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莫泊桑的讽刺短篇小说

莫泊桑的讽刺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03-17 01:27:11

㈠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把上流社会达官贵人们的荒淫糜烂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整个社会的道德堕落在小资本主义阶级中的反映。《一家人》(1881)写一对夫妇误以为母亲已死而抢占遗产的丑剧。《我的叔叔于勒》(1883)通过一对小农阶级夫妇对亲兄弟的势利态度,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项链》(1884)通过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子的遭遇,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谴责了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此外,象讽刺小职员贪图虚荣的《勋章到手了!》(1885),描写小市民斤斤计较蝇头小利的《雨伞》(1884)等,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特色方面也参差不齐,瑕瑜互见。在《巴里斯太太》中,作者对女主人公及其情夫的暧昧关系流露出欣赏的情绪。《一次郊游》写两个轻薄男子侮辱偶然相遇的母女俩,作者完全受自然主义所支配。此外,《孤独》、《小客栈》等有宿命论思想;《奥尔拉》、《她?》等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㈡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哪篇最好看

短篇代表作应该是:《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西蒙的爸爸》、《两个朋友》

㈢ 导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论 玛 蒂 尔 德
——《项链》导读
在一间低矮的小阁楼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劳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独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个给她带来深刻变化的舞会,回想起当年编织的梦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这位名叫玛蒂尔德的女子本来不应是城市平民的一员,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完全可以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建立起温馨的小家庭,承担起社会赋予她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强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汤”,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碎家事”;还有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因此,这位不需要任何劳作的少妇风采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保养她那美丽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种种“狂乱的梦想”。

命运为她安排了这种舒适的生活,但她却对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顾,统统以“寒伧”、“穷酸”而鄙视之。

她凭什么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可不是每个女子都具备的条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长衣裙,再戴上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出现于上流社会的喜庆宴会,足使那些自视为高贵无比的太太小姐们黯然失色!——夜会上动人的一幕证明玛蒂尔德对此有着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教会女校是贵妇人的摇篮,它赋予玛蒂尔德以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情,这位“天生聪明”的玛蒂尔德当初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更为糟糕的是,她竟然异常熟悉上流贵妇人的生活方式!与那位佛莱思节夫人——一位典型的贵妇人——的交往让玛蒂尔德得以亲眼目睹这些令人心动神摇的场面:宽敞的客厅,东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还可以在幽静的厅堂里,带着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玛蒂尔德的自身素质与上层贵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她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景的贫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并为此而“不断地感到苦恼”。

于是,悲剧发生了。

假若玛蒂尔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没有交结"有钱的女朋友"而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玛蒂尔德将会安分守己地充当路瓦载夫人而毫无怨言。

假若玛蒂尔德出生高贵,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将成为贵夫人中一朵鲜艳无比的花朵,交际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吗?那个难忘的星期一的夜晚,发生在教育部礼堂的动人一幕充分展现了她的无比魅力!


但这都仅仅是假设。现实是:她丢失了项链!当她正向理想王国迈进,似乎将要叩开大门之时,忽然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连原先中产阶级的地位都无法保全,而成为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可怜的玛蒂尔德当然无法预测未来的命运,可常识告诉她:丢失项链将是灾难的降临,在未来的岁月中必须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价!

夜会上,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降服了所有的男宾,他们“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白领阶层!)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来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至于贵妇人的羡妒的目光则让其感奋不已!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的直接后果必然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复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夜会的成功意味着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因此,夜会后的玛蒂尔德不可避免地命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某位上层男子不顾世俗偏见,与她倾心相爱,娶其为妻;一是玛蒂尔德投入某个男人的怀抱,成为他的情妇,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确立导致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而中世纪以来温情脉脉的道德观念则已被铜锈蚀得面目全非,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彻头彻尾的童话。那些自视高贵的正人君子们极少有勇气或者说犯不着与传统观念决裂,联姻本身是一种巩固社会地位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将个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话,至于所谓的“爱情”生活则完全可以通过联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补偿。既然在婚前她无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婚后的路瓦载夫人——将永不可能成为豪门贵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么,“假若没有丢失项链”,答案不是显然的么?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但人性得以复归,客观上遏止了其在堕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从这个意义上讲,项链的丢失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于是,玛蒂尔德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这是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另一个极端亦会导致堕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经受不住贫困和债务的重压而走向堕落,她们可以去偷、去抢、去骗、去卖身——只要玛蒂尔德愿意,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是她们的出身”。

我们来看看这对夫妇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家中可怜的一点积蓄和丈夫继承的一笔遗产赔偿殆尽,外加一万八千法朗的可怕债务,还有不能如期偿还债务而面临破产或坐牢威胁的巨大精神压力--他们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这付重担吗?

然而,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慨,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没有堕落而勇敢面对现实,接受生活的挑战呢?

在赔项链,还债务过程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贯穿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小职员的谨小慎微和诚实、天真的性格在玛蒂尔德身上是统一的--她毕竟有别于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层平民和充满了虚伪、道德沦丧的资产阶级的。此外,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亦证明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可是这并不是玛蒂尔德鼓起勇气承受十年艰苦生活磨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还是来看看玛蒂尔德十年后的形象吧。当初引起她“狂乱的梦想”的所有资本--高雅、美丽和温柔荡然无存,“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此刻,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既不是中产阶级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宝气的贵妇人。

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热烈向往,这种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即对这个夜会的美好的回忆:

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让人倾倒啊。

一夜风流,十年艰辛。值,还是不值?玛蒂尔德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夜会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暗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一生中能有那么一次就足够了,对这个夜会的永恒的回忆是这十年来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虚荣心达到极点的女人!



小说的结尾是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笔。多少年来,多少人想把它作为另一故事的开端,写出一部“《项链》第二”。其实以我愚见,大可不必劳神。因为小说情节乃至女主人公的命运发展至此已达极限,并无太多的发挥余地。

但毕竟作者给我们留下了玩味的余地。

佛莱恩节夫人告知这挂项链的真正价值,就意味着玛蒂尔德一瞬间成为一个拥有三万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过后半生,把十年来的巨大损失弥补回来,甚而至于可以在这个金钱万能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一位资产阶级妇女。

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寻找回来的,那就是昔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那份企求,那份梦想。从项链丢失的第一天起,玛蒂尔德就明确地意识到今生已与“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无缘,而此时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黄,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一个城市平民——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

十年来,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为那个的成功的夜会所付出的代价,所谓“三万六千法朗”只是这一代价的“物化”而已,正因为一夜的风流是以十年艰辛和三万六千法朗为代价,才显得它的价值弥足珍贵。对夜会的美好回忆使其心理获得平衡,虚荣心得以满足,于是玛蒂尔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难。

要是玛蒂尔德终身不知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的真正的价值,那末她仍将“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内心异常充实地度过余生。

可是现在,无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场误会所葬送,“栽”在一挂仅值五百法朗的赝品上,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铁的事实。玛蒂尔德要接受这一严峻的事实远比接受十年艰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莱思节夫人此话无异于在流血的伤口上放把盐,其效果却不逊于《祝福》中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玛蒂尔德很难因意外得到三万六千法朗而惊喜若狂——假若她果真会因此发狂的话,结局只有一个:精神的彻底崩溃。

尽管作者本人对产生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认识不足,而归结为偶而丢失项链之使然,尽管作者对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对她虚荣心的揭露是彻底的。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了许多中下层青年为改变命运而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性事件--当然并不是都遇上丢失项链之类倒霉事。德莱塞笔下的嘉罗琳·米贝(嘉莉妹妹)就没有丢失项链,于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妇;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则已成功地获得一纸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但最后仍不容于贵族阶级而被推上断头台。我们来听听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吧:

先生们,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有些人要用我来杀一儆百,使这样一种年轻人永远丧失勇气,他们出生一个卑贱的阶级里,可以说是受着贫困的煎熬,但是他们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大胆地混入有钱人高傲地称为上流社会的圈子里。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它将受到格外严厉的惩罚……

于连只有说对一半,社会对人性的扼杀是外在的因素,而资产阶级思想对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则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会上不过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劳的中下层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诈卑劣的绅士和寡廉鲜耻的贵妇人而已。
一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 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 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 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 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 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 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 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 《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 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 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 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 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三 《项链》的心理描写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 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 性。

㈣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他严格地把“逼真”和“真实”区分了开来,他摒弃照相式的真实,而致力于“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

在表现形式上,莫泊桑是炉火纯青的技艺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种既定的规则,而是自由自在地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法。在描述对象上,有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是事件的某个片断,有时是某个图景,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既有故事性强的,也有情节淡化的甚至根本没有情节的,既有人物众多的,也有人物单一的,甚至还有根本没有人物的。

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4)莫泊桑的讽刺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总的来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这既是对以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补充与丰富。应该指出,莫泊桑虽然基本上恪守写真实的原则,但也并不放弃对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他有时在细节上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

当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较之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有一种更为引人注意的新成分,即自然主义的成分。尽管莫泊桑否认自己是自然主义作家,但由于他处于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兴盛的时代,出入自然主义文学的圈子,深受这种思潮的熏陶,他的写实艺术自然就带上了自然主义的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短篇中,主要是他对人的生理本能、对人的“肉体”和“肉欲”的观察与表现。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自然主义特点,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有更多的表现。

㈤ 莫泊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是什么

《项链》 读书笔记

另一部莫泊桑的名篇、贫穷、漂亮的女主人公为了能在舞会上出风头而借了朋友一串光彩夺目的钻石项链。结果项链配上优雅的她成为舞会上的焦点,她幸福无比……然而她却把朋友的钻石项链弄丢了!她急坏了,只好赊巨款买了一串一摸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十几年在她辛劳的生活中过去,她早已不再美丽,不过好在钱终于还清了。事后碰到朋友,她才提起了项链;而朋友却惊呼:“天哪!……我那串钻石项链是假的呀!值不了几个钱。”

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弄巧成拙的焦急万分的心态以及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对她的重大损失。

人的命运太容易被改变了。仅仅女主人公一天的舞会,仅仅她那一刻的虚荣心,就把她的一生彻底地改变了——“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做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她由于要还清项链的贷款,干活干得自己再也不是什么风流美丽的小女人了。而后来她碰上那个借自己项链的朋友,朋友却依然妩媚动人。她被震动了……

“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个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不定!如何只要一点点东西就可以把你断送或把你搭救!”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之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为什么不能洒脱点呢?于是就有像女主人公这样昂首大步走的人。可惜她不够谨慎,就很可怜地被命运捉弄了一回。

的确,生活是挺古怪的。

㈥ 关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几个问题。

1.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正当她对梦想的生活得不到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夜会请柬;正当路瓦栽夫人去参加夜会没有珍珠作装饰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正当她在夜会上“狂欢”、“陶醉”的时候,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正当路瓦栽夫人10年艰辛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意外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就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 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会感到意外,它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次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至于有没有讽刺意味,作者刻画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而造成的。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2.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而玛尔蒂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夜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自然不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正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导致她不会立即向借予她的那个朋友和盘托出。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所以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㈦ 莫泊桑短篇小说 主要内容

莫泊抄桑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金钱社会的风俗习尚为题材,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拜金主义;第二类是以下层民众的境遇和品质为题材,反映下层民众生存的艰辛,表现只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温馨的人性”。第三类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揭露普鲁士侵略军的暴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者精神和名族气节,特别强调普通人的爱国主义。

㈧ 莫泊桑《真实的故事》这篇小说他想讽刺什么吗我没看懂。求大神讲解

本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头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

㈨ 莫泊桑写的哪部小说有讽刺意义

《项链》。

阅读全文

与莫泊桑的讽刺短篇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好看有肉一对一古言小说 浏览:965
赘婿同小说推荐 浏览:57
一个小说女主是模特 浏览:985
不出名但是很好看的仙侠玄幻小说 浏览:685
系统小说女主角婠婠 浏览:213
小说暗火缠绵全文免费阅读 浏览:496
现代异能都市官场小说完本小说排行榜 浏览:74
后妈佚名小说免费观看 浏览:693
作者林婉荷的所有小说 浏览:209
重生之从遮天世界的小说 浏览:997
不小心撩弯了亿万首席免费小说 浏览:204
什么是大魔王写的小说下载 浏览:980
大爱晚成黎晓曼小说txt 浏览:91
丝袜变装小说阅读 浏览:661
txt小说免费下载全本百度云 浏览:775
小说怎样写故事 浏览:734
澳门风云系统小说 浏览:802
小三帮女主逃跑总裁小说 浏览:756
一个新手想写小说赚钱 浏览:707
有炮姐的穿越小说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