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包拯和寇準是不是同一個朝代的什麼官位
包拯和寇準是同一個朝代的。包拯任職監察御史。寇準任職為三司使。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 、奎星 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寇準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
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九月,病逝於雷州。
(1)有聲小說宼准擴展閱讀:
歷史事跡:
包拯
1、蹊田奪牛
嘉祐四年(1059年),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由於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上章將其彈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對此,歐陽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
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許。許久後,包拯才出府任職。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 數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
2、溘然長逝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 。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❷ 有沒有講寇準的有聲小說
千秋是非話寇準 百家講壇MP3版本『』
或者是古今奇案
❸ 寇準不是山西人嗎
寇凖(961年—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寇凖的先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後移居馮詡,最後遷至華州下邦。另外,今寇凖墓位於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左家村南一里許。封土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墓前立有「宋寇萊公墓」碑石一通。195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再者,關於「寇老西兒」:「老西兒」通常是大家對於山西人的特稱。但現在人稱寇準為「寇老西兒」卻是源於後世評書的「誤導」。比如評書大家劉蘭芳在《楊家將》中對於寇準的描述,她在說寇準的台詞時,會特意拉上山西腔,這才讓人們覺得寇準是山西人,並將其稱之為「寇老西兒」。但實際上寇準是地地道道的華州(今陝西渭南)人。所以現在的人們稱寇準為「老西兒」確實是個「誤會」!~~
❹ 寇準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人
一說到北宋名臣寇準,許多人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那個剛正不阿、心憂國難的寇老西兒形象。殊不知,寇準雖忠卻也奢靡無度。
據《宋史·寇準傳》中描述:「(寇)准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試想,在那個尚點燈燃燭的年代,寇準整晚醉生夢死,大點燈燭,那是何其的浪費。
《錦綉萬花谷》又記載說,寇準一生都奢侈無比。他到各地為官,一旦離任,後任官員收拾房子,一準能看到廁所里結垢成堆的蠟油。
後來,司馬光教育兒子時,就乾脆以寇準的故事作為反面典型,動輒以「近世寇萊公(准)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等為說教之詞。沒想這一招還真靈,司馬光還真以此教育出了一個勤儉持家、行為低調的司馬康出來。
澶淵退遼
寇凖主要成就在於遼軍圍困時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朝的進攻。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軍南下的消息傳到開封,邊書告急,京師震動,宋廷君臣驚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風險。不少人主張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
寇凖力排眾議,堅持真宗皇帝親征。寇凖推舉參知政事王欽若鎮守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北),雍王趙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隨軍出征。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寇準曾被指一生奢侈 司馬光育兒以此為反面典型
❺ 寇準是哪裡人
您好 新年快樂 以下全部出只原創 完全手工打的 希望滿意 一個中文系的學子希望得到你的 採納 你的採納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謝謝了 寇準是陝西人,而非山西人! 《宋史·寇準傳》:「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也。」下邽,即今陝西渭南。 八十年代初,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風靡了大江南北。對很多人來說,通過聽評書,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楊家英烈精忠保國的赤膽忠心,也了解到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寇準的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問題是,評書把寇準稱為「寇老西兒」。現代人把山西人戲稱為「老西兒」,對有些著名的山西人,冠以「X老西」,如閻錫山,也叫閻老西兒。所以,評書是把寇準作為山西人了,而且劉蘭芳還總是繪聲繪色地用山西口音模擬寇準說話。 作為一個山西人,一直為有這樣的「老鄉」而驕傲。其實一直以來,我們是被誤導了!!!
❻ 楊家將中的寇準是哪裡人
寇準是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謚「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❼ 《寇老西兒》寇準為什麼叫寇老西
老西兒是對山西人的稱呼。之所以被稱之為寇老西兒,大概是由於評書大師劉蘭芳的緣故。
這位老先生在評書《楊家將》中有過對於寇準的描述,他在扮演寇準的時候總是會說出一口地道的山西腔,因為劉蘭芳認為寇準是山西人,所以才認為寇準說話才會帶點山西口音,久而久之的才會被人稱之為寇老西兒。
可據歷史記載,寇準是華州人,在宋朝年間的時候,華州就是現在的陝西,因此把他叫成寇老西兒,是不準確的,並且因為明清小說的流行,群眾才會對寇準的事跡存在越來越多的誤解。
相關信息
寇準在公元961年七月十四日的時候出生,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的進士。在淳化五年的時候出任為參知政事,他的政治才華被當時的皇帝所稱贊。他為人剛正不阿,在朝堂世上多次直言進諫,於是逐漸引起皇帝的注意從而受到重用。在太宗在位的時候最高任職是參知政事。
太宗死後,真宗登上皇帝之位,他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出任職位,之後又任職三司使。公元1004的時候,他和當時的參知政事畢士安一起被皇帝任命為當朝宰相。在他當宰相的時候,朝中的奸佞莫不戰戰兢兢,不敢逾矩一步。也正是因為寇準在官場中如此剛正,使得他觸動了一大群官員的灰色利益,使得這些官員聯合起來迫害他。
❽ 寇準為人剛正不阿,作為一代名相,為何會落得客死他鄉的悲慘局面
中國歷史千年,在皇權統治下的名臣數不勝數,忠臣們因為輔佐君王恪盡職守所以能夠青史留名,但他們卻命運多舛,沒有得到善終。今天我們來說北宋名臣寇準,他為北宋兢兢業業為什麼會客死他鄉?寇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在他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飽受人間疾苦。他刻苦努力,飽讀詩書終不枉費他一片苦心。十九歲趕赴開封參加全國會試,他對答如流盡顯才華,宋太宗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並破格錄取他,就這樣寇準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在宋朝千瘡百孔的時候,宋真宗再次讓寇準回到京城。這時候大權已經落到劉皇後手中,她的弟弟依仗皇後弟弟的身份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寇準不顧劉皇後的權勢處死了他的弟弟,這讓劉皇後對他痛恨不已,最後寇準被貶到雷州司戶參軍,他病死在崗位上。當時他已經六十三歲,一代忠臣寇準就這樣客死他鄉。寇準作為一代名相有這樣的結局令人惋惜,你怎樣評價寇準,歡迎留下評論?
❾ 歷史上的寇準為什麼叫寇老西
歷史上的寇準為什麼叫寇老西?
老西兒是對山西人的稱呼
一是因為山西在地理位置上是太行山以西;
二是因為山西人愛吃醋,醋在古代為「醯」,讀音為xī;
三是因為山西商人遍布天下,大家對山西商人的趣稱。
而在他考進士的時候,有人告訴他皇帝喜歡老成持重的官員,所以他考進士的時候最好把年齡改的大一點。寇準卻義正言辭的回答他,官員以信立身,以誠為本。怎麼能夠做這種違反道德的事情呢?寇準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剛正不阿,眼裡也容不得半點沙子。