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外蒙古有声小说

外蒙古有声小说

发布时间:2021-03-05 07:37:48

❶ 外蒙古和内蒙古原本是一家

是不复是一家看在什么范畴内说。往大制了说内外蒙古都是蒙古族,往小了说蒙古其实是分很多个部落的。蒙古蒙族真正的上层精英和以前得势有部落其实大部分都在内蒙,比如铁木真家庭(蒙古族叫黄金家庭)的主要后裔。原因其实很简单:前清一方面拉拢蒙古族,另一方面要分划他们,防止做大。因此前清重点拉拢黄金家庭和其他有势力蒙古部落,加上一些主动靠拢有蒙古部落就成了前清核心蒙古盟友,这些人自然会分到条件最好的草原—内蒙。所以简单的说内外蒙往大说都是蒙古族,往小说:外蒙是边缘化或者不得势的蒙古部落,内蒙是核心有得势的蒙古族。因此有些内蒙的有黄金家庭血脉的蒙古同胞都羞于与外蒙为伍。当然这是大方向,可能也有一些要前清或者民国期间很有影响力的人或者部落因为大蒙古梦而不愿意在内蒙呆,跑到外蒙去的。纯手打,望采纳。若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❷ 哪里可以找到,老舍先生《草原》的有声读物范读课文用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❸ 帮忙推荐一本学习蒙古国语的书 简单易懂的 好学一点的 谢谢

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政策
【作 者】于逢春/刘民
【作者简介】于逢春,教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北京 100006);刘民,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大连市黄河路850号。(大连 116029)
【内容提要】“国民国家”构筑意味着将域内全体居民培养成同质性国民。能将国民统合为一体、养成同质性国民的,唯有国民教育一途而已。本文希冀通过考察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晚清蒙古族国语教育,剖析晚清政府如何通过国民教育来培育具有同质性的国民这一问题。同时,通过探讨蒙古族对国语教育的反应,考察晚晴少数民族国民教育的实际状态。
【摘 要 题】政治·法律
【关 键 词】国民国家/国民教育/国语/蒙古族

引言
19世纪40年代以降,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林立、地域分裂、居民分层等特质,在面临着已是国民(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欧美列强时,暴露出它的软弱无力。为了国家独立,必须消除中国封建体制所带来的国民分裂的状态,而能将国民统合为一体的,唯有国民教育一途而已。那么,晚清的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国民教育来推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念并希冀培育出具有同质性的国民呢?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晚清蒙古族国语教育为例,期望通过剖析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管中窥豹,进而考察全国的状况。
关于晚清政府对蒙古族实施的国语教育问题,由于现存资料较少,鲜有人关注。囿于眼界所限,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哈斯巴根主要从语言学的视角,收集与整理了晚清的蒙古族教育资料,取得了不错的成果;①于逢春、蔡凤林从教育学的视角,分别对晚清蒙古族的国语教育与一般教育进行较深入地考察。②但上述研究没有将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问题纳入到国民国家构建的框架中予以探讨,这为本文继续深入研究留有余地。
一、汉语国语地位的确立
清王朝以满族、蒙古族等通古斯系、蒙古系少数民族的骑兵作为主要战斗力,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一和统治。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后期,清王朝为了使满、蒙等北方少数民族不沾染汉族的文弱之风、保持朴素勇武的传统,在将蒙古地方“封禁”的同时,将东北地区的满族及其他通古斯系少数民族也“封禁”了起来。对东北地方的“封禁”,是清皇室在其祖先发祥地之东北地方实施与关内不同的军政体制,同时不允许其他民族随意移住,将东北地方作为满族独占之地予以保护的国策。
清朝在对东北、蒙古地方实施地域封禁的同时,还实施文化“封禁”。所谓文化“封禁”是指禁止居住在东北、蒙古地方的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代之以“国语(满洲语)骑射”或“蒙语骑射”。③换言之,东北、蒙古地方的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应该修习满洲语或蒙古语,练习弓马技艺。
关于蒙古族与汉语、汉族的关系,《理藩部则例》做出了如下的规定:
(1)禁止延请内地书吏
内、外扎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或使充书吏。违者,王公台吉照不应重私罪议处;该书吏交地方官递籍,严行收管。但讯有串通教唆等情,加等治罪。
(2)禁止蒙古行用汉文
内、外扎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以及蒙古官员、闲散人等,遇有公文、禀牍、呈词等件,不得擅用汉文。违者,照违制例科罪。其代书之人,交地方官递解回籍,严加管束。若事涉词讼代写汉呈者,无论有无串通教唆情事,均按讼棍律治罪。
(3)蒙古人等不得用汉字命名
内、外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生子,命名均应取满洲、蒙古字义,不得辄用汉字文义。违者,以违制论。④
上述规定,实际上是清朝初期、中期实施的“旗制”与“蒙汉分断”政策的构成部分。所谓“旗制”,是在一定的地域设置一个旗,各旗之间,禁止越界、交流,乃至通婚。实施“蒙汉分断”政策是为了禁止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接触汉文化。如此,则既可杜绝“蒙汉联合”的可能性,又可将蒙地作为蒙古骑兵的供给地予以保全。不过,到19世纪中期,伴随着满族汉化的加快,特别是其母语能力的丧失,满族首先抛却了“国语骑射”的传统,⑤汉语的国语地位日益增强。迨至1902年《钦定学制》颁布,汉语的国语地位被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不仅禁止学习汉语的规定被废止,而且汉语越来越向蒙古族社会浸透。
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语运动”,是以“言文一致”与“统一语言”为主旨展开的。⑥1904年颁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以官话、国语统一全国的语言”。1909年,学部尚书荣庆认为:“以我国版图辽阔,风土既异,语言亦殊,实为教育普及之一大障碍,非筹画(划)统一语言之法,则声气不易相通,感情无由联络,而教育普及亦无办到之期。惟语言一端,关于各处之风俗习惯,一旦剧之改革,断难操切图功。因拟先行试办者厥有三端:一、于各项学堂预设国语一科;二、通饬设立官话研究所;三、由部编订官话书籍颁给各省作为宣讲之用。”⑦1910年10月,学部基于荣庆的指示,命令各省小、中学堂在国语教科之外,增设官话教科。⑧
二、办垦大臣姚锡光及其蒙汉“同化”论下的蒙古族语言教育构想
清朝对蒙古族的国民统合政策,可分为行政内地化、移民及国民教育三个方面。在教育领域,办垦大臣姚锡光的治蒙思想颇具代表性。1906年初,学部为制定有关蒙古族的教育政策而向姚氏征询意见,8月,姚氏以《蒙古教育条议》答复学部。《蒙古教育条议》的主旨如下:“教育宗旨所在视国家利害方向所在……窃谓今日定蒙古教育,莫良于蒙汉同化之一法。此于国家有利无害,于蒙古有利无害,于汉民亦有利无害。似蒙汉同化之教育定而教育之宗旨既定……”⑨同时,姚氏于“上年(1905年——引者注)与今春间,两次出边,查考蒙古。见州县与蒙古王府各立学堂(蒙古王府亦仅喀喇沁办有蒙小学堂、武备学堂、女学校各一所)。州县学堂中无蒙民,蒙古学堂无汉民。既无同化之望而州县主意专以藉名,科敛掩饰耳目为事。然非有心教育,其腐败情形自不待言。至蒙古学堂则率以提倡兵操为主,而其授课所引,譬暇日所演说,则时以恢复成吉思汗之事业,牖其三百万同胞以相鼓舞,而我朝圣武神功,阒未一闻。则其心盖可想见。若外国教习之别有主意,乘隙而来,更不足论矣。是非设有专官为之主持一切,则学堂愈增而流弊益不可胜言矣”。基于这样的现实,姚氏认为,为了实现蒙汉同化之教育宗旨,在强化蒙古族国语教育的基础上渐次达成国语统一,乃必经之路。⑩
姚锡光对蒙古族教育的构想,对晚清的学堂教育与国语教育方针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1911年公布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中,可以管窥学堂教育中强调国语的倾向。
三、蒙古王公贵族对蒙古族国语教育方针政策的构想
在晚清教育革新运动中,蒙古族王公贵族们的行动可谓迅速。1902年10月,贡桑诺尔布亲王在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创立了“贡王三学”;1904年喀喇沁左翼旗设置了财神庙高等小学堂;190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亲王设立了麦林希伯官学。(11)那么,在中央各行政机关供职或长驻北京的蒙古族王公们是如何参与蒙古族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1906年“教育宗旨”的颁布、提学使司及劝学所的设置,特别是1907年“强迫教育试行办法”的发布,理藩部与学部开始研讨与制定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国民教育方针、政策。对此,蒙古族王公贵族们是积极响应的。1908年,蒙古族王公贵族们成立了“筹办蒙古教育建议案”股员会,股员会设股员长1人,股员若干。(12)1908年12月27日,该股员会将《筹办蒙古教育建议案》提交到理藩部。该“建议案”强调蒙古族的语言与文字同内地的差异,且蒙古的游牧生活与宗教同内地也有不同提出:“一、在蒙古的小学校中,其教育应暂时从蒙古语着手,在不远的将来使用汉语。二、迅速在京师设立蒙文师范学堂。募集在内地的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使其学习蒙古文、蒙古语,以及教授方法。特别是应将在中等学校毕业且精通普通科学者作为募集对象。修业年限为2年(如是为了加快蒙古教育普及的速度,教员不足的话,可将满蒙学堂、殖边学堂的学生作为临时教员使用之)。三、学部应快速编辑初等、高等小学校的教科书(其中,初等小学校最初的2年,专门使用蒙古文。到了3年级与4年级,同时使用蒙古文、汉文。在高等小学校的场合,适用蒙汉文对照读物。其他教科书的编纂必须在2年内完成。中学校及其以上的学校的教科书使用内地的汉文教科书。其他的编纂无必要)。四、在内、外蒙古的各盟迅速地设立小学校教员养成所。将年龄20—30岁,且精通蒙古文的蒙古族作为募集对象。修业年限为2年。蒙古文师范学堂的毕业生由得以充任这些小学校教员养成所的教员。”(13)(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
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jdsdt/3630.html

❹ 一个女孩被蒙着眼睛去和一个男孩交合,多年后男孩记得女孩的声音寻找女孩是什小说

这个我大概知道,这个男的应该车祸植物人,他爷爷为留下后代让这个小女孩生了回一对龙凤胎,然答后把女孩赶出去了。女的应该开了一家花店,然后她的孩子因为贪玩遇到她了。如果是的话大概是十几岁的什么,前面是数字,具体十几我也不记得了

❺ 各位能告诉俺蒙古族作家黑鹤的故事吗

作家黑鹤我也很喜欢啊,希望下面的资料可以帮助到你!我也是儿文的忠实读者!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1975年6月19日出生,蒙古族,男,身高一米九,长发。与两头乳白色狼犬相伴,在草原与乡村的结合部度过童年时代,作品多涉及草地、动物题材。曾获冰心奖大奖、榕树下诗歌奖。出版动物小说作品集《老班兄弟》(台湾)、《重返草原》。《老班兄弟》,获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台湾新闻出版局推荐为“中小学优秀课外读物”。 爱好篮球、滑雪,作为半职业篮球运动员,每年率领一支球队参加全国石油系统的比赛。现居黑龙江,拥有三头威斯拉(Vizsla)猎犬,三条高加索牧羊犬,每年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北方广袤的森林和草地间游历。
个人作品
<黑焰>: 类别: 传记 书名: 黑焰 ★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1-01 定价: 18元人民币 作者: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简介: 母獒在一个雪夜勇斗雪豹后离世,留下幼獒格桑。格桑渐渐成长,努力地成为一头高原牧羊犬,却被酒醉的主人卖掉。在拉萨格桑意外获得自由,与生俱来的荒野气质和勇悍的扑咬,使它战胜了前来挑衅的所有的流浪狗。也是在这里,它认识了枪的威力和人类的能力。厄运再次开始,老画师的疏忽使格桑再次被禁锢。当它对自由几乎绝望时,一头年老的绝食的铁红色藏獒重新唤起了它对远方草地的向往。转机瞬间而至,一头发狂的牦牛使它摆脱了被囚禁的命运。荒原中格桑遇到韩玛—— 一个为它锯开脖颈上沉重项圈的人,它将面临怎样的选择? 在陌生的城市,它成为一头闻名遐迩的超市保安犬,经历了与德国牧羊犬苏苏短暂而热烈的感情,成为盲童记忆里温暖的大狗……最后,它来到魂牵梦萦的北方草地,在那里,能否找回令它迷恋和不舍的高原气息? 作者冷峻有力的文字中,克制着汹涌澎湃的感情,不动声色地讲述一头藏獒传奇经历的同时,自始至终,保持着对动物生命应有的尊重。这种视角,来源于他多次对野生动物的实地观察和亲历见闻。 本书情节跌宕、艺术感染力强,引领读者开启动物的情感之门,去倾听大自然中最细微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瑰丽和坚韧,体会这个多元的世界。就在人类的身边,有很多并行的生灵,所有的生命都在共同分享这个世界。 《重返草原》: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力推作家专集,小说擂台赛银奖得主鼎力打造,由十余篇动物短篇小说构成,充满了北方草原、森林的气息,饱含感情,文笔优美。 本书以文动人、以情感人,让读者既深深地被跌宕的情节吸引,又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到生态保护的教育,特别是对少年读者来说,更是一本颇具价值的好书。 本书制作精美,专色印刷,配有大量作者照片、图片、插图,并对文中提到的动物及专有名词进行注释,既是文学作品,又蕴含大量知识,方便阅读,寓教于乐。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适合所有年龄读者,是家庭阅读明智的选择! 邮购方式:汇款至《儿童文学》编辑部,免收邮费。 地 址:100028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儿童文学》编辑部 王桂馨收 《鬼狗》: 著名动物小说作家黑鹤的最新作品——《鬼狗》, 即将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这部11万字的小说讲述了一只名叫“鬼”的猎犬的传奇一生。生于哈尔滨警犬基地的“鬼”具有藏獒与德国牧羊犬的混合血统。它曾在军用机场服役,因性格暴躁,拒绝服从命令,多次攻击机场的工作人员而退役。后辗转被运至呼伦贝尔草原,一度沦为斗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向无敌。之后被牧民收养,生活在牧场中,再未离开过草地。 据作者在自序中介绍,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作者童年时从老人们那里聆听到的一头大狗的故事。他们曾经不断地谈起那只“十分罕见的巨犬”。“它是一头银白色的长毛巨犬。一位老人曾经这样形容它,说它的皮毛像极了刚刚降下的初雪。”而这部小说的精彩,与作者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饲养威斯拉猎犬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小说前半部分对动物身上强悍的原始生命力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写,散发出野性、力量的原始美。动物之间的血腥厮杀让人在惊心动魄之余受到强烈的震撼。后半部分则笔锋直转,细腻地描写了鬼与少年阿尔斯楞之间的深情厚谊,会使每一位渴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读者为之动容。作者将强悍与柔情这两种看似冲突的东西融合于“鬼”的生命历程里,使这部“动物传记”颇具个性气质与魅力。《鬼狗》承继了作者以往动物小说的豪放风格,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收放自如,是继《黑焰》之后的又一力作。 喜欢杰克·伦敦作品的读者一定记得《野性的呼唤》中那只名为巴克的很有灵性的狗。巴克一段段曲折、凶险的经历,把“弱肉强食”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巴克身上的野性呼唤它回归荒野,它最终加入到狼群中,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相比《野性的呼唤》,黑鹤的这部新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鬼”经历数次转卖,被人百般玩弄与拷打,终于回到草原。与巴克不同,“鬼”最终在人类中遇到了自己的知己。但巴克和“鬼”都是幸福的,因为它们都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关注动物小说的读者会记得黑鹤于今年年初出版的《黑焰》。《黑焰》中有关藏獒格桑与拉萨唐卡老画师的那段颇有意境的描写相信不少读者仍然记忆犹新。与《黑焰》相比,《鬼狗》的感情描写更加细腻。小说后半部分倾全力描述“鬼”与小阿尔斯楞之间感情的发展,娓娓道来,自然纯净,人情味十分浓厚。鬼倾尽一生,将所有的温情回报给第一个关心他的少年阿尔斯楞身上。在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上,《鬼狗》无疑是深入了一步。 据悉,随着《鬼狗》的印刷上市,签售、读者见面会、出版社与读者互动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狼獾河 类别:动物文学 这是作者近年来关于森林的动物小说荟萃。 敖鲁古雅静静地伏卧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驯鹿、狼獾、雕鹗、熊、狼等隐秘的动物在那里自如出没,那些拥有与山林对话能力的鄂温克猎民的神秘歌声也在山林中回荡。 在小说《犴》里,嗷嗷待哺的幼*在主人的呵护下成长为一头巨兽。可是,主人弥留之际为什么将枪口对准了它? 小说《狼獾河》中的狼獾,面对熊、狼等猛兽还能验证笼罩其身的隐秘传说吗? 在小说《美丽世界的孤儿》中,“森林之王”柳霞寻找白色的小驯鹿时突遇森林大火,熊、狼、蚓猪、野兔等动物如何逃离火海?猎物和捕猎者的关系在那一刻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说《静静的白桦林》里,母狼保护幼崽时经历了怎样惨烈的过程?《驯鹿之国》中鄂温克部落黑夜里的歌声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本书指引了自然中人类和动物一种并行共生的图景,收录的图片与文字珠联璧合,构成了森林中诗一般的意境。森林中的各种野生动物驯鹿、*、狼、雕鸮和鄂温克猎民生息相关的奇异故事令人动容,令人心碎,有着浑然天成的和谐,有着令人屏息的美感,在震撼心灵的同时引发了我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目录 序 我的北方营地 补序 犴 狼獾河 狐狗 美丽世界的孤儿——为“森林之王”柳霞而作 黑夜之王 静静的白桦林——这是我童年的故事 驯鹿之国 蜜

❻ 请问有哪些反映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谢谢!

蒙古族电视剧 成吉思汗 嘎达梅林 牧马人
塞上风云
红色敖包

电影
成长Cheng Zhang(2006)
导演:
卢宏义 Hongyi Lu
主演:
张永达 Yongda Zhang
姚馨茜 Xinqian Yao

剧情
蒙古族青年布赫因家庭变故,使得原本幼稚贪玩的他思想迅速成熟起来。他确立了自身目标,还在朋友陈倩等人的帮助下完成父亲的夙愿,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

驼峰上的爱Camel Love(1985)
导演:
于洋 Yang Yu
德日格尔玛 Geerma Deri
主演:
斯琴高娃 Siqin gaowa
哈斯高娃 Gaowa Hasi
崔岱 Dai Cui

蒙古族牧民苏尼特一家三口生活本来十分美满富裕,但近来夫妇经常吵闹,互不相让。妻子伊里娜美丽,能歌善舞,就是性格有些倔强。苏尼特有几次看到妻子在舞会上受宠,一种说不清的嫉妒和猜疑使他变得越来越暴躁。伊里娜实在受不了,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可怜的孩子只好留在爸爸身边生活。夫妻俩僵持了好久,后来他们的女儿因为救家里卖掉的骆驼阿赛,误入了干旱的无水地带,差点死掉。这时伊里娜和苏尼特再也顾不上斗气,看见阿赛就了女儿,不禁悔恨交加。

红石敖包(2000)
导演:
于人 Ren Yu
主演:
侯勇 Yong Hou

本片根据桑苗小说《尿祸》改编。
“敖包”是蒙古族人用作路标、界标的土堆,多用石、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一望无际的沙海,远处传来悠扬的驼铃声。由额日巴拉、苏日布、巴根三人组成的驼队,从科什克腾草原向浑尼图旗运送骆驼。就在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发现了一直跟踪其后的索丽娅姑娘。原来,索丽娅丢了马匹、迷失了方向,只好一路跟随他们。
日本人深知“敖包”在蒙古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为了在精神上打击当地百姓,他们故意将纪念一个日本军人的石碑建立在敖包上。
驼队送走了索利娅,几个人在敖包前烤野兔,却熏黑了石碑。胆小的巴根告发是额日巴拉所为。面对日本兵的枪支,额日巴拉只有用手指屈辱地擦洗着石碑。
索丽娅的父亲那森是蒙古人的“巴特儿(英雄)”,他带领蒙古骑兵队破坏了日本人的纪念活动,不料被叛徒出卖入狱。为了杀一儆百,日军头目岛村三郎在石碑前烧死了那森。从此,这个建立在敖包上的石碑成为人们的一道伤疤。
看到英雄英勇就义、又深受耻辱的额日巴拉一直伺机报复。他抓住了岛村太太,考虑到好男不和女斗,就把她放了。苏日布、巴根放逐马群以帮助额日巴拉,三个人合力将石碑从敖包上拔掉。在日本兵的围追堵截下,三人来到索丽娅的蒙古包。聪明的索丽娅用羊粪和草堆成功地掩护了他们、蒙骗了鬼子。一番庆祝后,他们才知道美丽的索丽娅就是英雄的女儿。而额日巴拉与索丽娅也开始彼此倾诉爱意。
就在大家各奔东西的时候,日本兵悄无声息地围攻过来,四人被捕……岛村太太送给他们牢房钥匙,在逃跑中,苏日布、索丽娅不幸中弹身亡。
敖包前,额日巴拉、巴根即将被斩首。大义凛然的两位蒙古族英雄拉开手榴弹拴,同石碑,还有日本兵同归于尽。

绿草地Mongolian Pingpong(2005)
导演:
宁浩 Hao Ning

在内蒙古边境处生活的人们,从不关心生活应该怎样变化,但是生活依然悄悄的变化着。一颗原本平淡无奇的白色乒乓球,顺着水面漂到了蒙古孩子毕力格的面前。

毕力格的奶奶告诉毕力格那是上天赐与的夜明珠,毕力格坚信奶奶的说法,叫上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只会骑摩托不会骑马的二锅头和个子虽小但从不肯付软的达瓦,去草原守了一夜。孩子们不但没有看到“夜明珠”发光,倒是回到家里挨了大人的打。不是夜明珠又是什么呢?孩子们去问草原上知道最多的喇嘛,依然得不到答案。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开始了,电影荧幕上的高尔夫球被孩子们误认为就是毕力格的夜明珠,放映员告诉毕力格那是一个乒乓球,不是什么宝贝。毕力格受到了巴特和其他孩子的嘲笑,失望的把球丢进了老鼠洞里。回到家里,毕力格藏起了奶奶天天拿在手里的羊毛卷子,自己也不开心。

达瓦的爸爸喝啤酒,中奖得了一台电视机;毕力格的爸爸看见孟克拿来的杂志上有漂亮的房子,自己也想盖一个;毕力格的姐姐乌日娜羡慕乌兰牧旗跳舞的姑娘,想要去报考,爸爸乔桑让她用套圈的方式作决定,姐姐熟练的套中了爸爸一直套不上的啤酒瓶,兴奋的搭上了去旗里的车。

毕力格他们聚集在达瓦家看电视,他们立起了高高的天线,却只能收到声音。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乒乓球赛,伴着乒乒乓乓的声音,解说员告诉大家,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孩子们为此兴奋不已,到老鼠洞里找回了乒乓球,并且决定将“国球”送还给“国家”“北京”。

孩子们背着家长出发了,以为一天就能到。天色渐晚,二锅头的摩托快没有油了,二锅头想不到“北京”那么远,打算回家,毕力格和达瓦却不愿意放弃,骑着马继续向东走。二锅头往回走了很远,才发现三个人的粮食都在自己的摩托车上,他急忙掉转车头,想要叫回两个人。天色越来越暗,草原上漆黑一片。这时,一辆草原巡逻车远远经过,二锅头呼喊着追了过去。并且带着草原巡警找到了迷路后筋疲力尽的毕力格和达瓦……

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
导演:
Byambasuren Davaa
主演:
Babbayar Batchuluun
Nansal Batchuluun
Nansalmaa Batchuluun

剧情
剧情温馨感人的《小黄狗的窝》,叙述一个游牧家庭的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爸妈却因小狗的来路不明,怕引来狼群攻击他们所畜牧的羊群,而不愿意让她养。没想到这只小狗后来却意外成为了他们的恩人…
此次,蒙古女导演戴娃不仅要带领观众奔向风光绮丽的蒙古高原,在“风吹草低见牛羊”里,感受游牧家庭和狗狗浓得化不开的亲密情感。同时,她也将透过她幽雅又幽默的镜头,展现正徘徊在传统与文明之间的游牧生活……

维吾尔族电影

电影《望山》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新疆的一件真实法制案例改编创作的。制片人周军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天山厂在拍摄电影主要从新疆民族区域来考虑,更多的是反映少数民族的情感,比方说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而我们电影《望山》是反映新疆汉族一个聚居的生活,老新疆、老汉人,我们算是首次反映这样一个题材故事。片子的语言风格上,用得都是巴里坤道道地地的土话,比较有特色,这部片子也是天山电影制片厂首次与民营文化公司合作拍摄。"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左芳认为:"以前新疆电影歌舞片给观众造成一种误导,新疆人整天都在戈壁滩上吃西瓜,在葡萄架下跳呀唱呀,新疆电影90年代后期才开始走贴近现实的路。"

伊力哈姆·买买提

男配角伊力哈姆·买买提

舞蹈演员跳进“情歌”

伊力哈姆·买买提在《吐鲁番情歌》里扮演女主角阿纳尔罕的兵哥哥克里木,记者在新疆艺术学院找到伊力哈姆时,这位英俊的维吾尔族青年主动向记者打招呼,“你们好,我是伊力哈姆。”他边说边做起了鬼脸。

30岁的伊力哈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性格爽朗的他不等记者发问,就谈起了与《吐鲁番情歌》的邂逅。

“电视剧拍了不少,但电影是我头一次出镜。”伊力哈姆说。“我是新疆歌舞团舞蹈演员,拍这部戏时,为了不耽误排舞和拍戏,每天我都要在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两地往返。一开始,我完全不能进入状态,几次请求导演重新拍摄。导演打趣对我说,电影成本造价很高,你重拍一个镜头大伙中午的伙食费就没了。那时我才明白,作为一个电影演员的不易。”

❼ 哪有写元朝历史的有声小说

我建议你看看明朝啊宋朝啊的小说,元。。就算了吧,那是属于蒙古国的辉煌历史,跟咱们汉族没什么关系,如果说能有什么关系的话,就是后来看朱元璋造反更有激情了。。

阅读全文

与外蒙古有声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主角长的倾国倾城而且武功很高的小说 浏览:484
小说主角学生身上全是伤痕弹孔 浏览:598
升级穿越系统小说 浏览:878
小说女主名字搞怪 浏览:393
兔费小说现代 浏览:505
女主重生校园逆袭小说 浏览:373
结局就是我们再次相遇悉然小说 浏览:10
毒医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浏览:8
小说大纲主线刚怎么写 浏览:170
张翎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154
女扮男装之一女多男的古代小说 浏览:138
小说推荐空间文 浏览:201
现代好看的异能女主小说 浏览:794
女主是郝敏的同人小说 浏览:518
都市小说牛B人物 浏览:116
有关主角有系统的小说 浏览:75
口述和孕妇爱爱小说全集 浏览:44
黑道学生5小说APP阅读 浏览:277
写小说敏感词用拼音代替 浏览:548
有关杨过的小说推荐 浏览: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