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代文学作品选简介
《家》: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子夜》故事梗概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的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作品《沉沦》主要内容:
主人公出生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 ,由于不满当时的中学教育一连退学几次最终同他兄长一起来到了日本,在日本留学,而他的兄长随后就回去了。
在日本,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 ,到最后甚至连中国留学生也没有人搭理他,孤冷得几乎到将死的地步,幸而他住的旅馆里,还有一个主人的女儿可以牵引他的心 。而他无意见看到她洗澡更令他心神不灵,只能搬到一个更偏远的园子里。然而在园子里又无意听见一对男女偷情。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他一直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歧视,欺辱他。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精彩段落:1.前面一片汪洋的大海,横在午后的太阳光里,在那里微笑。超海而南有一条青山,隐隐的浮在透明的空气里,西边是一脉长堤,直驰到海湾的心里去。堤外有一处灯台,同巨人似的,立在那里。几艘空船和几只舢板,轻轻的在系着的地方浮荡。海中近岸的地方,有许多浮标,饱受了斜阳,红红的浮在那里。远处风来,带着几句单调的话声,既听不清楚是什么话,也不知道是从那里来的。
2.“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如今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地了,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步田地的。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
“那一颗摇摇不定的明星的底下,就是我的故国。也就是我的生地。我在那一颗星的底下,也曾送过十八个秋冬,我的乡土啊,我如今再也不能见你的面了。”
对《沉沦》的评论:
《沉沦》写病态,其意却不在展览病态,而在于作为正视人的天性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欲问题。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潮促使人们开始尝试探讨这个敏感问题。郁达夫用小说形式那么大胆地真率地写青春期的忧郁和因情欲问题引起的心里紧张,这在中国历来的文学中都是罕见的,郁达夫因此被视为敢于彻底暴露自我的作家。《沉沦》正视作为人性的情欲矛盾,题材和写法都有大的突破。
他在用作诗写散文的笔法写小说,不讲求结构,语言也少锤炼,如果从小说的一般要求来衡量,似乎写的“不到位”。但读起来又很觉得随意和畅快。这种不拘形式的写法,也是郁达夫这篇小说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因为“不拘”才彻底打破陈规旧习,就如同听惯了严整细密的“美声唱法”,偶尔听听“不经意”的流行歌曲,也会觉得很随意畅快。郁达夫带给五四一代青年和后人的不是什么“深刻”和“完整”,而是一种才情,一份率真。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故事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完成于一九四五年,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小说分两部。第一部结构虽稍凌乱,但线索仍很分明,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交错地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结构则完整紧密,线索更加清晰,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写蒋家其他儿女在抗战后方过着平庸麻木的生活。小说写了七十几个人物,除蒋家儿女及其亲友外,还写了士兵、军官、演员、教员等许多人物。叛党后的陈独秀和投敌前的汪精卫也在作品中出现。作者把财主的儿女,即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里加以刻划,表现他们的思想面貌,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作者说:“我所检讨,并且批判、肯定的,是我们中国底知识分子们底某几种物质的、精神的世界。这是要牵涉到中国底复杂的生活的;在这种生活里面,又正激荡着民族解放战争底伟大的风景。”(注:《〈财主底儿女们〉题记》)这种意图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作者的思想、生活等多种原因,作品既有显著的成功之处,也有严重缺陷。这部小说,在描写大财主家庭的豪华生活方面,在描写大财主家庭内部尔虞我诈、相互争夺方面,在暴露国统区黑暗腐朽的社会面貌方面,都比较真实生动,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采。小说塑造了王熙凤式的人物金素痕,以这个人物为中心在蒋家内部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但是,小说在不少方面,特别是在描写知识分子道路方面,很大程度上又背离了现实主义。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大批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不断改造自己,由投身民族解放斗争而走上同工农结合的大道。而《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以描述知识分子道路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却不是努力反映这个客观实际,而把具有浓厚个人主义思想的蒋纯祖作为当代英雄加以歌颂,鼓吹蒋纯祖的道路,其实这条道路是一条脱离广大群众,脱离斗争实际的歧路。作者说:“我不想隐瞒,我所设想为对象的,是那些蒋纯祖们。对于他们,这个蒋纯祖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注:《〈财主底儿女们〉题记》)小说中的蒋纯祖是财主蒋捷三的第三个儿子,抗战爆发后脱离令人窒息的家庭走向社会。作者以巨大的篇幅描写蒋纯祖在抗战中曲折的遭遇,用细腻的心理刻划展现蒋纯祖时刻在激荡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笔下,蒋纯祖忠厚、善良、高贵,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他憎恶他所处的苦闷的现实”(注:《财主底儿女们》第635页),对邪恶势力有一定反抗性,但是他又软弱动摇,在压迫加重时往往逃避,从混乱的前线逃到麻木的后方,从演剧队转到乡村小学,又在农村恶势力压迫下逃回城市,终于在贫病交加和失恋的精神重压下死去。如果作者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这个人物,自然能给读者以启发,但在小说中作者对这个人物同情多于批评,甚至赞扬他孤高自赏,仇视一切理论,实际上也就是肯定和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鼓吹拒绝党的领导、脱离革命集体的个人奋斗。小说中描写的其他几个财主儿女,思想面貌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共同之点都是一事无成。蒋家大儿子蒋慰祖受家庭内部倾轧和妻子放浪的刺激成为疯子,多次逃离家庭与乞丐为伍,最后烧毁住所,跳入长江,淹没在波涛之中。这个形象对财主家庭是个尖锐的讽刺,寄托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愤懑,和对私有财产制的谴责,许多情节动人心弦,但结局却是消极的。蒋家的二儿子蒋少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较早脱离家庭参加抗日爱国活动,但并没有从立场上思想上背叛财主家庭,抗日也只限于空谈,后来成为新的地主、绅士和文化上的复古主义者。蒋少祖所走的道路是通向反动营垒的歧路,但作者对这个人物欣掌多于批判。小说通过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企图解答“在目前这种生活里……,这个世界上,人们应当肯定,并且宝贵的,是什么。”(注:路翎:《〈财主底儿女们〉题记》)但作品的实际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给读者的印象只能象小说描写蒋纯祖和他的同伴逃出石桥镇时“……他们无路可走了。……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注: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第1298页)但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强烈的时代气氛中,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崩溃及其儿女们的曲折生活道路这一侧面,显示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而且篇幅巨大,又出自一个青年作者之手,因此小说出版后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重视。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斗争生活后写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斗争,围绕着工作组领导群众揭露和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过程,突出了土改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只有把最隐蔽的,也是最狡猾、凶狠的恶霸地主斗倒,土改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品着重表现土改在农村各阶层人物心中所激起的巨大波澜,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心理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着力刻划农民如何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提高民主革命觉悟,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从而表现土改的深远历史意义:土改不仅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性格带来深刻的变化。成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对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如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席程仁等,作者不是把他们写成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英雄,在写他们的民主革命积极性的同时,也写了他们的疑虑、矛盾和弱点。他们正是在斗争中,逐渐克服弱点,锻炼成长的。以宏大繁复的结构,描写农村各阶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矛盾,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农村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土改运动的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特点,形成了作品的深刻、扎实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
《暴风骤雨》简介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以赵玉林为中心人物,展现了元茂屯农民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后以赵玉林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结束。第二部写一年后萧队长带领工作队再进元茂屯,扭转出现反复的不利形势。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作品主要人物是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这部小说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暖水屯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对斗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作者以顾涌的出现为全书开头,并且选择他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因为他的身份使他对土改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他又和农村各阶层保有密切复杂的联系;而对这种人采取什么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中的阶级政策,并系到土改运动能否顺利开展(作者原想表现工作组在这一问题上发生的偏差,后因写作计划改变而未能在现有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作者让顾涌最早出现还有一个用意,即通过他替亲家转移胶皮轮车,一开始就烘染出当时的政治气氛——蒋介石反动派正要向解放区进犯,土改斗争是在十分复杂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上均不是本人归纳,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② 谁知道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的背景和赏析
一、川端康成《父母的心》背景:
写于作者怀念父母亲人,作者 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病故,他的一生伴随的是孤独和寂寞,以及对亲人的怀念,本篇课文就写于这个时候。
二、作品赏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川端康成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在这里,无论多么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没有豪言壮语,却也掷地有声,只因为有亲情的力量、爱的力量!川端康成无论是泼墨描写浓浓的亲情,还是轻点丹青流露淡淡的哀怨,总能扣动读者的情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展示其大手笔的魅力。“父母”的“心”的含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
小说中,第一次送走孩子的是父亲,送的是长子。尤其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来审视,这是极其不合常 理的。因为,一般来说,将孩子送人,应该是母亲的行为,而且送的对象绝不会是长子。而川端却偏偏作这样的安排,是川端对日本文化的误解所致还是另有用意?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心理和中国的民族心理十分 相似。生于日本,长于日本的川端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应该有深刻的领悟,况且川端曾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生活了近8个月。因此,可以断定,这样的情节安排肯定是川端的匠心别具。川端经历过日本决定性的败仗——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心中十分清楚,日本要复兴,必须要有进取精神、生产力和劳动力。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川端来讲,他别无它法,只有靠写作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沉稳的笔致呼吁:为了新的日本,必须维护一些古老日本的美与个性。因此,在第一次送走孩子的情节中,川端首先让父亲出场。无论是从中国的民族心理还是日本的传统文化来看,父亲总是代表着整个家庭,父亲的出场意味着“正式”与“责任”。
当女佣提出“东家”想向穷人要一个孩子时,“到了他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三个优厚的条件一清二楚,这对于“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穷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但这位父亲的表情“却十分犹豫”,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犹豫”的究竟是什么,川端在此处没有直接写明,但不难读出,“犹豫”的焦点在于送哪个孩子。首先是性别,其次是大小。因为对方是“财主”,需要一个孩子继承家业,所以夫妻商定之后,决定将大儿子送走。这一决定完全是为对方着想的:性别上选择男性,年龄上选择大的。也就是给对方要“有用”。川端在此处要表达的就是这位“父亲”对“财主”家庭的责任心。
理智告诉父亲,答应女佣的要求,因为这样既能使儿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还可以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以免“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可“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却一再地反对这样做。理智与感情之间斗争的结果,最终还是舍不下这份亲情。所以,穷人夫妇把七岁的大儿子给财主太太后,分手时,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时,浓浓的亲情已经打动了穷人夫妇,他们其实已经开始后悔了。 “第二天早晨”,“那位父亲领着5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财主的太太的客舱”要求用二儿子把大儿子换回去,理由是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无精打采”一词内涵丰富,父亲可能因为思念大儿子彻夜未眠,甚至与母亲整晚讨论怎样换回大儿子,总之,一个“无精打采”把亲子之爱写得动人肺腑。紧接着,当天傍晚母亲又要用三岁的小女儿来换二儿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如果把二儿子给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这个理由其实是谈的孝顺父母的话题,是与上一代的亲情不断的一个侧面体现。
在第二次换孩子的情节中,出场的人物是母亲,就在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的当天傍晚,她就带着三岁的女儿去换二儿子了。川端为什么要安排母亲出场呢?川端在此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当母亲用三岁的女儿来换次子的时候,说道:“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表达孝心难道就一定要母亲出场吗?父亲出场难道就不可以表达孝心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更为深层的话题——婆媳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婆媳关系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川端在此想用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人物——母亲来为天下的媳妇作表率,用无声的文字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藉此来展现古老日本的美——孝心无价。这就是川端安排母亲出场的理由了。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穷人夫妇的后悔之情达到顶点了,“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先声夺人,以哭感人,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财主的太太莫名其妙,两口子边哭边诉衷肠,“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语言平淡朴实、真诚感人,连财主夫人也深受感染,“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至此,亲情战胜了物质,战胜了“理智”。川端康成父母早逝,他的作品大多是淡紫色的,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父母的心》同样具有种风格特征。 故事的结尾尽管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但仍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总觉得有一缕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
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 节中,出场的人物是父亲和母亲,可见两口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次来见财主夫人,非同寻常。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至此,对晚辈的爱心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但川端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又通过财主夫人从侧面作了有力的烘托,文章最后一小节写道:“有钱的妇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由此可见,财主夫人也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这说明对晚辈的爱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再来看看川端的经历:2岁,父亲病逝,迁至母亲娘家;3岁,母亲仙驾,与祖父母相濡以沫;7岁,祖母离世,与盲祖父相依为命;15岁,祖父辞世,成为彻底的孤儿。川端的童年经历培育出一种“孤儿的感情”,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川端 曾 在《十六岁的日记》 中写道:“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他的孤儿体验,因失去祖父而达到了极点。童年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人间的温暖。父母的爱,亲人的爱,对他来说只是“幼稚的朦胧的”愿望。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节中,川端让父亲和母亲同时出场,正是这一愿望的强烈表达。
《父母的心》 虽篇幅不长,但涵义博大,责任心、孝心、爱心三“心”共同铸就了父母的“心”。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③ 一个45岁男人的悔恨:我妈和我媳妇成仇人,最受罪的是我,男人该怎么做
看过《双面胶》这部小说或者电视剧的人,对这种媳妇和妈之间闹矛盾,男人却不知该帮谁的情况很熟悉了。在不越过底线的情况下,男人应该选择帮老婆。
毕竟老婆回来了,看在男邻居对她死心塌地的份上,日后也不会和婆婆计较太多,很多事也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妈只有一个,但自己孩子的母亲也只有一个,她们都同样重要,所以男人应该在家庭矛盾中选择帮有理的那一位。
④ 石家庄的十大经典故事
10大古代名人
1.乐毅(生卒年月不详),灵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曾受赵武灵王赏识,赵武灵王死后,到魏国,不受重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奔燕,拜为亚卿,率军伐齐,攻占齐国70余城,直下齐都临淄,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燕惠王时受人离间,乐毅回到赵国,卒于赵。
2.赵佗(?-前137),真定(治所在今长安区东古城)人,西汉南越王。秦汉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岭南建立政权的秦朝主将之一,是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政策的政治家,是最早把中原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到岭南的文化先驱。
3.赵云(?-229),东汉时期常山郡真定(治所在今东古城)人,西蜀名将。东汉末年起兵投奔公孙瓒,后跟随刘备,在曹操围攻刘备战役中,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成为刘备创建西蜀的重要将领。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流传,赵云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胜将军。
4.刘琨(271—318),无极人,西晋将领。晋惠帝时,封广武侯。后任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他忠于晋王朝,长期坚守并州。他经常枕戈待旦,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收复失地。同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在西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5.魏收(505—572),晋州人,北齐著名史学家。北魏时为太学博士。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诏册皆出自魏收之手,奉诏专撰《魏书》。卒于开封中书监任上,谥文贞,有文集《魏特进集》。
6.魏征(580-643),晋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隋末投奔农民起义军。唐初主动归唐,为唐太子李建成的僚属。玄武门事变后,受到李世民重用。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提出许多诤言。主持编纂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被李世民奉为为人的一面镜子。
7.李峤(644-713),赞皇人,大唐名相。出身赵郡李氏名门士族,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平息岭南叛乱有功。武则天时任凤阁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命,后拜相兼修国史,以敢于直言闻名。后几经贬谪,几次复职。一生诗文众多,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8.李绛(762—829),字深之,赞皇人,唐代政治家。为官刚直清正,多次向皇帝奏谏宦官横肆及削藩等事,拜相,封高邑男。历数国内忧患,进言直谏。累封赵郡公。宝历四年(829年)被乱兵杀害。有《李相国论事集》传。
9.刘禹锡(772—842),祖籍无极,唐代著名诗人。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贞元进士,多次因作诗讥讽权贵被贬谪。出任苏州刺史,政绩显著。晚年与白居易交往密切,多有唱合诗作,人称“刘白”。诗存800余首,被称为“诗豪”,著作有《天论》三篇,以《陋室铭》最著名,有《刘梦得文集》40卷。
10.李德裕(787—850),赞皇人,唐大臣。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两次入相。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力主削藩,打击寺院地主势力,支持唐武宗在全国拆除寺院。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10大现代名人
1、 郭可明(1902-1968),正定人,我国著名的中医、瘟病学家。
2、 赵望云(1906-1977),辛集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3、 奚啸伯(1910-1977),北京人,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创立了京剧奚派艺术。
4、 陈挹芬(1912-1983),辛集人,辛集中学创始人。
5、 王德恒(1956-1984),鹿泉人。 1984年2月15日,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6、 刘礼欣(1922-1985),深泽人,经济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副行长。
7、 张晓楼(1914-1990),正定人,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副院长。
8、 王华棠(1903-1991),赵县人,我国著名水利专家。
9、 贾大山(1942-1997),正定人,著名作家。
10、 方纪(1919-1998),辛集人,著名作家,解放后发表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和诗歌集。
物产
1 藁城宫面
藁城宫面历史悠久,明清两代作为贡品进奉宫廷,故而得名“宫面”。
2 保定府三宗宝
保定府三宗宝:"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3 赵 州 雪 花 梨
赵州雪花梨主产石家庄市赵县及晋州、辛集、藁城市一带,面积约20万亩,年产量5亿斤左右。
4 光华肉鸽
光华肉鸽肉鲜味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珍菜佳肴。
5 雪花梨
肉质洁白无瑕,似霜如雪,它不仅为国内群众所喜爱,而且畅销国际市场
6 金丝小枣
薄肉厚、汁多核小,味道甘美
7 狗肉全席
狗肉全席以一年左右的嫩狗肉为主料
8 双鸽火腿
是石家庄双鸽食品厂的拳头产品,创国家专利产品,以其高营养,大块肉的产品结构,兼高温产品贷架期半年,党温贮藏的优势,在全国各地的批发,零售市场体现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深受消费者“青睐”,拥有东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各地等强劲市场基础,销售形势很好。
9 天华鸭梨
肉质细腻,脆甜可口,营养丰富。1997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河北省首届农业博览会名优产品称号。
10 行唐烤烟
行唐被定为国家级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所产烟叶具有色泽鲜艳、香气纯正、尼古丁含量适中、油分均匀等优良性状。1996年引进东方香料烟试种尤其成功,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领导视察指导
名胜古迹
赵县赵州桥
柏林禅寺
正定隆兴寺
毗卢寺
中山国遗址
井陉苍岩山
秦皇古道
驼梁山
知名品牌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
·石家庄制药集团
·石家庄卷烟厂
·华能石家庄分公司(上安电厂)
·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宝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东方热电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高营企业集团公司
·河北威远集团有限公司
·石家庄双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石家庄焦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泵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石家庄车辆厂
·河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博深工具有限公司
石家庄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蚕蛹模型--1977年在正定县南杨庄出土的5400一5500年前的陶质蚕蛹,是仿照家蚕蛹烧制的陶器。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的最古老的文物证据。
★世界上最早的瓷器--1981年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釉陶片,经鉴定为原始瓷器。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瓷器,从而把中国烧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铁器--1972年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上的铁刃铜钺,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距今约3400多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
★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铁矿石和经冶炼的铁矿渣,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冶铁实物,它证明早在3400多年前石家庄一带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石质贬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3100多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
★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平纹绉丝织物...一斛,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同类织物标本。它证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人民己掌握了将蚕丝纺纱加捻、织成后使之缓劲产生绉纹的纺织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上的麻布残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脱胶麻织品。经专家鉴定,麻纱中胶质韧皮含量很少。说明34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己掌握了韧皮纤维脱胶技术。这些麻布的纺织水平己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
★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酒曲实物--藁城台西F14商代遗址完整酿酒作坊出土的8.5 公斤酵母残骸。经鉴定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3400多年)的酒曲实物。从而为《尚书·说命》中"若作酒醴,尔惟曲英"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最早的碑碣实物--1935年在平山县三汲战国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发现的中山守丘石刻,约刻立于公元前378年前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碑碣石刻。
⑤ 顾美顾好什么小说人物
顾美、顾好是都市小说 《天才酷宝:总裁宠妻太强悍》中人物
精彩片段:第964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姐,你看墨墨那张嘴,简直太厉害了。”
顾小竹被墨墨这张小嘴说的完全是哑口无言了,也不知道一个五岁多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一张嘴。
“小姨妈,你被我说中了心思吧,你真的刚到小姨父家第一天就跟婆婆干仗了吧?”
墨墨也是乍舌,啧啧有声的叹息:“自古以来,婆媳不和,多半是因为身为双面胶的男人没有调和好,小姨父,你的能力有待加强啊,调和不了老婆和妈之间的关系,就别讨老婆。”
迟靖西被怼的灰头土脸的,本来就很沮丧,这下真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你说的对,小姨父我能力确实很糟糕。”
要不然也不会被停职。
“这么不自信?”
墨墨也是惊讶到了:“你这是遭遇了什么打击?”
“墨墨!”
小竹开口喊道。
“小姨妈,说出来呗,要是婆媳关系不好,派我出马啊,我去给你吵架,保证让你婆婆竖着听完,横着出去。”
“墨墨!”
顾好没办法,只好抬高声音制止儿子的幻想:“你上课时间到了。”
墨墨耸耸肩,很是无奈的开口道:“不想要我参与,那 你们别都摆出来一副丧尸脸啊,太扫兴了,一大早的,让人太倒胃口了。”
众人沉默。
这孩子,这张嘴,不知道长大了要找什么样的女人来专门治他这张嘴。
“墨墨,睿熙。”
顾好正色道:“在幼儿园,不要乱跑,不要跟任何陌生人走,知道吗?”
“知道啊。”
墨墨点头。
“我们不傻。”
“那就好。”
顾好再看向尚林,认真的嘱咐道:“尚林,你也一样,在学校里,好好听话,不要跟任何人走,等着管家去接你放学,知道吗?”
“我知道,姐姐。”
尚林也保证道。
顾好这才稍微松了口气,管家安排大家吃饭。
吃过饭,各自忙碌各自的事情。
风熠宸驱车去见外公。
临上车,迟靖西拉住了风熠宸:“熠宸,顾好有没有告诉你,沈明梅打电话骂了顾好和小竹。”
风熠宸整个人一凛,目光冷厉很多:“什么时候?”
“看来顾好没有告诉你这件事。”
迟靖西一看风熠宸的表情就了悟了其中内涵:“沈明梅骂的很难听,小竹跟我说了这事。”
“该死的。”
风熠宸眯起眸子,“看来要先见一见沈明梅。”
“你打算先见她?”
迟靖西皱眉:“她可嚣张的很。”
“先礼后兵吧。”
风熠宸沉声道:“你跟我去见沈明梅。”
“好。”
半个小时后。
帝尊酒店茶座。
风熠宸和迟靖西在这里约见了沈明梅。
打电话给她,她也很痛快,直接应了见面。
茶座是个包间,风熠宸点了一壶江南碧螺春,看着卷曲的茶叶慢慢的打开,沉入壶底,风熠宸也平复了情绪。
沈明梅一进门,看到他们,先是轻蔑一笑,继而走了过来,冷淡的看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