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 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本书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城堡是个明显的暗喻,大家对这一点似乎没什么意见,但他具体代表什么?它可以代表当时的主流社会,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他踏不进捷克人的圈子,因为他说德语,他融不进日尔曼文化,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他注定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而他被认为是卡夫卡的城堡顺理成章;它可以代表在当时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动的宗教世界,人民拼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荣耀和心灵的庇护时发现,它始终离我们有那么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它也可以是正义,真理的化身,处心积虑的追逐却发现那是个没有入口的房间;甚至,它或许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长作风的父亲或者两度订婚却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对卡夫卡来说,他们也是渴望进入却不能遂愿的城堡.更加开阔一点理解,城堡是否可以象征人们一切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们一切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比如幸福,比如财富,比如智慧.
卡夫卡的不寻常之处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揭示了现实的异化和存在的尴尬,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卡夫卡从小就感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终都不接受这个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劣情绪”而已,而我们都“误入了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质疑。重新审察这个世界成了他终生的使命,越到晚年他越感到紧迫。
卡夫卡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经质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压力,常年生活在恐惧、耻辱和负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不可理解,无所不在的人的异化成了他着意阐发的一大主题。《城堡》中,他把这种人生的荒诞感发挥到了极致。
《地洞》写于1923到1924年间,即卡夫卡住在柏林期间,这是卡夫卡短暂一生的最后两年. 1924年的6月3日,作家就因病重而离开了人间.写于这一时期的《地洞》,可以说是作家最后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了.
《地洞》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小说叙述主角,“我”是一行将年老的动物,“我”建造了一个地洞,打算在此度过余生.卡夫卡的小说往往都隐藏了一个象征体系,《地洞》也不例外.
二
营造一个地洞并非易事,不仅是由于地洞本身在工程上的特殊性,处于地底之下的地洞,对建筑技术的要求显然比别的要高些,而且“我”总是不能对一个想法长久地确信无疑,一个想法很快就代替了另一个,又很快地为另另一个代替.常常是这样的,某项具体的工程还在进行当中就被搁置下来,一项新的开始了.地洞何时才算大功告成呢?这是一个费解的问题.
以一个土坑为起点,向地底下四面八方延伸的地洞犹如老树的根,庞大繁复.
建造地洞是为了保护自己,外界是危险的,地洞的营建隔绝了“我”和外界.很明显地,“我”只是防守型的小民,“对任何一种比较认真的进攻,我都准备退让”,从这一目的出发,减少地洞与外界的接触面无疑是必要的.然而正如读者看到的,地洞像病毒一样地蔓延扩散.
这似乎是一个悖谬,这头小东西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
三
“我”是一个弱者,因此“我”总是犹豫不决,对一切都没有信心,许多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但它们比过客还匆匆.小说里写到“我”的一次为了确证地洞入口的安全而进行的外出考察.这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是小说的高潮,“我”来到了地面.然而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如何确证入口的隐密性及其可能起的保护作用.当然,到外面进行一连几天的观察并非不可行,但是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如何回到地洞呢?显而易见的,由入口进入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它会为我留在外界,观察地洞的入口,并准备随时向“我”发出危险的信号,这是最好不过了.但这在现实是可能的吗?一个留在外界的人,“我”还能予以信任吗?那么“我”只能做的似乎是,建造两个地洞入口处,它们之间隔离适当,“我”可以在一个入口处对另一个进行观察.
四
一只奇异的小动物造了一个地洞,由一个大的城郭储藏室和许多地道组成的地洞是为了躲避外界的敌人。这是它的藏身之处,逻辑它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地洞的工程一旦启动,逻辑就被推翻了。然后又不断地建立,不断地推翻。小动物的每一项行动都处在矛盾中。它像钟摆一样地来回奔忙,时刻处于不安中。
小动物的不幸与外界的威胁无关,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来自内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决定。这种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地洞的形成。地洞内的一切设施的作用全是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
既然建造了地洞,为什么这头小动物总是想到向外逃遁呢?即使在营造与世隔绝的地洞时也以这一点为先决条件?莫非地洞里有远比外界大得多的危险?它发现,原来表面寂静的地洞实际上并不安静,有某种噪音总在捣乱。噪音在周围安静的衬托下反而更加突出,预示着比外界更大的危险,使它感到毁灭性终日悬在头顶。可是这样一个地洞,初衷是为了躲避,为了安全。为达到这个目的,它一直不断地对内部的设施加以变更和改善尽管完全没有收效也只能继续下去。
㈡ 从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敲门>看卡夫卡的小说意义与特点
我以卡夫抄卡的代表作《变形记袭》为例吧
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㈢ 求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推荐语,50字左右的
荒诞中见严肃,无奈中现真实。西方荒原精神中一支奇异的悲歌。
㈣ 以《变形记》为例,阐述“卡夫卡式”小说风格
《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网络文库里面有,你搜索的话应该可以搜索到的.这是一篇关专于卡夫卡叙事属风格的论文,给你作为参考.你可以将里面的理论和《变形记》联系起来,可以做具体的分析.
多看看关于卡夫卡的论文,可以自己总结和联系文本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㈤ 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讲什么,想表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
㈥ 推荐一些卡夫卡的短篇或者中篇小说
《变形记》中短篇小说
《判决》长篇小说
《地洞》晚期代表作
《城堡》长篇小说,也是遗作
卡夫卡的小说是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
他的作品很难理解,象征性很强。我认为了解作者生平会对你有所帮助。
㈦ 卡夫卡的《变形记》属不属于短篇小说
应该属于 中短篇小说!!!应为在一些短篇、中篇的集子里面都有收录。这篇小说应该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之一了!希望给您带来方便
㈧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那篇
《变形记》是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变为非人的异化现象及其灾难性后果。
20世纪以来,西方人创造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奇迹,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科技发展主宰的人,其生存状态、生存信念却在“物”的挤压下发生动摇。随时随地被异化为非人。《变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凸显了“异化”主题:在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表现为人变甲虫的生理“异化”,而在格里高尔家人身上则表现为亲人变为“非亲”的精神与行为双重变异。遭遇凄惨、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独恐惧幻灭感中无以解脱的主人公,实际上只是人类不幸命运、现代西方荒诞人生的象征性喻体。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表现了卡夫卡对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里普通人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无论变形与否,格里高尔都深陷于尴尬情境之中:讨厌推销员工作却不得不为生计操劳:憎恶老板却不能不忍气吞声;希望休息却无法不疲于奔命……变成甲虫后的格里高尔不再能够支撑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里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无不对其产生了心理上的“异化”,亲人很快变为“非亲”角色。格里高尔死后,全家人感到如释重负,丧亲之痛很快转换成丧亲之喜。这些都可视为人的异化遭遇的形象说明。
对格里高尔家庭成员人际关系“非亲”和“异化”现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卡夫卡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的深刻的恐惧,“恐惧”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情感特征,这是我们读《变形记》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着犹太血统的卡夫卡幼年家庭生活甚为不幸,父亲专制粗暴,母亲抑郁冷漠,卡夫卡孩提时饱受父亲暴君般的虐待,对父亲的深度恐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终其毕生。成年后的卡夫卡内向孤僻的性格和恐惧孤独的思想,很大程度正是来自于这段生活家庭的影响。《变形记》中的“父亲”形象,是作家童年所受精神创伤的真实写照。
《变形记》的艺术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注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描写人物的内心激情,通过歪曲客观事物的外形与表象去展现事物的本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身体变形和他的家人心理畸变的叙事方式具有寓言化特征,其中寄寓了作家对“异化”的理解,外化出作家对人生不幸的切身感受。格里高尔是作者的影子,也是受着异化折磨,深陷孤独、恐惧的灾难无法自拔的现代人的象征,符号化了的格里高尔,传达了作家对现实人生和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
其次,《变形记》的文学叙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描写,人变甲虫的故事情节极尽离奇荒诞,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现实相去甚远。但在编织荒诞故事时作者却注入了自己无比真实的内心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如临其境地观察到作者隐秘的内心活动,体现了表现主义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强调表现作家主观内心感受,通过作品探讨抽象哲理性问题的文学主张。
另外,作品一方面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另一方面小说细节如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逻辑过程等方面的描写却又极其细腻真实,体现出亦真亦幻、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还有,《变形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和主诉性特点,字里行间不时晃动着作家孤独的身影,颤抖着作家痛苦的心灵,彰显着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理解。
㈨ 你如何理解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内的小人物容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