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深刻理解余华的小说战栗
要深刻理解余华的小说《战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余华对人性的独特描绘
余华在《战栗》中,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善恶、贵贱或高尚与低俗。他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人性的缺陷集中到某些人物身上,以此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揭示出普通人本性的真实面貌。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二、关注小说中人物的平凡性
余华笔下的所有人物,无论是地主的儿子王香火,还是地主家的苦工孙喜,都具有一种平凡无奇的特点。他们并没有显赫的地位或超凡的能力,而是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各自的欲望、缺点和局限性。这种平凡性,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三、体会余华对人性罪恶与高尚的挖掘
在《战栗》中,余华并没有回避对人性罪恶的揭露,也没有忽视对人性高尚的挖掘。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设置,让读者在感受到人性罪恶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余华的小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四、感受余华小说的深刻性
余华的小说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他能够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揭示出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真相。这种深刻性隐藏在看似平凡的故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当读者将小说中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时,会发现余华其实就是在写自己或身边的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② 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没竖或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表现手法
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二、突显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贵一生中多种身份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他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在当少爷时,他对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这样说话纤罩:“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对教训自己的爹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
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这些语言是大逆不道的、是粗俗的。但却很符合福贵当时少爷的身份,塑造出福贵年轻时不思进取、浪荡不羁的形象。
等到家产输光,自己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时,他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赢光自己家产而成为地主的龙二说话点头哈腰且一口一个“龙老爷”,这样的形态和语言让一个卑微的佃户形象跃然纸上。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枯伍,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③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对徐富贵悲剧形象的描述都有什么要素呢
徐富贵在自己的悲剧人生的结局,主要是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讲,悲剧并非是因为命运,最为主要的就是他自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正确,没有改掉吃喝嫖赌的习惯,出现了严重的后果,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徐富贵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明白自身的悲剧人生其实是咎由自取,他做出错误的选择后,却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事实,而是在失败与错误面前,利用宿命来遮羞,麻痹自己、欺骗自我。
在余华的《活着》小说中,徐富贵利用乐观愚昧的阿Q思想来抵抗痛苦,在解放战争的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发展阶段,徐富贵相继经历了被抓壮丁、做俘虏与被释放的各个阶段,回到家中以后,悲剧的人生正式开始。
在这个小说中,徐富贵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子女死去,所有的亲人都离开自己,但是他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利用命运这个说法自我安慰地活下去,面对无情和残酷的现实,他选择顽强地活下去,后来在充满阳光的午后,在大树下面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小说中描写了徐富贵讲述自己故事的形态,“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这些语言都塑造出了徐富贵隐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