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有声完结 > 高考短篇小说试题

高考短篇小说试题

发布时间:2021-03-03 16:14:15

⑴ 高考小说题目的作用解题技巧有哪些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专想品质;属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⑵ 文笔好质量高的短篇小说(类似高考阅读题里的小说),散文也可

你热爱小说、散文创作,很好。现推荐名家写的一篇小说《泪洒珠江》,该小说创专作的背景是九十年属代。该作品属反映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突出,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到位。文笔简洁、语言通畅,曾经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原创小说一等奖;散文《故乡的罗猛塘》,文笔简洁优美,语言通畅,主题思想好,曾经被评为“中华情”全国散文一等奖。有空的话,点击看看。祝你进步。

⑶ 求一篇叫《乌米》的短篇小说,好像是某年高考题。

乌米……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米乌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和桃树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咱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她说“你也会看见”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而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13)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那当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⑷ 我买了一本语文高考真题试卷。我想知道哪些是散文,哪些是小说。帮我分下类。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
【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情节性】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发展性】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内,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舶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纪(2003年以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萧鼎、血红、梦入神机等,言情领域如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等。
编辑本段概述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编辑本段起源
(1)按篇幅长短分类 微型小说 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们为这类的小说赋予一个新名词和新定义。例如极短篇、精短小说、超短篇小说、微信息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焦点小说、瞳孔小说、拇指小说、迷你小说等,族繁不及备载,连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也很难如数家珍分叙其定义,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总论之。一般认为小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因为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由于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练,题材能见微知著者为佳。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能否带给读者感动。短篇小说一般认为,篇幅在几千到两万多字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也就是减少角色、缩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动的时间。另外,虽然它们时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认为短篇小说仍应符合小说的原始定义、也就是对细节有足够的刻划,绝非长篇故事的节略或纲要。 中篇小说一般认为,篇幅在三万字至十万字之间的小说,也有少数十几万字也算是中篇而不算做长篇。一般认为是较容易成功的小说。因为对初涉创作领域的人而言,写作长篇易陷入多数的情节造成凌乱难收的困境,而写作短篇不是转折太少而单调、就是转折太多却显得拥挤。这时考虑将原本的构想改成中篇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建议。 长篇小说一般认为,长篇小说字数过少算为长篇那确实也不恰当。长篇小说反映的事情很多,内容很丰富,字数过少很难成为长篇(除非少数内容极为丰富的)。而长篇小说字数最为不定,字数差距最大。有十几万字的(这算是长篇小说字数的底线了),更有上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此长篇小说还可分为小长篇(一般的在十几万到三十万字间),中长篇(一般的是五六十万字),大长篇(一般要在八十万字以上),超长篇(一般的要达到一百五十万字)巨长篇(往往是几百万字数的,像二百多万字,三百多万字甚至过五百万字的)。如果作者打算表现人生中常见的错综复杂关系,则必须使用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笔调轻松的长篇小说,也会有一个内里的严肃主题,否则很容易陷入无组织或是零乱。初涉者在写作长篇时最需注意全局对主题的呼应、结构的严密性、以及避免重复矛盾或缺漏。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⑸ 最牛高考短篇小说范文:讲述了湖北省一高中生追求女同学被拒绝,因该女生是考清华大学的材料,后该男生转

这是我给别人回答的,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情况,但可以参考

一个过来人说说吧。
成绩不稳定,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一个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全面。考到你会的分高,不会的就低。
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上有不同之处,文科属于随机强化,理科学习是一致性强化。什么意思呢?好比写作文,不是你练习写多少篇之后作文就一定能得高分,和你的天份,阅读量,词汇量,甚至对生活的认识等等都有关系,说不好哪个因素就是最重要的,也可能你没看过什么书也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但理科却不是,你必须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一遍遍的做题,一个一个点的突破掌握了,才能考出高分,也一定会得到高分。
文科的学习不容易太差,但不容易得到太高分。理科的学习基本上和你的努力程度成正比。
高中确实比初中要苦,甚至一生中学习最累的也就是高中阶段。但是记住,是苦,不是难。高中时期正是我们青春年华的大好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没有自制力。所有人青年时期都有别的追求,至于这些所谓的追求是不是有用的和正确的,自身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沉迷小说,网络,游戏,恋爱等等。耐不住寂寞,贪玩,吃不了苦是学习差的很大原因。
你既然有很大的决心要好好学习,那就一定要付诸行动上。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点不用多说。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课,笔记必不可少,并且要做详细,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不要怕没面子,主动积极的请教老师和同学。多和学习刻苦的,学习好的同学一起交流,注意,学习刻苦不一定就是学习好的,但他们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基本上高一甚至高二没必要参加什么补习班,也没必要自己额外的买试卷或者太多参考书。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力争老师教的都弄懂,考试考的题型和知识点都明白就可以了。高二下学期或者到高三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买试卷来大量的做了,题海战术这时候才最有用。
当然,你还要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这个选择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你的天份在那里。第二,未来的就业。
参看我前面说的,好好想想,不要觉得文科稳定就一定是有天分,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学习不够认真,知识点不牢固,所以理科差,并不是文科好。
从未来的就业来说,读理科可能就业面更广的多。如果家里面或者你自己对你未来工作有预期,可以从这方面考虑下。
最后想说的是,基本没有不适合读书的人,也没有读不好书的人,只有不用心所以做不好。未来的竞争会更大,高中时候认真学习,考取个好的学校会让你有一个好的起点。中考和高考比起来对人生的影响相对要小的多。你的目标不应该只限定在本科上,而是要重点大学看齐。
你有心要好好学习,说明你有原动力。你知道上网来寻求帮助,说明你很聪明。一个有动力又聪明的学生,如果能够认真学习的话,不要低估自己,北大清华也敢放手去争取,没人敢肯定你行,但也没人敢说你一定不行。你说呢?
(上面所有文字都是自己经验的东西,说的也不够全面,最重要的几点:认真听课做笔记,不耻下问,多和学习好学习刻苦的同学交流,祝你学业有成!)

⑹ 高考语文小说中有哪些题目类型及答题技巧

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1)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和情节有关的题目,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⑺ 找励志短片高考短片小说

you can shine --卡农,潘婷洗发水的广告--这是我第二次遇到你这种提问了

⑻ 谁可以推荐一本短篇小说集,我很喜欢看高中语文考试试卷上的那种小说,很有趣,特别是外国作家写的

疯狂阅读出过不少短篇小说合集,各种分类的都有,质量不错,书店就可以买到。

⑼ 高考小说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一、情节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人物性格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能力层级C ;并“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而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三、环境描写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能力层级C。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五、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命题人在以下四个方面设置考点: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文眼”,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六、表达技巧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高考命题不会孤立的考查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的作用。
“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七、探究发掘
《考纲》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F。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此考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鉴赏小说戏剧可以从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审美的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深层次的探究。古今中外经典的小说戏剧,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隐含着博大深沉人文精神。
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造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解读。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品味,能力层级D。“父亲需要我”的表层含义比较容易把握,通过文中“我”偷食物给他,考生不难得出答案:“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但是,父亲对我的需要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父亲需要我”的深层含义可以联系下文来思考:“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父亲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不会责怪他,这在父亲看来这是对他的理解,在“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的情况下,父亲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再联系全文思考:父亲最初我送父亲离家上船,此后我长年提供父亲食物,后来家人全部离开,我独自留下,虽然我并不理解他,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对父亲产生精神上的支持。最后,我发誓“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父亲才终于出现,“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举起手臂向我挥舞”。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看出,父亲需要我继承他的追求。
【参考答案】①“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②“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欣赏,能力层级D。首先,筛选小说中描写母亲的信息: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然后,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能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已经是“简要分析”了。其实,参考答案更简单,许多地方只是摘录原文,并没有概括出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 的等候。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题干主动告诉考生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提示语“请联系全文”是告诉考生,探究不能凭空胡说,要从文中寻找答案。从全文看来,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变化的,从同情、支持到最后的逃避。考生只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联系全文”,就能很容易看出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对父亲的出走上船兴奋、好奇,偷送食物,挂念父亲安危……直到最后逃离父亲,看到了这种变化也就很容易概括出我对父亲的矛盾态度。下一步就要从我对父亲的这些行为中概括出我对他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探究”!
【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阅读全文

与高考短篇小说试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总裁日记小说 浏览:335
华华娱小说排行榜 浏览:939
小说大全阅读软件下载 浏览:829
免费小说歧路迷局 浏览:862
女主女儿叫萱萱的穿越小说 浏览:204
玫瑰骑士写的小说 浏览:234
爱你倾尽一切齐洛格乔宇石小说免费 浏览:355
关于总裁完整小说免费阅读的 浏览:128
女主被休在外生了孩子的古代小说 浏览:620
探险金字塔亚马逊拯救世界的小说 浏览:930
现代的短篇章节小说阅读 浏览:284
什么电子小说阅读器好 浏览:175
主角叫长生的都市小说 浏览:758
风林的小说全集 浏览:637
武王小说网站阅读 浏览:205
单女主萝莉养成小说 浏览:865
经典的王者荣耀小说全集 浏览:506
萝莉玩穿越小说 浏览:320
神幕全文免费小说 浏览:609
gl免费小说姐妹恋 浏览: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