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萧红的一首诗
人鸟低飞
我看见
她坐在一把红椅子上
那是无背无腿的椅子
我看见她坐在
北中国最大块的云彩上
疼的火,烧着云彩
她红的透明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那红是不是还在?
那椅子是不是还在?
一根针
在知觉里,每天每年尖走
万物活着
那是鲜艳的颜色
萧红的一生是一场悲剧,她用柔弱的肩膀承担了连男人也无法忍受的艰辛!作为女人,她是不幸的,作为一个作家,她是值得我们称颂的!独立与反抗是用血和泪的浸泡发出的呐喊,那个久远的时代造就了她的苦难人生,也成就了她比男儿还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一个伟大的不幸的女人,挣扎与生死的边缘,用生死书写了大大的"人"字!
有墨汁儿,该抹黑这一年,有黄泥,该封死这一年
风,起于青萍之末.苦难,起在哪儿呢?
没有更好的结尾
人生下来,都说应该善始善终
但是,活着,是需要很大力气的,我的力气天生不足
天空上飞满鸟,我掉下来
我死了
萧红的文字总是让人在怜惜之时又有种敬畏,有凛然的气节和风骨!又有对生活的绝望和不屈!这样的女子活着就是要体验生命,活的艰辛而又轰轰烈烈!注定是要用命来换的!我忽然觉的,人的懦弱是不是也是一种坚强?忍受平庸和淡漠,即使生命没有精彩,却能够细水常流!难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生之道"无用之用"庄子<人世篇>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就是这样充满了悖论.人生,也就是一种取舍!
❷ 萧红 祖父和我的写作手法 急 高分
种类繁多的小动物、色彩鲜艳的植物、太阳特大天空特高、花鸟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对活泼的生存方式的渴望。
其中,重点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如:颜色、形状、声音,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①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颜色)
②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颜色、比喻)
③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鲜艳漂亮。(颜色)
④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声音),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形态)。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亮度),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比喻)。——多角度的观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喜爱
⑤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颜色)——澄静的色彩烘托了孩子内心童话般空灵的美好世界
⑥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拟人)——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世界,激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热爱
⑦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比喻)——云的白、亮、净,给孩子无穷的想象和活力
有声有色的大花园,是孩子眼中真正的乐园,提供了祖孙活动的生活环境。
❸ 哪个年代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和小说的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刚刚经历了初醒。左翼电影运动兴起,文化工作者人才辈出。
编剧夏衍、田汉,明星赵丹、周旋、阮玲玉,导演孙瑜、吴永刚、袁牧之。
❹ 京派小说的理论主张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写作特点萧红小说的文体特点
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
一,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
二,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
二,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李劼人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方言写作,真实记录成都地区生活百态。
李劼人小说中关于川剧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称为“小说的晚清川剧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川剧艺术中那简练而经典的对白、丰富的方言以及浓郁的乡土氛围,也都自然融入到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中,从而增加了他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劼人先生一生热爱川剧。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关于川剧的描述。川剧研究员蒋维明先生曾化用郭沫若的评语,称“大河三部曲”是“小说的晚清川剧史”。
既然是“史”,当然就有对川剧的全方位描写。川剧的演变,川剧、唱腔、演员、观众,川剧演出的环境等等,在李劼人笔下都有生动而亲切的记述。《死水微澜》写邓幺姑对成都的向往就是从川戏开始的:“她知道(成都)有很多会馆,每个会馆里,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江南馆顶阔绰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戏,一天总有两三台戏在唱。”对于川剧的剧目和演员,作家借书中人物之口,随意就拈出一大串:“悦来茶园三庆会的川班,老角色也多,新角色也好。杨素兰的《大劈棺》,刘文玉、周名超的《柴市节》,李翠香的《三巧挂画》,邓少怀、康子林的《放裴》,蒋润堂的《飞龙寺》,还有游泽芳的《痴儿配》,小群芳的《花仙剑》。这才是高尚娱乐啊,好不安逸!”诸如此类的文字,在《暴风雨前》《大波》中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 创造了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一种新形式"大河小说"。
在这个形式中,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大变动,被有声有色地以风俗史的面貌再现出来,而探讨社会历史变动的原因,也成为小说隐含的主题。郭沫若曾经称赞李劼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小说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江源(四川崇庆县)人常璩写以四川为中心的方域史,李劼人在民国史还没有问世之时,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地域史料征之于野,集中描绘历史转折时期一个多事的内地省份的政治风云和人情世态,带有地方域史小说的色彩。所以,称他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是恰到好处的。
二、 注重细节刻画及环境描写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追求客观、冷静地再现现实。
这一点体现着对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借鉴,而与中国现代小说主流现实主义,即不避主观抒情的、表现手法开放的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福楼拜、左拉作品女性形象刻画的某种特征。
《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暴风雨前》中的伍大嫂,《大波》中的龙兰君(黄澜生太太),以及后来写的《天魔舞》中的陈莉华等人一起,构成了李劼人小说的女性形象系列,而在注重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法国文学对李劼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总之,在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具体形态中,李劼人代表了一种古典的、法国式的追求客观真实的风格。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完成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相对于《马伯乐》的未完成而言),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萧红对小说文体的追求,萧红小说风格的建树,都见之于这部作品。而我认为,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像方式,萧红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最重要的特质,我们也就忽略了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建树,我们也就会错过在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传统中如此可贵的一个新要素。
文字,是文学作品诉诸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的最原初的物质形态。它直接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读萧红的小说,最初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她超常规的文体语言。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九一八致弟弟书》)。比如《王阿嫂的死》中的首段文字: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这里,不说霜覆盖了草叶和菜叶。而说草叶和菜叶都盖上霜;不说山上的树黄了叶子,而用一个修饰语来修饰中心词“树”,让它去“等候”太阳;不说太阳被朝霞挡住,而说它“走进朝霞去”。显然,前者都是日常的语言,而后者则多少都超乎规范了。这就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生疏感和新鲜感——一种“明丽和新鲜”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里有《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有《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有《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等,它们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饰,秀韵天成。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因为直率,毋庸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在萧红的文学语言中,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她认为“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33】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意识,自传式叙事方法才成为萧红自觉的选择与追求。在她的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下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
萧红最成功、最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进她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如《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它们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我观物”叙事记人,写景状物。
萧红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运用自传性的怀旧笔调,缘于其一种自觉的创作观。一般说来,与现实贴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以后,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价值。因此,萧红非常重视“思索的时间”,她曾以雷马克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这种时间距离的重要性【34】。正是这种心理距离,使她有充分观照和反思的时间,从而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实底蕴创造了条件,她的自传性怀旧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这种适度的心理距离不但为萧红提供了一种“思索的时间”,而且也为她提供了一个题材与她的情感熟习的时间。萧红也是这样认为的,题材与情感的熟习,“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够把握的。”【35】而这里所说的情感不再是简单的原始情绪,而是较高层次上的审美情感。由于萧红在时空上已远离故事中的题材、人物和环境,过去的一切已经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这就使她能够抽身事外,而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忆,用怀旧的笔调将自己的原始情绪升华为一种审美情绪,并进而与题材溶为一体。《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36】
❺ 郭玉斌简历
郭玉斌,男。满族,黑龙江绥化人,1965年10月生。东北师大文学学士,吉林大学文学硕士,九三学社成员,市政协委员,省作协会员,萧红研究会会员。教授,教学督导,供职于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与地域文化、萧红研究、朗诵艺术等课程。独立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一项,获省级科研奖五项;参编教材两部,独立完成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其中2006年出版的《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被全国十佳艺术教育机构“中艺清美艺术教育”定为“教辅用书”,被中国传媒大学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类的“专业必备书”。
著作类
1、《萧红:漂泊的诗化象征》 专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3月 2、《萧红评传》 专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年6月 3、《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 专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8月
论文类
1、 有关《绿色的谷》评论的几个问题 《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 舒而为云 疾而为驰 《教育艺术》2003年第6期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戏剧文学》2003年第6期 4、 朗读的重音处理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 书写人生悲凉 呼唤人格尊严——萧红短篇小说《手》赏析 《语文学刊》2005年第1期 6、《呼兰河传》:纯美的大荒诗魂 《学术交流》 2005年第3期 7、 两人世界的反顾 一种心境的独语——解读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 《名作欣赏》2008年第7期 8、 拣出几粒烂樱桃 《文学自由谈》2008年第4期 9、 萧红与外国友人 《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1期 10、“速朽”,还是“经典”? 《文学自由谈》2010年第3期 11、论萧红小说的“小城系列”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2、鲁迅小说人物“不具名”现象探幽 《语文建设》2010年第9期
❻ 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声小说。
http://www.tingbook.com/book/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