明锐 海南大学
曾 一 重庆大学 唐 雁 西南大学
王世普 云南大学 曹 菡 陕西师范大学
许录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晓云 兰州大学
吐尔根·依布拉音 新疆大学

⑦ 请问考上外的英语专业研究生要读哪些参考书目

上外 英语语言文学 考研 初试参考书

以下这几本书 也推荐大家可以参考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诗》 (1-4册)张培基译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这套书要仔细精读, 可以不用全部看完 4册, 但至少看完前俩册, 而且每本书要 看 3遍以上,做到把每一篇译文吃透,逐渐体会汉译英的遣词造句。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著 上外外语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讲的是英译汉的技巧和方法,很详细,与《英译散文选》互为补充,注意 整理读书心得,仔细揣摩书中给出的例证。
《英汉名篇名译》
《散文佳作108篇》
《名家评点翻译佳作—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作品与评析》
《英国散文名篇欣赏》杨自伍编的《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

英语语言文学 初试 考试内容、考试题型
英语综合由两块组成:(1)阅读理解(题材基本不限),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和改错题为主;(2)英语写作,含大作文和小作文两篇。

英汉互译由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组成

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方向 复试参考书
戴炜栋 何兆熊(主编)《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second editio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George Yul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Teaching Press.

⑧ 谁有上外的考研资料英语专业的

英语语言文学
学科、专业代码及名称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拟招生人数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1.语言方向
a.英语语言学研究

b.语用学研究

c.英语语法研究

d.句法学

e.语义学

f.语音学

g.社会语言学

h.心理语言学

i.对比语言学

j.应用语言学

k.修辞学
戴炜栋 教 授

何兆熊 教 授
俞东明 教 授
洪 岗 教 授

李基安 教 授
赵美娟 副教授
陆 远 副教授

梅德明 教 授
花东帆 副教授

束定芳 教 授
谭业升 副教授

柴明颎 教 授

李基安 教 授

梅德明 教 授
邹 申 教 授

许余龙 教 授

束定芳 教 授
张雪梅 副教授

胡曙中 教 授
龚俭青 副教授 拟招186人
2.文学方向
a. 英美文学

b.文学评论
李维屏 教 授
虞建华 教 授
史志康 教 授
张定铨 教 授
乔国强 教 授
张 群 教 授
吴其尧 副教授
吴 刚 副教授
汪小玲 副教授
张和龙 副教授
杨丽达 副教授
孙 黎 副教授

张定铨 教 授
吴其尧 副教授

3.教学法方向
a.外语教学法

b.外语习得理论

c.外语测试学

d.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

邹 申 教 授
陈坚林 教 授
束定芳 教 授
龚龙生 教 授
黄学壬 副教授
顾伟勤 副教授
陈 龙 副教授
罗杏焕 副教授

梅德明 教授
张雪梅 副教授
赵美娟 副教授
顾伟勤 副教授

邹 申 教 授
徐 强 副教授
张艳莉 副教授

赵美娟 副教授
张雪梅 副教授
4.翻译学方向
a.修辞文体翻译研究

b.翻译评论

c.语言与翻译

d.应用文翻译

e.文化与翻译

f.时文翻译

g.散文翻译
冯庆华 教 授
龚 芬 副教授
李 美 副教授
乔龙宝 副教授

罗 平 副教授

许余龙 教 授

陈坚林 教 授

方永德 副教授

张 健 教 授

梅德明 教 授
张 群 教 授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5.口译学方向
a.口译理论与实践

b.商务口译

c.政务口译

d.同声传译

e.接待陪同口译

f.特殊用途口译
梅德明 教 授
柴明颎 教 授
张爱玲 副教授
张 燕 副教授

龚龙生 教 授

孙信伟 副教授

张爱玲 副教授
张 燕 副教授

龚龙生 教 授
孙信伟 副教授

齐伟钧 教 授
6.英语国家文化方向
a.美国社会与文化

b.英国社会与文化

王恩铭 教 授
孙信伟 副教授
汪永兴 副教授

陈汉生 教授
贺 云 副教授
7.跨文化交际方向
a.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b.跨文化外语教学与培训

c.跨文化商务沟通

d.国际价值观研究

e.跨文化心理与语言研究
顾力行 教 授
张红玲 副教授
于朝晖 副教授

张红玲 副教授
于 飞 副教授

于朝晖 副教授

顾力行 教 授

顾力行 教 授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① 101政治
② 第二外国语
(215俄、216法、217德、218日、219西、220阿、221意、222葡、223朝)任选一门
③ 619英语综合
(知识与技能)
④ 419英汉互译 1. 第二外国语参考书目见招生简章总章。

2.综合英语
•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第5-8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001年版。

3.翻译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2辑(汉英对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⑨ 《时震》是本怎样的书有人看过么

作者: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时震》 是一本后现代主义小说,用荒诞和夸张的手法表现荒诞。乍读之时,看似零乱散漫,时空曲折错置,但是作者的用意并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小说家执笔时游走于想象空间及生物时间的一段丰富旅程。本书文笔幽默,读了令人回味。
写的是时间突然倒回了十年,而所有人不得不把所有发生的事情再重新做一遍,作品中充满现代写法与辛辣的黑色幽默。

⑩ 求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著作《白鲸》(即Moby Dick)的书评。

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①。
《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难怪这部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结构松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种形式的名字:游记、航海故事、寓言、捕鲸传说、有关鲸鱼与捕鲸业的网络全书、美国史诗、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抒情散文长诗、塞万提斯式的浪漫体小说……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和衍生性,具有开掘不尽的恒久艺术价值。

一、多重象征意蕴的复合

《白鲸》像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观景物,小到静止的物体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乐天派;亚哈船长把烟斗抛入大海,则象征了他要抛弃享乐、追捕白鲸的决心。
“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征仍然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对于二者象征意蕴的阐释,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
“莫比·迪克”是一条颇富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在异教徒水手看来,它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暴虐的海怪;疯子迦百利把它当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亚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化身”。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但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以实玛利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白鲸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庞然巨鲸,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生产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实心理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处在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亚哈船长同样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他违犯了基督教关于“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背弃捕鲸获取鲸油的使命,执迷不悟于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员的安危于不顾,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然而,就其敢于搏击邪恶、挑战命运、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类反抗英雄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坚毅执著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尽管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能力,但终因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徒劳地成为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牺牲品。可见,在亚哈身上同样体现了善恶并存、美丑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白鲸一样也是复杂深邃、难以把握的。读者很难从中找到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结论,小说的意义并不是证明所有这些不同的结论都可能正确,而是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做出评判,正如评论家 C. K.希勒加斯 (C.k.Hillegass) 所言:“《白鲸》的意思不在书中,而在读者身上。”②
总之,《白鲸》中的象征不计其数,它们像闪烁着寓意与思想哲理的光链,不但映现出作品的题旨与美学价值而且开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二、多重主题的变奏

《白鲸》所构筑的艺术世界可谓千姿百态。这里既有反映航海捕鲸生活的人类现实世界,也有阐析基督教义的宗教世界,而且潜蕴着充满隐喻的哲理世界。这里既有对人鲸共斗恢宏场面的艺术描绘,又有对捕鲸科学条分缕析的客观讲述,更有对“变动的时代一切变动的思想和感情”③的本真显现,其深度和广度很难以一个主题来囊括全篇,因而作品总能在不同时代读者的心中不断衍生出种种宽泛的解读意义,故事的主题也由此具有了多重变幻的复合特征。恰如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昂利·霍德华所言:“有多少深深卷入人生矛盾、并且敏感得足以卷入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矛盾中的读者,这部书就有多少种含意。要给这本书硬加上一准确的、正统的、权威性的意义,就等于摧毁了本书活生生的持久性,也摧毁了它带给读者的激动……”④
复仇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古老母题。《白鲸》正是以复仇主题贯穿故事始末的。从事捕鲸业四十余年的船长亚哈不幸在出海时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此后,他对白鲸就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复仇的欲望吞噬着他的每一个细胞,他出航乃至整个余生的唯一目标就是誓死捕杀莫比·迪克。满腹仇恨使他成为最孤独自闭的人。为了报复白鲸,他听不进理智的劝告,完全被自己的“我”所吞没,他不再为妻子和孩子着想,不再和船员们交流,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他几乎完全丧失了理性和人性,为报一己私仇不惜伤害他人。他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唯一的法则,世界为他而存在,世人为他而牺牲。“我所敢做的,我就有决心做;而我有决心做的,我就要做!他们当我发疯了……可是,我是恶魔,我是疯上加疯!……我现在预言,我一定要肢解那肢解我的家伙。”复仇的抉择一旦作出,满载祸殃的命运之船便开动了,一场由狂妄和偏执领航的复仇战斗就在这泯灭了理智的黑暗航行中开始了,最终把“裴廓德号”引向了毁灭的航程。在这个意义上,亚哈的悲剧主要源于由复仇导致的极端自我膨胀,他的灵魂因过于独立而难以得救,因而成为唯我论的牺牲品。

除人鲸复仇的故事之外,小说在第五十四章“大鲸出来了号”中也穿插了一段人类之间互相报复的插曲。船上大副和一名水手仅因一点小事就互起报复之念,大副凭借权力加害水手,水手则听任大船漏水沉掉也不愿合作,以伺机泄愤。在追捕白鲸的关键时刻终因两人难解的仇怨而未能友好合作,致使白鲸跑掉,大副命丧白鲸之口。这段插曲似乎暗示出,复仇是人类固有的罪恶天性,如果任由这种报复性争斗肆意膨胀将会把人类引向疯狂甚至死亡的悲惨境地。
与复仇主题紧密相关的便是更具现实意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亚哈船长和白鲸作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激烈冲突。亚哈船长剿灭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浓缩,是双方无数次殊死搏斗中的一次。尽管这艘渗透着人类智慧的“裴廓德号”捕鲸船在猎捕大鲸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但是人鲸交锋两败俱亡的悲剧却说明人类与自然同样都无法战胜对方,二者的执拗对抗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小说最后那重归宁静的大海或者说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同生活其间的世界似乎在提醒人们:与造物主的其他杰作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唯一出路,这一思想甚至在当今高扬环保大旗的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的警示意义。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主题是“摈弃与寻求”,这一主题在《白鲸》中同样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船长亚哈甘愿抛弃安逸的陆地生活去隔绝危险的海上,其表层动机源自追杀白鲸的复仇计划,实则是想重新找回自我,寻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船员以实玛利自称出海的目的是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实际上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和自杀的念头,重获生命的真意;其他的船员,或为生计所迫,或为逃避无情的命运,或为更换环境,总之,是为逃离那个不能带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的陆地世界去寻求心驰神往的理想天地。在他们眼中,陆地上到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机器和烟囱,到处是生存压力下的困惑与无助,禁锢在物质主义高墙之内的人们正在失去追求绝对真理的锐气,也日益丧失了精神生活的深度;而在无边无际的海上,不管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大海总会激起人类的无限遐想和体内聚集的原始生命力,“唯有汪洋大海才富有最高的真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带领船员们暂时摆脱陆地的生存困境,尽管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合理境况。
然而,水手们真的在海上寻到了一如他们所憧憬的理想之地吗?从“裴廓德号”船员的工作生活中读者不难找到其中的答案。“裴廓德号”在小说中被刻画成一个众人入股的公司,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工厂,具有所有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企业的典型特征。这里金钱、权力高于一切,捕鲸工人不得不完全听命于船上高级管理层的摆布和欺压,仅靠一点可怜的分账作为出生入死的收获。为了金钱,二副甚至扔下在海中挣扎的船员,去追捕一条到手的巨鲸,并且心安理得、毫无悔意,“我们不能为了像你这样的家伙丢了鲸,我们可丢不起。在阿拉巴马,卖一条鲸的钱可是卖你的钱的三十倍……” 可见,海上世界也远非纯净的理想乐土,而只不过是与陆地同流合污的人类宰割自然、屠戮万物的流动工厂或战场。船员们原本要到海上去躲避现代文明,却不幸成为它的牺牲品。
当然,《白鲸》所描绘的世界也并非只是疯狂残酷的仇恨与杀戮,小说通过故事叙述者以实玛利的视角也揭示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博爱与友谊。不同于亚哈船长自我封闭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实玛利却深感人类的相互依存是不可逃脱的客观现实。他渴望理解与友谊,相信人类灵魂中的美与善,主动从欣赏他人优点的角度与人们真诚交谊,这也是他和黑人异教徒魁魁格成为亲密知己的根本原因。他看到魁魁格野蛮可怖的外貌下所覆盖的质朴崇高的心灵,也从他身上认识到“普天之下就是一个共同、合股的世界”这一道理。在第七十二章“猴索”中,甲板上的以实玛利与站在被捕获的鲸鱼背上的魁魁格由一条绳索联结在一起,一人落海将两人同死的危险境遇使他们成为相依为命的患难兄弟。由此使他参悟到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看到我的这种处境,正是一切活着的人的处境;不同的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上,一切活着的人,都有一根缚住一大串人的暹罗索子。”在第九十四章“手的揉捏”中以实玛利则更加充满激情的热切呼唤人与人间素朴真挚的友情:“让我们彼此都捏在一起吧;让我们把我们自己一起融化在这乳油交融的友情里吧。” 在此作者借以实玛利之口大力阐扬了人类博爱与友谊的重要性。
宗教主题是《白鲸》所要揭示的又一深刻主题。在《白鲸》中读者可以看到一幅幅略作改写的《圣经》画面,小说中半数以上人物的名字直接取自《圣经》,且相当一部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所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极为相近。如船长亚哈的名字来自《旧约·列王纪》,他与十恶不赦的以色列第七代王亚哈的性格和命运如出一辙;叙述者以实玛利与《旧约·创世纪》中无家可归而后又被上帝拯救的同名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小说中名叫约拿的干瘪、忙碌的老头是根据《旧约·约拿书》中一个希伯莱预言家的名字命名的……整部小说与《圣经》相关的内容多达上千处,使得它同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更增添了文章的宗教气息。
对于基督教的重要作用,小说第八章“讲坛”这样写道:“(教堂)讲坛从来就是人间的为首的部分,其余的一切都是跟着它走的。讲坛领导整个尘世,特别叫人讨厌的暴风雨就正是从这里被首先发现的……上帝的清风或逆风就正是从这里被首先变成顺风的……世界就是一只向前驶出的大船,而且这只讲坛就是它的船头。”在此作者告诉读者:世间的一切皆归于上帝掌握,人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意志不可违抗,个人的意志应该遵从上帝的意志。然而作者并没有囿于这一基本的宗教要旨,而是借梅普尔神甫讲述的约拿的故事对其作了进一步阐发:“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正是在这种违反我们自己中,包含有遵从上帝的困难。”这一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宗教体悟似乎说明,人们对自己欲望或意愿的满足即是对上帝意志的违背或反叛,那么违背上帝的结果又将如何呢?妄图征服一切的亚哈不相信上帝的宿命,不屈服于神力的安排,在狂风暴雨中倔强地航行,其结果不但是首先付出了失去一条腿的惨重代价,最后甚至使整条捕鲸船陷入灭顶之灾。可见,固执己见、违逆上帝的人最终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只有肯于放弃个人欲望接受神的意志,潜心改悔,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从另一角度来看,小说在大力宣扬服从神意观点的同时,也热情歌颂了反叛神明的精神。小说中最大的反叛者非亚哈莫属。这位伟大的、不敬神却像神一样的好汉有着“敢于戳穿太阳”的英勇气概,面对着作为上帝化身的凶狠巨鲸,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凛然不可侵犯。尽管他没有赢得斗争的胜利,但他执著的反抗精神却永远不会被击败,他的自尊永远不可征服。“这就是亚哈——他身体给分裂了,可是亚哈的精神却是靠一百只脚活动的蜈蚣。”他就像违抗上帝为人类盗取天火而甘受折磨的普罗米修斯,像拜伦笔下背叛天意、铤而走险的该隐,像弥尔顿笔下具有领袖号召力敢于造上帝之反的魔鬼撒旦和义无反顾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力士参孙,更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尽可以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的硬汉圣第亚哥。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人类真正的英雄。
总之,无论是社会现实层面上的批判,还是宗教、文化哲学层面上的感悟,《白鲸》都堪称是一部意蕴深邃之作。但从总体来看,作品中对人在冷漠,甚至敌视性的宇宙中挣扎乃至毁灭过程的描刻却是这部小说最为深刻的地方。这种深刻性恰是从多重题旨的互补作用中透射出来的,这无疑也对小说叙事艺术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多维艺术形式的融合

不同于麦尔维尔同时代的多数浪漫主义小说家经常采用的单一散文体叙事手段,麦尔维尔广泛吸取了多种艺术表现技巧,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在《白鲸》中,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效果。在这部气势磅礴的巨著中,既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格调,又有史诗般的气势,既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描写,也有平铺直叙的白描。对于这样一部形式奇特的小说,威尔逊·F·恩格尔(Wilson F. Engle)做了一个很好的形容:“它是一部长篇的散文体的虚构作品,但不是一部传统的小说。虽然它借用了史诗和悲剧的传统,它又不能被确切地称为一部史诗或悲剧。它近于一种特别的网络全书,叫做解剖图,或者说是对捕鲸业这一领域人类生活的详细剖析,但尽管它借用了多种文学形式,《白鲸》并不真正属于任何单一的文学类型。就像任何天才的作品一样,它遵循自己的原则来探索生活的奥秘。”⑤
就整体而言,《白鲸》的叙事结构可分为正文前的“语源”与“选录”、由一百三十五章构成的正文以及“尾声”三部分。“语源”与“选录”是作者从西方各种文化典籍中摘录的关于鲸鱼的记述与描写,初看起来,这种别出心裁之举似为闲笔,但其实,麦尔维尔是在架构一座复杂的迷宫,等待着读者去探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与小说正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这部作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和境界,它们同故事、人物互相映照,耐人寻味,不但是小说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作者用以发展他这本别具一格的小说的主要手段之一。
正文部分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喜剧—闹剧—悲剧”这一明晰易见的发展脉络,大体可以第二十三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基本上是传统的小说模式,以喜剧式的现实主义笔触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其余的一百一十二章,特别从亚哈出场后第二十八章开始,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做了重大变化。不但将前半部分明快风趣的笔调转变为词藻华丽的文体,而且将叙议结合的描述、新闻报道性的描写、戏剧化的宏大场景以并列或递进的方式交替展开。叙述者在故事讲述中角色的频频转型,叙事视点的时时变更,以及叙事文体的不断变换,使得这部分的叙事结构看似显得杂乱无章、复杂难辨。其实,这正是麦尔维尔对多元艺术手段的创新应用,这种对传统叙事手法的突破恰好是当今现代主义文学惯常采用的艺术手段,体现了麦尔维尔高超而颇具现代性的表现艺术。正如美国评论家约翰·布莱恩特在《〈白鲸〉:一场革命》中所言:“充满节奏的长句、散文体诗歌、文学种类的混杂及各种人物的声音、视点上的实验、象征手法、心理学、以实玛利与亚哈内心生活的戏剧化,甚至是小说的悲喜剧性,都预示着詹姆斯·乔依斯和福克纳的文学意味。”⑥
小说第三十六章至四十章的描写是这一全新艺术手法的突出典范。第三十六章“后甲板”是小说出现的第一个高潮。亚哈首次向船员宣布“裴廓德号”航行捕杀白鲸的目标,并以一枚金币为奖品激励船员们的热情。为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本章采用了一系列戏剧手法,如舞台说明、开场白、主人公的大段台词、群众角色的合声呼应、两个主要角色针锋相对的对白等。本章最后则以欢庆的群众场面结束。在其后的三十七章、三十八章、三十九三章中作者又采用戏剧人物独白的形式分别揭示了三位主要角色的内心活动,而故事的叙述者则完全退到舞台之后。接下来,作者又将整个四十章写成一幕舞剧,以群众舞蹈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深夜前甲板上水手们饮酒作乐的情景。可见,作者在第三十七章之后的四章里彻底脱离了传统小说的写作形式,建构了具有超越时代性的小说多维表现艺术。

《白鲸》是一幅描写大海而自身又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小说长卷。这部以捕鲸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充满了大海咸湿味的深邃文字中,所思想的是比海洋更复杂的人类历史、社会文化及人性的奥秘,激活了现代人对自我意识和人性意识的深刻反省,带给了读者无比清新的艺术感受,其超越时空的艺术之光将永远闪烁在读者心头,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学财富和文化积蓄。
《白鲸》是一部隐喻无穷的“天书”。
《白鲸》是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

本文引文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曹庸译《白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① 伊恩·乌斯比.《50部美国小说》,王问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80.
② 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87-88.
③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美国小说评论集》,1985:31.
④ 曹琳.《〈白鲸〉中的伦理思想冲突》,辽宁大学学报, 2003(3):27.
⑤ 转引自李世存.《评梅尔维尔的〈白鲸〉》,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1):109.
⑥ 转引自肖谊.《超越浪漫主义的史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9):64.

阅读全文

与虞建华英语短篇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本重生小说主角秦朗 浏览:545
都市小说完结免费豪门隐婚 浏览:325
抗日英雄穿越现代当医生的小说 浏览:718
顾西爵小说人物名字大全 浏览:60
影帝重生剧本小说 浏览:830
小说男主角上官夜 浏览:49
邪瓶漫画小说网 浏览: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园言情小说 浏览:376
悦看小说网资源分享 浏览:906
男主强女主弱的仙侠小说 浏览:992
替身女帝的逆袭小说排行榜 浏览:115
小说这样写 浏览:29
两个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说 浏览:138
女主是网红重生小说排行榜 浏览:867
拥有冒险岛技能的穿越小说 浏览: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侠小说排行榜 浏览:658
神通板砖有声小说链接 浏览:295
男主角叫阴阳的小说全集 浏览:596
总裁小说灰姑娘 浏览:896
叶辛周铁有声小说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