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卡夫卡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一、主题思想: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专和异化属主题。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观察》《变形记》《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另有大量的书信、日记、杂感、随笔等。
三、卡夫卡简介:
1、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2、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3、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❷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内预览: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容 不幸
上来的是鬼!鬼是一个小孩。从尚未点灯的,完全黑暗的走廊出来,用脚尖停留在摇晃不太明显的楼板顶梁上。黄昏的回光使得房间里立刻变得明亮起来。小鬼将脸迅速地用手捂住,放心地,但突然地将目光对着窗户,窗棂外街灯上面的雾气,依旧笼罩着黑暗的上空。敞开的房门前,小鬼用右肘笔直地支撑在房墙旁边,并让过堂风轻拂着他的关节、脖子和太阳穴。
我向前看去,然后说:“您好!”并从炉子顶板上取了我的衣服,因为……
❸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那篇
《变形记》是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
20世纪以来,西方人创造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奇迹,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科技发展主宰的人,其生存状态、生存信念却在“物”的挤压下发生动摇。随时随地被异化为非人。《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凸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双重变异。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对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工作却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无法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尔不再能够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亲人很快变为“非亲”角色。格里高尔死后,全家人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这些都可视为人的异化遭遇的形象说明。
对格里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的恐惧,“恐惧”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情感特征,这是我们读《变形记》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着犹太血统的卡夫卡幼年家庭生活甚为不幸,父亲专制粗暴,母亲抑郁冷漠,卡夫卡孩提时饱受父亲暴君般的虐待,对父亲的深度恐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终其毕生。成年后的卡夫卡内向孤僻的性格和恐惧孤独的思想,很大程度正是来自于这段生活家庭的影响。《变形记》中的“父亲”形象,是作家童年所受精神创伤的真实写照。
《变形记》的艺术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注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描写人物的内心激情,通过歪曲客观事物的外形与表象去展现事物的本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身体变形和他的家人心理畸变的叙事方式具有寓言化特征,其中寄寓了作家对“异化”的理解,外化出作家对人生不幸的切身感受。格里高尔是作者的影子,也是受着异化折磨,深陷孤独、恐惧的灾难无法自拔的现代人的象征,符号化了的格里高尔,传达了作家对现实人生和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
其次,《变形记》的文学叙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描写,人变甲虫的故事情节极尽离奇荒诞,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现实相去甚远。但在编织荒诞故事时作者却注入了自己无比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如临其境地观察到作者隐秘的内心活动,体现了表现主义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强调表现作家主观内心感受,通过作品探讨抽象哲理性问题的文学主张。
另外,作品一方面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另一方面小说细节如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逻辑过程等方面的描写却又极其细腻真实,体现出亦真亦幻、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还有,《变形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和主诉性特点,字里行间不时晃动着作家孤独的身影,颤抖着作家痛苦的心灵,彰显着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理解。
❹ 你如何理解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内的小人物容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
❺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txt全集下载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复集制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目录
译序
大路上的小孩
欺骗农民的人
忽然散步
决定
到山里去旅行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着的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骑手的沉思
临街的窗
不幸
判决
伙夫
变形记
流放岛上一幕
新来的律师
乡村医生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往事一页
法律门前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钦差
家父之忧
十一个儿子
兄弟谋杀案
梦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苦难的开始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汉的对话
大噪音
煤桶骑士
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婚礼的筹备
乡村教师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桥
猎人格拉库斯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敲门
隔壁
一只杂种
日常困惑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体
夜
拒绝
召募军队
舵手
鸢
考试
陀螺
小寓言
归乡
启程
律师
一只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比喻……
❻ 卡夫卡短篇小说有哪些
1 判决
2 变形记
3 司炉
4 在流放营
5 乡村医生
6 饥饿艺术家
7 铁桶骑士
8 万里长城建造时
9 一条狗的研究
10 中国专人来访
11 爱的险境
12 坑道属下的家庭
13 歌声的诱惑
14 误入荆棘丛
15 在阁楼上
16 在墓穴里作客
17 包厢里的奇遇
18 夜行船的惊讶
❼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想表达的是
我们永远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套公寓,躺在一起,坐在一张桌子前,永远也不会,甚至不能在同一个城市……但,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至少我们可以同时幸福的躺着,等死。 ——卡夫卡 当初论文选定了卡夫卡,完全是因为好奇,这是一个我感兴趣,并且想要找机会走近的作家,也许这正是一个机会。于是,我借来了很多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书信,日记,评论想要寒假来读。两个月后,我放弃这个选题。 至今仍记得高中二年级时读到《变形记》时的惊骇,我相信这是一个奇异的作家,他所写的和我以往读过的作家都那么的不同。如此清晰而又逼真地描述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在他笔下却那么自然而平常,客观,冷静甚至冷漠的态度,让我困惑。 一直到读了卡夫卡的《致父亲的信》,才开始真正的走近卡夫卡,抛开他那些被誉为世界经典的玄之又玄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不谈。卡夫卡的成长过程,不过是一个敏感,懦弱,内向,自省的孩子的成长罢了。当然他很会读书,法学博士不是人人都拿得到的;他富有正义感,是那么一个善良过分的仁慈的好人;而且他有清晰的头脑和判断,对于这个世界有着超越的认知。但他被扭曲的情感,自卑,逃避,软弱,却将他的彻底的颠覆了。 卡夫卡一生平淡无奇,默默无闻。他的生前,甚至没有发表过什么作品,虽然文学已经成为他唯一的爱好和寄托,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写作是比死亡更深的睡眠……就像人们不能把死尸从坟墓里拖出来一样,在夜里,谁也不能把我从桌前拽走。”他以最平常,最不引人注意的语气和态度叙述与常理,习惯相悖的事件和境况,就像那是最普通不过是事,他写下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议,却体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尽管在文字中他也一贯是坚持了他的自我压抑和自我逃遁。 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写到:“可我在别处再也没见过像我这样无所谓,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对外界漠不关心,沉浸在胡思乱想中,他的无动于衷不加掩饰,不可摧毁,孩子般无助。近乎可笑,盲目的自鸣得意。可这也是唯一的庇护,以防恐惧和内疚引起的神经错乱。”他始终像是一个张着大眼睛的被放逐者,在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内心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他找到了吗?他死去前要求他的好友将自己的文字全部焚毁,可是他的好友却将它们全部拿出来发表了。现在他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可这与他的一生无关,与他已经彻底走向终结的隐秘人生无关。如今我们虽可窥见他梦幻似的内心图景,却仍旧无法找到揭示他的内心谜题的钥匙。 但为什么要有答案呢?人生本来就是难解的谜题,卡夫卡经历的也不外如此,谁没有梦幻式的内心生活,没有因为思想个性与现实的觊觎而遭受痛苦?他只不过是被“神化“的那一个,尽管这也许并非是他本人所愿。
❽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txt全集下载
卡夫来卡短篇小说源集.txt电子书: https://72k.us/file/22215238-409358206 点击普通下载即可,满意请采纳,感谢^_^
❾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长篇小说
《审判》 《城堡》
中短篇小说
《大路上的小孩》 《欺骗农民的人》 《忽然散步》
《决定》 《到山里去旅行》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着的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骑手的沉思》 《临街的窗》
《不幸》 《判决》 《伙夫》
《变形记》 《流放岛上一幕》 《新来的律师》
《乡村医生》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往事一页》
《法律门前》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钦差》 《家父之忧》 《十一个儿子》
《兄弟谋杀案》 《梦》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苦难的开始》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汉的对话》 《大噪音》
《煤桶骑士》 《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婚礼的筹备》
《乡村教师》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桥》
《猎人格拉库斯》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敲门》
《隔壁》 《一只杂种》 《日常困惑》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体》
《夜》 《拒绝》 《召募军队》
《舵手》 《鸢》 《考试》
《陀螺》 《小寓言》 《归乡》
《启程》 《律师》 《一只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奥地利近代史上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
匈帝国面临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危机,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东摇西晃,终于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硝烟尽处彻底解体。资产阶级共和制得到确立,但旧的矛盾还未尽数妥善解决,各
种新的社会矛盾又层出不穷,这些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
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这动荡年代的各种矛盾中,
在新旧观念的搏击中,在当时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
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
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
到他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可以
看到他对人的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对这世界
的丑陋表示了无比的愤怒。
卡夫卡是位影响遍及全球的作家,然而他的同代人却并不理解他。我们今天还能从整体
上较全面地了解卡夫卡,还能看到他较丰富的创作,得感谢引导卡夫卡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马克斯·布罗德先生,卡夫卡临终时嘱托他烧毁所有的手稿,但他没有遵嘱行事,而是将其
整理出版,为世界文学宝库保存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此功此绩是不可磨灭的。
此译本据保尔·拉伯(Paul Raabe)编选的《卡夫卡短篇集》译出,此集收入了卡夫
卡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所有短篇。短篇在这里指的是篇幅较短的作品。从我们对文学体载的
划分标准来看,本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归入小说类,而为它们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合适名
称又相当困难,所以我们权且就称它们为“短篇”。译本的第一部分为生前发表过且编成集
子出版过的作品,第二部分为生前发表过但未收入集子的作品,第三部分为遗作。遗作部分
作品大部分原本没有标题,现有的标题是布罗德先生整理出版时加上去的。卡夫卡的遗作只
是些草稿,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写在稿纸或其它纸上,所以在整理出版时产生了许多文字
技术方面的困难,而这就是各种德文版本在某些地方差异较大的原因。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
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
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
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
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
他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
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
解、认识、联想,但我们希望读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绘的迷惘中。
❿ 帮忙赏析一下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麻雀虽小,五内俱全,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其二,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第三,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作家们所追求的心灵真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地揭示精神本源的真实。此外,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这些特点《饥饿艺术家》一一具有。
首先,故事中所讲的显然不是真实世界中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把挨饿当作艺术,并对这种艺术有不懈的追求,社会对观赏“饥饿艺术”有狂热的爱好。这不是现实,但这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具体化显现;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再现,而是对所感的艺术表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饥饿艺术家》所叙述的事件看似荒谬,但它表现的精神才是真切实在的。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不知所谓的“艺术”,多少不明所以的执著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虚的人毫无判断盲目追随,忽而爱之如明珠,忽而弃之如敝履。
正是这些现实事件的扭曲变形构成了《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情节。
这篇作品很明显并不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的,它的魅力来源于深层的象征意义。饥饿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描写主要有三点:一是对饥饿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饥饿表演持续了四十天被要求结束的时候,他希望“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超越自我,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演出经理禁止延长演出的商业理由有强烈的不满;二是对艺术名誉的极端重视,希望成为“空前最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迫切希望人们都赞叹他的艺术造诣,并且因为有人对他的挨饿能力与挨饿现实表示怀疑而痛苦不已;第三点,在饥饿艺术热潮过去,他沦落马戏团与野兽为伍时,现实、卑微地思忖如何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野兽那里吸引过来一些。
这种荒谬的描述恰切地象征了当代精神展品化、艺术异化的现象,精神成为展览品,若不被人看到似乎就失去了意义,艺术不再是追求美,不再以人为本,而成为骇人听闻的奇人奇事表演。饥饿艺术家的心理与观众、演出经理对待他的态度则象征了人性的异化。人无视他人的痛苦悲惨,反而用或欣赏或鄙视或熟视无睹的眼光看待苦难,大众不会真正热爱艺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追赶潮流,热心于害了别人苦了自己的附庸风雅。
作品荒诞外衣下所隐藏的这种精神内核,是多么深刻的真实。
作者能用荒诞来成功地表达真实,有赖于一种特殊的叙述语气,这种语气冷静客观,讲起荒诞的故事像是在讲一件发生在身边又与己无关的真实事情。煞有介事的叙述与故事的荒谬性的巨大落差造成独特的效果,使人在阅读中对故事的真实性在信与不信间徘徊(在一般的阅读中,读者总是假设故事是真实的),这样便容易窥见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无比荒谬的情节传达出了人类生存和境遇的真实困境,传达了当代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