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杨沫的简介有哪些著作
杨沫(1914.08~1995.12),当代抄女作家。袭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 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逝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另有演员。
杨沫的作品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Ⅱ 余华小说创作的时间顺序
1983年1月,在《西湖》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NV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
1984年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1989年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中短篇小说。
199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1991年发表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以及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发表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Ⅲ 余华写有那些小说啊,全部的
【余华主要作品目录】
◇余华◇
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 1987.1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 1987.5
死亡叙述《上海文学》 1988.11
爱情故事《作家》 1989.7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 1989.2
鲜血梅花《人民文学》 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 1989.10
祖先《江南》 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 1993.7
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1987.5
一九八六年《收获》 1987.6
河边的错误《钟山》 1988.1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1988.1
世事如烟《收获》 1988.5
难逃劫数《收获》 1988.6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1988.12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1989.4
偶然事件《长城》 1990.1
夏季台风《钟山》 1991.4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1992.6
战栗《花城》 1994.5
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1991.6
活着《收获》 1992.6
散文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 1989.5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 1990.2
我,小说,现实《今日先锋》 1994.
Ⅳ 贾平凹《猎人》有什么寓意
像“人变甲虫”(卡夫卡《变形记》)、“坐毯升天”(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样,贾平凹在他的短篇小说《猎人》(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学》)也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细节:被猎杀者“熊”会说人话,猎人戚子绍在行使“打猎”的过程中,非但屡屡失败,而且被熊给“干”了。对于这一细节的读解,大多数读者的反应是相同的,那就是“看不懂”、“读者被卷进人与兽与自然的迷魂阵”(王童《2002:解读贾平凹》,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学》)。但我们不妨从文化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下去,王童说“我们虽然有文化,上了大学,但就是不懂怎么和自然和兽类和谐相处。”单就征服者的“猎人”与征服对象的“熊”的表层关系来看,熊会说人话,它便具有了替兽类传达“物极必反”的所有可能的声音的权利:破坏有多久,反惩罚就会持续多长,表达的显然不仅是结果而是一种无边无际进行着的状态,无疑超越了“人最终被熊吞掉”的因果报应式结局,也有效地抒写了人类与其对抗物中某种无尽的辨证关系。这样的梳理,不能说作家没有这样的用意,然而,倘仅停留在此,毋庸说《猎人》就是生态小说。对此的争议便会流于政治媒体所倡导的功利主义意义,《猎人》的真正意蕴就会遭到严重遮蔽。当然,也可以从中折射出部分读者尤其年轻读者批判眼光的被割断: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中,一方面拥有着无限可能的知识;一方面对人性内部的历史沿革的深入解剖被突如其来的极端物质主义隔绝在意识以外,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接受历史事实的真相。当你漠视或不忍其存在的时候,你也就丧失了清除它的勇气。
细而言之,熊的“干一下”并非只是一个能供人取笑的“活泼”的寓言故事,它负载了作为人的对立面或对抗物的极大耐性:第一次“干”,它拥有着极大爱心和警告:“想活?那让我把你干一下。”这是熊的气息也是人的气息;第二次“干”,它还对人类抱有着希望,但只是这希望不再是把对象当做人的怜悯:“那让我再把你干一下”是熊对熊的说话;第三次“干”,“你问我?”狗熊说:“我正想问你呢,你到底是猎人还是卖屁股的?!”熊想说什么?或许是说像夏青一样,也许是说纯粹就是戚子绍本人那样。人类的缺陷有多少,回答就有多少。站在猎人的立场,我姑且把第一阶段叫“满足的欲望”:戚子绍本来只是要漫不经心地打猎的,但听说居然有会说人话的熊,并且有人被熊抓取了屁股,这使得他猎熊的欲望大增:为猎人经历(言说的狂欢)、为女人、为虚伪;第二阶段“期待的欲望”:为烂尻子复仇也为熊掌;第三阶段“悬置的欲望”:是包含了肯定“我”在内的“你到底是谁”式的发问,是欲望的极限——无止境。如果说熊的会说人话这一细节的设置就是寓言,它的“哲理”和张力的“无限”丰富正是“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才被你发现的,但那必须是你剔除了阅读思维上时不时跑出来索要的“结果”和“要义”后才出现的诗意穿越。
在具体的文体分析中,我们当然可以说贾平凹的《猎人》是用荒诞而寓言化的手法来表现的,但人性的弱点它本身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而是一种生成和生长,只是一种进行、延伸。贾平凹把这种“现代”用“寓言”的“形式”再现下来了。小说并没有去投合大众读者的接受习惯来讲述一个有着明朗的“结果”的故事、也并非刻意去附和政治气氛所要求的应时的“要义”,虽然只是短篇。如果他以前作品的缺陷,吴炫批判的真有道理的话,象“醉卧传统的贾平凹”、“用经典作家的标准来衡量,贾平凹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博尔赫斯所说的‘被传统所遮没的自我’”(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醉卧传统的贾平凹?贾平凹还有什么可能》)(2001年《上海学林》)。那么《猎人》不管在探察人性的深度上,还是在创作形式的诗意处理上,它无疑超越了现实的、政治的、急功近利性内容(生态主题);穿越了传统文化(猎人“自然而然”被熊吃掉结局);最终堪破了“虚假的自我”——即走出了贾平凹“知识结构”中对自己“天成”、“无为”等“快感”范畴的“个体误区”,诞生了全新的怀疑性“自我”。
Ⅳ 贾平凹的《猎人》想告诉人们什么
“结果”和“要义”:干一下
像“人变甲虫”(卡夫卡《变形记》)、“坐毯升天”(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样,贾平凹在他的短篇小说《猎人》(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学》)也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细节:被猎杀者“熊”会说人话,猎人戚子绍在行使“打猎”的过程中,非但屡屡失败,而且被熊给“干”了。对于这一细节的读解,大多数读者的反应是相同的,那就是“看不懂”、“读者被卷进人与兽与自然的迷魂阵”(王童《2002:解读贾平凹》,2002年第7期《北京文学》)。但我们不妨从文化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下去,王童说“我们虽然有文化,上了大学,但就是不懂怎么和自然和兽类和谐相处。”单就征服者的“猎人”与征服对象的“熊”的表层关系来看,熊会说人话,它便具有了替兽类传达“物极必反”的所有可能的声音的权利:破坏有多久,反惩罚就会持续多长,表达的显然不仅是结果而是一种无边无际进行着的状态,无疑超越了“人最终被熊吞掉”的因果报应式结局,也有效地抒写了人类与其对抗物中某种无尽的辨证关系。这样的梳理,不能说作家没有这样的用意,然而,倘仅停留在此,毋庸说《猎人》就是生态小说。对此的争议便会流于政治媒体所倡导的功利主义意义,《猎人》的真正意蕴就会遭到严重遮蔽。当然,也可以从中折射出部分读者尤其年轻读者批判眼光的被割断: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中,一方面拥有着无限可能的知识;一方面对人性内部的历史沿革的深入解剖被突如其来的极端物质主义隔绝在意识以外,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接受历史事实的真相。当你漠视或不忍其存在的时候,你也就丧失了清除它的勇气。
细而言之,熊的“干一下”并非只是一个能供人取笑的“活泼”的寓言故事,它负载了作为人的对立面或对抗物的极大耐性:第一次“干”,它拥有着极大爱心和警告:“想活?那让我把你干一下。”这是熊的气息也是人的气息;第二次“干”,它还对人类抱有着希望,但只是这希望不再是把对象当做人的怜悯:“那让我再把你干一下”是熊对熊的说话;第三次“干”,“你问我?”狗熊说:“我正想问你呢,你到底是猎人还是卖屁股的?!”熊想说什么?或许是说像夏青一样,也许是说纯粹就是戚子绍本人那样。人类的缺陷有多少,回答就有多少。站在猎人的立场,我姑且把第一阶段叫“满足的欲望”:戚子绍本来只是要漫不经心地打猎的,但听说居然有会说人话的熊,并且有人被熊抓取了屁股,这使得他猎熊的欲望大增:为猎人经历(言说的狂欢)、为女人、为虚伪;第二阶段“期待的欲望”:为烂尻子复仇也为熊掌;第三阶段“悬置的欲望”:是包含了肯定“我”在内的“你到底是谁”式的发问,是欲望的极限——无止境。如果说熊的会说人话这一细节的设置就是寓言,它的“哲理”和张力的“无限”丰富正是“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才被你发现的,但那必须是你剔除了阅读思维上时不时跑出来索要的“结果”和“要义”后才出现的诗意穿越。
在具体的文体分析中,我们当然可以说贾平凹的《猎人》是用荒诞而寓言化的手法来表现的,但人性的弱点它本身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而是一种生成和生长,只是一种进行、延伸。贾平凹把这种“现代”用“寓言”的“形式”再现下来了。小说并没有去投合大众读者的接受习惯来讲述一个有着明朗的“结果”的故事、也并非刻意去附和政治气氛所要求的应时的“要义”,虽然只是短篇。如果他以前作品的缺陷,吴炫批判的真有道理的话,象“醉卧传统的贾平凹”、“用经典作家的标准来衡量,贾平凹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博尔赫斯所说的‘被传统所遮没的自我’”(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醉卧传统的贾平凹?贾平凹还有什么可能》)(2001年《上海学林》)。那么《猎人》不管在探察人性的深度上,还是在创作形式的诗意处理上,它无疑超越了现实的、政治的、急功近利性内容(生态主题);穿越了传统文化(猎人“自然而然”被熊吃掉结局);最终堪破了“虚假的自我”——即走出了贾平凹“知识结构”中对自己“天成”、“无为”等“快感”范畴的“个体误区”,诞生了全新的怀疑性“自我”。
Ⅵ 余华《星星》关于余华早期的小说有哪些,如《星星》等
984年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1989年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中短篇小说。
199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1991年发表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以及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发表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发表小说集《战栗》。
该年,余华还在《收获》、《作家》等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
1999年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我胆小如鼠》、发表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
2008年发表长篇小说《兄弟》
2011年《十个词汇里的china》
2013年《第七天》
《细雨与呼喊》应该是余华作品是转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