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百年孤独》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力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如写普罗登肖的鬼魂日夜纠缠布恩地亚一家,便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让仇人安宁的说法;有关飞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丝抓住床单升天的描写是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的引伸;而马贡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及挪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间传说往往带有迷信色彩,作家在采用这些民间传说时,有时把它们作为现实来描写;如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歌,击败了对手”;阿玛兰塔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等等。有时则反其意而用之,如写尼卡诺尔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离地12厘米,以证明“上帝有无限神力”等等,显然是对宗教迷信的讽刺和嘲笑。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贡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② 关于《百年孤独》的问题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魔幻现实主义借此书开山立派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1970年被美国文学评论家列为世界优秀作品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百年孤独》出版之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印数达一千万册。各国文学评论界也不断发表文章评介加亚西·马尔克斯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赞扬。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像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纽约时报》 《百年孤独》把西班牙语的浪漫底蕴以及骨子里面那种超现实的感觉发挥到淋漓尽致。我认为将西班牙文化发挥到极致的并非《堂吉诃德》,而是《百年孤独》。--阿根廷著名学者 博尔赫斯 中国有着无数的马尔克斯的崇敬者,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写作。前些年,《百年孤独》的开篇竟成为许多中国作家竞相仿效的小说开头。--著名作家 格非 注定孤 独在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我最喜欢这个精巧神奇的开场白,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在读过的所有作品里,《百年孤独》给我最大的震撼。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画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地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 穿越350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一个最初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它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名字吓倒,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地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像冰雹一样不停息地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像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地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条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对于拒绝将现实想得过于灰暗的读者来说,这部小说也仍然有别样的魅力和价值等待发掘。在马尔克斯的时代,群星闪耀,要显示自身的光辉是格外的困难的;只有一种选择:你能够发出与整个星群炯异的光彩。马尔克斯做到了。他的魔幻现实
采纳哦
③ 百年孤独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小说的英文有声读物下载地址,或者谁有请发给我
我也帮你找了 好像都没有。你可以下载它的文字版,然后找一个 看文字就可,以回自动朗读的软件 ,用软件自答带的声音把文字版变成又是小说版。不过 是半自动化的 所以没有专人朗读那么抑扬顿挫。希望你满意我的回答。对喽,给你推荐一个有很多有声小说的地方——好看听书网,跟你一样我也爱闭着眼睛享受阅读的乐趣。
④ 《百年孤独》内容简介
世界文20种(80)|百孤独《百孤独》1967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其作者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于加勒比海岸哥伦比亚热带镇阿拉卡塔卡说《百孤独》内容复杂物众情节离奇手新颖马尔克斯书溶汇南美洲特五彩缤纷文化通描写镇马孔产、兴盛衰落、消亡表现拉丁美洲令惊异疯狂历史说汇集思议奇迹纯粹现实荣获1982诺贝尔文奖《百孤独》叙事结构同般马尔克斯采用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叙事结构展现镇马孔历史种环环相套结构恰其表现说主题:孤独、封闭及由孤独封闭造落、消亡作者孤独具民族特性问题作深刻揭示镇创始何·阿·布恩蒂亚初逃避家族责备逃离家乡率领20户家走海边路走于居住取名马孔布恩蒂亚全村合理设计村镇布局带领家共同建设马孔随着吉普赛、阿拉伯、欧洲各及美断涌进世外桃源各种各新奇东西随进入新发镇布恩蒂亚些新奇东西兴奋着迷断接受新事物竟断发明探索变神魂颠倒发疯家捆树死二奥雷良诺曾身经百战战友流血奋斗丝毫没意义闹半切依旧暴君走政府公背信弃义党内些利益前政敌唯唯诺诺奥雷良诺校绝望自关作坊制作金鱼再关内局势终声息死妹妹阿玛兰塔妒忌雷贝卡--母亲养先与雷贝卡明争暗夺意利商皮埃特罗情向阿玛主塔求婚断拒绝皮埃特罗堪连续打击愤自尽久阿玛兰塔格林列尔未婚妻准备同结婚坚决拒绝整织裹尸布织夜拆打发雷贝卡布恩蒂亚结婚式村憎恨丈夫杀死雷贝卡自倒锁屋内完全与世隔绝度半布恩蒂亚家族代代尽管相貌各异肤色同脾性、各差异眼神眼便辨认种家族特、绝弄错孤独眼神作者花量笔墨描写些由于愚昧、落、保守及情欲所造孤独表现种能掌握自身命运产绝望、冷漠疏远种孤独民族性阻碍民族或家进步障碍说采用环环相套封闭式结构造空交错重合镇马孔于物说现实于叙述者说于说预言者梅尔加德斯说说、现形完全自、形世界说结尾梅尔加德斯手稿布恩蒂亚家族员破译读者看全书故事羊皮纸手稿印证再现寓意深刻描写揭示历史与虚幻交织、现实与神奇相连道理点魔幻现实主义真谛
⑤ 小说《百年孤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孤独》(cien a??os de soledad),台湾译名为《百年孤寂》,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作者也因此获得 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样,马奎斯永远为弱小贫穷者请命,而反抗内部的压迫与外来的剥削。”
《百年孤独》发表於 1967 年,小说以一个小镇马康多的兴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故事讲述一个光怪陆离的布恩迪亚家族在一百年间,六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兴衰起落,第一代的老邦迪亚在晚年被绑在树上过日子,易家兰是邦家的女主人,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著家人,但她又充满正义感,她的孙子阿克迪亚在马康多以暴力统治人民时,挺身而出为人民打抱不平。最後一个子孙——倭良诺的儿子在刚出生时被蚂蚁吃掉,倭良诺在看完遗稿後,随著马康多一起消失了。智利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赛凡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後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地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 15 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会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作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的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 2 年的工夫,然而这之后它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磨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作家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 年 3 月 6 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又译作马奎斯。
《百年孤独》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魔幻现实主义借此书开山立派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1970年被美国文学评论家列为世界优秀作品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被誉为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
《百年孤独》出版之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印数达一千万册。各国文学评论界也不断发表文章评介加亚西·马尔克斯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赞扬。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 "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 "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像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
--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
--《纽约时报》
《百年孤独》把西班牙语的浪漫底蕴以及骨子里面那种超现实的感觉发挥到淋漓尽致。我认为将西班牙文化发挥到极致的并非《堂吉诃德》,而是《百年孤独》。
-- 阿根廷著名学者博尔赫斯
中国有着无数的马尔克斯的崇敬者,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影响了无数作家的写作。前些年,《百年孤独》的开篇竟成为许多中国作家竞相仿效的小说开头。
-- 著名作家格非
注 定 孤 独
在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我最喜欢这个精巧神奇的开场白,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在读过的所有作品里,《百年孤独》给我最大的震撼。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画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地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
穿越350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它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名字吓倒,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地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像冰雹一样不停息地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像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地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条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
对于拒绝将现实想得过于灰暗的读者来说,这部小说也仍然有别样的魅力和价值等待发掘。在马尔克斯的时代,群星闪耀,要显示自身的光辉是格外的困难的;只有一种选择:你能够发出与整个星群炯异的光彩。马尔克斯做到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将活人的世界和幽冥的世界沟通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可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踩着影子,踮起脚跟,向着另一种现实,向着马尔克斯的故乡眺望。
马尔克斯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198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 "拉美文学风暴" 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现实主义也借此书开山立派。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 1927 年 3 月 6 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 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 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 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 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 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 年至 1967 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 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 5 年。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 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 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 年 1 月宣布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