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關於朱允炆的有聲小說

關於朱允炆的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2-13 17:25:49

Ⅰ 三體有聲小說,播講的有幾個版本,有一個叫哈哈笑的主播實在不好聽,還有沒有別的

哈哈笑播的語調實在是感情太豐富了,太誇張了,硬著頭皮聽了一集,聽不下去了,傑克版的又太平淡了,就跟自己讀沒什麼差別,而且模仿女聲難以接受,還有青雪版的,本人不喜歡這種風格,感覺最好的還是大力版的,可惜只播了前兩部,最後一部沒有,太可惜了。

Ⅱ 有聲小說需要得到原作者的允許嗎

默默加關注……

Ⅲ 跪求求明朝那些事兒的有聲小說資源!!!!

親愛的樓主大人,您好
你要的資源正在發送中...請稍後
若有問題,請及內時聯系我
若滿意,請及時採納容
謝謝您的關照!
PS:若是沒有收到,請先到垃圾箱里看看

網路ID:kyoaudrey

Ⅳ 劉紀同的明朝那些事有聲小說下載

《明朝抄那些事兒》(1-12)劉紀同版MP3+明朝那些事兒12朱由校篇11(已補缺)
01明朝那些事兒_1朱元璋.zip (183.80M)
02明朝那些事兒_2朱允文朱棣.zip (195.71M)
03明朝那些事兒_3朱高熾朱瞻基.zip (48.42M)
04明朝那些事兒_4朱祁鎮朱祁鈺.zip (142.59M)
05明朝那些事兒_5朱見深.zip (24.05M)
06明朝那些事兒_6朱佑樘.zip (19.16M)
07明朝那些事兒_7朱厚照.zip (99.33M)
08明朝那些事兒_8朱厚璁.zip (227.47M)
09明朝那些事兒_9朱載垢.zip (39.17M)
10明朝那些事兒_10朱翊鈞.zip (257.75M)
11明朝那些事兒_11朱常洛.zip (22.28M)
12明朝那些事兒_12朱由校篇.zip (176.79M)
已補缺:11朱由校篇(已補缺木成版).mp3 (9.85M)

已發送
------------------
網路知道 zh95330

Ⅳ 明朝那些事。全集,有聲小說!跪求!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非常非常的感謝你!

《明朝那些事兒》(1-12)劉紀同版MP3
01明朝那些事兒版_1朱元璋權.zip (183.80M)
02明朝那些事兒_2朱允文朱棣.zip (195.71M)
03明朝那些事兒_3朱高熾朱瞻基.zip (48.42M)
04明朝那些事兒_4朱祁鎮朱祁鈺.zip (142.59M)
05明朝那些事兒_5朱見深.zip (24.05M)
06明朝那些事兒_6朱佑樘.zip (19.16M)
07明朝那些事兒_7朱厚照.zip (99.33M)
08明朝那些事兒_8朱厚璁.zip (227.47M)
09明朝那些事兒_9朱載垢.zip (39.17M)
10明朝那些事兒_10朱翊鈞.zip (257.75M)
11明朝那些事兒_11朱常洛.zip (22.28M)
12明朝那些事兒_12朱由校篇.zip (176.79M)
已補缺:11朱由校篇(已補缺木成版).mp3 (9.85M)
已發送
------------------
網路知道 zh95330

Ⅵ 請問明朝朱允文最終去了什麼地方有沒有關於這方面的書啊!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已故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元璋早年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但是後來由於朱標早逝。朱元璋便改封長孫朱允炆為為皇太孫。讓其在自己百年之後,繼承皇位。但是,對於朱元璋的這種安排,有一個人極為不滿,他就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年隨父親東征西討,為大明王朝的四方安定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負責統帥重兵,駐守北平,以防蒙古騎兵進犯。

朱棣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才華最為出眾,而且胸懷大志。起初他對父皇選立長兄朱標為太子不好說什麼,單是朱標死後,朱元璋又立懦弱無能皇長孫朱允炆為太子,卻引起了朱棣的強烈不滿,他數次在朱元璋的面前詆毀朱允炆如何如何無能懦弱,絕非可托天下之人。朱元璋雖然心中也明白,論文武才華,四子朱棣都要遠遠高於長孫朱允炆。但是他為了維護自己確定下來的皇長子繼承製度。他要堅決地支持朱允炆做自己的繼承人。有一次,朱元璋為了展示皇太孫的才華,命他在諸皇子大臣的面前對詩,朱元璋出的上句為「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想了半天終於對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雖然對的句子看起來也還算公整,但語意平庸,毫無意蘊。朱元璋的大為不快,這時燕王朱棣隨口吟出一句:「日照龍鱗萬點金」。 一股王道霸氣直驚的在座的人目瞪口呆,朱元璋冶連口稱贊。 但這也增加了他對皇太孫日後帝位的擔心之情。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歲的朱元漳去世,依照它生前的安排由他便留下遺詔,由二十一歲的皇孫朱允繼位,年號建文,也就是歷史上的明惠帝。傳說朱元璋臨死之前,不放心朱允炆,便交給自己的貼身太監一個密匣,稱如果皇太孫一生平安無事,不要打開這個匣子,如果發什麼緊急情況,就打開這個匣子,它會告訴你怎麼做。這是民間流傳下來的一個傳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正是這些離奇的小故事,更加增添了建文帝下落的神秘色彩。

? 朱元璋在位之時,為了鞏固大明王朝始終掌握在朱姓子孫的手中,他先後分封自己的子孫為藩王,分駐全國要害之地,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稱霸一方,在朱元璋在世之時,還倒是老老實實,不敢有什麼非分之舉。但朱元璋死後,他們根本不把懦弱無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裡,個個飛揚跋扈,不服從中央政府的管轄。為了解決地方藩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建文帝採納了齊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議,厲行削藩之策。他先是派兵進抵開封,軟禁了周王朱肅,然後將其廢為平民;接著又發兵湖南、湖北除掉了岷王朱便、湘王朱柏,此後,又先後將齊王朱博、代王朱桂等人囚禁。建文帝厲行削藩,地方藩王紛紛被削奪爵位,抑或被廢為平民,抑或被禁為囚徒。一時間鬧得是沸沸揚揚,怨聲載道。這一措施嚴重損害了地方藩王們的切身利益,幾乎所有的諸侯王都對此不滿,尤其是手握重兵,覬覦帝位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早就有起兵反叛,奪取帝位之心,只是苦於沒有很好的借口,這次建文帝削藩弄得天下諸侯怨聲載道。這對閻王來說簡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借口發動了「靖難之役」。雖然名義上是要幫建文帝清除身邊的奸臣,其實際上起兵反叛。燕王起兵之後,建文帝馬上慌了手腳,急忙征調各地方的軍隊入京勤王。但是,由於建文削藩以來,地方諸侯已被他得罪殆盡,所以,地方諸侯紛紛投向燕王帳下,背叛建文。建文帝手下的文人不少,但沒有多少可以帶兵打仗的將帥之才。心腹齊泰、方孝孺等人也都是文人腐儒,雖滿腹經綸,但也沒有什麼用處。就這樣,燕王的軍隊沒費多大的力氣,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下令火燒皇宮。燕王朱棣攻入皇宮之後,沒有找到建文帝,便命人仔細搜查尋找建文,宮里的太監說說建文帝在萬般無奈之下,跳入火中自焚了,並從火堆里找出一具屍體指認說是建文帝。朱棣假惺惺的痛哭一番,說自己只是要清理奸臣,並不是要皇上死。然後,以皇帝禮將其厚葬,但是,在正史的文獻中,卻沒有任何有關建文帝陵寢的記載,而且後來的崇禎皇帝也曾親口說過建文無陵。

因此,廢墟中的那具焦屍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沒死,沒死的話他又逃到了哪裡?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朱棣本人也持有懷疑,後世史家和民間傳說更是眾說紛紜,離奇萬分。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貴州的一個寺廟當了和尚。據說,在燕王朱棣圍城之後,建文帝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決定自盡殉國。這時,突然有一個太監跑了過來,他告訴建文帝,太祖皇帝臨終前曾經交給他一個密匣,並叮囑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難,可以打開匣子。建文帝聽後,急忙命這個老太監取來密匣,打開一看,裡面裝有三套袈裟,三張度牒,一把剃刀,三張度牒上分別寫著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應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應賢、應能分別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楊應能、葉希賢。匣中還有一封信,上面寫道「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這是太祖皇帝早就預料到自己會有今天,傳此密匣,告知自己剃發為僧從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發做了和尚,從鬼門逃出宮去開始了浪跡天涯的遊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妝出逃之後,皇後馬氏為了掩護他,命令太監放火燒城,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宮之後,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迫於壓力,便慌稱建文帝以自焚而死,並指認皇後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此時火中找出的屍體已被燒的面目全非,難以辨清,就這樣朱棣信以為真,沒再追究。

有人甚至還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後的隱居之所,貴州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 據《平壩縣志》記載:高峰山寺內齋堂地下有一個藏身洞,洞底有一塊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的銘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塊石碑上刻有開山祖師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經過。以此,後人推測此處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後的歸宿之地。

建文帝歸隱貴州高峰寺為一種說法,還有人認為,建文帝出逃之後沒有去貴州,而是就近在在蘭溪市東山上的一座古寺歸隱,東山又名皇回山,是金華山脈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傳建文帝在此削發隱蹕的傳說,並說寺院中還保留有建文帝的隱居之處和古碑遺跡。在寺院的大殿內,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兩旁分別為伴帝出家的楊應能、葉希賢兩人,殿內的後壁繪有建文帝遜國出逃的路線。此外寺院內還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後所作的幾首詩: 「百官不知何處去,惟有群鳥早晚朝」;「塵心消盡無孝子,不受人間物色侵」。詩中意蘊飽含倉皇出逃,歸於世外的無奈和憂傷,為建文帝歸隱於此,又添一證據。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建文帝從南京城逃出之後,輾轉來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後來明成祖繼位之後,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傳說,建文從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後,見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軍隊圍阻,因此不得不化妝南下,輾轉來到武昌羅漢寺。羅漢寺的住持達玄和尚,看過建文帝的度牒後,趕緊將建文引入寺中躲藏。過了一段時間後,建文帝等人見此處易於被燕王的爪牙發現,他們又在達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開元寺,然後輾轉逃到海外。據《泉州開元寺志》記載,當時泉州開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羅漢寺住持達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來到泉州開元寺之後,便隱匿寺中,派人尋找出逃海外的機會。終於有一天,他們坐上了一個阿拉伯商人的貨船,隨行來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達臘島,開始在此隱居,據說,當地的華人,至今仍在每年農歷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舉行隆重的拜「皇爺」之禮。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對於此,每一種說法都只能說是一家之言,因為沒有哪一種說法說自己有十分確鑿的證據,說歷史事實就是這樣。也許建文帝的生死與下落真的如其它歷史之謎一樣,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千古懸案。

明史卷四
本紀第四 恭閔帝的記載
六月癸丑,盛庸帥舟師敗燕兵於浦子口,復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師叛附於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於高資港,敗績。戊午,鎮江守將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齣,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帝後,及加廟謚,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謚曰恭閔惠皇帝。

推薦圖書:明史

歷史密碼

Ⅶ 錄有聲小說是不是別人的文還要作者授權呀

法律上說來是這樣的,沒有作者授權,不允許私自播講他們作品。不過現在的實際是,很多作品都在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播講了。有的甚至連作者都不詳。

Ⅷ 請問誰知道一本小說講述的是一個人重生後變成朱允炆的小說

是《新翻雲覆雨》嗎?如果是的話我給你發過去!

Ⅸ 誰有《明朝那些事兒》的有聲小說啊打包發給我好嗎不要下在地址,要mp3格式的[email protected]

01明朝那些事兒_1朱元璋.zip (183.80M)
02明朝那些事兒_2朱允文朱棣.zip (195.71M)
03明朝那些事兒_3朱高熾內朱瞻基.zip (48.42M)
04明朝那些事兒_4朱祁鎮朱祁鈺容.zip (142.59M)
05明朝那些事兒_5朱見深.zip (24.05M)
06明朝那些事兒_6朱佑樘.zip (19.16M)
07明朝那些事兒_7朱厚照.zip (99.33M)
08明朝那些事兒_8朱厚璁.zip (227.47M)
09明朝那些事兒_9朱載垢.zip (39.17M)
10明朝那些事兒_10朱翊鈞.zip (257.75M)
11明朝那些事兒_11朱常洛.zip (22.28M)
12明朝那些事兒_12朱由校篇.zip (176.79M)
補缺:11朱由校篇(已補缺木成版).mp3 (9.85M)
已發送
網路知道 zh95330

Ⅹ 求寫明建文帝的小說

建文下落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明惠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有野史記載,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游四方。有詩雲:「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傳言此詩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證實。另有一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野史傳聞鄭和下西洋其中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下台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主要有:1.自 焚說。《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不得已下令焚 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 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 火而 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 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 焦的屍 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 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燕王事後,遣官致祭,輟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近人孟森等學者也持建文帝自 焚說。 2.出亡說。《太宗實錄》的可靠性為人們所質疑,因為朱棣就曾經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實錄》所記的建文帝自 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懷疑的態度。由於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後,嚴峻的政治環境有所好轉,關於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起來。 我們發現,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體。萬曆二年十月,13歲的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游四方,人無知者。」可見首輔張居正也傾向於建文帝出亡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聞已經入天子耳中,而且這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關於建文帝出亡一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建文帝並未自 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 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 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 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幹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ǐ)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這段話的意思用現代白話表達是: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門失守,燕軍破城後,長吁短嘆,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乃乘舟至太平門,等到黃昏時才到觀里。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13人同至。上面這段文字的真實性的確讓人有所懷疑,可谷應泰偏偏講得栩栩如生,至此,建文帝似削發為僧,繼承了祖業。真是令人真假難辨,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採信之。建文帝到底是自 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史學家對此各持一說,尚無定論。當年清朝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的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火,而是遜國外逃。而同在明史館的著名學者朱彝尊則相信《明實錄》的記載,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於是,正如我們所見,《明史·恭閔帝本紀》便有如下的表述:「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看來當時誰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只好選擇這種折中的意見。 現在,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 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那麼,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後。朱棣在廢墟中找到的屍身面目全非,難以分辨真偽。而且,史料沒有發現安葬馬皇後的記載。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後期竟然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於何處,可見當時的人也都不認為真的安葬過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掃墓,時間久遠就變得無人知曉了。其實,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禮葬的並不是建文帝本人,但這並不影響舉行禮葬儀式,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坐上皇帝的寶座。 另外的一個疑點就是城破時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長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皇子:長子朱文奎,7歲,次子朱文圭,2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57歲了。由於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脫,沒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謂的「靖難之役」長達4年,並非朝夕之間,建文帝有充分的時間准備。朱棣進入南京時,江南、西北、西南、東南等大部分還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組織有效的反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 身 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那麼,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裡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 2.1.遜國為僧,雲游四方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後,帶著楊應能、葉希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雲游天下。學者根據地方誌、遺跡、遺址等資料考證,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等地,《明史紀事本末》說他為逃脫追捕,「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數省,留有很多有關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有建文帝曾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跡:「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 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檻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余,後有石龕,可旁為榻。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託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運所建,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 一些書中還記載有建文帝的詩文,雖然無法判斷是否是後人假託,但還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這首詩據說是建文帝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所作: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建文帝自 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又聽說了很多傳言,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傳》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疑之。(永樂)五年遣頒御制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讓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頒布御制諸書和訪尋張邋遢的名義,遍行郡、鄉、邑,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前後長達16年之久。這里所說的張邋遢,就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張三豐。他是個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成祖對胡濙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不允許胡濙為母「丁憂」的請求(官員父母逝世,應守孝三年,稱為丁憂)。《明史》中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就是說,朱棣得不到確切消息,故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一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個晚上,胡濙匆忙趕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胡濙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單獨召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看來胡濙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終有傳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當時中國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泉州開元寺,並在開元寺揚帆出海,最終隱居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然而沒有更多的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 成祖朱棣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蹤跡建文帝。據《明史》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在鄭和的船隊里,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至於是否探知建文帝蹤跡,就不得而知了。2.3.北京西山說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有正統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後伏地大哭,回去後就上弔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老死於宮中,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其實這是謠言,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英宗實錄》載正統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90餘歲。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究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於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4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12名僧人被發配到遼東守邊。2.4.江蘇吳縣說 《文匯報》的記者徐作生通過查閱文獻和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一些遺跡、遺物,並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於江蘇吳縣普濟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病殞於此,終年47歲,葬於庵後山坡上。這也自成一說。2.5.四川望京寺說 有人則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並病逝於此,葬於寺後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里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後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 2.6.還有一種說法,據《江油縣志》記載: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敗歸隱此山。不詳。2.7.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後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雲游各地,後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對建文帝出亡謎案的解釋、傳說、附會決不是上面列出的幾種,有許多凄美的故事在許多書籍、口頭上流傳開來,而且也必將流傳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亡,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至今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各類詞書字典,也只好註明;「建文帝不知所終」。%D%A

閱讀全文

與關於朱允炆的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詭案組有聲小說紫襟 瀏覽:680
名字叫什麼花的實體小說 瀏覽:389
寫小說如何虐心 瀏覽:704
男主成全別人的比較悲傷的武俠小說 瀏覽:660
免費全本小說免流量 瀏覽:862
有姐妹雙飛的小說推薦 瀏覽:375
有沒有綜漫同人無限穿越小說 瀏覽:468
最強王者系統小說八一 瀏覽:777
進入游戲世界的網游小說 瀏覽:485
言情小說txt女主很美 瀏覽:682
寫輪眼或輪回眼小說 瀏覽:939
言情小說強愛之獨占嬌妻 瀏覽:821
主角是法醫穿越的小說推薦 瀏覽:94
穿越做媽媽小說閱讀答案 瀏覽:980
穿越魔法世界無敵的玄幻小說 瀏覽:955
能出沒小說全集 瀏覽:857
下載小說小網站推薦 瀏覽:957
都市小說總是扯到修真 瀏覽:467
升遷筆記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481
主角叫李雲龍的小說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