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短篇小说由几个部分构成
中心:确立结构体。
将结构核通过横向、纵向的立体展开,便形成结构体。它是小说内容具体体现的艺术框架,也是短篇小说表现阶段最关键的一环。古今中外的作家均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如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当被人问及写作哪一方面最困难时,答道:"故事结构。我认为这最困难。怎样构成一个故事使它有兴趣。最容易的则是实际写作。一旦结构定了,写作本身--描写和对话--就随流而下了。"
对短篇小说结构体的设计与展现,必须体现六个字:简洁,形象,兴味。而这六字,则主要落实在场面(或称描述单元)与情节(或称事情转折点)的设置、把握上。只有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好的小说结构体。
对短篇小说来说,一般由一两个描述单元(很少超过三个)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节转换来组成。如何士光《乡场上》,全篇只有一个场面:乡场上纠纷;鲁迅的《药》,只有两个主要场面:买药与祭子。
描述单元犹如情节线的横切面。而在短篇小说总篇幅为定量的前提下,则这切面与切点的关系自然成反比。即是:切点多,则切面小:切点少,则切面大。
因此,在设计结构体时,横向的切面展开与纵向的情节进展要有精心设计。切面展开形成场面(描述单元),有助于细致形象地表现生活与塑造性格;情节进展则有助于引人读兴,摇曳生姿。
除场面与情节的设计外,短篇小说尤重开头的技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短篇小说来说,尤其如此。短篇小说的开头,一般向读者展示一个特殊的有兴味的形象小场面。然后,用简洁笔墨介绍背景或问题,下面紧接着进入"主体",即主要的场面中人事矛盾冲突的展现。因此,尽量用一个精彩的小场面作为开头,是短篇小说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短篇小说开头部分很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向读者交代背景、介绍人物,极容易由"说明性材料"构成。所以,形象化的描述在消除枯燥乏味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以形象吸引读者,并以形象的矛盾冲突或问题引起读者悬念)。
如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眼石》:
开头是一个形象逼真的具体场面呈现:一辆满载石灰的马车行进在陡峭山路上。副手愤怒、悲痛、无地自容的心中、眼内,世界上一切景物人事均是变形、变态之后的一个狂暴、混乱的世界!加以女人失魂落魄的惊呼,车把式骄横凶狠的咒骂,牲口的挣扎……逼真的形象直迫读者眼底,顿时引人入胜。
之后,简洁交代背景:昨天夜里,因被迫借了车把式的救命钱,副手无可奈何地将老婆让车把式睡了。……
于是,紧接进入中心场面:丈夫满脸阴森森的杀机;女人惊恐万状,忐忑不安的神色;车把式旁若无人、自信威严的姿态……终于发生戏剧性变化:车载过重,将坠深渊。副手以死相拼,抢救了人、马、车。甚至在关键时刻挺身救了车把式马上要粉碎的生命!车把式于是与副手"礼尚往来":当天晚上,将女人让副手睡,达到小说高潮。
结尾:副手与女人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与生理上的往常;车把式品尝了昨天副手的滋味。
这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说:简洁、凝炼、形象、引人。描述单元与情节转折达到精巧结合,产生很高艺术价值。
由于结构体是生活场面与故事情节的有机组合,因此,除上述介绍的结构体自身的技术性处理外,结构体的设计、把握还包括结构布局与生活的内在联系问题,即结构体反映生活的角度问题。
短篇小说的结构角度常有以下几种:
方面--正面;侧面;反面。
视野--以小现大;全景式素描。
焦点--外在世界为主;内在世界为主。
以下,分而述之:
正面表现:一般而言,若有可能,并有特色,采用正面表现可直截了当、清晰自然地将要体现的事物及意旨呈于读者面前。如柯云路的《三千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米隆老爹》等。
侧面表现:这种角度选择,可使小说新颖独特、精巧含蓄。如莫泊桑的《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契诃夫的《苦恼》,刘心武的《白牙》,张抗抗的《流行病》等。
反面表现:要反映正义的强盛,偏从邪恶方面的惊惶写起;歌颂光明之可爱,却极写黑暗可憎。如契诃夫的《一个小官吏之死》,从反面揭露沙俄统治的残酷与等级的森严;如莫泊桑的《一个儿子》,用道貌岸然的主人公对过去肮脏行径大言不惭的炫耀来揭露他的丑恶灵魂;如何立伟的《白色鸟》以恬静自然的场景来突出"文革"时畸型、狂乱的罪恶事情等。
以小现大:以小场景、小故事、小冲突,表现大内涵。如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可以说,短篇小说从广义上说,都是以小现大的篇章,不过上述作品场景与寓意之比,更为悬殊而已。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作品。似无剪裁地、全面铺开式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朴质、无丝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觉。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外在世界为主:即以描述事物、人物的外部形态、动作、过程为主,以形象来再现生活。我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多如是。
内在世界为主:将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绪、情感、意念的演进、飘动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现人物心态。如"意识流"小说。
对任何小说来说,结构布局的本质均是对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有机艺术组合。但在这基质上,不同小说的结构又有各自特点及要求:
1、情节小说。
它主要通过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转换来实现其艺术价值。一般而言,在开头必须用精彩引人的场面展示出矛盾冲突,给读者提出一个阅读问题,迫使他们急切地要了解下面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然后,要想尽方法保持住读者的悬念,使他们随着作者的诱引,沉溺于一个又一个变化起伏、难以预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后,才使悬念释放,让读者明晓最终答案。
2、性格小说。
它以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为中心。好的性格小说往往比情节小说具有更大、更长久的艺术魅力:因为它不是提供听一遍即可的故事,而是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小说作者都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力将笔下人物写得个性突出、不同凡响。于是,在肖像描写、行动描画、语言描述、心理描摹上大下功夫,果然也就有了声色俱备的某种独特人物形体出来。有的作者更进一步,通过逼真的细节--比如严监生临死不能闭眼,只为多点一根蜡烛之类,将人物神态活画了出来。应该承认,他们的努力不无效果。但若说因此已塑造出了人物性格,则未免浅显了些。因为,在塑造人物性格时不能为性格而性格,而应写出性格的内在依据,让人物在矛盾冲突的碰撞中表现出鲜明的性格来。
这些矛盾冲突是:
第一,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通过外在环境与人物性格的特定冲撞,表现出鲜明确切的性格。例如《内当家》中农妇李秋兰面对改革开放后以前残酷欺压过自己的地主以爱国华侨身份重新回来的局面;面对县委要员以强迫命令方式要求她奴颜卑膝、装假奉迎的场面,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又自然实在地体现出新时期农民的情怀。这性格便扎实、深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性格与性格的冲突。通过彼此对立或不同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对比方式或衬托方式表现人物性格。例如梅里美的《玛特渥·法尔高纳》中,父亲正直、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儿子贪图钱物、出卖他人而背叛诺言的性格的冲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性格与鲁四老爷、柳妈及其他人的性格的冲突;《月牙儿》中女儿与母亲微妙复杂的性格冲突等。
第三,性格自身内部的冲突。通过人物性格中两种品质或两种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决,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比如鲁迅《肥皂》中四铭老爷一方面怀流氓淫邪心理调戏女乞丐,一方面又正襟危坐,以道学家口吻训拆儿女;比如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真挚、深沉地相爱又受社会舆论、文化习俗束缚而自我克制、痛苦煎熬的内心冲突等。
性格小说在结构设计上,情节的转折、变化不宜过多。若转折点过多,势必造成切点多、切面小的局面,这样,人物性格就缺乏必要的横向展示,而被淹没在情节过程之中,性格小说便蜕化为情节小说了。
3、氛围小说。
氛围小说重在用气氛、意趣感染读者,因此,如何用生动传神的氛围、境界描述来吸引读者,便是重心所在。
氛围小说引人入胜的方式大体有两类:其一,逼真具体的形象描述;其二,细腻传神的意趣传达。
前者又可细分:
第一,利用同感。直接表现读者及熟悉的场景、人事。使读者倍觉亲切,进而获得感染。比如鲁迅的《社戏》:小儿女纯情烂漫,乡间生活质朴真淳,读罢令人陶醉。
第二,利用陌生感。展现一般读者所不熟悉的生活画面,使人读罢产生因新鲜感所派生出来的欣悦或激动之情。例如郑万隆《异乡异闻》中的一些篇章,即以特定的奇异场景来唤起读者的感动,乔良的《灵旗》,似乎写了不少人物、事件,以求再现一段历史,但就其总体艺术魅力来讲,还是由于它创造出了一种现代读者所陌生的沉重、悲凉、苦涩的艺术氛围。
第三,利用距离感。将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人生画面推到远处以鸟瞰,或摆到"别处"以重视,利用拉开距离、换变角度的方式,吸引读者情感。比如贾平凹的《夏屋婆悼文》,使读者如置身冥冥高天之上,用俯视蝼蚁般的超脱宏阔眼光扫描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一生,于是,自然有种幽远情思与透彻的悟性潜生出来。
后者的意趣传达也常见两种情况:
第一,通过心理情绪的艺术传达,与读者发生心理交流。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将岳之峰的心理流动直接向读者展示出来,引起共鸣。
第二,通过提出新的哲理观念,引起读者惊动,陷入新的思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氛围"。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眼、口与心,向读者传达出一种社会氛围,进而提出新的大胆直截的指控: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只写着两个字:"吃人"!
4、抽象小说。
抽象小说具有将艺术形象符号化的特点。但尽管如此,它也不能没有人物、情节、环境的有机组合与配置。因此,抽象小说的结构体设计也应遵循上述三类小说所要求的规则。
而抽象小说还要多一项要求:必须将抽象的哲理与具象的呈示结合起来。
2. 试论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3000字
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3. 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A.单线型结构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白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
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乔厂长上任记入《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虫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长篇小说,围绕一两个人物单线型地组织情节也有不少,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磋蛇岁月》(人物略多,主要情节线索仍然是单线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上面是从人物安排上说的,这里则是从情节线索安排上进行分析。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掐”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B.复线型结构
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就构成复线式结构。《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线索就有两条:一条以涅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绷为主;一条以列文为主。长篇中的线索往往在两条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两条以上的线京,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线索就有两条——存妮一条、荒抹一条。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长篇中,这种复线型结构,出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C.辐射型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作者的“透视点”很集中,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都从这一点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这种方式运用得很娴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说
的复杂内存是从陆文镕躺在床上的朦胧追忆中散射出去的。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D.蛛网型结构
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又,盘根错食象一个蛛网。《水浒传》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索,其中的很多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使得结构有气魄,。《红楼梦》情节线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用蛛网形式组织起来。
蛛网型结构在推理小说中往往表现丸同时写几条表面上看不出来联系的线索——把情节的网撤出去,随后收网,使各条线索的必然联系浙沥显露出免把各条线索集中在案件的结局上。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如《蓝宝石》、《英犬》就惯用此法。当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仁水悦子的《猫知道》(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把这种结构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环型结构
这种方式的作用在于使情节线索之间能“咬得很紧,前后融为一体。张弦的《扯不断的红丝线》可作为典型文例。杨玉洁参加了文工团,组织股长马秀花把她介绍给齐副师长,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则和苏骏结了婚。苏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离了婚。而齐副师长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后,马秀花又来把博再介绍给齐;傅终于没有扯断这根红丝线。博转了一大圈,终于转回来了。在结构上,人物关系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回环:博齐——苏博——齐傅。情节的发展沿着倒转回环的方式展开。
F.情特型结构
有的小说,在结构上,看不出情节线象故事性不强,或根本无故事性可言,只写一些事,全篇侧重于作者情绪的抒写。组成小说结构的主要部分就是馆结朗描写。它用以吸引读者的并不是生动的信节,而是流动的意识,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和对感情的细致生动的抒写。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无情节小说,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
近年国内小说创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体地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不注重情节,不讲故事,如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竿。又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使情绪贯彻全篇,成为组织小说材料的无形线索。
G.板块型结构
现代小说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不少作者已不满足以上的结构形式,使小说结构有很大的“随意性”。作者在小说中‘随意”地写出一个人物,并对他进行描写,然后放在一边;或“随意”描写某种心别、景物,又放在一边,这种胡写自成一统,有它自己特定的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板块。
4. 简述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你好,简述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关于他的艺术特点,我在网上帮你查一相关的内容和资料,然后再答复你,可以吗?
5.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他严格地把“逼真”和“真实”区分了开来,他摒弃照相式的真实,而致力于“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
2、在表现形式上,莫泊桑是炉火纯青的技艺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种既定的规则,而是自由自在地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法。在描述对象上,有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是事件的某个片断,有时是某个图景,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既有故事性强的,也有情节淡化的甚至根本没有情节的,既有人物众多的,也有人物单一的,甚至还有根本没有人物的。
3、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6. 什么是文学作品艺术结构包括
文学作品的形成是指作品的内容结构和具体表现形态。它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情节、结构、体裁等。
1.结构: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一定的题材,在酝酿、形成作品主题的同时,必然要考虑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用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品的结构问题。它是表现作品内容,显示作品主题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包含着作家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抒情议论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等,而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还有众多的人物、事件和展开人物、事件的社会环境等等,这些纷纭复杂的内容,必须经过作家的精心组织,才能成为一幅统一、完美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图画。所以,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结构,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无法组织起来,也无法表现出来。文艺创作中剪裁和布局等等是作品结构的具体表现环节,作家在进行剪裁和布局时,要考虑许多问题:哪些生活素材要写、哪些不要写、哪些要详细地写、哪些要简略地写、哪些人物、事件是主要的,要突出地写;哪些是次要的,可以放在不太显著的位置;整个作品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何者安排在先、何者安排在后……总之,如何使作品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都需要在动笔之前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安排。文学作品的结构工作,并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工作,它与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艺术思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它既要符合作家塑造形象、显示主题的整个艺术构思的需要,又要符合客观生活的规律。一般说来,作品的结构往往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a).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作品的每一结构工作都必须为更充分、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主题服务。在叙事性作品中,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示出来的,因此,作家在安排材料时,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根据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实质来安排人物、事件和环境,才会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现。譬如,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就是根据主要人物吴荪甫的思想、性格的发展逻辑,并以他为中心来安排小说里的各种人物、事件、环境等各类矛盾冲突,集中地刻划出他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和悲剧道路,从而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b).结构要完整、和谐、统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具有本身的完整性、统一性,才能使作品成为一幅完美的插画。每一篇作品,特别是叙事性的长篇作品,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作家在组织构造时,总是首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脉络,围绕主要的矛盾,突出中心;同时,也十分注意前后照应,使作品的各部分保持有机的联系,成为完整、和谐的统一体。结构的完整统一,并不意味着在创作中只容许几种固定不变的结构形式。在实际创作中,由于作品内容的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才能的不同,作品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结构。可以说,没有一部优秀作品的结构,会和其他作品的结构完全相同。文学作品结构的多样化,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历来的那些在内容上陈陈相因、结构上落入陈套的摹拟性的作品,往往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最终必为历史所淘汰。真正的优秀作家,善于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安排作品的结构,使得它既能鲜明、突出地显示出作品的主题,又保持着形式的完整性、统一性。
(c).结构要适应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的要求:一部文学作品采取什么结构形式,是受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作品的主题所制约的,但同时也与作家采用什么文学体裁来写作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文学体裁也是受文学作品的内容所制约的,但它一经形成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例如,表现在结构问题上,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于结构工作就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内容比较简短、集中,结构也就比较单纯,它主要是按照作者的感情发展的波澜来安排的。而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内容比较复杂,它往往有纷繁的线索,众多的人物、事件、场景,在结构上需要更加细致、周密、妥帖的安排。这类作品,要求以人物为中心,按照主要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逻辑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安排作品的结构。因此,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作家考虑作品结构的头一件工作,往往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体裁,而后才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与体裁的要求,进行具体的、细致的结构安排。
(d).结构还要照顾到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结构是一种艺术手段,它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各民族的文学在结构方面也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由于群众的艺术欣赏习惯以及文学艺术的民族传统等原因,在结构上又往往形成了某些特点。例如,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习惯于欣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交代清楚、针线紧密、前后呼应的结构。对于这种民族欣赏习惯,作家在考虑作品的结构时也必须尊重它,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文学作品结构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劳动,一些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只有当作家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锻炼自己的观察现象、认识生活的能力,他才有可能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洞察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安排作品的结构,使作品的形象体系生动、有机、完整、鲜明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2.情节:文学作品的情节是指叙事性作品和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过程,某种性格、典型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时间组成的。如高尔基所说的,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那么,文学作品的情节,毕竟是属于内容的因素,还是属于形式的因素?对这个问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如果情节是指作品因素,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式来组织情节的结构问题。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往往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鲜明、最突出的表现。因此,作家刻划人物性格,就要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通过他与周围环境、与其他人物间的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也就是通过作家精心安排的情节来表现。没有巧妙而合理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就无法充分地显示出来。文学作品的情节,并不是一些生活事件的简单罗列铺陈,而是作家依据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加以组织、安排而成的。在叙事性作品中,不同性格的人物,总是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展开行动,构成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因此,人物性格的发展,是作品情节的核心。作家在创作中,不能任意地编造、安排作品的情节,也不能把某些与人物性格无关的情节强加在人物身上,而应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根据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来选择事件与虚构事件,组成完整的情节。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作品情节的基础。文学作品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正是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生动性、丰富性的集中表现。生动的、完美的情节,必须正确地、恰当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发展;离开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结果必将是本末倒置,使作品丧失艺术生命力。例如,近代的某些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往往是回避了甚至是掩盖了生活中真正的矛盾冲突,企图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这类作品,不可能创造出有深刻教育意义或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事件的展开,总是有头有尾、有起有伏、有发展过程的。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也有段落、有过程。它一般包括这样的基本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发展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上五个部分,但并不是每部作品都如此。在实际创作中,作家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艺术要求,创造性地安排作品的情节。例如,有些作品没有序幕,“开门见山”地揭示出矛盾、冲突;有些作品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交代情节结束后人物的命运,与序幕相呼应,如曹禺的《雷雨》。同时,作品情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也可以把某些组成部分省略或倒置,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鲁迅的《祝福》,就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然后回述她一生的坎坷遭遇,这样就给整个作品笼罩了一层凄惨的悲剧气氛,增强了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力量。此外,情节的安排可以采用单线发展,也可以采用双线或多线交织发展。总之,对于作品情节的安排,作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创作个性,根据艺术表现上的不同需要,相应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
7.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
8. 论述余秋雨散文思想结构及艺术特征
艺术风格的认识: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评价: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9. 请分别论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艺术结构方面的特点
古典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首先,《红楼梦》从生活的情理出发,用多种化统一的原则,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和生活中的一样丰富多彩的真的艺术生命。其次,《红楼梦》在总体结构,具体情节展开,人物塑造等方面广泛地应用了对此手法,并将它上升为一种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段。再次,《红楼梦》尽管是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但它的艺术独创却并非叙事艺术手段所能涵盖。它是我国抒情传统与叙事的完美结合,在叙事中显示浓烈的诗化倾向。它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叙事的抒情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意境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艺术特点: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1)《西游记》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人生活作基础,这就使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都是显得和谐自然,从而构成了《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2)小说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一群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形象(3)小说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基调,富于喜剧色彩(4)书中语言活泼跳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并以方言俗谚。人物语言也富于个性化,较好地烘托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5)小说的结构,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
10. 小说的结构布局
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说能做到:简洁、凝炼、形象、引人。
对短篇小说结构体的设计与展现,必须体现六个字:简洁,形象,兴味。而这六字,则主要落实在场面(或称描述单元)与情节(或称事情转折点)的设置、把握上。只有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好的小说结构体。
对短篇小说来说,一般由一两个描述单元(很少超过三个)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节转换来组成。如何士光《乡场上》,全篇只有一个场面:乡场上纠纷;鲁迅的《药》,只有两个主要场面:买药与祭子。
描述单元犹如情节线的横切面。而在短篇小说总篇幅为定量的前提下,则这切面与切点的关系自然成反比。即是:切点多,则切面小:切点少,则切面大。
因此,在设计结构体时,横向的切面展开与纵向的情节进展要有精心设计。切面展开形成场面(描述单元),有助于细致形象地表现生活与塑造性格;情节进展则有助于引人读兴,摇曳生姿。
除场面与情节的设计外,短篇小说尤重开头的技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短篇小说来说,尤其如此。短篇小说的开头,一般向读者展示一个特殊的有兴味的形象小场面。然后,用简洁笔墨介绍背景或问题,下面紧接着进入"主体",即主要的场面中人事矛盾冲突的展现。因此,尽量用一个精彩的小场面作为开头,是短篇小说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短篇小说开头部分很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向读者交代背景、介绍人物,极容易由"说明性材料"构成。所以,形象化的描述在消除枯燥乏味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以形象吸引读者,并以形象的矛盾冲突或问题引起读者悬念。
由于结构体是生活场面与故事情节的有机组合,因此,除上述介绍的结构体自身的技术性处理外,结构体的设计、把握还包括结构布局与生活的内在联系问题,即结构体反映生活的角度问题。
短篇小说的结构角度常有以下几种:
方面--正面;侧面;反面。
视野--以小现大;全景式素描。
焦点--外在世界为主;内在世界为主。
以下,分而述之:
正面表现:一般而言,若有可能,并有特色,采用正面表现可直截了当、清晰自然地将要体现的事物及意旨呈于读者面前。如柯云路的《三千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米隆老爹》等。
侧面表现:这种角度选择,可使小说新颖独特、精巧含蓄。如莫泊桑的《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契诃夫的《苦恼》,刘心武的《白牙》,张抗抗的《流行病》等。
反面表现:要反映正义的强盛,偏从邪恶方面的惊惶写起;歌颂光明之可爱,却极写黑暗可憎。如契诃夫的《一个小官吏之死》,从反面揭露沙俄统治的残酷与等级的森严;如莫泊桑的《一个儿子》,用道貌岸然的主人公对过去肮脏行径大言不惭的炫耀来揭露他的丑恶灵魂;如何立伟的《白色鸟》以恬静自然的场景来突出"文革"时畸型、狂乱的罪恶事情等。
以小现大:以小场景、小故事、小冲突,表现大内涵。如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可以说,短篇小说从广义上说,都是以小现大的篇章,不过上述作品场景与寓意之比,更为悬殊而已。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作品。似无剪裁地、全面铺开式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朴质、无丝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觉。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外在世界为主:即以描述事物、人物的外部形态、动作、过程为主,以形象来再现生活。我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多如是。
内在世界为主:将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绪、情感、意念的演进、飘动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现人物心态。如"意识流"小说。
对任何小说来说,结构布局的本质均是对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有机艺术组合。但在这基质上,不同小说的结构又有各自特点及要求:
1、情节小说。
它主要通过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转换来实现其艺术价值。一般而言,在开头必须用精彩引人的场面展示出矛盾冲突,给读者提出一个阅读问题,迫使他们急切地要了解下面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然后,要想尽方法保持住读者的悬念,使他们随着作者的诱引,沉溺于一个又一个变化起伏、难以预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后,才使悬念释放,让读者明晓最终答案。
2、性格小说。
它以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为中心。好的性格小说往往比情节小说具有更大、更长久的艺术魅力:因为它不是提供听一遍即可的故事,而是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小说作者都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力将笔下人物写得个性突出、不同凡响。于是,在肖像描写、行动描画、语言描述、心理描摹上大下功夫,果然也就有了声色俱备的某种独特人物形体出来。有的作者更进一步,通过逼真的细节--比如严监生临死不能闭眼,只为多点一根蜡烛之类,将人物神态活画了出来。应该承认,他们的努力不无效果。但若说因此已塑造出了人物性格,则未免浅显了些。因为,在塑造人物性格时不能为性格而性格,而应写出性格的内在依据,让人物在矛盾冲突的碰撞中表现出鲜明的性格来。
这些矛盾冲突是:
第一,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通过外在环境与人物性格的特定冲撞,表现出鲜明确切的性格。例如《内当家》中农妇李秋兰面对改革开放后以前残酷欺压过自己的地主以爱国华侨身份重新回来的局面;面对县委要员以强迫命令方式要求她奴颜卑膝、装假奉迎的场面,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又自然实在地体现出新时期农民的情怀。这性格便扎实、深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性格与性格的冲突。通过彼此对立或不同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对比方式或衬托方式表现人物性格。例如梅里美的《玛特渥·法尔高纳》中,父亲正直、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儿子贪图钱物、出卖他人而背叛诺言的性格的冲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性格与鲁四老爷、柳妈及其他人的性格的冲突;《月牙儿》中女儿与母亲微妙复杂的性格冲突等。
第三,性格自身内部的冲突。通过人物性格中两种品质或两种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决,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比如鲁迅《肥皂》中四铭老爷一方面怀流氓淫邪心理调戏女乞丐,一方面又正襟危坐,以道学家口吻训拆儿女;比如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真挚、深沉地相爱又受社会舆论、文化习俗束缚而自我克制、痛苦煎熬的内心冲突等。
性格小说在结构设计上,情节的转折、变化不宜过多。若转折点过多,势必造成切点多、切面小的局面,这样,人物性格就缺乏必要的横向展示,而被淹没在情节过程之中,性格小说便蜕化为情节小说了。
3、氛围小说。
氛围小说重在用气氛、意趣感染读者,因此,如何用生动传神的氛围、境界描述来吸引读者,便是重心所在。
氛围小说引人入胜的方式大体有两类:其一,逼真具体的形象描述;其二,细腻传神的意趣传达。
前者又可细分:
第一,利用同感。直接表现读者及熟悉的场景、人事。使读者倍觉亲切,进而获得感染。比如鲁迅的《社戏》:小儿女纯情烂漫,乡间生活质朴真淳,读罢令人陶醉。
第二,利用陌生感。展现一般读者所不熟悉的生活画面,使人读罢产生因新鲜感所派生出来的欣悦或激动之情。例如郑万隆《异乡异闻》中的一些篇章,即以特定的奇异场景来唤起读者的感动,乔良的《灵旗》,似乎写了不少人物、事件,以求再现一段历史,但就其总体艺术魅力来讲,还是由于它创造出了一种现代读者所陌生的沉重、悲凉、苦涩的艺术氛围。
第三,利用距离感。将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人生画面推到远处以鸟瞰,或摆到"别处"以重视,利用拉开距离、换变角度的方式,吸引读者情感。比如贾平凹的《夏屋婆悼文》,使读者如置身冥冥高天之上,用俯视蝼蚁般的超脱宏阔眼光扫描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一生,于是,自然有种幽远情思与透彻的悟性潜生出来。
后者的意趣传达也常见两种情况:
第一,通过心理情绪的艺术传达,与读者发生心理交流。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将岳之峰的心理流动直接向读者展示出来,引起共鸣。
第二,通过提出新的哲理观念,引起读者惊动,陷入新的思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氛围"。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眼、口与心,向读者传达出一种社会氛围,进而提出新的大胆直截的指控: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只写着两个字:"吃人"!
4、抽象小说。
抽象小说具有将艺术形象符号化的特点。但尽管如此,它也不能没有人物、情节、环境的有机组合与配置。因此,抽象小说的结构体设计也应遵循上述三类小说所要求的规则。
而抽象小说还要多一项要求:必须将抽象的哲理与具象的呈示结合起来。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