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遠大前程有聲小說

遠大前程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2-14 05:49:27

❶ 《遠大前程》中郝微香小姐的性格

老小姐的悲劇
郝微香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遠大前程》中一生只想報復男人的變態老小姐,是一個悲劇色彩極濃的人物。
郝微香由於自己的情感被人玩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她的精神和心靈完全扭曲了。於是,她與世隔絕,還收養了一個小女孩,把她教養成專門玩弄男人的女子,還破壞養女的愛情,以便向世上的男人報仇雪恨。後來,郝微香終於良心發現,可是太晚了,她的養女已嫁給了一個她不愛的而且還虐待她的男人。她毀了自己養女的幸福,最後,她發瘋被大火燒死……
郝微香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從小喪母,父親對她十分順從,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女孩。她父親是鄉紳,開了一家啤酒作坊,很有錢,自以為了不起,郝微香也是這樣。她父親死後,她繼承了大筆財產,來獻殷勤的人多了……後來,她身邊出現了一個男人,那人對她大獻殷勤。郝微香小姐從來未對誰動過情,所以一旦動起情便不可收拾,她把那人當成了白馬王子。那人從她那裡騙取了大量的錢。等到結婚的日子定好了,結婚禮服備辦好了,蜜月旅行的行程也安排好了,參加婚禮的賓客也邀請了。然而在婚禮那一天,就是不見新郎的影子,只見他的一封信……原來那傢伙是個大騙子!如此沉重的打擊,誰也受不了,何況她是個嬌生慣養的小姐?可是她的行為卻讓人心寒!她由於受不住打擊,大病了一場。病癒後,她讓整座宅第荒廢,屋裡的時鍾都停在她接到那封信的時候,宴席上的擺設都原封不動,她自己一直穿著那套婚紗,把自己關在屋裡不見天日,直到她死去……她要記住這一切,她恨世上所有的男人,可見她是一個心胸狹隘的、高傲的女人。她還特意收養一個養女,不惜犧牲她的幸福教她替自己報復男人,可見她是一個極有心計、鐵石心腸的女人。
老小姐的遭遇本身是一個悲劇,她還親手製造了一個悲劇,她的變態行為到她良心發現又是一個悲劇。然而,她的悲劇是誰造成的?她曾經是一個嚮往美好愛情,熱愛生活的痴情少女啊!是誰使她變成了一個仇視美好愛情,仇視生活的變態女人呢?愛情?郝微香由愛生恨,叫作愛之深,恨之切嗎?有人說,她愛自己更多一點。她之所以恨得那麼深,是因為她從來沒被拒絕過,更沒受過被人拋棄的恥辱,她是個嬌小姐,從來都是她說一,別人不敢說二的,是她的心靈太狹隘了,她的佔有欲太強了。也有人說,是她愛得太深了:她保留當年婚宴上的一切,是想記恨還是想停留在一個她的美好夢幻中呢?或許二者都有吧。
其實,愛情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毒葯,關鍵看當局者的態度。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呢?我想,愛情應該拿得起,放得開。否則,千萬別動愛情!

同樣的區別也表現在匹普/芬恩姐姐的形象塑造上。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的姐姐幾近於虐待狂,她視匹普為生活的沉重負擔,輕則大罵,重則棒打,最後在嘮叨不休的抱怨聲中撒手歸天。而「1998年版」中的芬恩姐姐,則熱情奔放、豁達開朗,她對芬恩關懷備至,在芬恩赴紐約去發展事業之後,她也因尋找愛情幸福而「失蹤」。主動挑戰人生的進取精神成了該影片中芬恩姐姐的性格主調。

當然,這兩部影片的人物重塑也有不妥之處。比如,原著中的郝微香小姐是一個性格較為復雜的人物形象,突然而至的巨大精神打擊使她靈魂扭曲、心理變態,但同時她性格中還有另外的一面,她的良心並未完全泯滅,她不忘以自己的財產資助社會生存中的弱者。但是,在「1946年版」和「1998年版」兩部影片中,郝微香和黛斯摩小姐都僅僅被塑造成了一個變態的瘋女人,因而也就削弱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致使人物形象有平面化與單向度之嫌。

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僅在有聲電影階段,該小說就至少被改編過6次(1934年、1946年、1949年、1971年、1974年、1998年),在這六部改編影片中,「1946年版」和「1998年版」受到了觀眾與評論家較為廣泛的關注。《遠大前程》的1946年電影改編版(本文簡稱「1946年版」)誕生於狄更斯的祖國英國,由大衛••里恩導演;而《遠大前程》的1998年電影改編版(本文簡稱「1998年版」)則出世於大洋彼岸的美國,由阿方索••柯朗導演。兩部影片皆沿用了小說原著的頗具反諷色彩的題名「Great Expectations 」(《遠大前程》,或譯《偉大的期望》), 承繼了狄更斯原作中對夢想走出生活窘境的下層人的理解、同情和對其夢想破碎的悲憫。

但是,與「1998年版」相比,「1946年版」在與原著保持契合與一致方面更加執著。大衛••里恩談及該影片的製作情況時曾言:「在寫劇本時,我們反復閱讀了小說,並且給每一章列出了一個單線索的摘要,……電影中的實際場景是以這篇摘要為基礎的。狄更斯的對話對於電影來說是完美的,幾乎電影中所有的對話都是來自小說中。」① 對於大衛•里恩來說,經典是一種神聖的范型,他拍攝《遠大前程》的目的是要傳承經典,挖掘小說所包含的思想意義、社會價值和美學內涵,再現原作的精神內核。影片以主人公匹普為中心,讓其周旋於郝微香的世界和馬格韋契的世界,並最終在郝微香和馬格韋契的相繼毀滅中夢碎人醒,轉了一個圈子又回到了起點。郝微香的世界封閉、凝固,但對匹普卻有一種磁石般的誘惑力,因為那裡有艾絲黛拉,有匹普渴望已久的愛情。受郝微香和艾絲黛拉人生價值觀念的影響,匹普做上等人的願望日盛一日,而這個願望卻是在他少年時代救助過的逃犯馬格韋契的資助下得以實現。在這里,還隱藏著更深一層的紐帶:罪犯康普生。是他,背叛了與郝微香的婚姻,郝微香在婚禮上苦等之時,他卻挾裹錢物逃之夭夭,讓郝微香承受了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也是他,把馬格韋契拉下水,使其妻離子散,釀成終生難以挽回的大錯。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郝微香的精神世界轟然坍塌,從此以報復男人來慰籍自己受傷的靈魂。尤其令人感喟的是,馬格韋契資助的匹普曾一度是郝微香復仇行動中的獵物,而作為郝微香復仇工具的養女艾絲黛拉竟是馬格韋契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影片將原作中的人生的無奈與無奈的人生淋漓盡致地再現於觀眾面前。

顯然,「1998年版」有所不同。它既把握住了狄更斯原作的基本內核,同時又參照當代的社會現實對它進行了解構和重建;影片中所滲透的人生觀照和哲理思索來源於狄更斯原作,但是所散發的鮮活氣息更貼近於當下的生活。影片的故事背景由原著中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移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和身份也做了相應的變化:一心想通過做上等人博得艾絲黛拉歡心的鐵匠匹普,被置換成了貧窮但有進取心的藝術家芬恩;遭受愛情打擊而不能自拔的郝微香在影片中更名為黛斯摩,她比狄更斯筆下生活在陰暗、陳腐的薩提斯宅里的郝微香小姐更加年老和恐怖,她在荒廢的佛羅里達庄園中幾十年如一日地重溫著同一支舞曲,長期沉迷於由《熱情之吻》伴奏的表演之中;曾經秘密資助過匹普的逃犯馬格韋契,在影片中變成了刺殺卡斯特羅家族犯罪頭目的兇手勞斯汀。事實上,以上這一切,並不僅僅是時間與地點變更、人物名字與身份變化的表層問題,而已經內化為作品主旨的移位與重釋問題,因為,影片藉此揭示和展現了當代人在高度物質化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關系中所產生的心理上的壓抑、痛苦、變態以及精神上的迷惘、異化、焦慮和復歸。

「1998年版」著力於尋找作品意蘊與當代社會現實的銜接點,用鮮活的現實生活詮釋人類永恆的期望與困惑,這是一種重新闡釋的方法;同時,這也便於影片適合當代觀眾,使他們能夠產生一種更貼近自身生活的現實感,並藉此吸引更多的觀眾走入電影院。電影是一種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的特殊藝術形式,它需要依賴於影院的票房收益來維持其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如何在適合公眾需求與堅守審美品位之間尋找出一種適度的平衡,使拍攝的影片既具有娛樂觀賞價值同時又不陷入媚俗的窠臼,這是電影從業者長期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在褒揚以傳承經典為使命的「1946年版」的同時,也應該對「1998年版」的製作者們所付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

二、人物的取棄與重塑

正如電影大師理查德·布魯克斯所言:「小說和電影敘述故事的手段迥然不同。除非把書放在攝影機前,把文字一頁一頁地拍下來,否則,任何一部小說在改編時都必須改頭換面。」② 當然,這種「改頭換面」也必然涉及到作品中的人物。

就對原著人物的選擇而言,《遠大前程》的1946年電影改編版與1998年電影改編版表現出了相似的取捨傾向。圍繞著對主人公精神歷程的探索,這兩部影片都相應地將原著中與主人公關系密切的一些人物納入到音像敘事的框架之內:與匹普/芬恩(斜線後面的人名為「1998年版」中所改用的名字,下同)產生若即若離的愛情關系的女子艾絲黛拉,撫養匹普/芬恩長大的鐵匠喬及其妻子,資助匹普/芬恩實現人生追求的逃犯馬格韋契/勞斯汀,以匹普/芬恩作為復仇對象的瘋女人郝微香/黛斯摩等。同時,兩部影片也皆做了人物方面的大膽舍棄。比如,奧立克在原小說中是一個較為重要的人物,由其展開的故事構成了小說故事框架的另一條線索,該線索作為對核心敘事進程的一個映襯,為小說營造了類似於偵探小說的多維發展趨向;但是,為了適應電影的有限容量及其敘事單純化、情節明晰化的要求,兩部改編片皆未將奧立克及其故事納入音像敘事的框架。

然而,兩部影片對具體人物形象處理與塑造的方式卻有所不同。

在「1946年版」中,製作者承續了原著中人物誇張、漫畫化的特點。在該影片中,集善良、質朴、木訥、保守於一身的匹普,一直處於道義與「不義」相互搏鬥的心靈煎熬之中。影片通過攝影機的運動和畫外音的使用,成功地將匹普的內心波瀾「外化」於銀幕之上:在道義占上風時,他給飢餓的囚犯馬格韋契送去了食物;在「不義」居於主導位置時,他漸漸疏遠了養育他的故鄉和親人。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視覺沖擊力,亦提高了人物性格的明晰度。

「1998年版」在塑造人物時則更多地考慮了當代因素。在原著和「1946年版」中,匹普在逃犯馬格韋契的資助下被送到倫敦接受紳士教育,而所謂的紳士教育,也僅僅是靠居住環境的改變、接受禮儀指導、參加上流社會的各種應酬來提高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這樣的情節設置較為契合於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但對當代人來說就會顯得空泛和陌生,因為,當代人更加崇尚個性的自由與張揚,更加珍視個體的奮斗與抗爭。顯然,「1998年版」中的芬恩形象,才實現了與當代價值觀念的契合:他熱愛藝術、熱愛自由、崇尚獨立、充滿才情和激情;逃犯勞斯汀的資助是他成名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他還要依靠自己的先天稟賦和後天努力;艾絲黛拉是他在愛情上的追求,但不是他人生的唯一追求,他更熱心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愛情與事業在他的生活中相互激發、相輔相成。在這里,芬恩展示出的主動挑戰命運的精神,與原著及「1946年版」中匹普的處處被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❷ 《遠大前程》小說大結局說了什麼

小說最後一部分記敘了皮普保護潛逃回國的流放犯馬格威奇的經歷。雖然馬格威奇最終難逃被捕的命運,但是在一系列的變故中,皮普最終回歸人性之美,深切地體會到友情和親情的可貴。

❸ 印度遠大前程電影的簡介

看著介紹里烏央烏央的一片顏值和演技並列的演員,很是讓人感嘆陳思成人脈之廣,居然請得動如此頂級的演出團隊來給他當配角!

但是,整體上他那浮誇的復制周星馳式喜劇的表演風格,卻全然與整個頂級團隊扎實穩重的表演風格格格不入,成為帶壞整體風格的那個耗子屎!

❹ 請問<遠大前程>這部作品的寫作特色是我急著要,謝謝了!!!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在英國的朴次茅斯市,但是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倫敦和肯特度過的,他的小說有很多是以這兩個地方為背景的。
狄更斯9歲上學,但卻於1824年因其父負債入獄而被迫輟學。狄更斯不得不在一家皮鞋油作坊當學徒,以此來維持生計。一種蒙羞受辱、遭受拋棄的感覺縈繞狄更斯的一生,他後來在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1849—1850)中描述了這段經歷。
從1824年到1826年,狄更斯又重新上學。但在大多數時間里,他都是依靠自學。1827年15歲的狄更斯告別了學校,開始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供職,隨後到報社成為一名采訪議會的記者。這段經歷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國法律和政治體系的內幕,使他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並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做好了素材和藝術方面的准備。
1833年12月,狄更斯用筆名博茲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倫敦生活的首期作品。這些短文在1836年結集出版,定名《博茲特寫集》,使狄更斯獲得初步成功,從而使他與凱瑟琳·賀加斯的婚姻得以實現。後來一位出版商找上門來,想請他為自己准備出版的卡通畫配些文字,狄更斯同意了,但他不願按照畫的內容來限制他的文字,相反他要求根據自己的文字來配畫。
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匹克威克外傳》就這樣產生了。小說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獲得空前成功。狄更斯也因此而出名,並不斷創作新的小說保持自己的名聲長盛不衰。
狄更斯精力充沛,才思過人,除了小說創作,他還從事其他各種活動。1842年,他到美國演講,支持國際版權協議,並堅決反對奴隸制。1843年,狄更斯出版了《聖誕歡歌》,這成了經久不衰的兒童讀物。此外,狄更斯還曾經營過一個戲劇公司,並於1851年為維多利亞女王表演。
盡管狄更斯事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卻不美滿。凱瑟琳文靜沉穩,但智力平庸,缺乏狄更斯需要的激情;對丈夫的文學事業,既不理解也缺少支持,而且夫妻之間常有爭執。關系的不融洽,加之狄更斯和一名年輕女演員的暖昧關系導致狄更斯在1858年與妻子分居。他和凱瑟琳共育有10個子女。
縱觀狄更斯的文學創作歷程,隨著他的藝術的逐漸成熟,他的小說風格逐漸發生變化。在《匹克威克外傳》和《尼古拉斯·尼克爾貝》 (1838—1839)等早期作品中,他主要講述有關主人公奇遇的一些滑稽故事。而在他後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則傾向探討重大的社會問題,作品集敘述、人物心理描寫以及豐富的象徵於一體。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荒涼山莊》(1852—1853),《小杜麗》(1855—1857),《遠大前程》 (1860—1861)和《我們共同的朋友》(1864—1865)。
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讀者十分欣賞狄更斯早期作品中所體現的幽默與感傷。但今天的評論家卻更欣賞他後期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形式結構更加緊湊,對人性的把握更加敏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狄更斯的主要作品還有:《奧立佛·退斯特》(1837—1839),《老古玩店》(1840—1841),《巴納比·拉奇》(1841),《馬丁·朱述爾維特》(1843—1844),《董貝父子》(1846—1848),《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 (1859)和《艾德溫·德魯德的秘密》(1870,未完成)。
從19世紀60年代起,狄更斯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風而去世,5天以後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雖然《艾德溫·德魯德的秘密》這部作品未能最後完成,但是狄更斯在有生之年創作的16部完整的小說以及大量的短篇,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
他指出了社會問題的關鍵是由於人們對金錢的盲目追求和極度貪婪,從而忽視了社會的其他層面,進而導致了各種邪惡以及人際間的不平等;同時,他還提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
透過狄更斯的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盡管社會冷酷無情,他仍具備一顆仁愛的心。盡管狄更斯的作品時而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時而又陷入離奇怪誕描述,但其基調總是樂觀向上的,並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使其明白做人的真正道理。
重大主題

抱負與自我追求

[1]《遠大前程》有關道德的主題十分簡單:愛、忠誠和良心比財富和社會地位要更為重要。

狄更斯通過匹普追尋所謂「遠大前程」的經歷來表現這個主題。因此,抱負以及追求個人發展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中心主題,也成為促使匹普發展的一個心理機制。從內心深處來說,匹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旦當他發覺有比自己已經擁有的更好的東西時,他就馬上想得到它。當他看到郝薇香小姐的薩提斯庄園時,他就期盼成為一名有錢的紳土;當他發現自己道德上的缺陷時,便希望能夠變成一個好人;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會讀書時,他便渴望知道怎樣讀書。匹普自我追求的慾望便是確定這部小說標題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匹普相信人生可以得到改善,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未來有著「遠大的前程」。

[2]在《遠大前程》中,抱負與自我追求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社會的和教育的。正是這些動因驅使匹普在小說中作·出最好或最壞的表現。首先,匹普渴望道德上的自我改善。當他做不道德的事情時,便會嚴厲自責;這種強烈的負罪感會激發他以後把事情做好。比如當他離家去倫敦時,內心經歷了激烈的斗爭,總覺得這樣做實在對不起喬和畢蒂。其次,匹普渴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出於對艾絲黛拉的愛,匹普盼望成為艾絲黛拉所屬階級的一員。在他姐姐和潘博瞿克的鼓動下,匹普終日沉醉在紳士夢中。實現匹普的紳士夢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情節。這給了狄更斯機會去諷刺他那個時代的階級體系,並揭示其變幻莫測的本質。很顯然,與他作為鐵匠學徒的生活相比,匹普的屍紳土」生活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道德上也更為墮落。再次,匹普渴望獲得良好的教育,這與匹普渴望提高社會地位和娶艾絲黛拉為妻有著必然的聯系。要想成為一名紳士,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無知的鄉巴佬,就毫無希望進入上流社會。但是,通過喬、畢蒂和馬格韋契的例子,匹普明白了一個人的真正價值與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愛和良知遠比博學與崇高的社會地位更重要。

社會階級

[1]在小說《遠大前程》中,狄更斯對維多利亞英國的階級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從最可憐的罪犯馬格韋契到貧窮的農民喬和畢蒂,從中產階級潘博瞿克到富有的郝薇香小姐。社會階級是貫穿於整部小說的中心主題,並最終上升到小說的道德主題——匹普最終意識到財富和社會地位遠不如愛、忠誠和人的內在價值的重要。雖然匹普深深愛著艾絲黛拉,但是艾絲黛拉的社會地位和她本人的性格完全沒有聯系。雖然杜馬爾身·為貴族,但卻品德低下;馬格韋契雖然是一個即將被施以絞刑的罪犯,卻有著內在的價值。

[2]最重要的是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工業革命以後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階級狀況。狄更斯鄙視那些世襲的貴族,卻尊重那些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人。雖然郝薇香小姐的財富來源於釀酒廠,但依靠的依然是她自己的領地。狄更斯通過把社會階級這一主題與自我追求這一主題相聯系,進一步強調了小說的中心主題,那就是抱負和自我追求。

犯罪,有罪與無罪

犯罪、有罪與無罪這一主題在小說中主要是通過犯人和犯罪律師等人物來進行探索。從喬在倫敦監獄絞刑架旁邊的鐵匠鋪打造手銬開始,關於犯罪與刑事審判等意象就充滿著全書,成了調和匹普內心良知與外在的司法機構之間沖突的重要象徵。一般說來,正如社會階級只是一種表面的價值標准,外在的司法機構(警察,法庭,監獄等)也僅僅是極為表象的道德評判標准,匹普必須學會在這些標准之上去尋找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和內心道德良知。
匹普開始害怕馬格韋契是因為他是一個罪犯,匹普對於幫助過馬格韋契而產生強烈的負罪感也是因為他害怕警察。在小說的最後,匹普發現了馬格韋契高尚的內在品質,因而他就可以忽視馬格韋契在司法層面上作為罪犯的身份,出於良心的驅使,他盡力幫助馬格韋契逃離警察的追捕和法律的制裁。正是因為匹普學會了用良知去評價馬格韋契內心的品質,所以他最後用內在的標准(有道德善良的好人)取代了外在的標准(罪犯身份)。
主旨雙重性

[1]狄更斯作品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結構的繁復與均衡。他的作品情節包含復雜的巧合、錯綜的人物關系和富有的戲劇性。在情節發展中,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都有機地融合起來。

[2]除了人物關系盤根錯節外,《遠大前程》也許是狄更斯作品中戲劇性對稱表現最突出的一部。一種雙重結構貫穿小說的始末。從小說的開場到結尾,幾乎每一個元素都在小說的其他方面有所折射和回應。沼澤地里的兩個罪犯(馬格韋契和康佩生),困在屋裡的兩個病人(喬太太和郝薇香小姐),對匹普產生興趣的兩個女人(畢蒂和艾絲黛拉),等等。還有兩個神秘的贊助者:給了匹普財產的馬格韋契和秘密支助赫伯特的匹普。並且,小說中還有一對試圖按自己的意願來塑造孩子的成年人:馬格韋契,希望能擁有一個紳士,就努力把匹普變成這樣的人;郝薇香,試圖把艾絲黛拉撫養成一個專門報復男人的人,以慰藉自己受傷的心。有趣的是,這兩人的舉動都是康佩生促成的——馬格韋契嫉恨康佩生的地位與教育,但自己又無法奢望趕上他,所以決定把匹普培養成一個紳士;郝薇香因康佩生未能在教堂舉行婚禮時露面而傷心欲絕,所以渴望能通過艾絲黛拉達到報復的目的。郝薇香與康普生的關系——出身高貴的女人和出身平凡的男人一進一步折射出匹普和艾絲黛拉的關系。

[3]這種雙重要素的模式雖說並沒有給小說主題帶來實質意義,但是,正如天氣和行為的關系一樣,它使我們明白在匹普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是相互關聯的。戲劇性的對稱貫穿狄更斯所有的作品,是他小說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

人與非人的比較

在《遠大前程》中,敘述者用無生命的物體意象來描述人物的外表,尤其是次要人物或者是敘述者不熟悉的角色。比如說,喬太太看起來似乎是用磨碎的肉豆蔻來擦洗自己的臉,而威密克先生那難以捉摸的外表總是被比做一個信箱。使用這樣的表述模式可能會讓人覺得敘述者對人物毫無同情之心,或者暗示出入物在生活壓力下更像一個物而不是人。後一種解釋表明了一般意義上的這種表述模式屬於社會批評的范疇,暗示了階級制度或者刑事審判制度會使一部分人喪失人性。
象徵

薩提斯庄園

狄更斯在薩提斯庄園里營造了一種宏偉的哥特式氣氛,這里的很多事物象徵著匹普對上層階級的浪漫妄想和小說的其他很多主題。衰老的郝薇香小姐身上的結婚禮服象徵著死亡和腐化,充滿反諷意味。她的婚紗和婚宴象徵著她的過去,房子里靜止的時鍾象徵著她試圖讓時間停止,拒絕改變任何事情,想讓一切都跟她結婚那天被拋棄時沒有兩樣。房子旁邊的釀酒廠象徵著商業和財富的聯系:郝薇香小姐的財富不是貴族出身的產物,而是她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中成功經營的結果。最後,庄園燒毀後滿是灰暗塵土的殘垣斷壁象徵著房子的居住者和整個上層階級的頹廢與墮落。

沼澤地上空的霧

背景在《遠大前程》里幾乎總是象徵著某一主題,並設定某種語氣來與小說的戲劇性行動相吻合。匹普童年時的家鄉,肯特郡附近布滿濃霧的沼澤地是小說最有深意的背景之一,作者多次運用這一背景來象徵危險和動盪。年幼時,匹普在濃霧中給馬格韋契送去鐵銼和食物;後來,他又被奧里克綁架到布滿濃霧的沼澤地,還差點被殺死。每當匹普走進霧中,就有可能發生危險。值得注意的是,當匹普得到神秘贊助後不久,他要去倫敦,但必須穿過這些布滿濃霧的沼澤地,這就提醒讀者注意,匹普人生中這個明顯的正面變化也許隱含某種危險的後果。

本特利·庄姆

盡管他只是書中的一個小人物,本特利·庄姆卻與匹普形成重要的對照,顯示了階級差別的專制性。在匹普心裡,社會道德觀念是與通過教育進入上流社會緊密相連的,因而兩者互相依存。作為上層社會的一員,庄姆既粗俗又殘忍。他的例子向匹普證明社會地位的提升與個人的才智和道德沒有必然的聯系。庄姆是蠢材一個,卻繼承了大筆的財富,而匹普的姐夫喬是個好人,終日勞作,卻收獲甚微。庄姆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讓匹普看清了像馬格韋契和喬這樣的人物性格的內在價值,幫助他最後放棄了那些對待財富和階級的不成熟的幻想,達到了一種新的更富同情心,也更加現實的理解。

❺ 遠大前程批判的是什麼贊揚的是什麼

故事概要:來主人公皮普(音譯源),從小生活窘迫,後遇貴人相助而步入上流社會,開始放盪揮霍的公子哥生活。後經人指點得知自己的貴人為了自己能享受富足奢華的生活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覺醒。

因為作者狄更斯所生活的時代是英國處於時代的急劇變遷這一背景,本身處於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像作者這樣的作品抨擊守舊貴族階級的腐朽奢靡的墮落生活,來喚醒民眾意識來推動革命及改革的前進步伐。這是大的政治經濟方面。

廣義來講,從人性說,宣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即所謂的真善美(樓主可以借題發揮,政治課本所謂共產主義那一套),批判的就是真善美的敵人(樓主自己也可以上綱上線的編)。

最後,如果有時間樓主自己最好能拜讀下該作,遠大前程,別名也作:孤星血淚。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可以看看電影,老版的應該有的。

❻ 求《遠大前程》書評

您好,書評如來下:

《遠大自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經歷了豐富的人間生活後,對人,對周圍環境,對自己的生活經歷都有了深刻的認識,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認識都匯總在《遠大前程》一書中。這部作品原題名是Great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筆遺產,中國把它譯成「遠大前程」。這個譯名給讀者一種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遠大前程的。而事實上,這個「遠大前程」是帶諷刺意義的,應該說這部作品的主題決非僅僅是寫孤兒皮普想當上等人的理想幻滅的故事,如果這樣理解,就領會錯了狄更斯創作這部作品的意義。皮普生活在姐姐家裡,生活艱苦,他的理想是當一名像姐夫一樣的鐵匠,他沒有想當上等人。後來他之所以想當上等人是因為環境的改變。狄更斯的哲學思想之一是環境對人思想的影響。不同的環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皮普的整個發展過程是符合一般人性理論的。這部作品並非任意寫出,而是以狄更斯以前的十多部作品為基礎,是他思想的總結。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觀、哲學和道德的思想都總結到了這部創作之中。

❼ 一部有聲小說,在美國有一個報亭,幫人看風水,後來來了個女的說是不

叫玄欲,我也是以前看過,沒有看完現在又想看了找了好久了。我感覺這個比現在的風水小說都好看。

❽ 各種書的英文

hardcover—精裝本、paperback—平裝本、best-sellers—暢銷書、paper book—紙書、

ebook—電子書、audio book—有聲書、textbook—教科書、online books—網上圖書、collective edition—珍藏版;

magazine—雜志,textbook、course book、schoolbook—教科書,primer—啟蒙書instruction book—說明書,autobiography—自傳,fairy tale book—童話書;

fable book—寓言書,dictionary—字典,reference book—參考書,historical novel—歷史小說,documentary fiction—紀實小說,realistic novel—現實主義小說;

romantic novel—浪漫小說,political novel—政治小說,detective novel—偵探小說,

mystery novel—懸疑小說,horror fiction—恐怖小說,network novel—網路小說

encyclopedia—網路全書。

(8)遠大前程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書籍的分類:

第一級,以宇宙屬性為標准分為人文類圖書和自然類圖書。

第二級,以圖書基本學科屬性為標准劃分。

人文類基本學科:A哲學、B宗教、C倫理、D邏輯、E美學、F心理、G語言、H文學、I藝術、J政治、K經濟、L軍事、M法律、N教育、O體育、P傳媒、Q資訊、R管理、S商貿、T歷史、U考古、V民族、W生活、X財經、Y統計、Z社會。

自然類基本學科:a天文、b地理、c數學、d物理、e化學、f生物、g機械、h電信、i水利、j電力、k紡織、l食品、m建築、n礦山、o冶金、p能源、q交通、r航天、s醫學、t工學、u農學、v林學、w養殖、x電腦、y環保、z信息。

第三級,以圖書附屬學科標准劃分。

第四級,以圖書的功能屬性劃分(著述、學術、教學、幫助)。

第五級,以圖書品種屬性劃分著作(作品、理論著作、應用著述)、學術(注釋、評析、爭鳴、研討、研究、考證、翻譯)、教學(學校教材、社會培訓教材、自修教材、參考資料、講義、學習資料,普及讀物、實驗實習、試題習題、教學大綱)、幫助(詞典、網路、類書、政書、年鑒、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標准)。

第六級,根據圖書國際空間劃分為本國和外國原版圖書(非學科定義空間)。

第七級,以圖書時序劃分(非學科時序)



❾ 遠大前程的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在英國的朴次茅斯市,但是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倫敦和肯特度過的,他的小說有很多是以這兩個地方為背景的。
狄更斯9歲上學,但卻於1824年因其父負債入獄而被迫輟學。狄更斯不得不在一家皮鞋油作坊當學徒,以此來維持生計。一種蒙羞受辱、遭受拋棄的感覺縈繞狄更斯的一生,他後來在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1849—1850)中描述了這段經歷。
從1824年到1826年,狄更斯又重新上學。但在大多數時間里,他都是依靠自學。1827年15歲的狄更斯告別了學校,開始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供職,隨後到報社成為一名采訪議會的記者。這段經歷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國法律和政治體系的內幕,使他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並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做好了素材和藝術方面的准備。
1833年12月,狄更斯用筆名博茲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倫敦生活的首期作品。這些短文在1836年結集出版,定名《博茲特寫集》,使狄更斯獲得初步成功,從而使他與凱瑟琳·賀加斯的婚姻得以實現。後來一位出版商找上門來,想請他為自己准備出版的卡通畫配些文字,狄更斯同意了,但他不願按照畫的內容來限制他的文字,相反他要求根據自己的文字來配畫。
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匹克威克外傳》就這樣產生了。小說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獲得空前成功。狄更斯也因此而出名,並不斷創作新的小說保持自己的名聲長盛不衰。
狄更斯精力充沛,才思過人,除了小說創作,他還從事其他各種活動。1842年,他到美國演講,支持國際版權協議,並堅決反對奴隸制。1843年,狄更斯出版了《聖誕歡歌》,這成了經久不衰的兒童讀物。此外,狄更斯還曾經營過一個戲劇公司,並於1851年為維多利亞女王表演。
盡管狄更斯事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卻不美滿。凱瑟琳文靜沉穩,但智力平庸,缺乏狄更斯需要的激情;對丈夫的文學事業,既不理解也缺少支持,而且夫妻之間常有爭執。關系的不融洽,加之狄更斯和一名年輕女演員的暖昧關系導致狄更斯在1858年與妻子分居。他和凱瑟琳共育有10個子女。
縱觀狄更斯的文學創作歷程,隨著他的藝術的逐漸成熟,他的小說風格逐漸發生變化。在《匹克威克外傳》和《尼古拉斯·尼克爾貝》 (1838—1839)等早期作品中,他主要講述有關主人公奇遇的一些滑稽故事。而在他後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則傾向探討重大的社會問題,作品集敘述、人物心理描寫以及豐富的象徵於一體。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荒涼山莊》(1852—1853),《小杜麗》(1855—1857),《遠大前程》 (1860—1861)和《我們共同的朋友》(1864—1865)。
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讀者十分欣賞狄更斯早期作品中所體現的幽默與感傷。但今天的評論家卻更欣賞他後期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形式結構更加緊湊,對人性的把握更加敏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狄更斯的主要作品還有:《奧立佛·退斯特》(1837—1839),《老古玩店》(1840—1841),《巴納比·拉奇》(1841),《馬丁·朱述爾維特》(1843—1844),《董貝父子》(1846—1848),《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 (1859)和《艾德溫·德魯德的秘密》(1870,未完成)。
從19世紀60年代起,狄更斯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風而去世,5天以後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雖然《艾德溫·德魯德的秘密》這部作品未能最後完成,但是狄更斯在有生之年創作的16部完整的小說以及大量的短篇,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
他指出了社會問題的關鍵是由於人們對金錢的盲目追求和極度貪婪,從而忽視了社會的其他層面,進而導致了各種邪惡以及人際間的不平等;同時,他還提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
透過狄更斯的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盡管社會冷酷無情,他仍具備一顆仁愛的心。盡管狄更斯的作品時而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時而又陷入離奇怪誕描述,但其基調總是樂觀向上的,並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使其明白做人的真正道理。
重大主題

抱負與自我追求

[1]《遠大前程》有關道德的主題十分簡單:愛、忠誠和良心比財富和社會地位要更為重要。

狄更斯通過匹普追尋所謂「遠大前程」的經歷來表現這個主題。因此,抱負以及追求個人發展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中心主題,也成為促使匹普發展的一個心理機制。從內心深處來說,匹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旦當他發覺有比自己已經擁有的更好的東西時,他就馬上想得到它。當他看到郝薇香小姐的薩提斯庄園時,他就期盼成為一名有錢的紳土;當他發現自己道德上的缺陷時,便希望能夠變成一個好人;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會讀書時,他便渴望知道怎樣讀書。匹普自我追求的慾望便是確定這部小說標題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匹普相信人生可以得到改善,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未來有著「遠大的前程」。

[2]在《遠大前程》中,抱負與自我追求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社會的和教育的。正是這些動因驅使匹普在小說中作·出最好或最壞的表現。首先,匹普渴望道德上的自我改善。當他做不道德的事情時,便會嚴厲自責;這種強烈的負罪感會激發他以後把事情做好。比如當他離家去倫敦時,內心經歷了激烈的斗爭,總覺得這樣做實在對不起喬和畢蒂。其次,匹普渴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出於對艾絲黛拉的愛,匹普盼望成為艾絲黛拉所屬階級的一員。在他姐姐和潘博瞿克的鼓動下,匹普終日沉醉在紳士夢中。實現匹普的紳士夢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情節。這給了狄更斯機會去諷刺他那個時代的階級體系,並揭示其變幻莫測的本質。很顯然,與他作為鐵匠學徒的生活相比,匹普的屍紳土」生活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道德上也更為墮落。再次,匹普渴望獲得良好的教育,這與匹普渴望提高社會地位和娶艾絲黛拉為妻有著必然的聯系。要想成為一名紳士,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無知的鄉巴佬,就毫無希望進入上流社會。但是,通過喬、畢蒂和馬格韋契的例子,匹普明白了一個人的真正價值與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愛和良知遠比博學與崇高的社會地位更重要。

社會階級

[1]在小說《遠大前程》中,狄更斯對維多利亞英國的階級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從最可憐的罪犯馬格韋契到貧窮的農民喬和畢蒂,從中產階級潘博瞿克到富有的郝薇香小姐。社會階級是貫穿於整部小說的中心主題,並最終上升到小說的道德主題——匹普最終意識到財富和社會地位遠不如愛、忠誠和人的內在價值的重要。雖然匹普深深愛著艾絲黛拉,但是艾絲黛拉的社會地位和她本人的性格完全沒有聯系。雖然杜馬爾身·為貴族,但卻品德低下;馬格韋契雖然是一個即將被施以絞刑的罪犯,卻有著內在的價值。

[2]最重要的是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工業革命以後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階級狀況。狄更斯鄙視那些世襲的貴族,卻尊重那些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人。雖然郝薇香小姐的財富來源於釀酒廠,但依靠的依然是她自己的領地。狄更斯通過把社會階級這一主題與自我追求這一主題相聯系,進一步強調了小說的中心主題,那就是抱負和自我追求。

犯罪,有罪與無罪

犯罪、有罪與無罪這一主題在小說中主要是通過犯人和犯罪律師等人物來進行探索。從喬在倫敦監獄絞刑架旁邊的鐵匠鋪打造手銬開始,關於犯罪與刑事審判等意象就充滿著全書,成了調和匹普內心良知與外在的司法機構之間沖突的重要象徵。一般說來,正如社會階級只是一種表面的價值標准,外在的司法機構(警察,法庭,監獄等)也僅僅是極為表象的道德評判標准,匹普必須學會在這些標准之上去尋找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和內心道德良知。
匹普開始害怕馬格韋契是因為他是一個罪犯,匹普對於幫助過馬格韋契而產生強烈的負罪感也是因為他害怕警察。在小說的最後,匹普發現了馬格韋契高尚的內在品質,因而他就可以忽視馬格韋契在司法層面上作為罪犯的身份,出於良心的驅使,他盡力幫助馬格韋契逃離警察的追捕和法律的制裁。正是因為匹普學會了用良知去評價馬格韋契內心的品質,所以他最後用內在的標准(有道德善良的好人)取代了外在的標准(罪犯身份)。
主旨雙重性

[1]狄更斯作品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結構的繁復與均衡。他的作品情節包含復雜的巧合、錯綜的人物關系和富有的戲劇性。在情節發展中,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都有機地融合起來。

[2]除了人物關系盤根錯節外,《遠大前程》也許是狄更斯作品中戲劇性對稱表現最突出的一部。一種雙重結構貫穿小說的始末。從小說的開場到結尾,幾乎每一個元素都在小說的其他方面有所折射和回應。沼澤地里的兩個罪犯(馬格韋契和康佩生),困在屋裡的兩個病人(喬太太和郝薇香小姐),對匹普產生興趣的兩個女人(畢蒂和艾絲黛拉),等等。還有兩個神秘的贊助者:給了匹普財產的馬格韋契和秘密支助赫伯特的匹普。並且,小說中還有一對試圖按自己的意願來塑造孩子的成年人:馬格韋契,希望能擁有一個紳士,就努力把匹普變成這樣的人;郝薇香,試圖把艾絲黛拉撫養成一個專門報復男人的人,以慰藉自己受傷的心。有趣的是,這兩人的舉動都是康佩生促成的——馬格韋契嫉恨康佩生的地位與教育,但自己又無法奢望趕上他,所以決定把匹普培養成一個紳士;郝薇香因康佩生未能在教堂舉行婚禮時露面而傷心欲絕,所以渴望能通過艾絲黛拉達到報復的目的。郝薇香與康普生的關系——出身高貴的女人和出身平凡的男人一進一步折射出匹普和艾絲黛拉的關系。

[3]這種雙重要素的模式雖說並沒有給小說主題帶來實質意義,但是,正如天氣和行為的關系一樣,它使我們明白在匹普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是相互關聯的。戲劇性的對稱貫穿狄更斯所有的作品,是他小說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

人與非人的比較

在《遠大前程》中,敘述者用無生命的物體意象來描述人物的外表,尤其是次要人物或者是敘述者不熟悉的角色。比如說,喬太太看起來似乎是用磨碎的肉豆蔻來擦洗自己的臉,而威密克先生那難以捉摸的外表總是被比做一個信箱。使用這樣的表述模式可能會讓人覺得敘述者對人物毫無同情之心,或者暗示出入物在生活壓力下更像一個物而不是人。後一種解釋表明了一般意義上的這種表述模式屬於社會批評的范疇,暗示了階級制度或者刑事審判制度會使一部分人喪失人性。
象徵

薩提斯庄園

狄更斯在薩提斯庄園里營造了一種宏偉的哥特式氣氛,這里的很多事物象徵著匹普對上層階級的浪漫妄想和小說的其他很多主題。衰老的郝薇香小姐身上的結婚禮服象徵著死亡和腐化,充滿反諷意味。她的婚紗和婚宴象徵著她的過去,房子里靜止的時鍾象徵著她試圖讓時間停止,拒絕改變任何事情,想讓一切都跟她結婚那天被拋棄時沒有兩樣。房子旁邊的釀酒廠象徵著商業和財富的聯系:郝薇香小姐的財富不是貴族出身的產物,而是她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中成功經營的結果。最後,庄園燒毀後滿是灰暗塵土的殘垣斷壁象徵著房子的居住者和整個上層階級的頹廢與墮落。

沼澤地上空的霧

背景在《遠大前程》里幾乎總是象徵著某一主題,並設定某種語氣來與小說的戲劇性行動相吻合。匹普童年時的家鄉,肯特郡附近布滿濃霧的沼澤地是小說最有深意的背景之一,作者多次運用這一背景來象徵危險和動盪。年幼時,匹普在濃霧中給馬格韋契送去鐵銼和食物;後來,他又被奧里克綁架到布滿濃霧的沼澤地,還差點被殺死。每當匹普走進霧中,就有可能發生危險。值得注意的是,當匹普得到神秘贊助後不久,他要去倫敦,但必須穿過這些布滿濃霧的沼澤地,這就提醒讀者注意,匹普人生中這個明顯的正面變化也許隱含某種危險的後果。

本特利·庄姆

盡管他只是書中的一個小人物,本特利·庄姆卻與匹普形成重要的對照,顯示了階級差別的專制性。在匹普心裡,社會道德觀念是與通過教育進入上流社會緊密相連的,因而兩者互相依存。作為上層社會的一員,庄姆既粗俗又殘忍。他的例子向匹普證明社會地位的提升與個人的才智和道德沒有必然的聯系。庄姆是蠢材一個,卻繼承了大筆的財富,而匹普的姐夫喬是個好人,終日勞作,卻收獲甚微。庄姆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讓匹普看清了像馬格韋契和喬這樣的人物性格的內在價值,幫助他最後放棄了那些對待財富和階級的不成熟的幻想,達到了一種新的更富同情心,也更加現實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遠大前程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林緋的小說全集 瀏覽:154
嗜血妖童同人小說 瀏覽:481
狗x人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980
曠世神醫千千小說網手機版 瀏覽:406
男主穿越混黑道的小說完結 瀏覽:895
完結小說作者排名榜 瀏覽:833
詭案組有聲小說紫襟 瀏覽:680
名字叫什麼花的實體小說 瀏覽:389
寫小說如何虐心 瀏覽:704
男主成全別人的比較悲傷的武俠小說 瀏覽:660
免費全本小說免流量 瀏覽:862
有姐妹雙飛的小說推薦 瀏覽:375
有沒有綜漫同人無限穿越小說 瀏覽:468
最強王者系統小說八一 瀏覽:777
進入游戲世界的網游小說 瀏覽:485
言情小說txt女主很美 瀏覽:682
寫輪眼或輪回眼小說 瀏覽:939
言情小說強愛之獨占嬌妻 瀏覽:821
主角是法醫穿越的小說推薦 瀏覽:94
穿越做媽媽小說閱讀答案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