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聂鑫的人物评论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2011年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照例在爱人和孩子们休息以后,进入网络世界,我不喜欢QQ聊天和打游戏,上网的时间全用在和博友们的交流和学习上。那晚,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不经意闯入“诗人聂鑫”的博客,看到这个博客名的第一反应,我想是不是著名作家聂鑫森的博客?抱着学习的虔诚态度,我一篇篇拜读博文,我发现博主聂鑫跟我最初猜想的著名作家聂鑫森不是同一个人,聂鑫不但是国内著名的爱情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短篇小说的写作高手。系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聂鑫早年在国内诗歌界的知名刊物《星星》、《诗神》、《绿风》、《诗歌报月刊》、《中国诗歌》、《淮风诗刊》等发表了大量诗作,并在《新故事》、《讽刺幽默》、《小小说大世界》、《燕赵故事》、《为人与处世》等刊物发表了大量小说作品,以及在《北京青年报》、泰国《中华日报》副刊、印尼《棉兰早报》、《香港文艺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了很多作品。作品曾获《小小说月刊》主办的全国小故事大奖赛一等奖,《香港文艺报》主办的全球华人散文诗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多次被选入品牌读本。出版的著作有《花开的声音》、《血色梅花》、《月光下初吻》、《你是我的一段神话》等数部。参与编辑的著作有《百家诗选》等。聂鑫现为香港《新文学》、和《大文豪》月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上个世纪末期,我也是活跃在当代诗坛的佼佼者,对于诗歌的热爱至今不减当年,怀着对“谬诗”共同的崇拜和热爱,我徜徉在聂鑫的诗歌里,细细品读他的诗句:“学会在爱里感恩/学会握牢我的手/握牢你/学会把有吻的嘴唇还给你/学会让一切爱/一切微笑/带上重量/——《学会在爱里感恩》”“我也累了/月亮的灯里/我看见了床铺/新娘的手/把领下的衣扣/一寸寸解开/——《爱需要幻想》”“我没有多余的太阳/我只能把自己变成太阳留给你/在冬天里温暖着你做梦的种子/在来年的春天里开花/我开始长出羽毛/让羽毛变成翅膀/我开始有一个飞的梦想/——《飞的梦想》”……聂鑫的诗句,于柔美中浸透着男子汉的刚毅,于平静的描写中铺洒着内心的万丈豪情,让人心驰神往,深深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那晚,一直品读到东方泛白,我仍然兴致勃勃,爱人起来劝说,让我赶紧休息,不要耽误了白日忙碌的工作。想起当天上午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开,我只好在心底默默地跟博客里的诗友聂鑫道一声别,之后,恋恋不舍地关闭了电脑。
当天晚上,忙完一切事务,我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进入网络,直接在网络输入“诗人聂鑫”,当博客首页弹跳出来的时候,我感觉无比亲切,仿佛跟一位神交已久的老友又谋面一般,心里的感觉暖融融的。这一次的品读,我没有从诗歌的角度进入,而是细细品阅了聂鑫主持出版的《新文学》月刊。
夏洛特·凯瑟琳说:“一个人的激情与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激情能带领人们寻找到幸福,所以人不仅需要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激情,更要寻找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多的激情,这样才能为幸福创造可能。诗人聂鑫显然不满足于诗歌所带来的激情和幸福,在诗歌的领域里,他只能唱响自己的颂歌,而在大众的团队里,他唱响的将会是另一首颂歌,一首功德无量、举世无双的歌,他的激情,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于个人写作所带来的幸福,他所需要寻找的是一种融汇更多人的文化情节于一体的幸福,他说:“我们是一群想在文学界造反的人,我们手里拿着笔杆的武器,揭竿而起,我们需要一片天空,让我们这些没有分量的人云彩一样,有一块可以飘的天空。从今以后我们不吃烙饼卷大葱了,不吃烤地瓜和山药面了,我们不纳鞋底了,我们靠着一分才气,两分名气,钢铁一样做一次结结实实的文化人。
让铁匠放下手里的锤子,让民工喘一口气的时候,把这一口气都变成锦绣文章。让那些学者不用排着队再在文学的大餐厅里买口粮,我们要修建一座文学的菜市场,在四周转一转,谁的蔬菜鲜,谁的蔬菜水灵,我们就掏钱买他的货。我们要把陈旧的文学体制从脚下扳倒,要用崭新的面貌送走这个岁月老人。
我期待着的一种文学,它始终是有趣的,甚至是顽皮的、精灵古怪的、不守规矩的;它的存在首先要满足作者的需要,让他在灵感的启发下,把一只丑小鸭变成天鹅,把一团乌云变成光芒四射的太阳。把一种寻觅,当成自己一生的梦想。当成一种作家史铁生所描述的‘我之舞’的苏醒。看似前方无路,但我们走过来走过去,我们的脚下就是路,这一条路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怀着这个在文化人的心目中无比崇高的梦想,聂鑫在世界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入围作家蔡丽双博士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着手《新文学》杂志的运作。2010年7月,第一期《新文学》月刊横空出世,给国内外文坛呈现了一个惊喜。香港《新文学》(国际标准刊号)月刊是由香港文学报社主办的世界性精品中文权威期刊,自创刊以来,香港《新文学》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本着弘扬主旋律兼顾多元化的原则,发表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以及文艺理论作品。杂志设立有小说阅读、散文精品、国际诗词、新文学评论等栏目。张炯、雷达、二月河、高占祥、高明柱、刘广运、穆家善、张永健、金雅、龙荣臻、李耀君等文化界知名人士担任顾问。
看到这些,我的内心无比震撼。想到如今世风日下,在大多数人金钱至上的观念里,文学早已不复多年前的神圣位置,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几乎没有一点文学的含金量了。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聂鑫却做了这么一件对文化人来说,实属壮举的事情,不由得令当年也曾经为文学高声唱过颂歌的我自惭形秽,想着自己近年来,为了生计而奔波,搁下的笔尖早已生锈,所幸这颗挚爱文学的心,还没有沉寂,这颗一直未能酬现的文学所埋下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天气,就会心甘情愿生根发芽,努力朝开花结果的方向挺进。于是,我激情满怀地在诗人聂鑫的博客里留了言,希望共同学习,互相交流。没想到,第二天,我竟然接到了他从遥远的南方某城市打来的长途电话,他的声音同他的诗歌一样饱满,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震。在电话里,我们畅所欲言,他就《新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所面对的受众作了详尽的介绍,我就个人对《新文学》诞生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也作了深入的谈论。一个电话,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在电话里,我向聂鑫详细通报了我爱人陈烁数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详细情况以及我对文学多年痴怀的念想,聂鑫郑重邀请我们夫妻二人加入《新文学》,并聘请我担任《新文学》月刊副总编辑一职。我自知才疏学浅,极力推辞,终因这一腔对文学的热爱而难辞重托,怀揣一颗忐忑之心,“走马上任”,力求在《新文学》的天地里,结识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为《新文学》的发展献策献力。
就这样,诗人聂鑫和《新文学》月刊,张开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爱人陈烁这个在文学的殿堂里踽踽独行多年的苦行僧,也“收容”了我这个为生计中断写作而仍然对文学满怀敬仰的痴人。
没过几天,我收到了聂鑫寄来的《新文学》月刊,细细翻阅,《小说阅读》栏目的作品大气、清纯、唯美,写世相百态、情感况味、职场风云、乡村风情、玄幻武侠、花季雨季;《散文精品》栏目的海天片羽、蓓蕾初绽、心灵霁光、短章拾粹等作品则青春、温暖、富有哲思、令人怀念并感动;《国际诗坛》里的诗歌清透、空灵、温馨、有意境,能让爱情产生火花,能让一潭死水重新流动,能让颓丧的心情产生希望……这不失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期刊。我为我和爱人的加入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我也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紧密团结在诗人聂鑫高举的文学旗帜下,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努力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成功策划完成香港《新文学》月刊的出版以后,聂鑫不甘寂寞的一把宝刀又开始跃跃欲试了,他准备再筹划一本《大文豪》期刊,接纳更多被紊乱的新时代文化市场排挤在外、然而却在苦苦坚守文学创作的文化人。这个身居南方的北方汉子,想到做到,以自己饱满的激情,再度操刀上阵,于2011年5月1日,携《大文豪》月刊再度面世。《大文豪》文学月刊是香港文学报社主管、《新文学》月刊编辑部编辑、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一本大型纯文学刊物,随《新文学》月刊一起发行到中国内地、台湾、澳门、马来西亚、印尼、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刊物制作精美,内容厚重,重点刊载小说,兼及诗歌和散文。
我爱人陈烁先后在《新文学》发表《都市风情》、《放手》、《花凋》等小说作品,在文坛引起很大反响。
2011年6月,我获悉著名社会活动家、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国际作家书局总编辑冰凌先生从美国发来的消息,告之我和爱人陈烁合著的长篇小说《盛世恋歌》以及陈烁的中短篇小说集《你是我的青鸟》,由冰凌先生推荐,均被美国耶鲁大学、哈弗大学图书馆收藏。我突然想到诗人聂鑫在创办《新文学》和《大文豪》之初说的话:“中国的传统文学,我一辈子也学不会欣赏,就像一轮月亮,从来都藐视星星发出的光,要用一把出生在文学里的鞭子,学会一种抽搐、痉挛、奔跑、刺激的快感。就像一匹疯狂的马驹,它不热爱鞭子,但鞭子却能让它飞跑。让文学变成一匹疯马奔跑,不落在任何生灵的背后。让它负载着人们的目光去飞跃,让人们在一段距离的奔跑后,产生一种深深的陶醉。
我们这个时代不是没有英雄,而是忽略了创造英雄。一段时期以来,几个文学里的臭皮匠,一直酝酿着一种创造的欲望,他们在荒野地上,撒下种子,希望长出芳草地、希望星火可以燎原。他们激动着,串联着,并为书名大伤脑筋。什么时候,你大喊一声,那个失落的孩子会回家呢?所以名字很重要,哪个名字是你叫两遍以后就会牢牢不忘的呢?我们中国的文学缺少哪一个名字呢?在诺贝尔文学奖上始终没有我们的位置……”
冰凌,一个身在异国的中国人;聂鑫,一个身居南方的北方汉子。他们的身上流淌的该都是同一种激情,那就是为了中国文学以及中国的文人走向世界、走向诺贝尔而努力贡献出自己所有力量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为《新文学》做点什么,于是,我从中牵线搭桥,让这两个性情男子身居异地却得以时空链接,并就新时代新文学的发展达成了很多共识。
威廉·考伯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我想,聂鑫,冰凌,你们是世界上真正最幸福的人,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㈡ 程童一父亲是谁
中国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
中国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
,用于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北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老舍文学奖”于1999年
正式创立,并于2000年6月首次颁奖。目前,老舍文学奖已颁发两届,奖励项目包括长
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
附历届获奖名单:
·第一届老舍文学奖(2001年)
优秀长篇小说奖
《梦断关河》 凌力
《古街》 刘育新
优秀中篇小说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恒
《永远有多远》 铁凝
优秀戏剧剧本奖
曲剧《烟壶》 张永和、王保春
昆曲《司马相如》 郭启宏
广播剧奖
电视连续剧
《一年又一年》 李晓明编剧,安战军、李小龙导演
《离开雷锋的日子》 王兴东编剧,雷献禾、康宁导演
《脊梁》 罗金编剧,李健导演
《千古流芳》 刘宝毅编剧,李健导演
·第二届老舍文学奖(2002年)
优秀长篇小说奖
《无字》 张洁
《蒙面之城》 宁肯
优秀中篇小说奖
《神木》 刘庆邦
《一年级二年级》 曾哲
《初三初四看月亮》 衣向东
优秀戏剧剧本奖
《正红旗下》 李龙云
《宰相刘罗锅》 陈健秋
中国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中国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附历届获奖名单: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老屋小记》 史铁生
《雾月牛栏》 迟子建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镇长之死》 陈世旭
《哺乳期的女人》 毕飞宇
《心比身先老》 池 莉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父亲是个兵》 邓一光
《小的儿》 林 希
《挑担茶叶上北京》 刘醒龙
《年前年后》 何 申
《天知地知》 刘 恒
《没有语言的生活》 东 西
《黄金洞》 阎连科
《天缺一角》 李贯通
《双鱼星座》 徐小斌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锦州之恋》 邢军纪 曹岩
《灵魂何归》(亦名:《没有家园的灵魂》) 杨黎光
《黄河大移民》 冷 梦
《黑 脸》 一 合
《恸问苍冥》 金 辉
《没有掌声的征途》 江宛柳
《东方大审判》 郭晓哗
《温故戊戌年》 张建伟
《淮河的警告》 陈桂棣
《大国长剑》 徐 剑
《敦煌之恋》 王家达
《共和国告急》 何建明
《走出地球村》 李鸣声
《开 埠》 程童一等
《毛泽东和蒙哥马利》 董葆存
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
《生命是一片叶子》 李 瑛
《今天没有空难》 匡 满
《韩作荣自选集》 韩作荣
《在瞬间逗留》 沈 苇
《鸟落民间》 张新泉
《狂 雪》 王久辛
《寻觅光荣》 辛 茹
《拒绝末日》 李松涛
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
《我的家在哪里》 冰 心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牵牛花蔓》 严 秀
《半月随笔二集》 雷 加
《郭风散文选集》 郭 风
《烟水江南绿》 艾 煊
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
《认识老舍》 樊 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学价值论》 敏 泽
《自传统至现代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陈 伯
《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 曾镇南
《茅盾几部重要作品的评价问题》 邵伯周
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杨德豫 译
《艾青诗百首》 燕汉生 译
《浮士德》 绿 原 译
《修道院纪事》 范维信 译
《莱蒙托夫全集2·抒情诗Ⅱ》 顾蕴璞 译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鞋》 刘庆邦
《清水里的刀子》 石舒清
《吹牛》 红 柯
《厨房》 徐 坤
《清水洗尘》 迟子建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梦也何曾到谢桥》 叶广芩
《被雨淋湿的河》 鬼 子
《永远有多远》 铁 凝
《吹满风的山谷》 衣向东
《年月日》 阎连科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流泪是金》 何建明
《远东朝鲜战争》 王树增
《西部的倾诉》 梅 洁
《中国863》 李鸣生
《生死一线》 杨黎光
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
《羞涩》 杨晓民
《曲有源白话诗选》 曲有源
《地球是一只泪眼》 朱增泉
《西川的诗》 西 川
《纯粹阳光》 曹宇翔
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
《大雅村言》 李国文
《山居笔记》 余秋雨
《精神的归宿》 朱铁志
《昨夜西风凋碧树》 徐光耀
《张抗抗散文》 张抗抗
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 陈 涌
《1903:前夜的涌动》 程文超
《12个:1998年的孩子》 何向阳
《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 韩子勇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钱中文
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
《济慈诗选》 屠 岸 译
《堂吉诃德》 董燕生 译
《奥德赛》 王焕生 译
《秧歌》 董 纯 译
《圣殿》 陶 洁 译
中国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至今已颁发到第五届。
附历届获奖名单: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71-1981)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东方》 魏巍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
《将军吟》 莫应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芙蓉镇》 古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2-1984)
《黄河东流去》 李隼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沉重的翅膀》(1984年修订本)张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
《钟鼓楼》 刘心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5-1988)
《平凡的世界》 路遥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987、1988年版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获奖名单
《浴血罗霄》 肖克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金瓯缺》 徐兴业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9-1994)
《白鹿原》(修定本) 陈忠实
《战争和人》(一、二、三、四) 王火
《白门柳》(一、二部) 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95-1998)
《尘埃落定》 阿来
《长恨歌》 王安忆
《抉择》 张平
《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
中国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是香港著名人士庄重文先生于1987年倡议出资,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青年文学奖。主要用来奖励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年青作家和优秀的青年文学刊物。
附历届获奖名单:
· 1988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刊物:《青年文学》、《青春》、《萌芽》
获奖人员:北京大学作家班优秀学员
黄尧 孙桂贞 聂震宁 张石山 高洪波 傅星 贺晓彤 叶之蓁
聂鑫森 萧建国 张奥列 陈秀庭 唐栋 高红十 吕雷 袁和平
刘孟沐 乔良 秦文玉 简嘉 李小雨 梅绍静 张辽民
·1989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人员:南京大学作家班优秀学员
胡正言 李兰妮 徐志耕 邓海南 于国颖 陈咏华 钱国丹 苏叶 白梦
赵践 唐炳良 蒋晓勤 余小华 郑春华 吴碧莲 钱玉亮 夏坚勇
·1990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作品:《江西十年文学作品选》《湖南新时期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
《小说界文库·长篇小说系列》《河北新时期文学丛书》
《越秀丛书》《内蒙古当代文学丛书·蒙文部分》
获奖人员:贾平凹 杨争光 高建群 阿尔斯朗 托乎担·阿尤甫 章德益
夏莫斯·库马尔 张驰 浩岭 阎国强 查舜 李唯 刘国尧 井石
鲍义志 屠·格桑
·1992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人员:王安忆 王晓明 李小棠 王光明 阎欣宁 南帆 舒婷 余华
张廷竹 陈军 叶兆言 苏童 储福金 苗长水 张炜 张海迪
·1993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人员:陈建功 史铁生 刘恒 张曼菱 余小惠 孙力 赵玫 铁凝
陈超 何申 张立勤 李锐 张平 吕新 阿泰 乌热尔图
萧亦农 刘兆森 马秋芬 于德才 赵洪峰 薛卫民 王述平 张抗抗
常新港 迟子健 毕淑敏 刘震云 梁晓声 斯妤 张志忠 黄傅会
·1994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人员:扎西达娃 马丽华 扎西班典 王英琦 陈源斌 许辉 张宇 李佩甫
陈继会 吉狄马加 邓贤 莫怀戚 张放 唐亚平 徐新建 潘年英
存文学 拉木·嘎吐萨 于坚
·1995年度庄重文文学奖
获奖人员:郭小东 张欣 袁小敏 乔雪竹 傅太平 熊正良 程维 方方
池莉 刘醒龙 彭见明 蔡测海 何立卫 蒋子丹 晓剑 陈剑晖
潘大林 黄卫林 庞俭克 张波 何继青
此外冯牧文学奖以鼓励新人为主,每年评选一次,下设三个奖项:1.青年批评家奖;2.文学新人奖;3.军旅文学创作奖。三个奖项把重点放在了中青年作家、评论家上,其中青年批评家授予年龄为40周岁以内;军旅文学创作奖授予年龄为50 周岁以内;文学新人奖现尚未规定具体年龄。
㈢ 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其创作风格是什么除立波外请再举两位代表作家作品。
茶子花派”是中国当代最有实力的一个乡土型、审美型与开放型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我们湖南不仅有着奇特的山川和丰富的资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闪耀的文明。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别具一格的民间文艺,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环境,以及与此相谐配的文化传统意识漓淀、历史沿革与变革创新。“……包含了历史与人文精气的潇湘,无处不在孕育着新的诗情,无处不在激活着美的想象,无处不在响彻着音乐的韵律……在历史与现实的血脉相贯之际,在时代与命运搏击的火光之中,在思想与美感升华的交互里,这片土地,又怎能不以独特的气质、独特的魅力,推出自己的作家,推出无愧于一个民族的史诗般的巨著呢?——正是吸取了三湘四水的灵气,一个‘茶子花派’的文学流派才得以形成,才得以灿烂,才让举世瞩目。”
蒋静的专著《茶子花流派研究》,将“茶派”的主干作家划分成三个阶段。一、形成期主要有:未央、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刘勇、柯蓝、叶蔚林、胡英、张步真、肖育轩、彭伦乎、胡光凡等;二、兴盛期主要有:古华、莫应丰、韩少功、刘健安、陈芜、谭谈、彭见明、刘舰平、蔡测海等;三、发展期主要有:唐浩明、杨友今、向本贵、廖静仁、谭元亨、聂鑫森、刘春来、叶梦等。周健明的三部长篇小说《湖边》《柳林前传》和《柳林后传》,莫应丰的短篇小说《竹叶子》
㈣ 聂鑫森的个人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夫人党》、《浪漫人生》、《霜天梅影》、《诗鬼画神》;中短篇小说集《太平洋乐队的最后一次演奏》、《爱的和弦与变奏》、《镖头杨三》(英文版)、《诱惑》、《都市江湖》、《生死一局》、《塑料人》、《铁支子》、《吃官仓考》、《轿杠》、《老号手》、《万笋楼》、《车在旅途》、《星下双剑》、《烟波芥舟》、《话里画外丛书—阑干拍遍》;诗歌集《地面与地底的开拓》、《他们脖子上挂着钥匙》;散文随笔集《旅游最佳选择》、《收藏世界的诱惑》、《优雅的存在》、《阑干拍遍》、《一个作家的读画笔记》、《触摸古建筑》;以及《红楼梦性爱揭秘》、《陈姓》、《罗姓》等文化专著共25部。目前全力创作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
㈤ 《小说选刊》2011年第一期读后感
[《小说选刊》2011年第一期读后感]由于春节前杂事较多,《小说选刊》第一期收到很长时间了,才刚刚读完,《小说选刊》2011年第一期读后感。总体感觉不错,但也没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现将各篇的读后感受记下来,以期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1、贾平凹的《古炉》。上面刚说读完了第一期,其实并不确切,也许《古炉》是大家手笔,一定是曲高和寡吧,这一篇没能看完,虽然三番两次告诫自己,这是阳春白春(虽然写的是下里巴人),一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仔细品赏才行,但还是没有读完。以后再读吧。2、邵丽的《村北的王庭柱》。一幅乡村风景画。人物形象立体鲜明:既有点大智若愚,又有点阿Q精神,尤其风趣幽默的行为和谈吐让我的阅读无法"庭柱"。3、徐则臣的《小城市》。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是大城市好?是小城市好?还是乡村好?作品通过主人公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再到乡村的经历,把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尤其是小城市的风景风俗、人情事故、人性特征刻画得细致到位,准确无误,阐释了适者生存的朴素真理。小说最后写奶奶摔伤了,只有平地才适合她,"我"退掉了原本想孝顺她的楼房,是神来之笔。4、聂鑫森的《生死之交》,读后感《《小说选刊》2011年第一期读后感》。读此作就像欣赏一尊古青花瓷器,厚重、典雅、精致、古朴。语言灵巧生动,结构匠心独具,人物鲜活如生。用短篇小说的篇幅写了两个人几十年的错综复杂的交往史,直觉枝蔓太少,丰满度不足。5、王秀梅的《坦克》。非常赞同马征《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飞翔》中对该作品的评析。我最大的感爱是这篇小说故事好读,让人欲罢不能。我向来认为,是否好读是衡量小说好孬的首要标准。对本作印象最深的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角色和心理的巨大转变,深刻映射了当下纷繁浮躁的社会对人生、人性的巨大影响。6、吴军的《十二条》。没看完。7、里快的《神祉》。这是本期我最欣赏的作品。小说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意境像草原一样深远、辽阔。读此作,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精壮的蒙古汉子正在与一个现代化机器较力比拼,看到了一辆飞驰的汽车正辗轧过马群、羊群而傲慢地飞奔,让人感受到古老的草原文明正在现代文明的践踏蚕食下快速消亡。只是作品通过对诺日玛这一伟大女性的刻画,也让人看到了草原人心守神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可掩卷沉思:这种抗争会有多大效果?会阻止汽车辗过马群羊群吗?8、季栋梁的《郑元你好福气》。题目引人,叙述从容,但故事不很新鲜。9、裘山山的《打平伙》。语言生动,有内涵。对年轻妻子"宝贝"的描写有些表面化。10、钟二毛的《我们的怕与爱》。情感细腻,叙述顺畅,好读。两个女人,两段故事,缺少情节交叉,缺少情感融合和联系。()〔《小说选刊》2011年第一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