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 :有教育意義的短篇小說 適合中學生的 希富有簡介
《下雪的黃昏》汝榮興 著。裡面有很多的有教育意義的小說,就是適合你們回看的。 內容簡介答: 汝榮興的小小說既有十分鮮明的文體意識,又有著嫻熟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技巧,並形成幽默的個性風格——在作品中,他總是善於在不動聲色的故事敘述和人物描寫中,顯現出深沉的思想內涵和機智的藝術匠心。 讀他的作品,你既能從中體味到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又能從中感受到輕松諧趣的閱讀快感;還能獲得生活與人生的有益啟示。 目錄有: 班裡有個女孩叫小芬梅老師山根我是中學生英雄本色綠太陽罵你個狗血噴頭「√」與「×」 功與過明天開會教授的煙盒寒蟬班裡有個女孩叫小芬就這樣長大我的父親母親送花姑娘的情人節心靈感應突然停電縣長來過咱們村再叫你一聲哥我的父親母親母與子你這個傻瓜外婆遙遙相望就這么簡單民警小鄭山娃陽謀美麗的錯誤房子大樹底下黃山之松發現朋友遠與近紅燈無畏誤會白寶石紅房子智者與愚者胖子與瘦子背影美麗的錯誤一隻不會捉老鼠的貓貓性狗捉耗子老虎不吃人貓與鼠鼠與牛 等等.......
B. 初中文言文課件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骸叭粘醭齟筧緋蹈牽?),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C. 顧城的詩《遠與近》里是「你看我時很遠,我看雲時很近」還是「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原句是:你看雲時很近,看我時很遠。
拓展資料:
原文:
遠和近
你版
一會兒權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作品簡介:
《遠和近》是朦朧派詩人顧城的詩作。這首詩看似平常,但耐人尋味。 全詩只有短短的24個字,描寫"你"、"我"、"雲"是聚焦的變換,用"距離"闡述在視覺變換的不同感受。
詩歌之中充滿著哲理性的思考,一種關於人與自然的思考,一種關於人與人的思考。該詩在朦朧美之外,是不盡的遐想空間,詩人對詩歌留白藝術的處理,恰到好處地賦予了詩歌更深遠的意義,使得詩歌充滿著更強烈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
1988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D. 中學生適合看哪些短篇小說(著名的)
孔乙己 魯迅
在酒樓上 魯迅
春風沉醉的晚上 郁達夫
斷魂槍 老舍
春蠶 茅盾
超人 冰心
玫瑰花的香 巴金
華威先生 張天翼
月下小景 沈從文
春陽 施蜇存
海角的孤星 許地山
牛車上 蕭紅
憔悴梨花 廬隱
拜堂 台靜
上海的狐步舞 穆時英
綉枕 凌叔華
菱盪 廢名
小二黑結婚 趙樹理
荷花澱 孫犁
百合花 茹志鵑
外國卷
窮人的專利權 狄更斯
無所不知先生 毛姆
牆上的斑點 伍爾夫
阿拉比 喬伊斯
最後一課 都德
柏林之圍 都德
項鏈 莫泊桑
我的叔叔於勒 莫泊桑
十字勛章 巴比塞
陪襯人 左拉
驛站長 普希金
變色龍 契訶夫
萬卡 契訶夫
舞會以後 列夫·托爾斯泰
俄羅斯人的性格 阿托爾斯泰
三個盧布 蒲寧
過路人,你到斯巴…… 伯爾
艱難的時刻 托馬斯·曼
月光小巷 茨威格
判決 卡夫卡
音樂迷楊科 顯克微支
七個銅板 莫里茲
舞會的精靈 基蘭德
泄密的心 愛倫·坡
競選州長 馬克 吐溫
麥琪的禮物 歐 亨利
警察和贊美詩 歐·亨利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傑克·倫敦
殺人者 海明威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福克納
遠與近 沃爾夫
一個長翅膀的老人 馬爾克斯
小徑分岔的花園 爾赫斯
愛情的死亡 基羅加
他母親的夥伴 亨利·勞森
棄絕 泰戈爾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
聲名狼藉的家 馬哈福茲
發現 戈迪默
E. 兩小兒辯日的意思*課件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
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F. 小說為什麼叫遠與近
遠和近(托馬斯·沃爾夫著小說作品)
從篇幅上說,這只能算作版一副短篇小說,情節也算權不上曲折委婉,但它也就是從這種平常的小事中反映出現代社會人性的一些陰暗面。
以時間順序,層層遞進,還有點先揚後抑的意味兒(因為司機那個美好的想法最後還是破滅了)。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遠距離的美好和近在咫尺的世態炎涼)。
G. 求鑒賞詩歌的語言教案、課件
教學目的:
理解運用對比、誇張等修辭方法,通過豐富聯想來描繪夢境,以表達蔑視權貴的精神和豪邁的氣概。
重點:
理解虛設夢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
聯想豐富、構思奇特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出示幻燈一:課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李白的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
三、導入:
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幾乎人人從小時候起就一直在背詩,對李白一定耳熟能詳了,他的詩也一定能背出很多來,下面我們就來給聽課的的老師展示一下我們的積累。這樣吧,咱們以一豎排為一組,看哪一組同學的積累最豐厚。背一首可以,背不下來一整首背名句也行。現在開始。
大家背得太好了,有一些我都忘了,我回去也得好好復習一下了,要不然都要落伍了。同學們也是一樣,別人會背而你不會的,回去也積累一下好嗎?
背了這么多李白的詩,那麼,喜歡李白嗎?請說出理由。(兩三個人即可)
四、作者簡介:
1、(出示幻燈二: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人稱「詩聖」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座。(這是文學史中對他的概括)
2、較通俗的說法是:李白長得比較帥,且武藝高強,有傲骨,從不屈從,很有男人味!(這是李白的超級粉絲我給他的評價)。
3、關於他的詩風的評價:請大家打開書32頁找到相關鏈接,找名同學讀杜甫的評價。
4、(出示幻燈三:其他有關李白的評價)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為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句詩被一個考生引用在高考作文中,成就了一篇滿分作文。
總結:李白是個奇男子,他的生花妙筆,留下無數奇文。今天,我們就要通過李白的這篇奇文,進入李白的奇夢。
五、解題:(出示幻燈四)
板書:夢游天姥吟•留別
引言:大家一定會發現我的這個題目和書上給的不一樣,其實我是想通過它告訴大家這個題目應該這樣斷句。為什麼呢?因為本詩也題做「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意思是通過記敘「夢游天姥」的經歷來留(詩)贈別(東魯諸公)。這么說來,這個「吟」這就沒有實際意義了。那麼,這個「吟」字有什麼作用呢?它是個標志,與「琵琶行」中的「行」,「長恨歌」中的「歌」一樣,標明本詩為古詩的一種體裁。因此,為了正確理解和誦讀,標題應寫為這樣。
吟:古詩中的一種體裁,內容上多有悲愁感嘆之意,形式上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不拘一格。
簡介文體知識。(出示幻燈五)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哪一種呢?
出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出示幻燈六)
六、寫作背景:
引言:題為「夢游」,就說明這篇文章記的是一個夢。夢到底是什麼呢?(這可是諾貝爾獎研究的課題。)夢往往是稀奇古怪的,但它卻是現實世界的曲折反映。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不滿,但在夢中卻往往得到了滿足。那麼,現實中有哪些事讓李白不滿,值得他如此強烈的反抗呢?
(出示幻燈七——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當他得知自己被玄宗召幸時,曾寫詩道:「仰天大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同時,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七、誦讀:
引言:我知道你們已經背完了這首詩了,我先來背一遍這首詩的第一段,請大家品評。(平淡地快速背一遍)
總結:作為賞析的第一步,誦讀決不是背這么簡單。誦讀要注意什麼呢?語速,語調,斷句。
好了,明確了誦讀要注意的方面,下面誰來為大家誦讀一下。
八、劃分結構,概括內容,體味作者感情變化。
板書: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夢之由 雄峻巍峨 景仰嚮往 誇張、襯托、擬人
月下飛馳 清幽寂靜 興奮急切
登山賞景 壯美奇絕 陶醉忘返
夢之境 夜間景象 離奇險怪 迷離恐慌 繪聲繪形繪色
神仙洞府 絢爛盛大 震驚迷惘
夢境消失 失落惆悵
夢之感 蔑視權貴 直抒胸意
九、合作探究:分組設題,鑒賞品讀
引言:這本選修的書名為「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高考題中有一道6--8分的古代詩歌鑒賞,聯系起來看,我想咱們高中選這個文本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大家的古典詩文修養,另一方面也應該是想藉助它來提高大家的詩歌鑒賞水平吧。那麼我在設計這堂課時就想藉助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大家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形象的方法。
以前做詩歌鑒賞題都是別人出題我們答,而現在我想請大家以這篇課文為藍本,自己出題自己答。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完成全篇,那樣任務太重。我們要分工合作,分組設題,每個組完成課文的一部分。我們就按座位分,四個人為一組,每組研究兩句詩。
(一) 那麼,怎麼做呢?請大家回憶我們平時做的詩歌鑒賞題的一般都從什麼角度設題。那麼,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些角度設題:
1、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語言:某個詞的語音、語義、活用,表現力,在句中的作用,用詞特點,句式,語言風格等
3、表達技巧、表現手法:情與景,動與靜,實與虛,遠與近,揚與抑,抒情方式,色彩變化,各種感官的綜合運用,象徵、襯托、比興、聯想與想像,各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及典故等。
(二)幻燈八——分組討論設題:
(三)幻燈九——合作探究鑒賞:
十、全文知識點總結:
(一) 第一節:
1、詩人「夢游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 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總結:以虛襯實,引出寫作重點。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本段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天姥山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託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修辭手法有誇張、襯托、擬人。作者情感是景仰和嚮往。
板書:
(二)第二節:
1、重點探究:在這里,各路神仙都到齊了,樂隊演奏迎賓曲,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相當熱鬧輝煌,李白到底有沒有參與這場異彩繽紛的盛會? 理由? 怎樣看待這個夢?說一說你的想法。
答:沒參與。
理由:詩中有雲: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當飄颻而下的仙人排列在他面前的時候,李白竟嚇得魂飛魄散,其原因何在?我想就是神仙不想讓李白參加他們的派對,也就是說,你是我們不歡迎的來客。你還是回去吧!所以,李白一下子醒了。
如何看待: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是一段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折射,根據註解,李白當時心情不爽,被人趕出朝廷,比較郁悶。這個夢是符合天寶二三年間李白的思想實際。他想進入上流社會,但那個社會不接納他,導致他理想的幻滅。用朱自清的話來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總結:當時的李白的生活的確不如意,進入長安後,過了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很快就招人嫉恨。直到皇帝老兒賜金放還。長安的這段經歷,對李白來說,確實如夢一場。那麼,這個夢就有了象徵意味,夢游天姥的歷程與作者尋夢長安的經歷何其相似,這個夢不正是人生歷程的寫照嗎?滿懷理想,苦苦追尋,始達目的,但曲終人散,終歸沉寂。李白在許多詩里直言不諱的說過,供奉翰林不過是一場夢。如「一官即夢寐」;「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魯中送二從第赴舉之西京》);「長安如夢里」(;「銀台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遠海」》等。《天姥吟》即是記夢之作,焉能不言及平生憤懣之事?
2、李白的這個夢到底是個美夢還是一個惡夢?
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所寫的「夢」,向來有「美夢」「惡夢」之說。今人流行的看法認為夢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徵,是黑暗現實的對立物,是詩人理想所系,詩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襯現實世界的丑惡。中學教學參考資料即採用這一說法。
清代陳沆《詩比興箋》中卻雲:「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也認同此說,並斷言天姥之夢是「可怕之夢」。 90年代以來,這種闡釋漸漸引起人們的興趣。此說主要有三個依據: 全篇夢境的彌漫清冷氛圍、想像之物不都讓人迷戀、受驚而起。
我以為這兩種說法都只看到了一面。李白入宮之前,對宮廷生活的嚮往是一場美夢;入宮之後,現實的宮廷生活卻是一場惡夢。人們對這首詩的理解雖多有出入,但大都認為它和李白進入長安前前後後有關,那麼說它反應了李白入宮前後的思想情感變化,也不為牽強。
詩作開篇提到的「瀛洲」,我以為是李白用來象徵他所追求的真正仙境的;而「天姥」象徵人間仙境,也就是李白理想中的皇宮。五嶽、赤城山、天台山襯托天姥山的雄奇,實可理解為寫皇家氣派非凡。真正的仙境是「煙濤微茫信難求」,「天姥」則「雲霓明滅或可睹。」於是退而求其次,來登「天姥」。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心緒與「輕舟已過萬重山」何等相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心裡更堅信「我輩豈是蓬蒿人」,中間也夾雜有王者高高在上的感覺。「千容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雖說李白比劉姥姥有見識多了,但由一介平民直入皇宮,想必也會有劉姥姥那失態與驚奇。「熊咆龍吟」兩句為非同凡響的皇宮的到來渲染聲勢。「雲青青」以下六句,則可為履登朝堂那一刻渲染聲勢。「青冥浩盪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比況皇帝上朝,金碧輝煌,人中之傑如同人中之仙,雲集一堂。
就在這美夢之巔,夢境令人不可思議的就結束了。而反對「美夢」說的就指出,既然是美夢,何以「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其實我們讀詩還應該於無字句處去讀。詩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之後應有省略:皇宮是不是我想像?這些峨冠博帶的大人是不是我想像中的人中之仙?這省略才是寫夢境的最終目的。而詩人在他的《梁甫吟》中寫得就明確一些:「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一路懷著朝聖之心來到靈山,然而那些白受他們頂禮膜拜的真佛,卻也個個俗不可耐,拜金勢利。好在他們只為取經,經文到手,什麼怨氣也不在心上。倘或他們要在靈山生活、工作,那恐怕免不了孫悟空又要大鬧靈山。不過有魔高一丈的如來,孫悟空也鬧不到哪裡去。但這美夢醒來是惡夢的遭遇,恐怕和李白進宮前後的遭遇是一樣。詩人為何省略呢?或許是往事不堪回首,或許是不屑於寫那些齷齪者的行徑,也或許他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只露出一部分,留下你想像的空間。
3、意象和重點詞:
(1)飛:一入夢,便有不食人間煙火味。誇張,形容心情急切,讓人想像李白在月光下那種飛翔飄逸之態,表現詩人夢游的急切心情。人在夢中,極容易就飛起來了。
(2)月:李白一生喜月,寫月的詩句數不勝數,最有名的當屬「花間一壺酒,……,」月亮就是李白的知己。因而,飛往景仰嚮往之地,有知己陪伴,那心情怎不輕松愉快?
(3)送:主語為「月」,便有了擬人的味道。
總結這三個字:在月光下飛翔,有月相伴相送,愉悅之情溢於言表。
(4)謝公屐:干什麼用的?有沒有現在流行的阿迪、耐克、美津奴好?是由我們的東晉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發明的登山專用鞋——上山時去掉前齒,易於登山;下山時去掉後齒,如履平地。講究啊,以後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登山還是選國產的謝公屐好!」
(5)青雲梯:青雲為梯,可見山高,極言山勢陡峻。相關成語——平步青雲、青雲直上。
(6)半壁見海日:一般看日,均選山頂,比如泰山山頂有個日觀峰,就是觀日出極佳之選,此處說在半山腰就見到了日出,是暗指天姥山極高。
(7)天雞:注意,不是田雞,而是神仙養的雞,傳說此雞一叫,天下的雞全叫,「天雞一唱天下白」。
總結:詩歌至此,湖月,天雞,青雲,海日,境界開闊,有聲有色,好一派奇景。此時的詩仙,沐一生月光,看一溪清波,聽一耳雞鳴,觀一輪紅日。此情此景,怎一個「樂」字了得!
(8)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熊在咆哮,龍在長吟,黑雲翻滾,煙霧升騰,給人的感覺是緊張、害怕。在電視劇中這往往是怪物出現的徵兆,可是文中要出場的卻是什麼呢?神仙洞府中的仙人!所以這兩層的畫面就形成了極鮮明的對比,讓人彷彿一下子從地獄進入了天堂。
(9)栗、驚:使動用法,是深林顫栗,使層巔震驚;也都是擬人手法,移情於物。
(10)虎鼓瑟,鸞回車:虎為百獸之王,鸞是什麼鳥?《山海經》說「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可見是吉祥之鳥,而鸞鳥居然當起了車夫,老虎在彈奏琵琶,也許在唱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用鸞鳥當車夫,用老虎彈奏琵琶,那坐車之人的身份只能是神仙了,所以神仙出場了。
(三)第三節:
1、「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樂」指什麼?
尋歡作樂固然是樂,求名於潮,求利於市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求得自己的快樂,但這都屬於世俗之樂。
2、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看作者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答:一:消極,夢境空虛,人生也更是夢一場,古往今來的名利權勢興亡榮枯,都像流水一樣空空盪盪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尋仙訪道,過隱居生活,萬事不關心。所以說是消極的。
答:二:積極,不消極,「且放」只是暫時放一下,只要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的,因為李白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
答:三:詩中說「東流水」,我們可以看作是寫其建功立業思想的緊迫感。「東流水」是有人生幾多失意的消極的深沉慨嘆,但也有「君子自強不息」的儒家的積極入世的精神。思想家孔子發出面對流水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就是為懈怠人生的人敲響的警鍾。所以是積極的。
總結:我傾向消極。因為李白思想中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但他在官場中無路可走之時,他一定會選擇超然物外,取法山水而自適。這幾句詩瀟灑中透著無奈,所以我認為消極成分佔多一些。
3、「安」句提出的意義何在?
天寶三年,李翰林最終還是從長安落魄而去。三年前年征赴長安的豪情和抱負如今都已化為泡影。黑暗腐敗的官場、醉生夢死的朝廷讓一心「濟蒼生」、「安社稷」的李白無處容身。除了體面的「賜金放還」,李白已別無選擇李白畢竟是李白,在這樣的境況中,喊出了響絕千古的最強音——
生(集體):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就是他擲地有聲的回答。「摧眉折腰」,即低頭彎腰。這把那阿諛奉迎,吹牛拍馬,送禮行賄,喪失人格尊嚴的奴顏婢膝的丑態形象化。李白能這樣作么?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峋嶙,更何況對那些權臣貴戚呢!也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詩作貫通的氣韻。這里的幻滅——慨嘆——絕決,是詩人夢醒後的心路歷程,是一以貫之的幽憤情緒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現。這兩句詩,是對全詩內容的高度概括。透過這高亢的呼喊,詩人郁積在胸中的苦悶和憂憤,如火山爆發,毫不含糊地向當時的黑暗現實提出了挑戰,這是詩人對權貴的傲視,對污濁社會的抗議,對自己崇高人格的捍衛,表現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四)藝術特點:
1、豐富的想像
2、大膽的誇張
3、多種的修辭
十一、總結全詩:
詩人通過自己夢游的經歷,把自己對權貴的蔑視,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充分的表現了出來。詩人此時已過「不惑」之年,人世光陰花上露,而宏圖未展,其焦慮之情和只爭朝夕的緊迫之感都寓其中。盡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滿太行,盡管心裡矛盾重重,難割難舍。但這個願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願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還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掛雲帆濟滄海」去了。讓我們再次朗讀,來結束這一次夢游吧!
十二、課堂訓練:卷紙上的四道小題。
十三、布置作業:
1、把課件中需要積累下來的內容抄下來。
2、討論:李白的這個夢到底是個美夢還是一個惡夢?以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小論文。
《夢游天姥吟留別》隨堂檢測
1.解釋下列句中古今異義詞
A、煙濤微茫信難求( )
B、雲霞明滅或可睹( )
C、勢拔五嶽掩赤城( )
2.找出句中詞類活用的的詞並解釋其用法和意義
(1)虎鼓瑟兮鸞回車( )
(2)雲青青兮欲雨( )
(3)列缺霹靂( )
(4)對此欲倒東南傾( )
(5)訇然中開( )
(6)古來萬事東流水( )
(7)栗森林兮驚層巔( )
3.《夢游天姥吟留別》屬古代詩歌中的___________又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特點是:多數通篇是___________句或___________;平仄___________,用韻比較自由,可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4.表現全詩主旨和詩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由夢境轉到現實,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游天姥吟留別》隨堂檢測參考答案
1.A信:古義指的確、實在,副詞;今義指書信,名詞。B滅:古義指暗,形容詞;今義指消滅,動詞。C拔:古義指超出,動詞;今義指抽出,動詞。
2.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名詞「霹靂」作動詞,意思是電閃雷鳴;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向東南;「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向東;栗,使……戰栗;驚,使……驚。
3.古體詩 古詩 古風 五言 七言 一韻到底 中途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