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属于沈从文短篇小说

属于沈从文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03-04 19:09:40

❶ 沈从文有什么小说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宇慧根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撰写)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先生在国外名声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姓名:沈从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2—1988年
籍贯:湖南
沈从文(男)(1902—1988)原名沈茂林、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7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家乡土著部队预备兵的训练,后正式从军,任上士司书,后来作过屠宰收税员。谙熟湘西民风民俗,对其后来创作的题材选择和艺术风格形成很大影响。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1922年到北京谋求升学,未果,开始写作求生。曾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同时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1928年到上海,先后与丁玲合编《红与黑》,并曾参加新月社。出版了《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他》、《巫神之爱》等作品和作品集。此后历任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职。编过天津版《大公报》文艺副刊。30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出版了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传记《记胡也频》、《记丁玲》,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等作品,成为文坛影响颇大的京派小说家。在三四十年代的历次论争中,他一再显出与左翼文学思潮的隔膜。1948年曾被郭沫若点名批判,一度使他因神经过度紧张造成疾病,幸自杀未遂,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从事工艺美术和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不再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调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长期研究的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初版)出版。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一股“沈从文热”,对他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近年他的书信集《从文家书》出版后更引起了学界广泛的研究兴趣。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在这个恬淡静谧的氛围中揭示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种自然、纯朴、自由的抒情文学。他把乡土文学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语言具有个性,生机勃勃。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在当时喧哗的时代中迟迟不能得到理解。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自己在里面慢慢找吧!!!

❷ 沈从文都有什么作品啊

1、小说集
《老实人》、《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版龙权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雪晴》、《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街》、《萧萧》、《三三》等。
2、散文集
《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等。
3、学术著作
《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❸ 沈从文的中长篇小说代表作都有哪些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阿丽思中国游记》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创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被认作是世界文学名著《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中国续书,他借鉴19世纪英国作家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这本风靡全球的儿童读物的技法和风格,让书中12岁的英国小阿丽思小姐和4岁的兔子绅士傩喜先生,迢迢万里来到中国,漫游辽远东方这块古老而又神秘国土的奇境,在中国的大都会和僻远乡村,,他们遇到利种荒诞无稽、离奇古怪、荒唐不经的可笑可惊又可叹的故事,比如,刚踏上中国土地,就碰上一个拦路求死的饿汉,他已经好久没有吃东西了,连自杀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乞求别人杀死自己。从这个求死者身上,映照出当时中国由于战乱、灾荒、失业和外国入侵,而千万的饿殍遍地的惨状。在民间,敬神崇鬼、占卜打卦等痼疾陋习,随处可见,蒙昧迷信浸蚀着人们的灵魂,在傩喜先生造访古迹、搜罗文物以及与上层社会的交往中,对绅士崇尚孔孟、媚外畏洋、重虚礼爱面子的文化心态,给予揶揄嘲讽。在“八哥欢迎会”上,百禽毕集,各展歌喉,在纷扰嘈杂中,影射中国知识界的浅薄无聊、凡庸猥琐、攻讦倾轧,阿丽思还饶有兴味地游览了中国南方农村,看到水田里各式各样的水车,并在深夜聆听了两辆水车有趣的对话。当最后来到作者的故乡——湖南湘西苗人居住区,亲身体验山区淳朴率直而又怪异古旧的风情民俗,特别是目睹了惨无人道的原始奴隶买卖,天真善良的阿丽思小姐感到不可思议,她大惑不解地问:“把人不当人,来买卖……买来有什么用处呢?”带着游历中国的许许多多疑惑和感想,阿丽思随着傩喜先生悄然打道回国.
《长河》为沈从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有感而写的一篇随记。是他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跟随作者叙述的目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别的就不大清楚了,应该差不多了。

❹ 求一篇沈从文的短篇小说

目测是沈从文的嫡传弟子汪曾祺的优秀短篇《受戒》,小和尚叫明子,小女孩叫小英子,庵叫荸荠庵,寺叫善因寺,末尾注着“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你去搜下看吧,很容易找到的。

❺ 沈从文以哪部短篇小说的发表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以1928年8月发表的《柏子》为标志 ,可以把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2 5— 192 8年 ,是其创作的前期 ,多数的短篇可以看成是散文 ,或者是以散文笔致写成的短篇小说 ,幼稚而且粗糙 ,在艺术表现上处于习作阶段。这些作品主要收在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版《沈从文文集》第一、二卷内。诸如《夜渔》、《黎明》、《我的小学教育》、《腊八粥》、《初八那日》、《玫瑰与九妹》、《炉边》、《记陆韬》、《传事兵》等等 ,多是对故土乡情的回忆 ,明显地带着直录、描摹生活的自然主义倾向。
192 8年以后 ,《柏子》、《牛》、《菜园》等一批作品的发表 ,表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时期。

❻ 沈从文的经典小说有哪些

沈从文的经典小说有:
《边城》、《长河》、《从文自传》。

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回著名作家,原名沈答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评价: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 、《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❼ 沈从文的小说有那些

年表 1902 年 12 月 28 日 生于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县,原名沈岳焕。 1917 年 秋 自县第一小学高小毕业。这是他最后学历。 8 月 入地方军队当兵。 1922 年 夏 只身抵北京,住酉西会馆。半年后迁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进行自学。 1924 年 12 月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发表于《晨报副刊》。 1926 年 11 月 《鸭子》(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合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1927 年 9 月 《蜜柑》(短篇小说),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8 年 1 月 赴上海。 2 月 《入伍后》(小说戏剧集),由北新书局出版。 7 月 《老实人》由现代书局出版。 同月《阿丽思中国游记》(长篇小说),第一卷由新月书店出版。 同月《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由新月书店出版。 8 月 被胡适聘为上海中国公学讲师。 9 月 《篁君日记》(长篇小说),由文化学社出版。 10 月 《雨后及其他》由春潮书局出版。 12 月 《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由人间书店出版。 《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 年 1 月 《红黑》《人间》两杂志创刊,与胡也频、丁玲合编。 同月《呆官日记》(长篇小说),由远东图书公司出版。 2月 《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由红黑出版社出版。 3月 《十四夜间及其他》(短篇小说集),由光华书局出版。 7月 《神巫之爱》(中篇小说),由光华书局出版。 1930 年 2月 《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由光华书局出版。 4月 《旅店及其他》由中华书局出版。 6月 《沈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由神州国光社出版。 12 月 《旧梦》(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1 年 1月 《石子船》(短篇小说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同月 胡也频被捕,不久被枪杀于上海龙华。 4月 陪同丁玲及其孩子回湖南常德。 5月 《沈从文子集》(短篇小说集),由新月书店出版。 秋 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青岛大学任教。 8月 《龙朱》(短篇小说集),由晓星书店出版。 同月《一个女演员的生活》(长篇小说),由大东书局出版。 1932 年 1月 《虎雏》(短篇小说集),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5月 《记胡也频》(长篇传记),由光华书店出版。 7月 《泥涂》(中篇小说),由星云堂书店出版。 秋 应杨振声之邀赴北京参加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的工作。 11 月 《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1933 年 3月 《阿黑小史》(中篇小说),由新时代书局出版。 同月《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5月 丁玲被捕失踪。 7月 发表《记丁玲女士》,于《国闻周报》连载,后集为《记丁玲》。 同月《凤子》由巷山书店出版。 9月 与张兆和结婚。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 10 月 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京海论争。 同月《一个母亲》(中篇小说),由合成书局出版。 11 月 《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由现代书局出版。 1934 年 1月 返湘西探母病。 4月 《游园集》(短篇小说集),由大东书局出版。 5月 《如蕤集》(短篇小说集),由生活书店出版。 7月 《从文自传》由第一出版社出版。 9月 《记丁玲》(散文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0 月 《边城》(中篇小说),由生活书店出版。 1935 年 12 月 《八骏图》(短篇小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6 年 1月 《从文小说集》(短篇集),由大光书局出版。 3月 《湘行散记》(散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4月 《沈从文选集》(短篇小说集),由万象书屋出版。 5月 《从文小说习作选》(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6月 《沈从文小说集》(短篇集),由仿古书店出版。 10 月 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引起关于当前创作关于反“差不多”运动的争论。 11 月 《新与旧》(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7 年 1月 《废邮存底》(散文集,与萧乾合著),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8月 离京转道天津、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到大后方。后又回湘西。 1938 年 4月 离沅陵,经贵州到达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后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本年《一个妇人的日记》(小说),由星光书店出版。 1939 年 1月 发表《一般或特殊》,引起关于“反对作家从政”的讨论。 8月 《湘西》(散文集),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 9月 《昆明冬景》(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同月《记丁玲》(续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2 月 《主妇集》(短篇小说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0 年 本年《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集),由三通书局出版。 1941 年 1月 《如蕤》(短篇小说集),由上海艺流书店盗编出版(与生活书店出版之同名小说集篇目不同), 8月 《烛虚》(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3 年 4月 《春灯集》(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6月 《云南看云集》(杂文集),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7月 《黑凤集》(短篇小说集),由桂林开明书店出版。 9月 《长河》(长篇小说),由桂林开明书店出版。 1945 年 1月 《长河》出昆明文聚社版。 1946 年 夏 离昆明返京,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大公报》兼编、《益世报》等四种报纸副刊。 10 月 《沈从文杰作选》(短篇小说集),由新象书店出版。 1948 年 8 月 《长河》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9 年 秋 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后改行于历史博物馆工作。 1963 年 周恩来提议其参与《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 1964 年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初稿完成。 1969 年 赴湖北咸宁干校,在双溪看菜园子。 1971 年 获准回京。 1978 年 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1980 年 赴美国访问讲学。 1981 年 1981 年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8 年 5 月 10 日 于北京逝世。

❽ 沈从文短篇小说渔概括

沈从文短篇小说《渔》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作品,写于1929年,正好是“从文成熟时”。它贯通“过去”和“现在”,连通人事中的“神性”和“魔性”,既有“斗争”又有“合作”,讲的虽是两个家族及两个兄弟的事,其所指却是两个民族的关系。开篇后,《渔》里面提到的湘西华山寨乌鸡河两岸“甘”、“吴”两族的争斗与鲁迅小说《药》里面华家、夏家的譬喻色彩如出一辙,直接指向便是苗汉两族的民族斗争,书中写道:“在那里,有两族极强,属于甘家为大族,属于吴家为小族。小族因为族小,为生存竞争,子弟皆强梁如虎如豹。大族则族中出好女人,多富翁,族中读书识字者比持刀弄棒者为多。象世界任何种族一样,两族中在极远一个时期中在极小事情上结下了冤仇,直到最近为止,机会一来即有争斗发生。”

“过去一时代,这仇视,传说竟到了这样子。两方约集了相等人数,在田坪中极天真的互相流血为乐,男子向前作战,女人则站到山上呐喊助威。交锋了,棍棒齐下,金鼓齐鸣,软弱者毙于重击下,胜利者用红血所染的巾缠于头上,矛尖穿着人头,唱歌回家,用人肝作下酒物,此尤属平常事情……”

“甘族”自然就是汉族了,“吴族”则为苗族,两族之间的斗争直至煮人为食,斗争之残忍想而易见,而这却并非短暂的刀兵相接,而是持久战,因为“相传在这地方过去两百年以前,甘吴两姓族人曾在乌鸡河荒滩上各聚集了五百余彪壮汉子大战过一次,这一战的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岸上还有司官所刊石碑存在。”而在“现今”两族合作时,虽然“野蛮的杀伐已经演变为‘渔’”,但离去的父亲还是交代下来了复仇之事,用祖传下来的刀去“流那曾经流过你祖父血的甘姓第七派属于朝字辈仇人的血”(《渔》)。

《渔》是一部主题很隐蔽的作品,但深入其中我们便能感觉到这部讲族与族之间斗争的小说其主题却是和平主义的,它显扬的明显是神武不杀柔情似水的“弟弟”龙朱一样的人物,而不是那个拿祖传宝刀斫鱼杀蛇的“哥哥”,这其实就是用辨证的眼光看待民族的传统、家国的争斗等,是对民族未来的跨越式思考。

.
参考链接: http://wenku..com/view/0e8ab6bef121dd36a32d82b5.html
.
如果你认为我的解答对解决你的问题有帮助.请点击我的回答下方【选为满意答案】按钮.

❾ 沈从文的小说集有哪些

《蜜柑》《雨后及其他》《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阅读全文

与属于沈从文短篇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写小说敏感词用拼音代替 浏览:548
有关杨过的小说推荐 浏览:295
有什么男主很帅古风现代小说 浏览:625
贴吧人数多的玄幻小说 浏览:60
凶宅笔记有声小说mp3 浏览:24
神雕主角是貂杨的小说 浏览:631
经典军婚虐恋小说推荐 浏览:520
甜蜜校园恋小说 浏览:459
好看的走心小说 浏览:741
玄幻小说男主做任务泡班主任 浏览:897
武侠小说人物图片女 浏览:346
小说主角名字秦昭 浏览:545
三重门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745
架空小说国家州县名字 浏览:241
古言虐心小说坏结局 浏览:789
娱乐之最强捉鬼系统小说 浏览:249
都市将军小说阅读 浏览:50
求女主穿越掉到男主的面前的小说 浏览:438
好看的小说电线 浏览:599
重生小说古代被妹妹抢了老公 浏览: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