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哪篇小说好啊
奥斯汀的 傲慢与偏见 这个偶很喜欢的 电影版的也有珍藏
英国幽默小说代表作《三人同舟》 有听说过 但自己还没看过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导读
1.TheBirthmark(1843)NathanielHawthorne
《胎记》纳撒尼尔·霍桑
2.TheCaskofAmontillado(1846)EdgarAllanPoe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埃德加·爱伦·坡
3.(1885)
MarkTwai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节选马克·吐温
4.Chickamauga(1889)AmbroseBierce
《芝哥墨哥》安罗劳思·比尔思
5.ThePhilosopherfromWinesburg,Ohio(1919)SherwoodAnderson
《哲学家》(选自《小城畸人》)舍伍德·安德森
6.SelectionfromMissLonelyhearts(1933)NathanaelWest
《芳心寂寞小姐》节选纳撒尼尔·韦斯特
7.(1951)
CarsonMcCullers
《伤心咖啡馆之歌》节选卡森·麦卡勒斯
8.GoodCountryPeople(1955)FlanneryO’Connor
《善良的乡下人》弗拉纳蕾·奥康纳
9.SelectionfromTheEndoftheRoad(1958)JohnBarth
《道路的尽头》节选约翰·巴思
10.SelectionfromCatch一22(1961)JosephHeller
《第22条军规》节选约瑟夫·海勒
11.SelectionfromCat''''sCradle(1963)KurtVonnegut
《猫的摇篮》节选库特·冯尼固
12.TheSwimmer(1964)JohnCheever
《游泳者》约翰·契弗
13.SelectionfromPortnoy''''sComplaint(1969)PhilipRoth
《波特诺的诉说》节选菲利浦·罗思
14.(1978)
JohnIrving
《嘎普眼中的世界》节选约翰·欧文
Ⅱ 求,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全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表演饥饿,最早的行为艺术,跟现在一样,很少能吸引别人认真的关注。
《“搞定”夫妇》林·拉德纳
将爱心泛滥者写到极端。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马尔克斯
被美好唤醒的人们。
《1870年的气球飞行》史蒂文·米尔豪瑟
热气球下的世界。
《阿内西阿美女皇后》
杰出的循环。
《艾皮凯克》冯尼格
机器人和爱情。
《安阳》冯唐
试图重现创世之初。
《艾德沃坦夫人》巴塔耶
放荡不羁。
《柏林之围》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扳道夫》阿雷奥拉
荒诞的火车,绝佳讽刺。
《宝贝儿》契诃夫
完全依附于爱情,而不是爱人。
《鼻子》芥川龙之介
可怜的自尊。
《趁生命气息逗留》罗杰·泽拉兹尼
机器人重创世界。
《水月》川端康成
描写极细腻。
《穿墙记》马塞尔·埃梅
奇人。
《出租车上的吸血鬼》春上村树
扩大概念。
《逮香蕉鱼的日子》塞林格
战后人的精神创伤。
《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
诗意写愚昧。
《地狱变》芥川龙之介
不疯魔不成活。
《断魂枪》老舍
时代变更后的失落。
《二路电车》马哈姆德·台木尔
寻常爱情。
《封锁》张爱玲
逢场作戏。
《南方高速公路》科塔萨尔
类似《封锁》,稍广博。
《狗日的粮食》刘恒
中国农民。
《好心的中士》塞林格
更美丽的真实。
《河的第三条岸》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的个人理想。
《黑帮老大》希区柯克
就悬疑性来说,希区柯克胜过欧亨利太多。
《红死病的假面具》爱伦坡
沉着、克制的悬疑。
《猴爪》W·W·雅克布斯
铺垫结实,结局妙。
《换妻记》胡·何.阿雷奥拉
成人童话。
《婚宴》王祥夫
丰盛的婚宴。
《威克菲尔德》霍桑
跳脱出自己生活。
《江边纪事》高军
小说式散文。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
意料之外。
《狙击手的一个早晨》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心惊动魄。
《巨翅老人》马尔克斯
有翅膀,就有飞翔的可能。
《巨蟒》杜拉斯
阳光下有形的吞食和阴影里无形的吞噬。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
梦接近于现实。
《十八岁出门旅行》余华
社会规则。
《教长的黑面纱》霍桑。
人人都只向大众呈现了部分自己。
《近视眼的故事》卡尔维诺
是否戴眼镜成了悖论。
《孔乙己》鲁迅。
凑起来的形象异常饱满。
《苦恼》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老妇与猫》多丽丝·莱辛
城中流浪。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
汉口夜生活。
《理发》林·拉德纳
理发师的独白。
《立体几何》麦克尤恩
源于《零侧曲面》,更丰满。
《烈火平原》胡安鲁尔福
战争全过程。
《罗马惊艳》希区柯克
和《猴爪》有一拼。
《马口鱼》张万新
虚构的真实。
《蚂蚁》鲍里斯·维昂
战争的讽刺。
《瓶装地狱》 梦野久作
不同顺序,不同的解读。
《太阳鸟》 尼尔.盖曼
美食家和传说中的鸟。
《歌利亚》尼尔盖曼
黑客帝国。
《西西里柠檬》皮兰德娄
忘恩负义。
《七层楼》迪诺布扎蒂
死亡的诱引。
《出埃及记》恰克·帕拉尼克
亡命天涯。
《冬日之旅》乔治·佩雷克
对历史的误解。
《青鱼》拉克司奈斯
看天吃饭。
《情书》岩井俊二
过于完美的巧合。
《色戒》张爱玲
平静下面的动荡。
《狮子头》张大春
另一种江湖。
《受戒》汪曾祺
纯真的美,同样不染世俗。
《四把蓝色椅子》哈尼夫·库雷西
爱情中的难堪。
《太阳与阴影》皮兰德娄
三起三落。
《巴比伦塔》特德·奇昂
天空的尽头。
《王佛保命之道》尤瑟纳尔。
现实即画。
《罕福之行》威廉萨洛扬
完美的对话。
《我们看菊花去》白先勇
残酷的爱。
《箓竹山房》吴组缃
鬼屋。
《午餐》毛姆
高级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
自私的爱情。
《萧萧》 沈从文
凄美的乡村生活。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
时间迷宫。
《雪中的猎人》 托拜厄斯·沃尔夫
见风使舵。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
蝗灾丽景。
《一天》陈村
一天是重复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大概也能看作小说。
《婴宁》蒲松龄
没心没肺。
《游仙窟》张鷟
古人逛窑子。 《阿拉比》乔伊斯
幻梦的破灭。
《再见爸爸》约翰·契弗
与虚伪道别。
《鸡蛋》舍伍德安德森
生活的胜利。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全方位庄园游览图。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库特·冯尼格
人生如戏。
《南方》博尔赫斯
梦和现实的分界。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冰山效应。
《疯狂时期的大海》马尔克斯
这是《百年孤独》短篇版。
《公道》福克纳
详尽有趣的历史描述。
《魔法外套》迪诺·布扎蒂
有得就有失。
《距离》卡佛
极简主义。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布莱希特
自己的生活。
《射象》乔治奥威尔
违心的事。
《最后一名》埃梅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相遇》格非
相遇既是开始,又是结局
Ⅲ 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历年获奖小说
年份获奖小说获奖作家1950年《金臂人》纳尔逊·艾格林1951年《福克纳小说集》威廉·福克纳1952年《从这里到永恒》詹姆斯·R·琼斯1953年《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1954年《奥吉·马奇历险记》索尔·贝娄1955年《寓言》威廉·福克纳1956年《北弗雷德里克街十号》约翰·奥哈拉1957年The Field of VisionWright Morris1958年《瓦普肖特纪事》约翰·契佛1959年《魔桶》伯纳德·马拉默德1960年《再见,哥伦布》菲利普·罗斯1961年The Waters of KronosConrad Richter1962年《看电影的人》沃克·珀西1963年Morte D'UrbanJ.F. Powers1964《马人》约翰·厄普代克1965《赫索格》索尔·贝娄1966《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凯瑟琳·安·波特1967《修配工》伯纳德·马拉默德1968The Eighth DayThornton Wilder1969StepsJerzy Kosinski1970《他们》乔伊斯·卡罗尔·奥茨1971《塞穆勒先生的行星》索尔·贝娄1972《短篇小说全集》弗兰纳里·奥康纳1973《客迈拉》约翰·巴思1973 AugustusJohn Williams1974《万有引力之虹》托马斯·品钦1974A Crown of Feathers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5Dog SoldiersRobert Stone1975The Hair of Harold RouxThomas Williams1976《小大亨》威廉·加迪斯1977The Spectator BirdWallace Stegner1978Blood TieMary Lee Settle1979Going after CacciatoTim O'Brien1980《苏菲的选择》威廉·斯泰伦1980《盖普眼中的世界》约翰·欧文1981《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约翰·契弗1981Plain SongWright Morris1982《兔子富了》约翰·厄普代克1982So Long, See You TomorrowWilliam Maxwell1983The Collected Stories尤多拉·韦尔蒂1983《紫色》艾丽斯·沃克1984Victory over JapanEllen Gilchrist1985《白噪音》唐·德里罗1986World's FairE.L. Doctorow1987Paco's StoryLarry Heinemann1988Paris TroutPete Dexter1989SpartinaJohn Casey1990Middle PassageCharles Johnson1991MatingNorman Rush1992《天下骏马》科马克·麦卡锡1993《船讯》安妮·普鲁1994《诉讼游戏》威廉·加迪斯1995《萨巴斯剧院》菲利普·罗斯1996Ship Fever and Other StoriesAndrea Barrett1997《冷山》查尔斯·弗雷泽1998《迷人的比利》Alice McDermott1999《等待》哈金2000《在美国》苏珊·桑塔格2001《纠正》乔纳森·弗兰岑2002《三个六月》朱莉亚·格拉斯2003The Great FireShirley Hazzard2004《巴拉圭消息》莉莉·塔克2005Europe CentralWilliam T. Vollmann2006《回声制造者》理查德·鲍尔斯2007《烟树》丹尼斯·约翰逊2008Shadow Country彼得·马修森2009《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科伦·麦凯恩2010Lord of MisruleJaimy Gordon2011Salvage the BonesJesmyn Ward2012The Round House路易斯·厄德里克2013The Good Lord BirdJames McBride2014RedeploymentPhil Klay2015Fortune Smiles: StoriesAdam Johnson
Ⅳ 契诃夫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房》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
(4)约翰契弗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个人荣誉
随着文学的发展,世界文学评论家喜欢把那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说成是某方面的“契诃夫”,以致一些优秀的作家往往被冠以“契诃夫”称号,比如,美国短篇小说家约翰.契弗就被公认为是“美国郊外的契诃夫”,而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则被称为“爱尔兰的契诃夫”,美国作家卡佛、耶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巴尔亦在不同程度被人称为契诃夫。
为什么会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是契诃夫的小说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直面现实的笔触,契诃夫一生以短篇小说为主,他创作态度严谨,重视文学的写生,笔下一草一木无不栩栩如生,刻画心理亦往往入木三分,是世界短篇小说巅峰之一,并成为短篇小说的代名词。
Ⅳ 契诃夫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契诃夫的著名作品:
1、短篇小说
《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客人》、《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
《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谜一样的性格》、《站长》,《文官考试》、《戴假面具的人》、《变色龙》、《外科手术》、《太太们》、《幸福的人》、《在别墅里》、《大提琴的浪漫故事》。
《一件艺术品》、《白嘴鸦》、《苦闷》、《凡卡》、《食客》、《校长》、《伤寒》、《吻》、《沃洛嘉》、《祸事》、《婚礼》、《逃亡者》、《无依无靠的人》、《精神错乱》,《贼》、《村妇》、《古塞夫》、《跳来跳去的女人》、《邻居》。
2、剧作
《论烟草的危害》、《蠢货》、《伊凡诺夫》、《求婚》、《林神》、《被迫无奈的悲剧角色》、《结婚》、《纪念日》、《海鸥》、《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姐妹》、《樱桃园》。
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他的短篇小说《凡卡》被选入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
Ⅵ 美国文学简史的介绍
美国文学简史记录了美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拓展、追求幸福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内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宰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盛行一时,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则异军突起。
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始于十九世纪初期。独立战争胜利后,知识界的精英们常常为美国历史短暂而感到困惑。被誉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华盛顿·欧文1809年编写的《纽约外史》一书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书中描述的人物——父亲克勒克波克先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神话英雄。欧文在《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中,讲述了美国过去的许多传奇故事,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在旅欧札记和哥伦布的传说及历史传奇故事集《阿尔罕伯拉》等著作中,欧文曾经深情地指出:美国作家既要保持爱国者的身份,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取材于美国本土。
欧文的《草原漫游记》显示出他对开创西部文学的兴趣。而这正是他的纽约同行詹姆士·费尼莫·库珀的文学创作领域。库珀的小说《间谍》描写了独立革命期间发生在纽约的一个激动人心的间谍活动故事,但库珀直到出版《拓荒者》之后,才正式以作家身份从事创作。《拓荒者》是组成《皮袜子故事集》的五部浪漫主义作品的第一部。库珀的构思技巧超越了欧文,他在《拓荒者》中描写了传说中的森林猎手——纳蒂·班波。班波后来成为美国小说及电影中所有英雄的森林巡逻员、猎熊者及牛仔的先驱。《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和《杀鹿的人》跟踪追述了班波的前后经历——从最初的热血汉子一直到老死在西部平原。《皮袜子故事集》调整了自然与文明的价值冲突——披露出文明的匮乏。库珀在其他作品中,如《美国的民主主义者》,以更为直截了当的方式继续审视着美国文明。
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不断向西扩展,然而在东北部各州即“新英格兰”地区,早期清教徒的说教依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依然未能摆脱对英国文学的模仿。为了追求思想深度,表达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精神世界,“新英格兰”地区的作家们建立了“布鲁克农庄”和“花果园地”两个文学公社,组成了所谓的“超验主义俱乐部”,谋求摆脱英国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拉尔夫· 沃尔多·爱默生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家。1836年,爱默生发表了一部震聋发馈的著作《论自然》。他在这部作品中指出:人们无须依赖传统宗教,只要潜心研究大自然、回应大自然,即可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一批对新英格兰地区的环境甚为不满的知识分子迅速聚集在爱默生周围,他们接受了爱默生的精神超验论,被世人称之为“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即为爱默生的积极追随者。
梭罗遵从传统的美国价值观念,倡导个人独立,倡导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坚信人应该到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真理。为了实现其理想,梭罗退隐沃尔登湖畔的简陋小屋,与世隔绝,闭门深思,自己干活,在此度过了两年仅能维持其基本生存的简朴生活。1854年梭罗发表的《沃尔登,或林中生活》一书,真实地记录了梭罗这两年的生活经历。几乎没有人象梭罗那样,对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描写得如此令人神往。梭罗许多关于个人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个人良心的支配应高于社会的要求。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依然使人耳目一新。
1837年,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位名叫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作家,发表了一卷本的故事集《重述的故事》,这些故事富于象征表现手法,充满怪诞事件。霍桑对超验主义者的观点持有异议,对传统的新英格兰地区的生活观点持批判态度,他的小说富于罗曼蒂克式的想象。霍桑认为,小说创作未必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而应该探求诸如罪孽、傲慢、激情表达等道德领域。
霍桑的作品对与其莫逆之交的美国另一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梅尔维尔的富爸爸陷入破产,因此他干过许多工作,后来于1839年到一艘海轮上当差,开始了一系列的海上航行。几年后,梅尔维尔依据自己在公海上的冒险经历和在异国港口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出了数部脍炙人口、深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然而,梅尔维尔并不满足,他希望以霍桑为榜样,写出更多的严肃文学作品,并着手撰写主要涉及政治和宗教的文学作品,但广大读者对这些题材的作品并不感兴趣。在其后的岁月里,梅尔维尔除了写了一些诗歌之外,鲜有其它作品问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世时那些不被人们接受的书正是今天最被人们推崇的作品。1852年问世的《白鲸》,讲述的不仅是追捕一条漏网鲸鱼的故事,它揭示了人的命运以及自然与邪恶的冲突,讴歌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持久奋斗精神。这部作品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当新英格兰地区知识界的人士在陈述自己文学艺术的观点,阐释个人的生活态度时,其它地区的作家们则将精力集中于人类对生活的想象,集中于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埃德加·爱伦·坡创作的诗歌不但具有超凡的意象,且颇具音乐感,他的诗歌作品使其与欧洲浪漫主义诗人齐名,小说代表作品有《红色死亡假面舞会》、《尼舍尔厦的倒塌》等。这些小说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充满恐怖,悬念叠出。
经过众多作家多年的努力,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文坛上真正代表美国的声音出现了。这支声音热情歌颂勤劳勇敢的美国人民,热情歌颂绚丽多姿的美国风光,热情歌颂民主自由的美国政体。这支声音的代表人物就是瓦尔特·惠特曼。1855年,惠特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草叶集》出版。这部诗集采取自由流动的诗体形式和不规则的长短句,热情奔放地歌颂美国和美国人民,使读者受到强烈震撼。惠特曼大胆突破了传统的创作形式,以便有更大的空间来表现美国精神。
与惠特曼同时代的另一位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则名声大震。艾米莉·狄更生在麻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郊外父母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平静而孤独的一生。她一生中留下1500多首诗歌,但生前只有2首诗被朋友从信件中抄录发表。她写作的诗歌精巧细腻,不落俗套,着意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她的想象力使她插上了幻想的翅膀,诗中随处可见想象中遥远的异国他乡的名字。另一方面,她诗化了近在咫尺的事物——餐厅架子上打碎的盘子或花园里蜜蜂的嗡嗡叫声。她迷恋生活,却对死亡有点倾心。她创作的1500首诗中,600多首与死亡相关。她的绝大部分诗歌短小精悍,极少超过12行或15行,但她却将一种奇特力量的情感冲动诉诸于这狭小的诗行空间。
同一时期,伴随着废奴运动的高涨,美国文坛上兴起了废奴主义文学。美国第一部废奴小说是作家理查德·希尔德雷斯于1836年发表的《奴隶》。废奴文学影响最大的当属女作家哈立特·比彻·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该书具有伤感和情节剧的特点,把黑人奴隶描绘成饱受苦难的值得同情的人物,并把西蒙·拉格瑞刻画成一个残酷的奴隶主形象。由于这本畅销书的出版,南方奴隶制问题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南方奴隶主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奴隶劳动为基础实行种植园经济的生活方式,决定脱离联邦,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此举导致了美国内战(1861-1865)的爆发,迫使北方使用武力维持国家的统一。内战以南方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奴隶制度随之也在美国废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影响如此之大,以致阿伯拉罕·林肯称斯托夫人是发动南北战争的小妇人。
二战以后
50年代在“冷战”、麦卡锡主义和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文坛趋于沉寂;70年代,经过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水门案件,文坛活跃起来,出现了一批爱思索的作家。在他们眼里,美国的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念混乱。他们普遍感到不知怎样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便通过怪诞、幻想、夸张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他们表现的是没有目标与方向的梦境世界他们讲的是支离破碎的故事,写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性爱(包括同性爱)的描写也更为;露骨。
战争文学 战后出现的第一股文学浪潮是战争小说。其中较好的是梅勒的《裸者和死者》和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
“怯懦的十年”:50年代,右翼保守势力向30年代激进主义传统进攻,许多人由关心社会进步转而关心个人的私利。这10年被称为“怯懦的十年”或“沉寂的十年”。这期间,出现了一些作品,将资产阶级描绘成正面人物,鼓吹服从权威,如《穿灰法兰绒衣服的人》。这类作品企图维护既定价值标准和现存社会秩序,很快就失去了影响。另一方面,阿瑟·米勒等作家抵制麦卡锡主义,继续用作品抨击社会的不正义。
“垮掉的一代”:50年代沉闷的政治空气使许多青年感到窒息,他们吸毒、群居,以颓唐、放纵的生活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抗议。其中有些人把这种生活与情绪写入文学作品,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学。这种文学发展到60年代后,在国内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增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但是对他们中许多人来说,东方宗教与东方哲学更具有吸引力。“垮掉的一代”在诗歌创作方面较有生气,并恢复了美国诗歌朗诵的传统。
“黑色幽默”: 进入60年代之后,人们对生活中的“非理性”和“异化”现象,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有些作家在作品中,用夸张、超现实的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与可怖、柔情与残酷、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揉和在一起,使读者哭笑不得,感到不安,从而对生活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作者对世界前景的看法往往是悲观的。这就是“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等。有人将阿尔比的作品也列入“黑色幽默”派中。阿尔比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喜剧并没有什么滑稽、幽默的成分,但是在使读者感到不安这一点上与“黑色幽默”一致。这说明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非虚构小说”: 60、70年代,出现了“新新闻报道”或“非虚构小说”这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有些作家认为现实生活的离奇已经超过了作家的想象力,与其虚构小说,不如用写小说的手法来描绘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这样的体裁允许报道者描写事件时掺杂自己的观察和想象,也可以采用各种象征手法。这种作品比一般报告文学深人细致,其中也包括作者的观察与想象,带有更多的作者个人色彩,艺术感染力较强,例如卡波特的《凶杀》与梅勒的《刽子手之歌》。
犹太人文学:美国当代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相当大的比重,犹太人文学几乎可以视为一种“次文化”或“文化支流”。犹太人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古老的欧洲文化与现代的美国文化的双重色彩,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归并使犹太人文学增加了复杂性。宗教思想与同胞遭到屠杀使犹太作家产生犯罪感与负疚感,历史的命运又使他们有流浪感与漂泊感,美国的异化社会也使他们感到找不到归宿。因此,寻找“自我本质”便成为他们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贝洛的《奥吉·玛琪历险记》。实际上,这是犹太民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与民族尊严的一种表现。70年代后期,代表西方较新思想体系的贝洛与属于意第绪文化传统的辛格(相继得到诺贝尔奖金,说明犹太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其他重要的犹太作家还有马拉默德、罗 斯等。
黑人文学:战后黑人文学更趋成熟。拉尔夫·埃利逊 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和鲍德温的散文,均已达到第一流文学的水平。他们对种族不平等的抗议采取了更细腻、更深刻的表达方式。他们希望人们认识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这个时期里,女诗人关德琳·布鲁克斯的诗得到普遍好评;女剧作家洛伦·亨斯伯利的剧本《太阳下的葡萄干》(1959)首创了黑人戏剧在百老汇上演的记录。勒鲁伊·琼斯是新一代的黑人诗人,他给自己另外起了一个穆斯林名字,表示他对美国文化的鄙弃。
南方作家:南方文学这个时期仍有发展,老作家福克纳、波特、威尔蒂仍有重要作品问世。新作家也不断涌现,著名的有斯泰伦、奥康诺、麦柯勒斯等。他们不再从历史的传奇里寻找题材,而是关心现实生活中南方人精神上的苦闷。坦·威廉斯是战后享有盛名的南方剧作家,他的《玻璃动物园》等作品通过人物的性变态心理表现生活的不幸与空虚。
纽约作家:纽约的作家不象南方作家那样具有某种共同的心理因素。人们把他们归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为纽约的几家杂志 (《党派评论》、《纽约书评》与《纽约人》)写作,这几家杂志上发表的评论与小说往往对美国文学的时尚产生影响。利·特里林与玛·麦卡锡是很有见地的评论家,约翰·契弗与厄普代克(的小说用含有诗意又带有嘲讽的细腻的笔触探索大城市郊区居民的心理和意识,为东北部的中产阶级描绘了一幅幅工笔精致的风俗画。
个性化的诗歌: 这个时期,美国陆续出现了不少诗歌派别,这些派别各有主张,但其共同点是企图摆脱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的影响。新一代的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个人因素,具有一种“现时性”。他们强调美国特色,不再视伦敦为英语诗歌中心;他们干预政治,不再以超然物外而自傲;他们反对权力机构,蔑视传统规约,他们的诗歌描写吸毒、性爱(包括同性爱)、精神分裂与对自杀的眷恋。这一切,可以看作对西方机械化、标准化、非人性化的社会的一种反叛。理论与批评战后,“新批评派”的势力逐渐衰落。到了60年代,随着各种激进运动的此起彼落,加上欧洲传来“新左派”的思潮,学术界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又出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心理学融合的理论主张。同时,结构主义的理论也开始在学术界流行。这个时期里,文学家传记这种样式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详尽的评传,较有代表性的是5卷本的《亨利·詹姆斯传》,作者是里·艾迪尔)。
重农派:美国现代南方作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文化团体,又称“逃亡者派”。1915年,一些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镇范德比尔特大学有关的文化人常常聚会讨论文学及哲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会曾一度中断,1919年重又恢复。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师、诗人约翰·克罗·兰塞姆成为这一活动的实际领导者,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如诗人罗伯特·潘·华伦、阿伦·泰特、唐纳德·戴维森以及小说家安德鲁·纳尔逊·莱特尔、诗人莫里尔·莫尔等。1922至1925年,他们出版了有影响的小型文艺杂志《逃亡者》,“逃亡者派”一词即由此而来。
“逃亡者”们提倡维护南方传统的文学地方主义,成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一文中坚力量。1930年,以“逃亡者派”为主体的12个南方作家,其中有兰塞姆、华伦、泰特以及诗人约翰·弗莱彻、剧作家斯塔克·扬格等人,撰写的专题论文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出版。这部被看作“重农派”宣言的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以南方农业社会为尺度来评价、批判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此后,阿伦·泰特等人编辑出版了“重农派”的第二部论文集《谁占有美国?》。
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重农思想对南方知识分子影响极大。这种思想不仅贯穿在兰塞姆、戴维森、泰特、华伦等人的作品中,在威廉·福克纳、卡罗琳·戈登、莱特尔以至尤多拉·韦尔蒂等人的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一时形成了一股很有声势的文化潮流,以致有“重农运动”之称。1935年,华伦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1939年兰塞姆创办了《肯庸评论》,这些杂志便成为“重农派”作家重要的活动阵地。美国现代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就是围绕着这些刊物形成的。“新批评派”中的不少成员也都是“重农派”的核心人物。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黑山派诗歌: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 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掸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
“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天使》(1959)等。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
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谐争。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属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奥尼尔是美国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卓有成就的戏剧创作,标志着美国民族戏剧的成熟,并使之赶上世界水平。奥尼尔的戏剧师承斯特林堡和易卜生的艺术风格,把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的表现主义技巧结合起来,开掘人类心灵的底层。作者一生最关注的主题,是人在外在压力下性格的扭曲,乃至人格的分裂过程。作为现代悲剧作家,他的大量心理悲剧既烙下了现代各种心理分析学(尤其是弗洛伊德主义)的印记,又沉重地渗透着古希腊的悲剧意识。1936年,“由于他那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作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Ⅶ 有哪些经典荒诞短篇小说值得推荐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表演饥饿,最早的行为艺术,跟现在一样,很少能吸引别人认真的关注。
《“搞定”夫妇》林·拉德纳
将爱心泛滥者写到极端。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马尔克斯
被美好唤醒的人们。
《1870年的气球飞行》史蒂文·米尔豪瑟
热气球下的世界。
《阿内西阿美女皇后》
杰出的循环。
《艾皮凯克》冯尼格
机器人和爱情。
《安阳》冯唐
试图重现创世之初。
《艾德沃坦夫人》巴塔耶
放荡不羁。
《柏林之围》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扳道夫》阿雷奥拉
荒诞的火车,绝佳讽刺。
《宝贝儿》契诃夫
完全依附于爱情,而不是爱人。
《鼻子》芥川龙之介
可怜的自尊。
《趁生命气息逗留》罗杰·泽拉兹尼
机器人重创世界。
《水月》川端康成
描写极细腻。
《穿墙记》马塞尔·埃梅
奇人。
《出租车上的吸血鬼》春上村树
扩大概念。
《逮香蕉鱼的日子》塞林格
战后人的精神创伤。
《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
诗意写愚昧。
《地狱变》芥川龙之介
不疯魔不成活。
《断魂枪》老舍
时代变更后的失落。
《二路电车》马哈姆德·台木尔
寻常爱情。
《封锁》张爱玲
逢场作戏。
《南方高速公路》科塔萨尔
类似《封锁》,稍广博。
《狗日的粮食》刘恒
中国农民。
《好心的中士》塞林格
更美丽的真实。
《河的第三条岸》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的个人理想。
《黑帮老大》希区柯克
就悬疑性来说,希区柯克胜过欧亨利太多。
《红死病的假面具》爱伦坡
沉着、克制的悬疑。
《猴爪》W·W·雅克布斯
铺垫结实,结局妙。
《换妻记》胡·何.阿雷奥拉
成人童话。
《婚宴》王祥夫
丰盛的婚宴。
《威克菲尔德》霍桑
跳脱出自己生活。
《江边纪事》高军
小说式散文。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
意料之外。
《狙击手的一个早晨》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心惊动魄。
《巨翅老人》马尔克斯
有翅膀,就有飞翔的可能。
《巨蟒》杜拉斯
阳光下有形的吞食和阴影里无形的吞噬。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
梦接近于现实。
《十八岁出门旅行》余华
社会规则。
《教长的黑面纱》霍桑。
人人都只向大众呈现了部分自己。
《近视眼的故事》卡尔维诺
是否戴眼镜成了悖论。
《孔乙己》鲁迅。
凑起来的形象异常饱满。
《苦恼》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老妇与猫》多丽丝·莱辛
城中流浪。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
汉口夜生活。
《理发》林·拉德纳
理发师的独白。
《立体几何》麦克尤恩
源于《零侧曲面》,更丰满。
《烈火平原》胡安鲁尔福
战争全过程。
《罗马惊艳》希区柯克
和《猴爪》有一拼。
《马口鱼》张万新
虚构的真实。
《蚂蚁》鲍里斯·维昂
战争的讽刺。
《瓶装地狱》 梦野久作
不同顺序,不同的解读。
《太阳鸟》 尼尔.盖曼
美食家和传说中的鸟。
《歌利亚》尼尔盖曼
黑客帝国。
《西西里柠檬》皮兰德娄
忘恩负义。
《七层楼》迪诺布扎蒂
死亡的诱引。
《出埃及记》恰克·帕拉尼克
亡命天涯。
《冬日之旅》乔治·佩雷克
对历史的误解。
《青鱼》拉克司奈斯
看天吃饭。
《情书》岩井俊二
过于完美的巧合。
《色戒》张爱玲
平静下面的动荡。
《狮子头》张大春
另一种江湖。
《受戒》汪曾祺
纯真的美,同样不染世俗。
《四把蓝色椅子》哈尼夫·库雷西
爱情中的难堪。
《太阳与阴影》皮兰德娄
三起三落。
《巴比伦塔》特德·奇昂
天空的尽头。
《王佛保命之道》尤瑟纳尔。
现实即画。
《罕福之行》威廉萨洛扬
完美的对话。
《我们看菊花去》白先勇
残酷的爱。
《箓竹山房》吴组缃
鬼屋。
《午餐》毛姆
高级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
自私的爱情。
《萧萧》 沈从文
凄美的乡村生活。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
时间迷宫。
《雪中的猎人》 托拜厄斯·沃尔夫
见风使舵。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
蝗灾丽景。
《一天》陈村
一天是重复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大概也能看作小说。
《婴宁》蒲松龄
没心没肺。
《游仙窟》张鷟
古人逛窑子。
《阿拉比》乔伊斯
幻梦的破灭。
《再见爸爸》约翰·契弗
与虚伪道别。
《鸡蛋》舍伍德安德森
生活的胜利。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全方位庄园游览图。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库特·冯尼格
人生如戏。
《南方》博尔赫斯
梦和现实的分界。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冰山效应。
《疯狂时期的大海》马尔克斯
这是《百年孤独》短篇版。
《公道》福克纳
详尽有趣的历史描述。
《魔法外套》迪诺·布扎蒂
有得就有失。
《距离》卡佛
极简主义。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布莱希特
自己的生活。
《射象》乔治奥威尔
违心的事。
《最后一名》埃梅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Ⅷ 猎鹰者监狱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猎鹰者监狱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约翰 契弗是美国内近代文学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容,一生写了一百九十余篇短篇小说,1977年精选其六十一篇作品结为《约翰 契弗短篇小说集》,赢得当年普利策小说类文学奖。他195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华普肖一家》,嗣后发表《华普肖丑闻》(1964),《弹丸山庄》(1969),《猎鹰者监狱》(1977),《天堂逸事》(1982)。
契弗1912年5月27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昆西小镇。他就读于该州南布伦特里的塔耶学院,这是新英格兰一所古老、刻板的学校;当契弗进校时,拉丁语和希腊语仍然是必修课。在回忆这段学校生活时,契弗写道:“回忆起来,这学校似乎是相当令人歆羡的。校舍是世纪初的建筑物,偌大的窗扉,显得异常的沉郁。因为教室过于宽敞,冬季无法保暖,所以校方允许我们在拼写、变换拉丁语动词时,穿大衣外套,戴帽子、围脖和连指手套。我父亲的一位堂哥,曾经留学希腊,给学校遗赠了他几乎所有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艺术雕塑。就这样,我们戴着耳套,嘴里呵着顷刻变白的气,置身……
Ⅸ 跟欧.亨利当时齐名的是谁
契柯夫和莫泊桑。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随着文学的发展,世界文学评论家喜欢把那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说成是某方面的“契诃夫”,以致一些优秀的作家往往被冠以“契诃夫”称号,比如,美国短篇小说家约翰.契弗就被公认为是“美国郊外的契诃夫”,而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则被称为“爱尔兰的契诃夫”,美国作家卡佛、耶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巴尔亦在不同程度被人称为契诃夫。为什么会产生此种现象?主要是契诃夫的小说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直面现实的笔触,契诃夫一生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小说绝无一丝落入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与三伪文学界限十分清楚,是纯粹的文学本身的表达。生前他就以自己的小说不落三伪文学为荣。他创作态度严谨,重视文学的写生,笔下一草一木无不栩栩如生,刻画心理亦往往入木三分,是世界短篇小说巅峰之一,并成为短篇小说的代名词。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他的短篇小说《凡卡》被选入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一生写的短篇小说长篇将近三百篇,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始终是绝无仅有的。《羊脂球》写于1880年,是莫泊桑经过长期写作锻炼之后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紧接着这个时期,他如喷泉一样涌出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几乎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精彩之作问世,特别是在前三十年,佳品更是以极大的密集程度出现,1881有《一家人》《在一个春天的晚上》《戴丽叶春楼》,1882年有《菲菲小姐》《一个儿子》《修软椅的女人》《小狗比埃洛》《一个诺曼底佬》《月光》《遗嘱》,1883年有《骑马》《在海上》《两个朋友》《珠宝》《米龙老爹》《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绳子》,1884年有《烧伞记》《项链》《遗产》《衣柜》等等。1885年,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中名篇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仍不乏出色之作,如《隆多利姊妹》《流浪汉》等。莫泊桑早年犯有神经痛和强烈的偏头痛,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在1893年7月6日逝世,年仅43岁。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
Ⅹ 哪个网站有约翰 契弗的重逢,英语原文
J. Cheever
Reunion
The last time I saw my father was in Grand Central Station. I was going from my
grandmother's in the Adirondacks to a cottage on the Cape that my mother had rented,
and I wrote my father that I would be in New York between trains for an hour and a half,
and asked if we could have lunch together. His secretary wrote to say that he would meet
me at the information booth at noon, and at twelve o'clock sharp I saw him coming
through the crowd. He was a stranger to me - my mother divorced him three years ago
and I hadn't seen him since - but as soon as I saw him I felt that he was my father, my
flesh and blood, my future and my doom. I knew that when I was grown I would be
something like him; I would have to plan my campaigns within his limitations. He was a
big, good-looking man, and I was terribly happy to see him again. He struck me on the
back and shook my hand. `, Charlie,' he said. `Hi, boy. I'd like to take you up to my
club, but it's in the Sixties, and if you have to catch an early train I guess we'd better get
something to eat around here.' He put his arm around me, and I smelled my father the
way my mother sniffs a rose. It was a rich compound of whiskey, after-shave lotion, shoe
polish, woolens, and the rankness of the mature male. I hoped that someone would see us
together. I wished that we could be photographed. I wanted some record of our having
been together.
We went out of the station and up a side street to a restaurant. It was still early,
and the place was empty. The bartender was quarrelling with a delivery boy, and there
was one very old waiter in a red coat down by the kitchen door. We sat down, and my
father hailed the waiter in a loud voice. `Kellner!' he shouted. `Carbon! Cameriere! You!'
His boisterousness in the empty restaurant seemed out of place. `Could we have a little
service here!' he shouted. `Chop-chop.' Then he clapped his hands. This caught the
waiter's attention, and he shuffled over to our table.
`Were you clapping your hands at me?' he asked.
`Calm down, calm down, sommelier,' my father said. `If it isn't too much to ask of
you - if it wouldn't b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ty, we would like a couple of
Beefeater Gibsons.'
`I don't like to be clapped at,' the waiter said.
`I should have brought my whistle,' my father said. `I have a whistle that is
audible only to the ears of old waiters. Now, take out your little pad and your little pencil
and see if you can get this straight: two Beefeater Gibsons. Repeat after me: two
Beefeater Gibsons.'
`I think you'd better go somewhere else,' the waiter said quietly.
`That,' said my father, `is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suggestions I have ever heard.
Come on, Charlie, let's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I followed my father out of that restaurant into another. He was not so boisterous
this time. Our drinks came, and he cross-questioned me about the baseball season. He
then struck the edge of his empty glass with his knife and began shouting again. `Garcon!
Kellner! Cameriere! You! Could we trouble you to bring us two more of the same.' `How
old is the boy?' the waiter asked.
`That,' my father said, is none of your God-damned business.'
`I'm sorry, sir,' the waiter said, `but I won't serve the boy another drink.'
`Well, I have some news for you,' my father said. `I have some very interesting
news for you. This doesn't happen to be the only restaurant in New York. They've opened
another on the corner. Come on, Charlie.'
He paid the bill, and I followed him out of the restaurant into another. Here the
waiters wore pink jackets like hunting coats, and there was a lot of horse tack on the
walls. We sat down, and my father began to shout again. `Master of the hounds! Tallyhoo
and all that sort of thing. We'd like a little something in the way of a stirrup cup. Namely,
two Bibson Geefeaters.'
`Two Bibson Geefeaters?' the waiter asked, smiling.
`You know damned well what I want,' my father said angrily. `I want two
Beefeater Gibsons, and make it snappy. Things have changed in jolly old England. So my
friend the ke tells me. Let's see what England can proce in the way of a cocktail.'
`This isn't England,' the waiter said.
`Don't argue with me,' my father said. `Just do as you're told.'
`I just thought you might like to know where you are,' the waiter said.
`If there is one thing I cannot tolerate,' my father said, `it is an impudent domestic.
Come on, Charlie.'
The fourth place we went to was Italian. `Buon giorno,' my father said. `Per
favore, possiamo avere e cocktail americani, forti, forti. Molto gin, poco vermut.'
`I don't understand Italian,' the waiter said.
`Oh, come off it,' my father said. `You understand Italian, and you know damned
well you do. Vogliamo e cocktail americani. Subito.'
The waiter left us and spoke with the captain, who came over to our table and
said, `I'm sorry, sir, but this table is reserved.'
`All right,' my father said. `Get us another table.' `All the tables are reserved,' the
captain said.
`I get it,' my father said. `You don't desire our patronage. Is that it? Well, the hell
with you. Vada all'inferno. Let's go, Charlie.'
`I have to get my train,' I said.
`I sorry, sonny,' my father said. `I'm terribly sorry,' He put his arm around me and
pressed me against him. `I'll walk you back to the station. If there had only been time to
go up to my club.'
`That's all right, Daddy,' I said.
`I'll get you a paper,' he said. `I'll get you a paper to read on the train.'
Then he went up to a news stand and said, `Kind sir, will you be good enough to
favour me with one of your God-damned, no-good, ten-cent afternoon papers?' The clerk
turned away from him and stared at a magazine cover. `Is it asking too much, kind sir,'
my father said, `is it asking too much for you to sell me one of your disgusting specimens
of yellow journalism?'
`I have to go, Daddy,' I said. `It's late.'
`Now, just wait a second, sonny,' he said. `Just wait a second. I want to get a rise
out of this chap.'
`Goodbye, Daddy,' I said, and I went down the stairs and got my train, and that
was the last time I saw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