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的资料,快!!!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㈡ 《晚唐烽烟之黄巢起义》最新txt全集下载
晚唐来烽烟之黄巢起义 txt全集小源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追兵顿时乱了阵脚,慌乱之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纷纷拨马回逃。动作稍慢的十几个人已被砍翻。绿袍小将转身返回,用手中大弓从后面套住一个巢兵的脑袋,拉下马,跟着飞身扑上,拔出贴身的羊角匕首从肋下刺入。又解下对方的箭壶,晃了晃,喜欢不禁的样子。翻上巢兵丢下的一匹战马,一声清啸,弯弓如满月,弦声似裂帛,瞬间射出二箭,每一箭竟是三珠连发,前面仓慌逃遁的六名巢兵应声落马。绿袍小将长吁一口气,好象终于过足了瘾。
张归霸杀的性起,反追巢兵,一对大铁锤呼啸着飞来飞去。每个铁锤重有二十斤,上面布满狼牙,中间有铁链连接,二丈开外。这种流星锤虽然难练但极其霸道,对方的兵器还离的老远,铁锤已经飞过来了,或砸或带或缠,粘着骨断,挨着筋折。
但不一会儿,后续巢兵源源不断的出现,发现张归霸只有二十几个人,顿时散开阵型,围拢过来。张归霸天生的猛士,头回上阵,不知审时度势,只知见敌就杀有进无退,结果陷入重围之中。
正厮杀间,忽……
㈢ 文言文名言名句
一、
爱国爱民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二、
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三、
道德品行篇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㈣ 《电视剧本《血色残阳》(苏郎 丰雪心 著)》最新txt全集下载
电视剧本《血色残阳》(苏郎 丰雪心 著)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专费下载:属
内容预览:
57.黄巢神情特写,平康楼内,黄昏
黄巢对高飞燕注目良久,目不转睛。
尚让用手在他眼前晃晃,他居然也无反应。
尚让又推了推黄巢,黄巢这才回过神来。
58.群雄戏言,平康楼内,黄昏
尚君长戏言道:“这位小姐力气极大!绝对有两千斤臂力!”
黄巢诧异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尚君长笑答:“黄少侠武艺精绝,有千斤臂力,遇见她竟然动弹不得。这不明摆着是她的力气极大,绝对有两千斤臂力么?”
众人一阵低声嘻笑,戏说黄巢见色忘友。
黄巢有些不好意思,忙辩解道:“我黄某岂是见色忘友之人?再怎么着,我也不能忘了诸位弟兄和王仙芝大哥!”
尔后又忍不住低声大发感慨:“不过,这位小姐生得是实在太好了!虽说我已过而立之年,曾经遇见美人无数,却从未见识过如此的美人儿!真可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依我的眼光看,这才堪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昔日汉光武帝曾云,为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遥想当年,阴丽华的美貌也不过如此罢了!”……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㈤ 有哪些诗词名句
哲理篇: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白话释义: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话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白话释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白话释义: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白话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话释义: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爱国忧民篇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白话释义:如果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怎么能根据对自身的祸福影响来决定是挺身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呢?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白话释义: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常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白话释义: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白话释义:自古以来 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 倘若能为国尽忠 死后仍可光照千秋 青史留名.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白话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㈥ 有关猛将李存孝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有关李存孝的电影:《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是由张彻执导的动作片,姜大卫、狄龙、王钟等领衔主演。
汴梁节度使朱温客访观战,恰逢黄巢手下第一勇将孟绝海搦战,第十三太保李存孝(姜大卫饰)出阵迎敌,活捉孟绝海,但李为人持勇傲物,朱温受辱于功宴,怀恨在心。
四太保李存信嫉妒李存孝功高,献计轻兵直入长安取黄巢首级,李克用命九名太保行刺,由李存孝统领。九人夜入长安,连番血战后在五凤楼将黄巢射伤,无奈敌兵势众,九人于民女翠燕姑娘家暂避,期间李存信与十二太保唐君利欲行不轨,为李存孝赶出队伍。
李存信、唐君利落寞之际被朱温蛊惑,诱使李克用入汴梁,朱温灌醉李克用、十一太保史敬思(狄龙 饰)后痛下杀手,史敬思为保李克用力竭身死,千钧一发之际李存孝率黑鸦兵赶到。李、唐二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两人盗得李克用贴身佩剑,假传钧旨,势要致李存孝于死地。
(6)黄巢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这部片子拍在《报仇》后不久,当时是夏天,据说马都热死了几匹,可知气候难挡。姜大卫在片场知道自己获得亚洲影帝的时候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一种说法是他个性看淡,另一种说法是当时已经热晕了。
姜大卫自己都说那场五马分尸的戏非常浪漫。张彻本人对这部片子并不十分满意,但那一场死亡真是加了不少分。本来的版本里是有一声惨叫的,在天映的修复版中被去掉了,是怕观众的心理承受不了。
㈦ 古时候,黄巢的身边有几位猛将
孟绝海,郑天王,葛存舟,葛红,王凡,张氏三兄弟,朱温,费玄武,单氏四兄弟
这是小说里面的。
㈧ 将军山穷水尽,求援10次被拒,最后怎样了
说的是黄巢的手下大将朱温,当时奉命带起义军攻打同州,攻下同州之后却被唐专朝军队围困,数次求属援都没回音,一气之下投降了唐朝随着大军一起攻打黄巢的起义军,平叛之后被封梁王,最后逼的唐哀宗“禅位”朱温成了大梁皇帝。
㈨ 崔志远的檄黄巢书全文内容
原文如下:
广明二年七月八日,诸道都统检校太尉高某,告黄巢夫守正修常,曰道临危制变,曰权智者成之于顺时,愚者败之于逆理。然则虽百年系命,生死难期,而万事主心,是非可辨。今我以王师,则有征无战;军政,则先惠后诛。将期克复上京,固且敷陈大信,敬承嘉谕,用戢奸谋。且汝素是遐氓,骤为勍敌,偶因乘势,辄敢乱常。遂乃包藏祸心,窃弄神器,侵凌城阙,秽黩宫闱。既当罪极滔天,必见败深涂地。噫!唐虞以降,苗扈不宾,无良无赖之徒,不义不忠之辈,尔曹所作,何代而无?远则有刘曜、王敦,觊觎晋室;近则有禄山、朱泚,吠噪皇家。彼皆或手握强兵,或身居重任,叱吒则雷奔电走,喧呼则雾塞烟横。然犹暂逞奸图,终歼丑类。日轮阔辗,岂纵妖气?天网高悬,必除凶族。况汝出自闾阎之末,起于垄亩之间,以焚劫为良谟,以杀伤为急务,有大愆可以擢发,无小善可以赎身,不唯天下之人皆思显戮,兼恐(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纵饶假气游魂,早合亡身夺魄。凡为人事,莫若自知。吾不妄言,汝须审听。比者我国家德深含垢,恩重弃瑕,授尔节旄,寄尔方镇。尔犹自怀鸩毒,不敛枭声,动则啮人,行唯吠主。乃至身负玄化,兵缠紫微。公侯则奔窜危途,警跸则巡游远地。不能早归德义,但养顽凶。斯则圣上于汝有赦罪之恩,汝则于国有辜恩之罪。必当死亡无日,何不畏惧于天?况周鼎非发问之端,汉宫岂偷安之所,不知尔意终欲奚为?汝不听乎《道德经》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又不听乎《春秋传》曰:“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凶恶而降之罚。”今汝藏奸匿暴,恶积祸盈,危以自安,迷而不复。所谓燕巢幕上,谩恣骞飞;鱼戏鼎中,则看爑烂。我缉熙雄略,纠合诸军,猛将云飞,勇夫雨集。高旌大旆,围将楚塞之风;战舰楼船,塞断吴江之浪。陶太尉锐于破敌,杨司空严可称神。旁眺八维,横行万里。既谓广张烈火,爇彼鸿毛;何殊高举泰山,压其雀卵。即日金神御节,水伯迎师。商风助肃煞之威,晨露涤昏烦之气。波涛既息,道路则通。当解缆于石头,孙权后殿;伫落帆于岘首,杜预前驱。收复京都,克期旬朔。
但以好生恶杀。上帝深仁,屈法申恩,大朝令典。讨官贼者不怀私忿,谕迷途者固在直言。飞吾折简之词,解尔倒悬之急。汝其无成胶柱,早学见机,善自为谋,过而能改。若愿分茅裂土,开国承家,免身首之横分,得功名之卓立,无取信于面友,可传荣于耳孙。此非儿女子所知,实乃大丈夫之事。早顺相报,无用见疑。我命戴皇天,信资白水,必须言发响应,不可恩多怨深。或若狂走所牵,酣眠未寐,犹将拒辙,固欲守株,则乃批熊拉豹之师一麾,灭乌合鸱张之众。四散分飞,身为齐斧之膏,骨作戎车之粉,妻儿被戮,宗族见诛。想当燃腹之时,必恐噬脐不及。尔须酌量进退,分别否藏。与其叛而灭亡,曷若顺而荣贵。但所望者,必能致之。勉寻壮士之规,立期豹变;无执愚夫之虑,坐守狐疑。某告。
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典故
典故: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该句出自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原诗如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10)黄巢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不第后赋菊》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黄巢在惠州时候,还亲自到潼湖的驻军点兵排阵,至今潼湖还流传着黄巢点灯阅兵的传说,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黄巢点兵”奇观可印证:以前的潼湖,是一个典型的积水洼地,每年的龙舟雨后,潼湖水就会涨得满满的。
就在大水初涨的头几天晚上,夜幕下的湖中央偏东的水面上就会陆续出现耀眼的亮光,一盏,两盏,无数盏,一排排、一串串地悬浮在波涛上,把几里水面照得通明,接着就消失了。人们一直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巢点兵。
黄巢还到博罗的石湾视察部队。当年,士兵为练习攀登城墙,堆起了很多高高的土墩。石湾现还有黄巢墩地名,据说那就是当年的遗存地。黄巢也曾移师公庄小住。公庄有天子岭地名,甚至还在镇东的獭子圩牛尾石下洞中,还留有一座黄巢的造像。在公庄,还有一座山叫天子嶂,相传也与黄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