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钟书小说作品有哪些
钱钟书写的小说只抄有两部:
长篇小袭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共四篇《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
长篇小说《百合心》没有完成.
其他《管锥编》《谈艺录》都是学术类的著作.
《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
《槐聚诗存》是诗集
2. 钱钟书散文
赠与季康
序
重印本序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窗
论快乐
说笑
吃饭
读伊索寓言
谈教训专
一个偏见
释文盲
论文人属
《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
:《诗可以怨》(1981)、《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1982)、《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
《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人生边上的边上》。:《俗气》、《谈交友》、《小说琐征》、《读小说偶忆》、《中国文学小史序论》、《论不隔》、《中国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小说识小》、《小说识小续》、《谈中国诗》。 :《诗可以怨》(后收入《七缀集》)(《文学评论》1981年1期)、《也是集》(1984)、《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石语》(1996)、《容安馆札记》、《钱锺书英文文集》(2003)、《宋诗纪事补订》(2005)。
3. 钱钟书、王蒙、季羡林、刘墉、余秋雨的短篇优美散文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4. 钱钟书的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斜边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
C
5. 钱钟书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钱钟书写的小说只有两部: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共四篇《上帝内的梦》《猫》《灵感》容《纪念》
长篇小说《百合心》没有完成.
其他《管锥编》《谈艺录》都是学术类的著作.
《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
《槐聚诗存》是诗集
6. 文学常识:钱钟书,现代 家、 家、 家和 家,著作有散文集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人.兽.鬼》
7. 钱钟书有什么作品
1、《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2、《写在人生边上》是2000年05月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钱钟书。 该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是钱钟书的一本散文集。
3、《人·兽·鬼》是学者钱钟书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本书中所收入的《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篇小说作品,出自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写于1945—1946年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4、《槐聚诗存》系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一本诗词合集。《槐聚诗存》汇集了作者1934年至1991年的诗作,其中有《还乡杂诗》、《牛津公园感秋》、《窗外丛竹》、《秋心》、《王辛迪寄茶》、《阅世》、《代拟无题七首》等。入《钱钟书集》。
5、《模糊的铜镜》,这是钱钟书 先生1988年给香港版《宋诗选注》所写前言的题目。钱先生把他的这部《宋诗选注》比作“模糊的铜镜”,是有其深意在的,可惜学界至今似未有评述。
8. 结合作品谈谈钱钟书散文的特征
钱钟书先生以学术和小说誉满天下,于是乎,《围城》、《管锥编》和《谈艺录》的煌煌盛名,掩盖了其散文的光芒——似乎很少有人称钱钟书为散文家了。殊不知,钱钟书的散文,内涵丰富,逻辑缜密,文笔老辣,机趣盎然,嘻笑、讥讽、幽默、夸张拟人、引经据典、类比取譬、小说笔法……俱成文章,文风行云流水,几达于“无技巧”之境,可谓自成一家。在我看来,钱钟书不仅是散文家,而且称得上是20世纪现代白话散文的大家。
【一】
对许多人来说,名字只是用于身份辨识的符号,但对于钱钟书教授来说,“钟书”二字则不啻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矢志不渝的信条,也是他“作家兼学者”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旧中国,钱先生“兵罅偷生”,尤其是“重之丧乱,图籍无存”令他深深的叹惋;在“文革”中,“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他提出最不能忍受的只有一条:“没有书”;女儿访英,他也只有一句交代:多买新书。难怪与他鹣鲽相得的夫人杨绛先生曾断言:“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钱先生如此钟情于书,自有他的道理。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有些书,如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韩、列,如《左传》、《诗》、《骚》,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魏书》、《南齐书》,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等,都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书、必读书。”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比较,多思索,就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当然是他的切身体会。钱先生到底读过多少书,碌碌如我辈者实难估计。但是,仅《管锥编》一书的引文已逾万种,杜少陵所谓的“读书破万卷”,钱老所读之书之数想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钱先生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直至“朱墨烂然,方谯周独笑”。然而,他是“读书以极其至”,而非“以读书为其极至”。钱先生说过:“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这部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所以,他在酷嗜古今中外文史哲典籍的同时,从来也未放松对于“人生”这部无字“大书”的阅读。
钱钟书先生少年时,读书的“食肠很大”,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极俗的书”,还是“精微深奥”的“大部著作”、甚至“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书、网络全书”,他都“甜咸杂进”。这个习惯后来贯彻到学术研究当中,就成为他打通学术壁障的不懈努力。当然,钟书“钟书”到了破万卷之境,则后来无论在小说、散文随笔也好,抑或是在学术论著也罢,“下笔有如神”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杂而博,既是其散文的内容特色,也成其大家风范。读他的散文,你会在表面的驳杂纷繁中,发现其中始终隐现着的智性思辩的光芒和严整有序、滴水不漏的推理的力量,而这一切又是在从容不迫,“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苏东坡语)的行文风格中体现出来的。如数家珍般的知识掌故、信手拈来的名言隽语、爽辣尖刻的类比分析、入木三分的刻画描摹以及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拍案叫绝的譬喻揶揄,让人大有目不暇接、酣畅淋漓之感。
就数量而言,钱钟书的散文并不多。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散文,主要收在《写在人生边上》,其他散文大多散见于各报纸杂志。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出过两个集子,近几年才又出过一本《钱钟书散文》和《钱钟书杨绛散文》。
钱钟书的散文,常常语出惊人,挟带着先声夺人的力量,使你一旦开读便欲罢不能。如《吃饭》的开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只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了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仿佛不经意间,絮絮叨叨之际,人生的感悟、素朴而又不乏真知灼识的哲理,便绵绵而来。
钱氏文体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固然是意象审美的需要,但更是打通、博综的手法。钱氏的文章,中心意思主流思想脉络是相当清晰的,但他却并非作狭窄的专门论述,所以他的问题手法常常是旁征博引、散漫扯谈、旁敲侧击、比喻类比,这样,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释文盲》里写道:“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不幸得很,最招惹不得的是丫头,你一抬举她,她就想盖过千金小姐。有多少丫头不想学花袭人呢?”自“不幸得很”以下是比喻后的散发式辐射,对喻体加工发挥,这种描写性阐述的宾意已远,揭示的动机是更深入了一步,自然使文体更加立体了。
再者,钱氏散文还运用了讽刺刻薄的小品文笔法。如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的边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开头一句就留下大埋伏,随你想去。“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抄到这里,我便觉得有些心虚。让读的人心虚,正是小品文的妙处。《论文人》篇的后半段说:“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的良家女子做娼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据说”两字再次出现,似调侃,堪玩味。文章开头说:“文人是可以嘉奖的,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不拿身份,并不安本分。”欲擒故纵是小品文的章法之一,有点相声里抖包袱的味道。“真的,文人对于自己,有时比旁人对于他还看得轻贱;他只恨自己是个文人,并且不惜费话,费力,费时,费纸来证明他不愿意做文人。在这个年头,这还算不得识时务的俊杰么?”最后一句有畅快淋漓之势。下面一句仍然是让笔者读来心虚的:“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乎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钱钟书式的小刻薄初露端倪。好戏尚在别的文章里呢。《释文盲》篇开头照例是闲扯:“在非文学书里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分内的东西,却有一种意外的喜悦。”文章写到中间,那种叫人叹服的刻薄又出现了:“说来也奇,偏是把文学当做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色盲决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得还特别起劲。”
作为卓越的小说家,钱钟书还常常把小说的笔法融入散文,形成了其叙事灵活自如、虚构拟人精妙绝伦的特点。如《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就虚拟了一个温文尔雅、“人性”十足、通情达理的“魔鬼”。每个读者都能从中以文为鉴,照见自己或他人的隐秘世界。这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
但钱钟书的学者散文中也常常难免有“掉书袋”的毛病,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地炫耀和卖弄,其创作(包括小说)完全可以归入“为人生”的写作之列。正如作者在解释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时说的:“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如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假如人生是一本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了好多空间。”在这里,我们除了看到钱钟书的谦虚外,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的态度。
毫无疑问,钱钟书的散文是启人心智的智者的言说,是广泛继承与借鉴中外优秀散文传统、融通中西文化的文化“宁馨儿”。
【三】
“写在人生边上”是值得注意的文体视角。在围城外看围城,在人生边上看人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走出了“此山”又如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只看到钱钟书永远高高在上的立场,有些学者颇不满意钱钟书那种高于一切人的审视与幽默的超然态度。其实钱氏一直在努力追求作为一个智者,于是“他只好采用一种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这才能超脱,能在人性的、价值的、文化的最高角度获得一种客观,保有一种比一切人都聪明的灵感的洞察力”(李嘉建语)。他为谁说话呢?他只为一种存在做解释,所以,他成了一个存在主义者,一个以真理和人类价值为阐述对象的智者。
如今,漫步在人生边上的钱先生步出书页边缘,而他的名字便留在了书底留白处。
9. 钱钟书散文集
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绦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开明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开明
《谈艺录》(文论)1948,开明;补订本,1984,中华
《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中华;增订本,1982,中华.《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述,它完整地阐释了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哲学、美学、文学、学术观,甚至政治观等。它像一座庞大的迷宫,处处充满睿智,处处把你引入一个新境地,让你顾盼沉思,同乐同悲。《管锥编》全书由许多札记组成,主要评论十部中国古典,它们是经部《周易》、《左传》、《毛诗正义》,史部《史记》,子部《老子》、《列子》、《易林》,集部《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评述的佛家和道藏典籍也很多,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广笑府》等著作也常被引述,西方典籍更多不胜举。
《七缀集》(文论集)1985,上海古籍
《围城》(长篇小说)1947,晨光.钱钟书的围城,精辟的概括了婚姻的内涵和外延.把亘古以来的婚姻之疼尽数娓娓道来,大师把婚姻解说的如此透彻,没人可与攀比.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杨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学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流传在小范围内。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说的,学术本来说是三五“素心人”的事。尽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钱钟书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钱钟书”这个名字仍然紧紧地与小说《围城》联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说类型来划分的话,《围城》大概可以划入“文人小说”这一类。书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机敏的才华、诙谐幽默的描述与随处可见、令人叫绝的比喻。这类小说在中国尚无传统,但熟悉英美文学的读者不难在17、18世纪一些优秀的随笔和散文作品中发现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
你在网络里可以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