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茅盾.《談最近的短篇小說》」在《人民文學》,1958年::第6期中的起始頁碼
你去愛問上看下,不行就中國知網
㈡ 1978或1979年的《人民文學》雜志上有一篇短篇小說叫《青春插曲》,哪裡能找到
《人民文學》1979年第03期 作者:張斌;
青春插曲
夜深了。透過梧桐枝葉的縫隙,可以望見對面病房大版樓還亮著燈光權。遠遠的天邊不時有一陣沉悶的雷聲滾過,之後便歸於加倍的沉寂了。 見習護士張蓓蓓在宿舍窗前久久佇立。一道閃電從空中劃過,含在姑娘眼角的淚珠象寶石一樣閃爍了一下。她慢慢回過身來,走到床前,擰開小桌上的台燈,從地上拾起一封信,很快讀過,隨即從枕沖頭底下摸出一個天藍色的日記本。封面上有兩個燙金的草體字:青春。掀開
㈢ 1986年人民文學全部目錄
季羨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學閱讀書目——中國古典文學》
此書目錄自著名梵文學家、翻譯家季羨林主編的《中外文學書目答目》(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6年出版)。書中推薦了 268 種參考書目,大多為世界名著或重要作家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中國古典文學部分 107 中,中國現代、當代文學部分 35 中,文學理論部分 25 種,西方文學部分54 中,東方文學部分 20 中,俄蘇文學部分 27 中。推薦者有北京大學季羨林、楊周翰、李賦寧等14 位教授。
1 白居易詩選 顧學頡、周汝昌
2 長生殿 洪升
3 楚辭選 馬茂元注
4 春秋左傳讀本 王伯祥
5 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 蔡元放
6 杜甫詩選 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
7 杜牧詩選 繆鉞
8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著 張友鶴校注
9 范大成詩選 周汝昌
10 古神話選釋 袁珂選
11 古詩十九首初探 馬茂元著
12 關漢卿戲曲選 (元) 關漢卿著
13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
14 國語選 傅庚生
15 韓愈文選 童第德
16 韓子淺解 梁啟雄
17 漢書選 顧廷龍、王煦華
18 漢魏六朝賦選 瞿蛻園
19 漢魏六朝散文選 陳中凡
20 漢魏六朝詩選 余冠英編
21 漢魏六朝小說選 徐震堮
22 紅樓夢 曹雪芹
23 話本選 吳曉玲
24 黃庭堅詩選 潘伯鷹
25 稼軒詞編年箋注 鄧廣銘
26 姜白石詞編年箋校 夏承燾
27 近代詩選
28 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龍榆生
29 鏡花緣 李汝珍
30 康有為詩文選 康有為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選
31 老殘游記 劉鶚著 陳翔鶴校 戴鴻森注
32 樂府詩選 余冠英
33 李白詩選 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
34 李賀詩選 葉蔥奇
35 李清照詩詞選注 劉憶萱
36 李商隱詩選 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組
37 歷代詩歌選 季鎮淮、馮鍾芸等
38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
39 遼金元詩選 章荑蓀
40 聊齋志異選 蒲松齡著 張友鶴選
41 柳亞子詩選 柳亞子著 徐文烈
42 柳宗元詩文選 貝遠辰
43 龍川詞校箋 夏承燾
44 陸游詩選 游國恩、李易
45 論語譯注 楊伯峻
46 孟子譯注 楊伯峻
47 明代散文選注 劉世德
48 明清傳奇選 趙景深 胡忌
49 明清文言小說選 薛洪績
50 明人雜劇選 周貽白
51 牡丹亭 湯顯祖
52 南唐二主詞校訂 王仲聞
53 孽海花 曾樸
54 歐陽修詩選 施培毅
54 歐陽修詩選 施培毅
55 歐陽修文選 杜維沫、陳新
56 琵琶記 高明著 錢南
57 清代散文選注 王榮初 蔡一
58 人境廬詩草箋注 黃遵憲著 錢
59 儒林外史 吳敬梓
60 三曹詩選 余冠英
61 三國演義 羅貫中
62 詩經選 余冠英選注
63 史記選 司馬遷
64 水滸傳 施耐庵
65 水滸後傳 陳忱
66 說岳全傳 錢彩 金豐
67 宋詞選 胡運翼
68 宋詩選注 錢鍾書
69 宋文選
70 蘇軾詞選 陳邇冬
71 蘇軾詩選 陳邇冬
72 隋唐演義 褚人獲
73 唐代散文選注 張撝之
74 唐詩三百首詳析 喻守真
75 唐詩選 馬茂元
76 唐詩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77 唐宋傳奇選 張友鶴
78 唐宋詞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選
79 桃花扇 (清)孔尚任
80 陶淵明集 逯欽立
81 晚清小說史 阿英
82 汪笑儂戲曲集 汪笑儂
83 王維詩選 陳貽焮
84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組
85 文天祥詩選 黃蘭坡
86 西廂記 王實甫
87 西遊記 吳承恩
88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
89 辛亥革命烈士詩文選 蕭平編 吳小如注
90 嚴復詩文選 嚴復著 周振甫選注
91 楊萬里選集 周汝昌
92 吟風閣雜劇 楊潮觀注 胡士瑩校注
93 庾信詩賦選 譚正璧、紀馥華
94 元好問詩選 郝樹候
95 元明清詩文選 米治國
96 元散曲選注 王季思
97 元雜劇選注 王季思等
98 戰國策選講 劉億萱
99 中國古代寓言選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
100 中國古典短篇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
101 中國歷代文選 四川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
102 中國文學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
103 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
104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 郭漢城
105 中國小說史 北京大學中文系
106 莊子淺注 曹礎基
㈣ 《山那面人家》的作者
書名:山那面人家
作者:周立波著
其他作者:
ISBN號:
價格:RMB0.64
發行地:長沙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79.7
頁數:245頁
開本:20cm
裝幀形式:
㈤ 《山頂上的傳說》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編輯本段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徵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啟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 史鐵生作品: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 活著的事
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里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於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里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閱讀連載]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斗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3]
編輯本段經典語錄
史鐵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史鐵生特寫(9張)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 史鐵生
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幅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4]? 11.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小說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註:此《小說季刊》即後來的《青年文學》《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於《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鍾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海》9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83年 《季節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註:此篇曾名《牆》,初發表於《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小說(約165000字) 《毒葯》15600 —————《上海文學》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 的戲劇之設想》47000——《鍾山》96年4期 4.《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42000———《文學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鍾山》88年1期 《鍾聲》10000————————《鍾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鍾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5.《務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6.《務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7.《務虛筆記(下)》(17-22章) 8.《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歲那年(1) 我二十一歲那年(2) 我二十一歲那年(3) 9.《扶輪問路》 10.《妄想電影》
散文隨筆
11.宿命的寫作(散文隨筆)(約140000字) 史鐵生作品
《隨想與反省》6300 ———《人民文學》86年?期 《答自己問》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語》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運設計》15000 ———――《天涯》90年9期 《隨筆十三》15000 —————《收獲》92年6期 《游戲 平等 墓地》6300 —《當代作家評論》92年 《給楊曉敏的信》3800 —————? 《謝幕》1000 —————《小說月報》92年?期 《沒有生活》1600 ———————? 《愛情問題》10000 —————《鍾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讀書》94年6期 《記憶迷宮》3000 ————————《今天》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學》94年11期 《熟練與陌生》2000 《宿命的寫作》1800 《文學的位置或語言的勝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給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內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無病之病》2000———《學術思想評論》第2輯 12.散文 隨筆(約127000字) 《秋天的懷念》1000 ——廣州《南風報》81年?期 (以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六課) 《合歡樹》2000 —————《文匯月刊》85年6期 《我的夢想》2000 ———《中國殘疾人》89年1期 《文革記愧》4000 ————《東方紀事》89年1期 《我21歲那年》10000 ———《三月風》91年?期 《我與地壇》15000 ———《上海文學》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種》92年?期 《牆下短記》4000 ――――――《今日先鋒》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誠》2000 ———————《北京日報》96年 《外國及其它》7000 —《華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說死說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關廟的回憶》6000 —《人民文學》99年10期 《病隙碎筆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筆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給李健鳴的三封信》11000—《鍾山》2000年4期
課本收錄
1.《秋天的懷念》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課18課 2.《我與地壇》 蘇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篇(節選) 3.《我的夢想》 4.《樹林里的上帝》 5.《合歡樹》 6.《給盲童朋友》[5]
希望能幫到你 呵呵
參考資料:<a href="http://ke..com/view/39292.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39292.htm</a>
㈥ 尋找02年左右《人民文學》上的一篇小說
人民文學網站首版頁權
http://www.rmwxzz.com/
㈦ 遲子建短篇小說有哪些
那丟失的…… 《北方文學》 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方文學》 1985/3
舊土地 《北方文學》 1986/1
沒有月亮的抱月灣 《小說林》 1986/2
在低窪處 《小說林》 1986/4
小說三篇 《北方文學》 1986/9
初升 《作家》 1986/2
吉亞大叔和他的墓場《北方文學》 1986/11
傻子軼聞 《北大荒文學》1987/3
柳阿婆的故事 《福建文學》 1987/6
白雪國里的香枕 《作家》 1987/3
北國一片蒼茫 《青年文學》 1987/8
星期天 《小說林》 1988/3
魚骨 《山西文學》 1988/3
葫蘆街頭唱晚 《北方文學》 1988/3
西林小教堂 《北方文學》 1988/3
紅罌粟小院 《鴨綠江》 1988/6
無歌的憩園 《北京文學》 1988/9
羈鳥無期 《時代文學》 1989/2
重溫草莓 《人民文學》 1989/2
愛情故事 《作家》 1989/6.
小說三篇 《花溪》 1989/10
青蛙的季節 《青年文學》 1989/10
花束 《小說林》 1990/5
關於家園發展歷史的一次浪漫追蹤 《天津文學》1990/6
荒草 《河北文學》 1990/7
擠奶員失業的日子 《人民文學》 1991/1
稻草人 《北方文學》 1991/1
羅索河瘟疫 《鴨綠江》 1991/3
白雪的墓園 《春風》 1991/4
煙霞生卒年表 《春風》 1991/4
小狗 《小說家》 1991/6
在松鼠的故鄉 《人民文學》 1991/7-8
銀飾 《青年文學》 1991/8
從山上到山下的回憶 《天津文學》 1991/8
鋪天蓋地的麻雀 《東海》 1992/4
月光下的革命 《天津文學》 1992/8
與水同行 《天津文學》 1992/8
守靈人不說話 《作家》 1993/3
不滅的家族 《芒種》 1993/4
雞籠街的月亮 《春風》 1993/9
白牆 《春風》 1993/9
回溯七俠鎮 《大家》 1994/1
盲人報攤 《天津文學》 1994/1
跳盪的銀扣 《小說林》 1994/4
逝川 《收獲》 1994/5
廟中的長信 《山花》 1994/12
飛天 《江南》 1995/5
親親土豆 《作家》 1995/6
臘月宰豬 《作家》 1995/6
旅人 《天津文學》 1995/8
嶺上的風 《山花》 1995/9
霧月牛欄 《收獲》 1996/5
銀盤 《山花》 1996/6
鬧庵 《時代文學》 1996/2
駝梁 《北京文學》 1997/5
朋友們來看雪吧 《山花》 1998/1
清水洗塵 《青年文學》 1998/8
灰街瓦雲 《天涯》 1999/5
河柳圖 《作家》 2000/10
行乞的琴聲 《山花》 2001/1
月白色的路障 《長城》 2001/3
格里格海的細雨黃昏 《天涯》 2001/3
換牛記 《作家》 2001/9
花瓣飯 《青年文學》 2002/4
一匹馬兩個人 《收獲》 2003/1
門鏡後的樓道 《作家》 2003/5
雪壩下的新娘 《紅豆》 2003/9
微風入林 《上海文學》 2003/10
夜行船 《上海文學》 2003/10
燈祭 《紅豆》
蒲草燈 《山花》 2004/3
采漿果的人 《收獲》 2004/5
二重唱 《作家》 2005/1
雪窗簾 《山花》 2005/9
西街魂兒 《收獲》 2006/4
野炊圖 《中國作家》 2006/10
花牤子的春天 《佛山文藝》 2007/3
百雀林 《鍾山》 2007/4
一壇豬油 《西部 華語文學》2008/5
解凍 《作家》 2009/1
塔里亞風雪夜《山花》 2009/10
五羊嶺的萬花筒 《鍾山》 2010/2
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上海文學》2011年1期
㈧ 人民文學雜志有一期封面是王蒙的短篇小說惶惑,請問是哪一期
王蒙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作家、文藝理論家和思想家,也是專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作家。他在屬近五十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創作六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各國出版,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文學大獎和義大利、日本等國的國際性文學大獎。他的巨大的文學成就不僅包括他與生俱來永不停止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還包括他通過作品所洋溢出來的聯系時代、關注社會和人生的人文情懷和生命之火。他個人不平凡的經歷、卓越的才華、敏銳的思維、過人的思辯力、洞察力和藝術創造力,加上他驚人的毅力和勤奮,還有寬容大度、善於自我調整的文化性格,共同造就了他成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
㈨ 我的家鄉是面臨大海,背靠青山的村莊這篇短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劉白羽,當代著名作家,(1916.9.28~2005.8.24),山東濰坊青州人,出生於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黨支部書記、重慶《新華日報》副刊部主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記者、新華社總社軍事特派記者、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作協副主席、作協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顧問、《人民文學》主編等職.劉白羽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黨代會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代表、七屆委員.[1]半個多世紀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立.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始終不渝地堅持文藝的工農兵方向,進而為社會主義、為人民寫作.劉白羽文學藝術檔案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宋平同志在「紀念劉白羽從事文學創作60周年暨《劉白羽文集》首發式」上指出:「劉白羽在火熱的戰斗中,以滿腔熱忱和生花妙筆,寫人民的勤勞勇敢,寫人民求解放的偉大斗爭,寫人民創作歷史的力量.劉白羽的作品充滿了對黨的忠誠,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給讀者很強的感染力,對年輕一代是愛國主義的好教材.」劉白羽文庫的建立,將對我區精神文明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生平經歷劉白羽是當代文學傑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報告文學家、小說家、作家.劉白羽193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38年作為一個追求進步、嚮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從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變民族和祖國命運的斗爭中.1950年參加編制反映解放戰爭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榮獲斯大林文藝獎金一等獎,散文集《芳草集》榮獲1989年優秀散文獎、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榮獲第三屆(1991年)茅盾文學獎和1986—1994年度炎黃杯人民文學獎、長篇傳記文學《心錄的歷程》獲首屆(1990—1994年)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劉白羽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書、獎狀、獎章、獎杯、全部存書、照片、錄音錄相及所存字畫、藝術品,獻給我的家鄉北京通縣.」劉白羽同志的這一義舉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通州黨政領導的贊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劉白羽將首批珍貴文學藝術檔案——部分著作、手稿、獎狀、獎章、獎杯、名家字畫、剪報等共180餘件,親手交給家鄉通縣檔案館.代表作有《長江三日》《心靈的歷程》《黃河之水天上來》《第二個太陽》《中國人民的勝利》《芳草集》《紅瑪瑙集》《早晨的太陽》《萬炮震金門》《五台山下》等.其作品《長江三日》被選入高中教材.2005年8月24日下午兩點,劉白羽因病在301醫院去世,享年89歲.半個多世紀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立.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劉白羽始終不渝地堅持文藝的工農兵方向,進而為社會主義、為人民寫作.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他寫出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作品.60多年來共發表作品50餘部400餘萬字,多種作品被譯成英、俄、德、緬甸等文種.《長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教材.個人發展劉白羽是現代文學傑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報告文學家、小說家、作家.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長江三峽》、《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教材.獲獎電影文學劇本《中國人民的勝利》(已拍攝發行)獲1950年斯大林文藝獎一等獎,散文《芳草集》獲1989年中國作家協會優秀散文獎,劉白羽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獲1991年茅盾文學獎,長篇回憶錄《心靈歷程》獲1995年優秀傳記文學獎.3創作生涯編輯簡介幼時當過學徒1930年入北平市第一中學讀書.「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在愛國熱情的驅使劉白羽下投筆從戎.後在部隊駐扎綏遠時因染上傷寒被送回家中休養.1934年考入北平民國大學中文系,開始練習寫作.1936年3月在《文學》月刊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冰天》,揭露了舊軍隊的腐敗.193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草原上》.《冰天》和《草原上》均被選入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說佳作選》.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1938年春,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參加文藝工作團,輾轉於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受到戰火的鍛煉.1939年到太行山,受組織委派著手寫《朱德將軍傳》.1940年回到延安.這期間創作了不少反映抗戰生活、歌頌抗日軍民的作品,如散文特寫《八路軍七將領》(與王余杞合作)、《游擊中間》;小說《龍煙村紀事》等.1944年到重慶,擔任《新華日報》副刊編輯,並寫了大量介紹邊區生活的作品.1946年初,到北平軍事調停執行部任記者.不久國共兩黨談判破裂,被派往東北戰場擔任新華社隨軍記者.親身經歷了解放東北、華北等多次戰役,後又隨軍南下,直到解放戰爭全面勝利.長期的戰斗生活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他以飽滿的熱情努力刻畫人民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的英雄形象,創作了短篇小說《政治委員》、《戰火紛飛》、《無敵三勇士》;中篇小說《火光在前》及報告文學集《為祖國而戰》等.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戰斗氣息、朴實無華的藝術風格,充滿了鼓舞人的力量.1950年,他參加編制反映解放戰爭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曾獲斯大林文藝獎金.抗美援朝戰爭劉白羽期間,他兩度奔赴朝鮮前線,寫了散文通訊集《朝鮮在戰火中前進》、《對和平宣誓》和短篇小說集《戰斗的幸福》等,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歌頌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英勇戰斗的精神及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職務1955年以後,他主要擔任文化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協黨組書記、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務.同時堅持創作,寫了許多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謳歌新思想、新風尚的優秀作品.主要有散文集《火炬與太陽》、《早晨的太陽》、《紅瑪瑙集》、《晨光集》和短篇小說集《踏著晨光前進的人們》;中篇小說《揚著灰塵的路上》等.其中散文的成就更為突出.他的散文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充滿革命激情,文筆粗獷、豪放,富於詩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文革」結束後,他煥發出新的藝術青春,寫了大量散文,並修改完成了抗戰時期就已寫成初稿的長篇傳記文學《大海——記朱德同志》.198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以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為廣闊背景,成功地塑造了我軍高、中級指揮員和普通戰士的光輝形象.作品情節跌宕起伏,語言優美生動,榮獲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年已八十高齡的劉白羽歷經四年嘔心瀝血,又完成了一部長達70多萬字的長篇巨著《風風雨雨太平洋》.4作品編輯長篇小說《風風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紅瑪瑙集》劉白羽《海天集》《秋陽集》《臘葉集》短篇小說集《草原上》《蘭河上》《五台山下》《太陽》《幸福》《揚著灰塵的道路上》《晨光集》報告文學集《劉白羽東北通訊集》《環行東北》短篇小說《無敵三勇士》《政治委員》散文《長江三日》《日出》5相關事件編輯輝煌的事業劉白羽先生幫助青年作家成長的一個方面是創造條件,讓這一批人投入生活,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和劉白羽閱歷,加快精神方面的成熟.在他的直接組織和建議下,當時總政文化部組織了大批作家深入戰場和部隊體驗生活,這對於我們這批青年作家的成長和戰爭閱歷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幫助青年作家劉白羽先生幫助青年作家成長的另一個方面是扶植作品和扶植人.在每一次全國性文學評獎活動中,劉部長都要強力推出幾部或十幾部老中青軍旅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1983年的第二屆全國優秀新詩、報告文學、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評獎活動,那一次獲獎的部隊作品和部隊作家佔了全部獲獎作品和作家的五分之二.劉白羽先生為推動軍隊文學事業的發展不遺餘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他去世前,仍在關心著很多文學新人的成長.我認為,劉白羽先生之所以做到了這一點,是因為他有對黨的革命文學事業尤其是革命軍事文學事業的執著熱情,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有腳踏實地為青年人做人梯的犧牲精神和工作作風,尤其是有那種登高望遠的氣魄和創造歷史的胸懷.「伯樂」巴金
㈩ 莫應豐的著作書目
小兵闖大山(長篇小說)1976,上海人民出版社
風(長篇小說)1979,湖南人民出版社
走出版黑林(兒童權文學)1979,少年兒童出版社
將軍吟(上下冊,長篇小說)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迷糊外傳(短篇小說集)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莫應豐中篇小說集 1983,人民文學出版社
麂山之迷(中、短篇小說集)1984,花城出版社
美神(長篇小說)1984,上海文藝出版社
桃源夢(長篇小說)1987,人民文學出版社
湖南實驗小說選 編選,1987,湖南文藝出版社
研究資料書目
《將軍吟》評論選集(謝望新、蔡運桂、向宏業等)1984,湖南人民出版社
《將軍吟》內容提要:
這部作品以空軍某兵團司令員彭其在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的經歷為主要線索,通過對三位將軍不同性格和命運的描述,真實再現了那個時代瞬息萬變的政治風雲,控訴了林彪、「四人幫」的罪行,比較深刻地、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極其復雜、尖銳的矛盾和斗爭。作者以飽滿的政治激情,歌頌了老一代革命者彭其堅持革命原則、與錯誤路線作斗爭的高風亮節和英雄氣概;也刻畫了趙大明、陳小炮、彭湘等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形象。作品故事引人,富有生活氣息,語言清新,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